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开发山海热潮的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01
颗粒名称: 漳浦开发山海热潮的兴起
分类号: D220
页数: 4
页码: 1193-1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农业改革,通过大念“山海经”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在1981年,漳浦县委开始大规模开发山海资源,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重点发展果树、水产养殖等产业。通过组织农民挖掘果树穴、提高管理水平等措施,漳浦县成功地将荒山秃岭变成了生产山珍海味基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关键词: 漳浦县 三中全会 农业改业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漳浦农村开始逐步进行一系列改革,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从1981年起,漳浦县委从实际出发,在全省率先吹响了“向山海进军”的号角,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念“山海经”热潮,使漳浦农村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当年的奋斗,经历了20年时间的检验,化为漳浦大地的金山银海,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回顾。
  大念“山海经”是漳浦县委的得意之作,但却非一时兴致,偶然所得,它同样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探索过程。
  当历史车轮驶入1980年时,漳浦县委对农业生产的领导,表现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着力在调动生产积极性方面,采取建立干部,群众的2个“责任制”和2个“积极性”。并根据中央(79)50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工农业生产的“十五字”方针,即粮油糖、林果茶、渔虾贝、猪牛鸭、轻(工)手(工)加(工),努力实现把漳浦建设成为粮食、油料、糖业、畜牧、水产等方面的商品基地县的新构想,试图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经营方式,实现农村农林牧副渔并举,振兴漳浦农业经济,并开始组织集体开山造田,兴建前亭江口对虾养殖场和开发顶马山甘蔗示范场等。由于囿于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框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未能明显扩大,成效未能明显提高,除粮食总产达到四亿五千五百二十万斤外,农业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依然在65元左右徘徊,振兴漳浦农业经济的出路在哪里?成为县委一班人苦苦思索的问题。
  1981年初,省党代会提出了念好“山海经”,建设8个基地的设想。元月19日,上任伊始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到漳浦调查,看了漳浦县委根据“十五字”方针构想制成的电控规划图,对漳浦县委工作思路给予很高评价和肯定。他说:“你们的想法提得好,你们是在干着一个伟大事业。今后,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就是要向新的领域进军,向山进军,向海进军,这样才能较快的发展。福建地少人多,这个历史状况短时间内改变不了。因此,对粮食生产一定不能松懈,但领导的注意力要放在抓新的发展领域方面。”项南同志寥寥数语,给漳浦县委选好选准农村经济增长点突破口,具有震聋发聩的启示作用,再次认识到漳浦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耕地仅50万余亩,余下的是164万亩的荒山野岭,51万亩的浅海滩涂,布局是“六山二海二分田”,单纯强调“以粮为纲”,死抠着50余万亩地做文章,把山海优势丢掉,潜力挖掘是有限的,发展后劲不足,只有向山海发展,念好“山海经”,在非耕地上找用武之地,实现资源替代,变粮经相拥为分道并进,才是实现翻番治穷的巨大潜力之所在。为了更好统一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思想认识,县委于4月20日把常委会议移到山上开,让每个常委,面对漳浦的荒山秃岭,去感触和思索开发山海任务的迫切和意义,明确自己肩上应负的重大责任。
  8月1日,县委书记黄步翔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亲自承担挖掘深1.2米、直径1米的200万个荔枝果树穴的组织工作。同月12日,县委在四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三、五年内把荒山秃岭、海滩海面变成生产山珍海味生产基地,建设一个“金漳浦”的响亮口号,揭开了漳浦大规模开发山海,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帷幕。
