浦台关系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13
颗粒名称: 浦台关系十年
其他题名: (1990~1999年)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7
页码: 1232-1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漳浦县批准了大量台资项目,涉及多个领域,投资额不断增加。同时,漳浦籍台胞也积极回馈家乡,投资兴办企业,促进了两岸的经济发展。此外,漳浦县还积极推动两岸的农业合作,引进台湾的农业技术和品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关键词: 漳浦县 项目 经济发展

内容

漳浦县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与台湾有深厚、密切的地缘、血缘、亲缘、情缘关系,决定了他在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必然地会凸显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十年来,在中央各项对台政策、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经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一致努力,以及两岸人民的共同促进,浦台关系各个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推进。
  一、经济合作
  1、台湾同胞投资企业
  10年共批准台资项目234个,投资总额5.23亿美元,合同台资4.91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额2.33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202个,合资项目22个,合作项目5个,对外加工装配项目5个。
  包括1990年以前批准的项目,至1999年底,我县共批准台资项目244个,总投资5.33亿美元,合同台资5.01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208个,合资项目23个,合作项目8个,对外加工装配项目5个。
  产业结构有农业、工业、房地产业、第三产业、基础设施等五种产业。已有27个乡镇场(含绥安工业开发区)已引进台资项目,占全县32个乡镇场(含绥安工业开发区)的80%。
  2、对台小额贸易
  指由我县对台小额贸易专营公司,在旧镇贸易点与来靠的台湾渔船、小商人进行的直接贸易,贸易额累计467万美元。
  3、输台海上渔工劳务合作
  该项劳务合作始于1992年,累计输台海上劳工14129人次。
  4、农业合作
  1997年,我县被列入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国务院台办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试验区”。
  农业是台商看好的主要投资领域,至1999年底,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的119个农业投资项目在我县落户,投资总额1.851亿美元,合同台资1.82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0.746亿美元,分别占台资总量的48.7%、34.7%、36.4%和30.1%。浦台农业合作,不仅引进了资金、市场,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台湾的高优农业品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漳州市花卉中心择址在我县马口,1995年7月开始筹建,1997年正式成立,有千余家海内外花卉公司和场圃在该处从事花卉种植和营销,被誉为“福建花卉第一市”。1999年1月18日,首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在该中心召开,集闽台农业合作成果展示、两岸经贸台作、花卉技术交流营销、经贸购物、农业观光旅游、两岸文化交流为一体。设有两岸花卉盆景展示台和台湾玫瑰花馆、台湾火鹤花馆、榕树盆景馆、鸟类馆、茶艺馆等14个场馆,同时还开设海峡两岸摄影、书画展,根雕奇石馆等闽台文化交流馆所。
