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的师范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06
颗粒名称: 漳浦县的师范教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1214-1216
摘要: 本文描述了漳浦县在不同时期所举办的师范教育,从清末的师范讲习所,到民国时期的教员养成所、短期及简易小学师资训练班、县立初中附设简师科,再到抗战胜利后的龙溪师范漳浦分校,以及解放后的浦一中两度附设初师班和漳浦初级师范学校。这些师范教育机构的设立,为漳浦县培养了大量的师资,推动了当地的教育发展。
关键词: 漳浦县 师范教育 教育

内容

漳浦县解放前历次所办师范教育,不是附设就是分校,或只是训练。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初,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由于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认真经办,经省教育厅批准,才办起一所初级师范学校,算是单独建校(以下简称初师)。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不上三年,初师就停办了。漳浦县的小教、中教师资大都是到外地受培训的,但在师资缺乏的年代,县内培训的师资所起的作用甚大,就是说,县内的师范教育成绩不可磨灭。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决定自下年起废科举,兴学校。漳浦县为了兴办新的学校,需要一大批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师资,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县长谢刚国任命林心照(经漳州简易师范培训)为所长,在县城办起有史以来唯一师范讲习所。聘请蓝起龙等为讲师。办所经费由县财政拨支。招收秀才、童生谢梦得等18人进行学习,当时群众称为“十八学士登龙门”。学习4个月,结业后由县派往各地改良学校(由私塾改造后成为小学)任教员。
  教员养成所
  民国初年,新校兴,师资缺。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县教育行政机构由劝学所改为教育局,办起培养新型师资的教员养成所,聘请县教育界老前辈陈克仁先生为所长,招收一批优秀塾师及中学毕业生入所学习,时间6个月,采用速成教学法,讲师(教员)由县立第一小学教师兼任,结业后由县政府派充小学教员。不久停办。
  短期及简易小学师资训练班
  20世纪30年代,乡间小学甚少,为使偏僻乡村的学童有机会上学。兴办1年制“短期小学”,漳浦县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办“短期小学师资训练班”,招考有初中毕业资格者施以三个月培训。派充短期小学教师。民国二十六年,推行二年制义务教育,短期小学改为简易小学,漳浦县又招考一批具初中毕业资格者送往漳州(后抗战爆发,为避日机轰炸,迁设于平和)第五行政这义务教育师资训练班受培训5个月,回来派充简易小学教师。后简易小学改为国民学校,初小四年学制。
  县立初中附设简师科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学校大量增设。当时全省只设一家普通师范学校,各地区设简易师范,龙溪简易师范迁设山城,改名为南靖简易师范,招考小学毕业生为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派充初小教员,供不应求,特增设简易科,分甲种、乙种、丙种。甲种简易班招考初中毕业生或具同等学历者施以一年培训,派充国民学校(初小)教员。漳浦县初级中学也于民国三十三年请准附设简易师范班,属于甲种简易科,学生毕业后,由县统一分配到各国民学校(初小)任教。自1944年秋至1947年,前后毕业4届,毕业生160多人,对我县普及初等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龙溪师范漳浦分校
  后来南靖简易师范改为普通师范(招考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3年,毕业生为合格的完全小学教员)。抗战胜利后迁回漳州,恢复校名为龙溪师范,民国三十四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在漳浦设立分校。学生来源以本县为主,兼收云霄、诏安、东山、平和的学生入学。开设三个教学班,学生150多人,校舍利用城关文庙旧址(今县公安局处),分校经费由总校逐月拨给。首任分校主任叶士俭(漳浦长桥青果人,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第二年,叶氏他就,由省教育厅委派丘寅宾接任(丘氏杜得镇人,福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按照预定,分校只办一届(三年),1948年这一届学生毕业,分校停办。