  为了使漳浦大规模山海开发避免重复走历史老路,即把开发同开荒划等号,从“开山治穷”出发,以“越开越穷”告终,漳浦县委把冲天干劲、开拓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首先组织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人员,对全县山海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并虚心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论证制定了科学的开发规划,根据我县土壤偏瘦、偏酸,及易受干旱及台风、暴雨灾害等自然条件影响,把山的开发定位为林果牧综合开发。重点发展荔枝、杨梅、橄榄、柿子、余甘等果树,并把43万亩海拔300米、坡度25度以下的低丘地作为首期开发重点;在海资源开发方面,立足海岸线216公里,有3个大海湾,滩涂平坦,水质肥沃,饵料充足的自然优势,确立发展水产养殖业。主要发展既适宜本地养殖,又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对虾、牡蛎、泥蚶等拳头产品和扇贝、红好、龙虾、石班鱼等特优珍贵产品,突出对虾养殖,为了增加开发后劲,漳浦县委未雨绸缪,注意建立科研基地,以便及时解决开发山海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山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这是因为,要打破长期因循守旧的框框和农民眼见为实的心理积淀,不能光凭口号,须要通过实践的结果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
  以种植荔枝作为大念“山海经”的突破口来说。当年,县委书记负责组织挖掘的200万个果树穴,已种上了127万株荔枝树苗,由于天旱和管理的原因,仅成活70余万株,占60%左右,但数量上已超过了漳浦千余年荔枝树发展至当时所存数的一倍半,成绩是相当了不起的,更主要的是证实了荒山秃岭也能种植荔枝树的事实,这就增强了农民开山种果信心和积极性。但农民心里还有顾虑,担心政策会变,辛辛苦苦一场空,针对群众思想,漳浦县委制定了开发荒山荒滩的优惠政策,即谁种、谁养、谁所有,谁受益,产品有权自行处理,允许继承等。还发动各级干部带头参与开发山海热潮,如原县委副书记黄色周,与家人开山种果千余株,使群众吃下“定心丸”。根据开山造林、种果花工大、周期长的特点,群众在资金上有困难,漳浦县委除实施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分户经营方法外,着重从资金、投资上扶持群众开发,并简化贷款手续。1982年,全县共拨出40万余元和100多万斤粮食支援社队发展林果茶生产,荔枝树苗采取无代价赠送的办法,减轻了农民资金投入的压力。为了帮助农民克服小打小闹的小生产、小农意识,还注意采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开山种果方面,还树立了种果户叶维茂为典型。开山造林方面,采取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并划出12万亩的山地由社员作为自留山进行开发。还根据中发(1982)45号文关于“抓好搞好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指示,成立县稳定林权发证领导小组,由县长、人大副主任、农委主任、法院院长任正副组长,抽调县社两级干部799人,组成251个工作队分赴各社队开展“三定”工作,山权、林权的稳定,调动了群众开山造林的积极性,出现了以水库为中心,加速荒山绿化的库社队联办林场的新方式,如梁山、眉力水库与灌区社队联办林场,当年春夏造林面积达10.8万亩。
  在开山种果促成的开发大气候中,浅海滩涂资源的开发也以此为契机,迈出坚实的步伐。由于围垦养殖投资多、技术强、风险大,开发采取由国营、集体先上马的方式。一是进一步完善前亭国营对虾养殖场、下按海珍品养殖场;二是由集体贷款,统一规划和开发,然后由渔民承包养殖;三是划出一部分自留滩,由渔民自行养殖。1982年,海水养殖面积扩大万余亩。为了进一步提高水产品商品率,还兴建旧镇水产品加工冷冻厂以提高保鲜、储藏能力。水产部门也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水产品议购议销和长途贩运,刺激提高海水养殖积极性。
  值得指出的是,1982年,漳浦山海开发刚刚起步,其意义不止在于山海得到初步开发,还在于同时促进了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和行动,促使他们努力从现有耕种的土地上摆脱出来,从更多的领域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出现了农业生产告别单打一抓粮食生产的萌芽,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中涌现了畜牧业重点户和专业户3000户;林果业重点户万余户;水产养殖联合体450多个。
