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龙岭小学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08
颗粒名称: 革命老区龙岭小学简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1218-122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吴木信在龙岭小学的任教经历,包括学校的创办、发展、困难和重建等过程。作者描述了早期学校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但师生们怀有热心教与学的精神,克服困难,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随后,学校经历了困难时期和“文革”冲击,但始终坚持教学工作,成为完全小学并获得表彰。最后,大队领导和群众共同努力,兴建新校舍,使学校得以发展。龙岭小学新校舍的落成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和肯定。
关键词: 漳浦县 小学 教育

内容

我启蒙于龙岭小学,任教于龙岭小学,退休于龙岭小学。我在这所小学任教数十年,前后任校长20年,经历了她的诞生、生长的全过程。
  龙岭地处浦之西偏的山区,是革命老根据地。解放前,这里山穷林深,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从未正式创办过学校,孩子们只是放牛、捡柴。有时,虽也有人办私塾,时办时停,孩子们也学不到多少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52年春,龙岭小学正式创办,当时称“漳浦县龙岭初级小学,”学制四年。首任校长陈献涛,教员陈安林。孩子们高兴极了,争着报名读书,第一学期全校学生26人,女生约占三分之一,按文化程度和年龄,分成了3个程度,编成2个班级,复式教学。
  学校设在通坑的祠堂里,那是古式的两进平房,土木建筑(里边还居住着一户人家),门口有晒谷场,算是操场了。学校的设备十分简陋,办学条件差得难以形容,两块木片制成的黑板,还得老师亲手上黑漆,黑板楷由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破布代用。老师的生活十分艰苦,每月才领80斤大米为工资。1953年后,才实行工资制,每月只领20多元。到学区开会,买菜买米,都得步行十多里以上,连学生的教科书也得老师到书店挑回学校。老师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教得认真,学生们学得用功。有时,师生还得参加社会活动,宣传抗美援朝,到各村打扫卫生,填臭水洼,烧厕所里的蚊子、扑苍蝇,灭老鼠等,还帮助革命老妈妈洗地板,检柴草等。
  1953年,陈安林任校长,学校搬到口角社的“畚箕楼”里上课。那是政府帮助老区人民建设的民房,只盖个“厝壳”,未曾装修,连门窗都不全。此处优点是活动场地较大,且是本村的中心地段,学生上学比较方便。是年秋季,民房要装修,学校又搬回原处。
  初小创办了,夜校也跟着办起来。那时候,群众迫切要求学文化,青壮年上夜校热火朝天,风雨无阻,学员比小学生还要多,由小学老师兼教。不久,吴川水先生来当第一个民师,是义务的,这就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学员们晚上在煤油灯下学识字,学珠算等。这就是龙岭小学诞生后的概况。
  1958年以后,学生数约60人左右,4个年级,3个教学班,教师也增加,始聘民办教师1人,计3人。1960年,学生数增至近80人,祠堂里容不下,于是搬到老区卫生所上课(卫生所于1958年停办)。这里阳光充足,环境清洁,又有学农园地,但太偏僻,不利于学生上学。那时候,冬天很冷,清晨满地银霜,池塘冰冻,山风刺骨,作物冻死,连龙眼树也遭霜害。由于山区人民穷苦,孩子们上学光着脚,衣服单薄,不少学生手脚都冻紫了。
  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加上浮夸风,乱指挥,学校经常停课去支援生产,如积肥、割稻、除草、烧炭等。学校自身生产也搞得不错,当时,上级强调勤工俭学,且是办好学校的评比内容之一。学校垦出不少的荒地,种上瓜、菜、豆、蕃薯、甘蔗、水稻等,其平均收入居全学区第一、教师们克服了粮食困难,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在这里工作,虽苦也甘。而教师们并没有放弃教学工作,至“文革”前,龙岭小学一直是石榴学区的一面红旗,教学质量名列学区前茅,业余教育(后称成人教育)也获全公社成绩显著的“十二看”之一,誉为“铁民校”,公社党委还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其他如服务中心,搞宣传,编演文娱节目下村演出等都干得不错,几次被评为学校全面工作先进单位。1963年,荣获地区、县、公社表彰。