  5、漳浦籍台胞的投资
  1991年3月,佛昙洞野籍的台胞杨稻江先生投资20万美元,在洞野办了第一家漳浦籍台胞投资企业——盛丰果蔬制品有限公司,开了先河。此后陆陆续续就有14位漳浦籍台胞回乡投资办厂,总投资7201.27万美元,兴办企业22家,其中投资额达200万美元以上的有9家,投资总额6588万美元,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3家,投资总额5280万美元。这些投资的台胞的祖籍地分别在佛昙、赤湖、沙西、长桥、绥安、石榴等镇。
  主要投资企业:
  天福茶园观光园区
  1999年12月批准,总投资3000万美元,址在旧镇镇。项目内容:旅游观光、观光茶园、石雕公园、漳诏高速公路配套服务设施等。
  天福茶博物馆
  1998年7月批准,总投资400万美元,址在盘陀镇。项目内容:茶、茶具、茶艺、茶道的展示与经营。
  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即天福茶庄)
  1993年9月批准,总投资300万美元,址在盘陀镇。项目内容:种植、加工茶叶及制品等。
  天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1997年9月批准,总投资200万美元,址在盘陀镇。项目内容:生产乳制品蜜饯、茶食品加工。
  天福茶园
  1998年11月批准,总投资200万美元,址在盘陀镇。项目内容:种植茶叶、果树、花卉。
  易圣(漳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1998年11月批准,总投资1250万美元,址在赤湖镇。项目内容:高优农业开发,休闲观赏农业、海滨渡假旅游。
  大鱼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原名“鲸湖水产开发有限公司”)
  1997年1月批准,总投资238万美元,址在佛昙镇。项目内容:养殖加工鲍鱼、虾类、贝类水产品。
  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
  1997年11月批准,总投资80万美元,址在官浔镇马口。项目内容:生产有机肥料,种植花卉。
  二、台胞捐建家乡公益事业
  10年来,漳浦台胞回馈桑梓、造福家乡的热情很高。他们慷慨解囊,捐建家乡文教卫生、旅游设施、道路等公益事业20多项,捐款总额2263.85万元人民币。
  主要项目:
  达志中学
  址在赤湖镇,于1990年秋由赤湖旅台乡亲陈志谟等捐款300万元兴办。
  长春中学
  址在旧镇镇浯江,由祖籍旧镇浯江的台胞林瑞国等于1995年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兴建。
  长桥幼儿园
  址在长桥镇,由长桥旅台乡亲黄秉心于1993年捐款50万元人民币兴建。
  赤湖医院大楼
  址在赤湖镇,由赤湖旅台乡亲陈文俊等于1994年捐款56万元人民币兴建。
  联谊大厦
  址在县城,总投资220多万元人民币,由台湾、香港及国外乡亲共同兴建,其中旅台乡亲共捐340万元新台币。
  紫薇公园
  址在旧镇浯江,由祖籍旧镇浯江的乡亲林瑞国、林瑶琪等人于1992~1995年捐款150万元人民币兴建。
  威惠公园
  址在县城西宸岭,由台胞邱正吉、蓝胜民等人于1991年起陆续捐款300多万元人民币兴建。
  西湖公园
  有“漳州第一园”之称,址在县城,由县政府筹建。台北漳浦同乡会发动在台乡亲捐款21万元人民币。
  旧镇一一狮头柏油路
  由台商陈隆峰于1997年捐款100万元人民币修建。
  漳浦四中“万卷楼”
  址在杜浔“漳浦四中”,1993年10月落成,由旅台乡亲卢涌泉发动96人捐款150万元新台币兴建。
  三、交往交流
  1、台胞来浦
  台胞来漳浦,有两个渠道:陆上、海上。由于两岸尚未三通,所称海上来的是指在旧镇台轮停靠点停靠的渔民和从事小额贸易,及接送大陆渔工劳务的台胞。而探亲、寻根谒祖、定居、观光旅游、商贸考察、投资的台商、台胞,则从陆路入浦。10年来,台胞来浦总计12255人次,其中海上1054人次、陆上11201人次。
