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卫儒学的设立与人才培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93
颗粒名称: 镇海卫儒学的设立与人才培养
分类号: E289
页数: 5
页码: 1174-1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卫是明代至清初设置的军事卫所,隶属于福建都司,镇守福建沿海。明朝初期,卫所建立时未建儒学,但随着文化教育的需求,开始倡议并建立镇海卫儒学。明嘉靖六年,进士石腆撰写了《请建镇海卫圣庙儒学碑记》,记述了儒学的建立和修建详情。清朝初期,卫所被裁撤,但文化教育并未中断。康熙十六年,卫学被裁撤后,镇海的人才培养受到影响。康熙五十年,知县汪绅文在邑人蔡世远的建议下,设立镇海义学,使镇海文化教育得以复苏。雍正十一年,镇海割属海澄县后,生员归海澄学。不久后,镇海义学也废除了。漳浦县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镇海卫学承担,其地域范围包括今六鳌镇、马坪镇、前亭镇及佛昙镇部分地方。
关键词: 漳浦县 军事 人才培养

内容

明初,朝廷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制定《军卫法》,自京师到郡县皆立卫所。中央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明代的“都司”是官署,清代的“都司”是官职),府、县设卫所。漳州府设两个卫:漳州卫和镇海卫,均归属前军都督府、福建都司管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始设镇海卫,址在漳浦县二十三都太武山南的镇海(今属龙海市隆教乡),卫所设中、左、右、前、后5个千户所,下设陆鳌(今漳浦县六鳌)、铜山(今东山县铜陵镇)、悬钟(今诏安县玄钟)3个守御千户所。住民户口世袭为军籍,每户男丁至少要有1名为军人。
  一、镇海卫儒学的建董
  初设卫时,没有建儒学,卫民子弟读书颇不方便。宣德七年(1432年),佥事林时槐建议:“卫俊秀准附儒学教养,照例科贡”,并倡议建学。正统间,经礼部勘合,令诸生附于县学。后来,诸生以镇海距漳浦县城遥远,乞请自设学,巡抚成规允许,令私设学校。景泰间,镇海卫人周瑛首登进士,郑普、林俭等相继中式举人;文庙、学舍也初具规模。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卫指挥使张文奏请,乞照平海卫建立儒学,未获批准。嘉靖元年(1522年),巡抚王以旂以卫指挥使徐麟催请,复奏请建学。嘉靖三年,获准建立镇海卫儒学。嘉靖四年,吏部札授原同安县训导、乐平人范瑛任卫学教授。从此,镇海卫有了正规的学校,文庙、明伦堂也逐渐修建完整。按编制给定生员名额,并自嘉靖五年起,每两年添设卫学贡生1名,人才辈出,科甲连绵。
  清初,罢免卫兵。康熙六年(1667年),裁撤卫制,卫学虽设,实己半废。康熙十六年,卫学也被裁,镇海的人才培养自此一落千丈。然而,镇海远在漳浦县东北海隅,学子读书深感不便,鉴于此情况,康熙五十年,知县汪绅文在邑人、进士蔡世远的建议下,设办镇海义学,“招集生童,捐俸延师,按月会课其中”,使镇海文化教育得以复苏。雍正十一年(1733年),镇海割属海澄县,生员归海澄学。不久,镇海义学也废。
  漳浦县人才属镇海卫学培养者,明代最为鼎盛,其地域包括今六鳌镇、马坪镇、前亭镇及佛昙镇部分地方,为漳浦县科举增添异彩。
  二、关于镇海卫儒学碑记
  镇海卫从创立、修建和严格教学都充满各级有关官员以及漳浦县和当地士绅、卫学人员的一番苦心,从现存于《镇海卫志》的有关儒学的碑记充分体现出这一点。现摘述如下:
  明嘉靖六年(1527年)进士石腆撰《请建镇海卫圣庙儒学碑记》,记述镇海卫儒学建立因由和创建文庙、儒学的详情,保存了许多可贵的历史资料。石腆,镇海卫际都人,宏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琼州府同知。
  万历元年(1573年),探花林士章撰《学博木湾陈先生创行乡饮记》,文中说:“今先生以乡饮立教,使人知仁义孝悌之化,习礼度揖让之容,岂止不为宴乐语耶?”赞扬卫学教授陈唯一创行乡饮的事迹。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漳浦乌石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探花及第,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时,官南京国子监祭酒。
