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西镇“姓李埭”农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02
颗粒名称: 沙西镇“姓李埭”农业的发展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3
页码: 1196-1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姓李埭"是沙西镇东南面的海滨滩涂围垦而成,面积7000亩,土壤肥沃但存在旱、涝、盐三大灾害。解放前,人民面对恶劣自然条件和政府的苛捐杂税,生活困难。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生产积极性提高,但灾害仍无法抗御。直到七十年代初,上级党、政领导重视和群众的迫切呼声,推动了农田基本建设,增加了抗旱、防洪、排涝能力。同时,科学种田和增加投入也提高了产量。
关键词: 漳浦县 农业发展 经济

内容

“姓李埭”位于沙西镇的东南面,与杜浔镇相邻,是海滨滩涂围垦而成,面积7000亩,占沙西镇水稻面积17300亩的40%,属高林村、庄前村和高山村的前埭、新墟、塘南自然村所有,村民姓李,所以俗称“姓李埭”。
  姓李埭土壤系海相沉积物形成,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潜在肥力高,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但土壤粘重,易旱易涝,易返盐,易受海潮威胁,是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只管抽捐抽税,不顾人民生活,“姓李埭”耕作者面对恶劣自然条件和政府的苛捐杂税,只能度日如年,望埭兴叹。民谣道:“生产十冬无三收,地租钱粮不罢休,苛捐杂税乱使抽,穷人饿死无人救。”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生产积极性提高,但面对旱、涝、盐三大灾害仍无法抗御,因为姓李埭由港道和港道两侧涂滩围垦而成,原有港道形成低洼埭田,非港道地势较高,两者高低相差0.4~1米之间。高处碰到干旱季节,土壤龟裂,加上原来海生动物如螃蟹洞穴多,漏水严重,田面保水性差,土壤盐分上升,含盐量达0.4%以上,致使禾苗干枯死亡。而低洼处长期积水,每逢“芒种”季节,早稻孕穗扬花期,一旦二日内雨量超过100公厘,背面山脉集雨面积50多平方公里的水通过西溪和杜浔港向姓李埭倾泄,整片埭田变成汪洋,一浸就4~5天。每逢农历九月初三和十月初四大潮,潮水经常冲破埭岸,浸泡作物,形成毁灭性灾害,因此有“三天无雨闹旱灾,一场透雨涝难排,秋潮一涨海堤坏,颗粒无收遍地哀”的民谣。
  直至1971年农业生产仍然非常落后,查阅当年高林村粮食产量年报表,早稻实播面积1332亩,单产263斤,总产348800斤,而早稻育秧播种量8万多斤(80%以上是烂种烂秧),一粒种子下地只收4粒粮食。这样的生产状态,只能是广种薄收,听天由命,根本说不上精耕细作和科学种田。改变“姓李埭”恶劣生产条件引起上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迫切呼声。七十年代初全国农业学大寨,“姓李埭”的人民决心用大寨精神,吃大苦耐大劳改变自然条件,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1、1971~1972年由县革委主任姜学硕亲自任总指挥,建设祖马林水库,使原有库容量388万立方增加到3600万立方,基本解决杜浔、沙西二镇抗旱用水大问题,同时对防洪防涝也起了缓冲作用。
  2、1975年由县委常委吴三土任指挥,集中杜浔、沙西二镇主要劳力挖长5500米,宽45米的西溪,直通海边排水闸门,加速排洪排涝。
  3、1973年在庄前村新围垦埭田1700亩的西溪出水口增加建设10口闸门,增加排洪量130立方米/秒。
  4、逐年加高、加宽埭岸和护坡切石,使3.1公里长海堤经受大潮和几次强台风暴雨袭击安然无恙。
  5、搞好道路和排灌渠配套工程,高林、庄前、高山三个村共建机耕道路15公里,挖“幸福港”宽12米,长1800米及挖5米宽以上渠道不计其数。
  以上五大工程使“姓李埭”旱、涝、盐三大灾害基本缓解。上级的关心和重视使当地人民看到曙光,树立夺高产的信心和决心。要夺高产就要科学种田和增加投入,70年代开始做好几件工作:
  1、建立农科小组,培训科技骨干:高林村首先于1971年成立农科小组,划出二个试验基地:在土壤条件较好的湖底片划出6.3亩做为各种试验对比田和高产样板田;在新围垦的新埭片划出46亩做为埭田改良利用示范片。选派知识青年李景全到龙溪农校培训。由于村领导的重视和当时公社农技站的指导,农科小组的试验和示范取得良好效果,小田带动大田,对本地区的良种推广、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测报等起了显著作用。如1975年杂交水稻丰产试验田面积1.2亩,单产1290斤,总产1548斤,群众形容“雀窝飞出金凤凰”,为杂交水稻推广作出示范。
  2、因地制宜推广外地经验:龙海县是高产地区,很多新品种、新农药、新化肥、新技术的使用先走一步,值得推广。但又不是盲目地死搬硬套。例如:1972年以前,县主要领导为了学习龙海县清明前插秧结束的经验,采取行政干预,要“姓李埭”早稻也要在“清明”前插完成,结果出现几个问题:
  ①要早插就必须早育秧,早育秧,由于沿海地咸、水冷、风大,在气温未回升又当时薄膜育秧无法普及的情况下,烂种、烂芽、烂秧非常严重。所准备的良种一批一批烂掉,最后只好外调商品粮食当种子使用,结果成熟期参差不齐,不但种子浪费,而且产量受严重影响。