  回乡探亲的重要人士:
  黄秉心,男,1912年生,长桥人。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硕士。1945年去台,任台“长官公署参议”、“交通处主任秘书”,台湾省保险业监理会主任委员。先后创办台湾产物保险、台湾人寿保险、华侨商业银行、友联物产保险、中央再保险等保险公司与银行,任董事长、总经理。有“保险界摇篮”之美誉。
  1991年夏天,黄秉心偕其太太陈淑贞首次返乡探亲。
  陈建仁,男,1917年生,佛县人,1947年去台,任台“监察院闽台行署”调查专员、科长等职。1981年筹组台北漳浦同乡会,被推选为首、二届理事长,三、四届尊为创会理事长。1996年12月16日第一次回浦探亲。
  杨德辉,男,1935年生于赤岭乡土塔村,5岁时由马坪镇林埭村林红娘抱养。1949年随其伯父杨子麟入台读书。台陆军军校毕业后,便在军队任职,升至少将军阶。1999年4月退休。1999年6月15日偕其夫人等一行4人首次返乡探亲。
  寻根认祖的主要台胞
  李瑞河,男,美国天仁集团总裁,“世界李氏宗亲会”名誉理事长。1935年生于台湾南投县名间乡。180年前的清嘉庆年间,李先生先祖李仁英渡海去台,到李先生已是第七代。1987年,李先生几经周折,在漳浦找到祖籍地沙西镇下寨村(清代属白衣保),寻了根,认了祖。
  林瑞国,男,原居住台湾彰化,后移居南投县草屯镇。早年从政,后投身商界,主要从事服务业和建筑业,身兼台湾长春关系企业、台臂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南投商界十杰之一。祖先于明朝末年从旧镇港去台。1991年底,经多方查询认证,找到祖籍地旧镇镇乌石浯江村。
  定居
  这10年间,台胞回浦定居15人,加上早先的28人,合计台胞在漳浦定居的有43人。他们的定居地分别在六鳌、赤湖、前亭、杜浔、旧镇、沙西、马坪、佛昙、古雷、霞美、绥安等11个镇。
  2、漳浦居民去台
  私事赴台
  漳浦居民因私事赴台,即探亲、探病、奔丧、定居、通婚共计1212人次,其中去台定居100人,通婚——漳浦女嫁台湾郎173人,全县三份之二的乡(镇)场都有姑娘嫁到台湾,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绥安镇,有51人,其次为佛昙15人,石榴14人,旧镇、前亭各13人。
  公务赴台
  我县尚未有单独的项目去台。近年有6人公务赴台者,均为上级或行业组团,我县有关人士参加。
  3、交流
  蓝鼎元学术研讨会
  1993年11月,在蓝鼎元逝世260周年之际,我县于6日至8日成功地举办了蓝鼎元学术研讨会。会上,提交论文53篇,来自台湾的蓝鼎元后裔10多人,与加拿大、台湾、广东、上海以及省内专家学者130多人,共同进行研讨活动。会后,还从论文中精选37篇,汇编成《蓝鼎元研究》一书。
  蓝鼎元,字玉霖,别字任庵,另鹿洲,漳浦县长卿里(今赤岭乡)人,康熙间随族兄蓝廷珍入台参赞军务。后历任普宁知县、广州知府等职,是清初较有作为的官吏。著作颇丰。提出19条治台方略,后人以此为法,多有成效,被誉为“治台之宗匠”。
  首届海峡两岸乌龙茶品评展示会
  1994年10月23日,由美国天仁集团主办的“海峡两岸首届乌龙茶品评展示会”在盘陀天福茶庄举行。来自台湾、福建各地、广东的二百多位茶农,及省有关部门的领导、市、县领导、当地干部群众一千多人出席。
  天福集团五周年庆典——两岸茶业界的盛会
  1998年10月7月,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即“天福茶庄”)在所在地盘陀镇举行成立五周年庆典及天仁食品厂开业典礼。国台办处长李勇、省台办主任梁茂淦、市委书记李敏忠、副书记王良才、副市长林瑞华、市政协副主席杨琼、县委书记沈元坤、代县长钟禄贵,以及厦门市、漳州市的台商代表、和专程从台湾来的台湾茶界人士、天福集团股东、原台湾“司法院院长”林洋港等参加了盛会。
  吴沙祖籍地研究
  吴沙是开拓宜兰第一人,在台湾开发史上功绩彪炳,但史籍上只记载他是漳浦人,其他情况不详。1990年8月中旬,台湾吴秀玉(宜兰农工专科学校教师)、高双印(宜兰师专教师)夫妇专程来浦,在我县文史人员李林昌、翁镇南的陪同下,到石榴小山城、浦尾等地调查研究吴沙历史,回台后写成《开兰始祖吴沙之研究》。
  两岸族谱展