  万历七年,进士黄曰谨撰《镇海学创修堂庙、新给廪粮、造祭器、竖泮宫碑记》,文中说:“诸可恢前规、兴嗣世者,凿凿毕举,郡大夫之功,兹为不朽,而张、谢二先生之后,微竹阳先生,孰与京哉!”赞扬训导张奋扬,教授谢忠、钱淳创修儒学的功绩。黄曰谨,字元祗,号慎馀,镇海卫港尾人。万历五年进士,历官赣南副使、江西按察使,俗称“黄南使”。是时,尚在兵部观政(见习)。
  万历八年,进士刘惠乔撰《镇海卫学重建启圣公祠记》,记述训导游大夏为孔子之父叔梁纥重建祠宇的情况及其“悯士而却贽仪,课儒童而广教育,捐俸金以崇祀典”的精神。刘惠乔,字应迁,镇海卫人。曾移居广东潮阳,并由广东榜中式举人。隆庆五年(1517年)进士,官至四川参政,时任户部员外郎。
  万历二十六年,黄日谨撰《鸿序崇师记学博王莲峰存碑》,记述卫学教授王之诏“足为后学山斗”的美德。黄曰谨时任江西右参政。
  万历四十一年,会魁林茂桂在修《漳州府志·学校》时,撰《镇海卫儒学记》载入,综述镇海设儒学的历史沿革。林茂桂,字德芬,号丹台,漳浦六鳌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深州知州,时已被解职多年,归家闲住。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涂一榛撰《镇海卫儒学颂萧公祖厘正祀典碑记》,记述漳州府推官(亦称司理、司李)萧基为镇海卫儒学厘正祀典事迹。涂一榛,字廷荐,马坪仙都倒头溪人,后裔移居前亭顶埕。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司左通政,时任湖广佥事。
  万历四十五年,进士王命璇撰《萧司理修建镇海卫儒学功德碑记》,记述推官萧基修建镇海卫儒学的功绩。王命璇,字君衡,龙岩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署尚书,时任北直隶监察御史。
  万历四十五年,进士林雨润撰《大参藩洪公重建镇海卫学文庙功德碑记》,记述参政洪世俊重新修建文庙的功绩。林雨润,字浴苍,镇海卫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御史,时已考选南京兵科给事中。
  万历四十六年,进士俞曰都撰《学博赖老师重修文庙去思碑》,记述卫学教授赖天隆重修文庙事迹。俞曰都,镇海卫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户部主事,时在户部任上。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进士蔡世远撰《请复镇海卫学公启》和知县汪绅文撰《新建镇海卫义学碑记》,为镇海重新建学作出努力。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汪绅文,浙江归安人,贡生出身,康熙四十九年任漳浦知县。
  此外,尚有朱文公祠碑记3篇,对崇道励学有较大的作用。其3篇文章为:明成化八年(1427年),龙溪人、广东左布政使(时为工部主事)林同(字进卿)撰《镇海卫新建文公祠记》;成化间,邑人、广东布政使(时已致仕归家)陈亹(字尚勉,号梅庵)撰《镇海卫文公祠记》;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时任金坛知县)涂一榛撰《朱文公祠碑记》。
  三、科甲鼎盛,人才济济
  镇海卫在设置儒学之前就已私办学校,出了周瑛、陈杰、石腆、林文焕等进士和郑普、林俭、陈珠、张璘、陈一中、吴大奎等举人。周瑛于成化五年(1469年)登进士,为镇海卫甲第开先。设卫学后,由于有给定的生员名额,人才更如雨后春笋,尤其自嘉清五年起,每两年额定卫学贡生11名,入府学者也能成为贡生,因而使处于海隅僻乡的读书人有更多、更方便步入仕途的机会。据《镇海卫志》载,镇海卫共有进士42人,其中明代36人,清代6人;举人94人,(包括已登进士者),其中明代84人,清代10人;贡生约93人。就明代而言,与漳浦县科举人才相比,进士约占25%,举人约占21%;在漳州府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镇海卫志》收入科举人才的范围较宽,莆田、侯官、泉州、龙岩、长泰等地,凡与镇海卫有关的外籍人才均予收入,所录进士有莆田周大谟(周瑛子,瑛于中举人后即回归莆田原籍),侯官田邦杰,泉州蔡致远、陈迁鹤,龙岩石应岳、蔡梦说、王以通、王命璇、吴之奇,长泰张际熙等。除上述外,镇海卫人才分属今龙海、东山、诏安和漳浦等地。就进士而言,属今龙海市的有周瑛、陈杰、石腆、吴仕典、黄曰谨、俞咨禹、陆元祯、俞曰都、陈国琠、吴钟等;属今东山县的有游天庭、黄镆、张孟观、唐文灿、方俊、黄道周(后迁居漳浦县城)、陈士奇、陈瑸、唐朝彝等;属今诏安县的没有进士,仅有举人吴世美、翁竟成等。