  “文革”期间,学校受到冲击,根本停滞。1970年“清队”后,学制统一为五年制,从此,龙岭小学成为完全小学,教员5人,不久又增至6人,主要是增加民办教师,领生产大队的工分值,政府只每月补给5元,不久,改补16元,民办教师的工资约30元左右。
  1974年,生产大队革委会主任(书记)吴木川等领导选定在海岛林山上兴建7间教室,土木结构的平房,于是,学校初步有了自己的家。可遗憾的是这里很偏僻,交通极其不便,师生天天爬山坡,遇到雨天路更滑,一不小心就摔倒。白蚂蚁更惊人,只数年,便吃掉屋顶的木料,桌椅、门窗也不例外。经风吹雨打,土墙倾斜崩塌,校舍成危房。学校把实情上报。1981年秋,教育局派员检测,其结果是:“不能使用,拆除重建。”
  1982年春,大队领导吴木川、吴阿龙等总结了经验教训,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选择本大队的中心地段——橄榄脚自然村公路旁的2亩6分地为校址,建筑质量较讲究,以块石砌墙,共建教室6间。办公厅、宿舍、厨房等配套建筑各一间,建筑面积达382平方米(至今已扩大为600平方米)。当年12月1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全校师生、全大队群众个个喜气洋洋,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到处欢声笑语,会场成为欢乐的海洋。那一天,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公社的领导同志前来参加庆典,公社书记林土金剪彩,师生们步入崭新的教室。龙岭小学新校舍的落成,是我县响应中央“办好教育”号召的先例,《福建教育》刊登了龙岭小学新校舍的照片,以号召广大农村应多方集资建新校舍,办好教育,多培养人才。从此,龙岭小学结束了校址“三年搬四次”的局面。弹指一挥,龙岭小学已走过了30年的艰苦历程,这时,在校学生数已达120人左右,教师7人,1988年,村并入电网,小学安上电灯,又安装自来水,学校设备逐年完善,龙岭小学正在逢勃发展,并结出了硕果。
  优越的条件大大鼓舞着师生的斗志,干群办学的热情洋溢,适龄儿童几乎全部入学,大家充满信心,一定要把龙岭小学办好。1984年“四率”达标,1985年被县指定为接受市“四率”验收单位,这时,学生数192人(6个班),教员8人,是在校生数最多的一年。到9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在校生数虽只有160人,但入学率却达98%以上,县教育局每年到校检查工作称赞学校工作做得实。在校男女生数基本相等,有时,女生略多于男生。
  1990年初,龙岭小学被县指定为“一无二有”的验收单位;同年12月,又被指定为“合格化”学校的验收单位;1995年,县级“文明校”验收达标;1997年,“两基”验收合格。
  龙岭小学造就不少人才。1952,学校始办时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到60年代已有一部分人参加社会工作,其中任小学校长2人(88年后为3人),供销社主任1人,会计1人,还有在其他单位工作的数人,这算是创办学校的第一功。
  80年代后,人才辈出。1981年,漳浦一中向全县统招初考生,石榴学区20多所小学,只有龙岭小学吴美端成绩优异被录取;1991年,原由龙岭小学送往象牙中学就读的学生吴秋木,中考成绩优秀,录取进中等专业学校,那是象牙中学办学史上的第一次突破,颇为震动(该生今工作于交警)。至今,于龙岭小学就读过的学生,进入大中专院校的有30多人,其中,吴美端被漳浦一中保送到福师大深造,她是龙岭小学创办以来第一个大学生,今任教于漳浦一中。现在,大学毕业任中学教师的3人,任小学教师2人,其他行业7人,还有两人将于2001年毕业。2000年再考进大学3人。14个中专毕业生中,有5人任小学教师,其他的在各行业工作。在其他方面参加工作的也有数人。
  今后,龙岭小学将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历任龙岭小学校长附于后:陈献涛、陈安林、林长金、吴铁仙、吴木信、许坤水、吴海南、蔡振泽、林其寿,吴金固等。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木信
责任者
陈献涛
相关人物
陈安林
相关人物
吴木川
相关人物
吴阿龙
相关人物
林土金
相关人物
吴美端
相关人物
吴秋木
相关人物
陈献涛
相关人物
陈安林
相关人物
林长金
相关人物
吴铁仙、
相关人物
吴木信
相关人物
许坤水
相关人物
吴海南
相关人物
蔡振泽
相关人物
林其寿
相关人物
吴金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