  1995年11月,漳州市举办“漳州海峡两岸族谱展”,我县搜集、整理了浦台两岸族谱58个姓氏的67本族谱及大量的图片等展品参展。
  四、漳浦台属及其组织
  根据1993年6月的普查,我县有旅台同胞1221人。在浦的亲属4891户25446人。其中分布较集中的乡镇有:
  旅台同胞亲属代表大会已召开两届。首届于1991年6月13日在县城召开。有131位台属代表、40位特邀代表参加,会议通过《漳浦县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章程》,成立“漳浦县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以下简称联谊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
  第二次代表会议于1999年4月7日在县会议中心召开,有代表、特邀代表、列席代表共150多人参加。台胞、台商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漳浦县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章程修改意见》,选举产生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
  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是居住在本县的旅台同胞亲属组成的民间组织。其宗旨是: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我县广大台属,密切与旅居台湾的亲友的联络交往,增进友谊,共同为振兴漳浦,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
  首届理事会理事25人。理事长沈淮森、副理事长黄仁明、蔡易发、陈允成、陈经连;名誉理事长蔡启昌、陈锦铁、顾问李松辉;秘书长翁镇南。
  第二届理事会理事25人。理事长沈淮森,副理事长陈荣泰、黄仁明、蔡易发、陈允成。名誉理事长于南生(县委副书记)、杨玲(县人大主任)、蓝开发(县委常委、副县长)、陈辉(县政协主席)、蔡启昌(退休教师)、李瑞和(美国天仁集团总裁)、王茂竹(三兴集团总裁)、蔡奇男(高雄市漳浦同乡会名誉理事长)、陈建仁(台北漳浦同乡会创会理事长)、杨集文(香港漳浦同乡会会长);荣誉会长:陈汕、余坤生;顾问陈锦铁、李松辉、邓江基、吴养元、郑益言;秘书长:何大成。
  1993年9月25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五好台属”代表及台属企业代表座谈会,倡议深入开展“五好台属”活动。五好是:一,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和平统一祖国好;二,勇于开拓创新,引进台资勤劳致富好;三,模范执行国家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好;四,讲究文明礼貌,保护环境卫生好;五,搞好家庭和睦、团结海峡两岸亲人好。
  “五好台属”是:蔡启昌(绥安)、蔡元明(六鳌)、洪永炯(杜浔)、陈海树(赤湖)、林国生(沙西)、陈振明(石榴)、郑思勇(旧镇)、黄义宗(长桥)、杨民选(佛昙)、黄克瑜(绥安)。多年来,台属十分珍惜旅台亲人馈赠的资金,把它作为创办实业、发展生产、经营、勤劳致富资本,兴办台属企业。有的台属企业,如盛丰蔬果制品有限公司、佳禾纸品工业有限公司、金泰康保健品有限公司、长兴鞋业有限公司等,都适时地转为台资企业。
  五、对漳浦有突出贡献的漳浦籍台胞
  1、投资办企业
  李瑞河,祖籍沙西镇下寨村。1993年9月开始至1999年底,计投资5100万美元,在盘陀、旧镇兴办6家企业,立志“根植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把后半生事业贡献给家乡漳浦。
  陈瑞和、陈建中父子,赤湖籍旅台同胞,先在漳州兴办“好发”、“三胜”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建峰企业。1997年11月,投资80万美元在马口兴办“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