  浦一中两度附设初师班
  解放后,漳浦与兄弟县一样,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需要人才,除接管一些旧人员进行教育改造录用外,各部门用人紧缺,人民政府采用因陋就简,就地取才。为解决师资缺乏问题,于1952年由县立初级中学(今一中)附设初师一班,招考小学毕业生录取50人入学。学制3年,班主任先后有陈焕彬、吴一流、许丽影、林丰年等。1953年接省教育厅通知,该班并入龙溪师范学校,1955年学习3年期满,除一部分年龄偏少,个头偏低,继续留校升上普师科外,一部分由专区分配回本县任教。
  1958年,“大跃进”浪潮席卷全县,各行各业呈现出“跃进”的势头,漳浦一中(1956年起已升格为完中)再次附设“速成师范班”(相当于初师),招收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在乡知识青年和少数小学代课教师,经入学考试合格,录取80多人入学,设2个教学班。校长蔡地发,教导主任朱全春,班主任徐辉典、秦秀清等,教材按初中教学内容施教外,还加上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内容,经一年刻苦学习,完成中央规定的学习内容,成绩及格者准于毕业,由县政府统配到各小学任教。此届毕业后,没再续办。
  漳浦初级师范学校
  经省教育厅批准,1959年2月创办“福建省漳浦初级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初师)是建县以来唯一独立性质的师范学校。前后三年仅办三届,没有自建校舍,先借用实小教室,后利用农校原有校舍。初办时只招收一班40人入学。1960年扩大招生172人,分三个教学班上课。是年8月,学校再招收新生三班168人。笔者任教育科教研组长,初师扩办后,县政府正式任命笔者为校负责人兼教导主任。9月,因国家战备需要,要初师校舍作为野战军137医院,县委提出:小局服从大局,决定初师让出全部校舍,校址迁移至浯江公社后埔边自然村(今属旧镇镇)。时隔半年,县政府拨款1.6万元作为基建初师校舍之用,建材由计划内供应。时任公社党委书记的张秀峰指定副社长刘永在协助初师择址与筹建事宜。经过协商,并征求当地生产大队党支部意见,校址选在中学后面(即乌石大厅后面)的一片荒地(据说原是一片树林,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砍掉树木作为大炼钢铁燃料,剩下满地树头,荒芜已近三年)。正当学校基建顺利进行的时候,中央关于人民公社条例60条下达,学校基建触犯“一平二调”的戒律,县委决定初师校舍停建,要求把已建石墙拆平,地基石挖清,还地复耕。时值11月中旬,学校放农忙假,学生回家协助秋收冬种,只剩下10余个护校师生。响应县委号召,以“一顶十”的干劲,日夜奋战,把已建成一半的6间标准教室拆平,连地基也全部挖光,以利今后社员耕种。以后初师停办。初师创办历经三届,毕业400余人(含一中附设的初师班82人)。
  为贯彻中央“八字”方针,对初师毕业的学生进行一番整顿,权衡利弊,决定去留,分路三条:一条是部分表现较好,文化底子较厚,有认真钻研,事业心强的,由政府分配到各小学任教;一部分支援财贸部门,当营业员、会计、出纳;一部分回乡务农。教师除一部分充实进修学校教学力量外,其余分别安排到各中学任教。学校财产移交给“漳浦县教师培训班”。
  教师进修学校附设中师班
  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日常工作除了负责全县教育系统的师资培训、教研活动外,还曾强承办龙溪、云霄两校的师范班:1979年8月至1981年7月承办云霄师范中师班2班学生120人的教学任务;1985年8月至1987年7月又承办龙溪师范函授部离职学习中师班36人,又承办云霄师范2个中师教学班,招收小学民办教师40人,学生除本县外,还有来自邻县的东山3人,云霄2人,芗城区1人。招考应届高中生,录取36人,编成一个教学班,学生除本县外,还有来自诏安县11人,平和县2人。这些学生在漳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就读,从学习到生活由校本部管理,毕业后分别由龙师、云师发给毕业证书(执行省教委的意见),毕业生由县人民政府统配,一般回本县任教。
  此外,漳浦职业中专学校设办幼师专业班,已于第十八期《漳浦县的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清元
责任者
柯惠玲
责任者
林心照
相关人物
谢刚国
相关人物
蓝起龙
相关人物
陈克仁
相关人物
叶士俭
相关人物
丘寅宾
相关人物
陈焕彬
相关人物
吴一流
相关人物
许丽影
相关人物
林丰年
相关人物
蔡地发
相关人物
朱全春
相关人物
徐辉典
相关人物
秦秀清
相关人物
张秀峰
相关人物
刘永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省教育厅
相关机构
漳浦县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