  1983年7月,漳浦县委、县政府不满足于刚刚取得的成绩,为了加快开发山海的力度,决定参照工业企业群体的做法,成立为农民开发提供系列服务的“中心”,把广大农民吸附到中心的周围,形成新的经济组合,成为大规模开发的群体力量。当就以顶马场为水果开发基地的新经济组合是叫场还是公司的名称展开讨论时,正巧省委书记项南与省委常委温秀山再次到漳浦检查工作。当他听到正为顶马场名称各执己见时,饶有兴趣地进行启发,并提议基地命名为花果中心,确定了中心宗旨。同时,挥笔设计了中心入口处的大门图样,题写了横幅和对联,提出办好中心的希望,赞扬和肯定了漳浦县委在开发山海方面敢说敢于的业绩,项书记一翻话,说得在场的领导们心里热乎乎的,更坚定了开发山海的信心,把思想解放提到又一更高的层次。县委立即召集长桥公社、长桥农场、顶马山甘蔗示范场、石坑林场的干部,传达了项南同志的指示,研究以长桥公社万余户和三个场的职工为主体,成立一个“花果中心”。9月,花果中心成立,马上对周围的万亩山地进行规划,并筹集资金180万元,组织县里3个开发公司承包,连片开垦了水平条壕式果园3.5万亩,然后折价交给农民承包经营。此举大受农民欢迎,纷纷到“中心”挂钩。11月,在旧镇湾的竹屿半岛成立由沿海4个乡镇、1个盐场和1个养殖场联合组成“水产开发中心”。性质、服务宗旨与花果中心一样,突出市场畅销、换汇率高的对虾养殖作为主攻方向。在山海开发的带动下,漳浦服务农业的几个中心又相继成立。1984年,成立糖业中心,范围为一厂(鹿溪糖厂)六乡镇(城关、石榴、盘陀、赤土、旧镇、绥安),组织管理形式,为由厂、乡镇联合成立董事会,负责处理工农关系、经济关系,规定各方任务。中心为蔗农提供资金、技术、种苗、运输、结算等系列服务。1986年6月,成立畜牧业开发中心,为专业户提供系列服务。年底,成立漳浦县林业中心,所属有10个联办林场,主要解决本县边远地区结合部荒山绿化问题,有县管县办、县乡联办、乡村联办等多种形式,加速推动全县荒山绿化进程。上述各个中心,是一种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身的松散、协作式的合作组织形式,比较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因而能很好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如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提供种苗、技术,帮助贷款等,使漳浦的山海开发迅速形成规模并持续发展。
  至1986年底的短短几年间,漳浦山海开发业绩是显著的,山地开发达30.5万亩,其中果园8.5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旧镇、城关、赤土为主的荔枝生产基地;以长桥、南浦、赤岭为主的柑桔生产基地和佛昙、湖西为主的龙眼生产基地。全县新老果园面积达14万余亩,花果中心范围扩大到18个乡镇、6个国营农林茶场和10个联办林场,与中心挂钩的专业户和联合体达12902个,占全县农户数近10%;林业方面,造林50.3万亩,封山育林8万多亩,并转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甘蔗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量达30万吨,比1983年增长84%;水产开发中心范围扩展到沿海10个乡镇2个场,全县扩大海水养殖面积6万亩,在古雷、旧镇、佛昙湾内建成4个养殖基地,所提供的鲜蛎、活虾占全县水产品总量80%以上。其中对虾养殖2.3万亩,产量1725吨,总产值3500万元,为国家创汇800多万美元,总产量跨进全国对虾千吨县行列。山海开发给漳浦经济增长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在3年(1984—1986年)中增长59.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1元增至400元,其中,水产养殖以其见效快更为显著,如前亭乡,全乡330户对虾养殖户养虾7500亩,产虾640吨,总产值1200万元,夺全省之冠。出现了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5户,5万元以上的有7户,万元以上的有200户的喜人景象。果业方面,也涌现了年产万斤荔枝、万斤柑桔的水果大户30多户。1986年后,尽管漳浦山海开发势头未减,但漳浦县委审时度势,认识到只有进行深度开发,系列开发和综合开发,才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才能使漳浦农业从原料型农业向加工成品型农业转化,因而及时把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由“两水开发”调整为“一工两水”,以工补农,服务农业,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摆上重要地位,并立足漳浦港、侨、台关系的地理、人缘优势,开展“三来一补”业务、引进三资企业等,为漳浦农村经济振兴增辟新路子,尔后的漳浦山海开发,不再是以开垦为主,而是更多地注入“两高一优”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内容。
  山海开发,使漳浦山山岭岭遍栽“摇钱树”,海面滩涂尽成“聚宝盆”,打开了漳浦农村致富的广阔领域,使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并向小康迈进不仅是可能而且逐步成为现实。漳浦的山海开发,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的影响。当时,中央、省、市委有关领导先后对漳浦走组织群众从事农业规模开发的路子作了批示。尽管漳浦随着农村变革的深入,农业开发向纵深发展,并基本构筑了现代农业的框架,但八十年代山海开发壮举,在漳浦当代史上,应是浓墨重彩的一页。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坚
责任者
项南
相关人物
黄步翔
相关人物
温秀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