  陈水才,赤湖籍旅台同胞。1997年9月投资30万美元在长桥兴办“台鸿畜牧有限公司”,1998年11月介绍亲友陈俊腾投资1250万美元在家乡赤湖兴办易圣漳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此前就已投资兴办商业城,房地产开发等项目。
  杨稻江,第二代台胞,祖籍佛昙洞野。1991年3月首开漳浦籍台胞投资先河,投资20万美元在洞野兴办“盛丰果蔬制品有限公司”。
  2、热心故乡公益事业
  陈瑞和,捐建达志中学,南峰小学,献大笔款项为漳浦联谊大厦建筑费等。
  林瑞国、阮富贵,捐建长春中学及紫薇公园。
  陈则蔡,组织在台乡亲为建设漳浦联谊大厦献款,率先献20万元台币倡导。自1994年起,每年献款30万元人民币作为浦一中奖学奖教金。
  黄秉心,捐建长桥幼儿园。
  陈建仁(台北漳浦同乡会创会会长),个人为多处公益事业献款。积极发动在台乡亲为筹建漳浦联谊大厦献款。
  卢涌泉(第四届台北漳浦同乡会理事长),热心为两岸沟通服务。组织在台乡亲献款建设漳浦四中“万卷楼”。
  陈茂春,为旧镇中心小学及其他公益事业献款。
  陈文俊,捐建赤湖卫生院大楼等。
  林瑶棋,捐建紫薇公园。在台创办《台湾源流》季刊,宣传两岸关系。
  邱正吉、蓝胜民,捐建威惠公园。
  王茂竹(台商、三兴集团总裁,漳州市台商协会会长)捐助漳州福利事业、赈灾。
  陈隆峰(闽荣集团总经理),捐款修建道路。
  1999年4月,以林瑞国(含阮宝贵)、陈则蔡、陈茂春、陈瑞和、卢涌泉等先生各为故乡教育事业献款20万元人民币以上,由县上报省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同时,以台北漳浦同乡会组织乡亲为漳浦西湖公园献款;邱正吉、蓝胜民、林瑶棋、王茂竹、陈隆峰、陈建仁、陈文俊等先生热心故乡公益事业,由漳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奖牌、证书。
  六、对台宣传
  10年来,对台宣传有两个突破:一是漳浦的文章在台湾的《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台湾源流》、《乡情报导》、《新知识》等报刊发表,共40多篇;二是输送书、报、录相带入台,共有8924份(盒),此外,在国内报刊发表涉台稿件有一万多篇。都是宣传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宣传和平统一。
  主要涉台专著:
  《漳浦与台湾关系史》。由我县文史工作者李林昌先生在广泛收集浦台两岸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又与台胞交流资料,耗时3年,于1995年9月编纂成书。《关系史》洋洋近17万字,贯通古今,傍征博引,系统全面,以大量翔实的人文史料,展示不可辩驳的浦台两岸的地理、历史、人文渊源关系。
  《蓝鼎元研究》。根据1993年11月6日至8日在漳浦举办的“蓝鼎元学术研讨会”发表的论文精选汇编而成。其中对蓝鼎元治台的理论、方略和功绩,都有详尽的推介。
  报纸:
  《金浦乡讯》,由漳浦县金浦乡讯社主编,创刊于1993年2月1日。立足本县,面向“三胞”,以传递乡音,交流信息,弘扬文化,服务建设,增强乡谊,振兴漳浦为宗旨,报导台胞关心的各项信息和史料,每期均寄送台湾漳浦同乡会,深得旅台乡亲的评赞。陈建仁、卢涌泉、陈则蔡等多位乡亲,经常在《乡讯》上发表诗文,抒发思乡情怀。
  七、海上突发事件与救援
  1、突发事件
  10年间发生在我县外出作业渔船遭台湾派驻东碇岛军队炮击事件5起,25船次,死伤渔民16人,其中死亡2人。
  2、救援
  抢救、救援海上遇险遇难台湾渔船8船次,渔民、船员32人。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养元
责任者
林瑞国
相关人物
林瑶琪
相关人物
邱正吉
相关人物
蓝胜民
相关人物
陈隆峰
相关人物
卢涌泉
相关人物
黄秉心
相关人物
陈建仁
相关人物
杨德辉
相关人物
李瑞河
相关人物
李仁英
相关人物
林瑞国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李勇
相关人物
梁茂淦
相关人物
李敏忠
相关人物
王良才
相关人物
林瑞华
相关人物
杨琼
相关人物
沈元坤
相关人物
钟禄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