  ②要清明前插秧,为了赶季节,采用卷秧和铲秧(即小苗带土移栽)对于内地地区也是好经验:可以缩短返青期、浅插分蘖快,分蘖力强,延长大田营养生长期等,从而达到高产。但“姓李埭”大部分属低洼埭田,插秧时水层一寸以上,一寸半秧苗插在一寸水层的田内,秧苗基本浸没,水的浮力加上海风震荡,秧苗多上浮水面,失苗严重。
  ③清明前插秧在气温不稳定和当时磷肥供应、施用不足情况下,易发生“坐苗”不长,而影响产量。
  由于主观愿望违背客观条件,不但不能发挥优势,反受“惩罚”。通过农科小组试验和摸索,制订出适应本地区早稻播种、插秧、抽穗期“三前改三中”方案:即原先要求“惊蛰”前播种,“清明”前插秧,争取“芒种”前抽穗,改为公历三月中旬播种,四月中旬插秧,六月中旬抽穗(中、迟穗熟品种可适当提早播种)。通过播种、插秧期的调整,不但大大减少烂秧、坐苗等现象,而且抽穗扬花期在六月中旬,芒种雨季高峰基本结束,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产量大大提高。
  3、利用土壤普查成果进行科学施肥。
  ①土壤普查结果表明,该片埭田除村庄附近小部分“洋田”外,大部分埭田含盐量在0.2%以上,速效磷含量大部分少于8ppm,是致使早稻插秧后“坐苗”的主要原因。盐害问题通过排灌系统配套,经常排灌水洗盐,逐步解决;缺磷问题通过农科小组对比试验和大田生产调查:早稻每亩用过磷酸钙60~80斤当基肥,一般可增产60~80斤粮食,在一定范围内,用肥量和产量几乎成等量增长,甚至对于严重缺磷“坐苗”田,还可能增产50%以上。70年代以前,增施氮肥,水稻叶色浓绿,分蘖多,长势好是众所周知,而磷肥主要是促进根系发达,籽粒饱满,对促进分蘖和叶色浓绿没有明显表现出来,所以较难为群众所接受。个别群众反映因不慎将过磷酸钙大量倒在田中,数日后观察水稻也没有什么明显变化,误解过磷酸钙根本无效。施用磷肥的试验与示范效果就是给群众进行现场教育和指导,使磷肥的施用逐渐普及,从80年代开始,“姓李埭”基本没有出现缺磷肥而产生“坐苗”现象。
  ②氮、磷肥施足,水稻产量提高了,新的矛盾又出现:根据分释,每生产1000斤谷子,需要纯氮21~22斤,磷12~14斤,钾21~22斤,在低产的情况下,土壤中有效钾免强可以供给,缺钾问题不突出,随着产量的提高,氮、磷肥施足,而土壤中所含钾供给逐渐不足,所需肥料比例失调逐年严重,造成水稻叶片黄化,茎秆不粗壮,易患病虫害,籽粒不饱满等现象。科学施肥为群众掌握后就变为行动。80年代后,氮、磷、钾三要素肥料均能按比例科学施用,而且能配合其他微量元素肥料如硼、镁、钼等根外施肥。
  4、做好病虫害测报,以防为主,及时扑灭。
  农科小组建立和不离村的农民科技人员培训,形成农村科技网络。农民技术员经常下田检查病虫发生情况,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并能及时提出防治措施,稳、准、狠地将病虫害消灭在暴发之前。扭转过去对病虫防治轻敌麻痹和盲目施药二种倾向。特别是盲目乱施药的祸患不但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更严重的是大量农药流入江、河、海滩,造成水产养殖业减产和环境污染,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由于自然条件好转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70年代水稻生产大幅度增产,特别是早稻更为明显,赶上或超过一般“平洋”地区的产量。如:
  高山村1981年早稻面积1510亩,单产722斤,总产1133700斤,比1971年早稻面积1458亩,单产313斤,总产456400斤,单产比增230.6%,总产比增248.4%。
  庄前村1981年早稻面积2080亩,单产671斤,总产1396300斤,比1971年早稻864亩,单产330斤,总产284700斤,单产比增203.6%,总产比增490.4%。
  高林村1981年早稻面积3267亩,单产707斤,总产2312500斤,比1971年早稻面积1332亩,单产263斤,总产348800斤,单产比增268.8%,总产比增662.9%。
  概括归纳“姓李埭”农业生产巨变,人民共赞党的好领导:“水库防旱又防涝,排灌系统成配套;海堤坚固如马路,中小灾害不必苦;围海造田数千亩,科学种田迈大步,粮食增产大幅度,共赞党的好领导。”
  后记
  1981年以后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更加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产量进一步提高。至1999年早稻单产平均在970斤至992斤之间。
  粮食增产,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正如江泽民主席说:“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姓李埭人民开始思索经济发展新项目。一些青年农民从1982年开始组成花卉盆景研究小组、盆景协会等,探讨花卉栽培和榕树育苗技术,从此榕树盆景从野生有限资源转向人工繁殖栽培。每家每户先利用房前屋后零星杂地,阳台石板屋顶等空间栽培榕树薯(人参榕),后继续发展到山坡地和近村良田,至今已发展2200亩,还创办79个具有规模的花木场。十多年来提供全国各地榕树苗约2亿株,半成品榕薯盆景一千万株,成品盆景400万盆,至今预计年产值2000万元。1998年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智祥
责任者
姜学硕
相关人物
吴三土
相关人物
李景全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