  属漳浦县者,分布在陆鳌千户所和二十三都的福兴、山兜、新兴、葛垅、后诞、新诞等地,这些地方分别属今六鳌镇和马坪镇、前亭镇及佛昙镇的东坂、洞野、花林一带。民间有六鳌“三军九举六进士”、前亭“七里三进士”、天启“三国奇杰”、马坪“涂吏部与林进士”等传说。现可了解到的进士有:林文焕、郑恭、蔡时鼎、江环、林茂桂、陈臣表、涂一榛、林雨润、张国经、陈国器、何楷、陈垂等。其中,蔡时鼎、江环、张国经3人因《漳浦县志》没有注明是镇海卫人,致使《镇海卫志》漏录。
  此外,进士陈九德并未注明是镇海卫人,而被录入《镇海卫志》;进士谢禧昌、谢鸿奇是否与前亭谢厝有关,待查。
  四、六鳌“三军九举六进士”
  俗传六鳌出了“三军九举六进士”,成为古代六鳌文化发达的象征,六鳌人引以为荣。
  “三军”是指3个将军,历代流传只知两个姓徐,鳌中人;一个姓冯,后江人。徐姓者是副千户徐通、徐斌;冯姓者是正千户冯贵,墓在后江,称冯将军墓。
  “九举”是指9个举人。除已中式进士者外,尚有4个举人,其余未详。
  林俭,成化十年举人,官全州知州;邱有翼,嘉请七年举人,未仕;郑嘉秀,嘉靖四十年举人,官攸县知县;郑龙东,万历四十年举人,未仕。
  “六进士”指6个进士,他们是:林文焕、郑恭、蔡时鼎、林茂桂、陈臣表和张国经。
  林文焕,号省斋,宏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为官清操自励,归家仍居旧屋,到府城、县城都用步行,深受人们的赞誉。
  郑恭,号羞斋,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广东参议。为官清廉多惠政,并为家乡办好事,乡人至今把郑羞斋的故事传为美谈。
  蔡时鼎,字台辅,号调吾,原籍县城东郊石埕(今称荔枝林)宪台村人,该村因他曾官御史(古称“宪台”)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后衍居六鳌鳌西。未仕时,曾在乌石紫薇山读书,山中的《科甲题名》石镌刻“蔡时鼎,浦人;林茂桂,六鳌人”。又赵范在《赵氏族谱序》中称“陆鳌蔡御史”。足见两地都是他的故里。万历二年进士,会试第九名。初授桐乡知县,召为监察御史,提督太和山场,巡视两淮盐政,执法严明,声震朝野。升南京礼部郎中,卒于官。《明史》为其立传,给予较高的评价。
  林茂桂,字德芬,号丹台,六鳌城顶人。未仕时,在乌石紫薇山中读书。万历十四年进士,会试第四名,人称林会魁。官至深圳知州,锄除豪强,疾恶如仇,因而得罪权贵。后因扩建深州城,上报未批,而扩城工程已完成,被豪强勾结属官中伤,以擅自扩城为罪名,罢官回乡。他富有文才,为文操笔立就,与龙溪张燮、郑怀魁、漳浦王志远、南靖蒋孟育、海澄高克正、平和陈翼飞在漳州芝山结玄云诗社,时称“漳州七才子”。他中式举人后,在山间读书,其饮用的水井干涸,亲自下井淘浚;在此之前,有本县人、太常寺卿王应显上屋拾瓦,所以,当时民谚云:“太常捻瓦,孝廉(举人)淘井。两条冰身,金寒水冷”。他晚年租屋居县城水门,人称“水门先生”。
  陈臣表,号擎南,万历二十年进士,官江阴知县。其余事迹未详。
  张国经,字一洲,号印梁,六鳌东张(在龙美附近,今社已废)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他眇一目,与同科进士戴国章、陈国器被称为“三国”奇杰。他的八分书法与黄道周的真草齐名。明亡后,隐居不仕。清初,郑成功率军在漳浦沿海一带进行抗清活动,清廷派兵欲进剿六鳌,张国经挺身而出,申明陆鳌百姓并无参与反清活动,百姓因而免遭屠杀,乡人感戴恩德,为立《东张印梁先生澍德碑》纪念,石碑至今尚存。顺治十三年(1654年),总兵杨捷修筑漳浦县城竣工,请张国经撰《杨总戎筑城记》(原碑题为《杨镇台兴城碑记》),颂赞杨捷卫国护民的功绩。
  五、前亭“七里三进士”
  前亭与镇海接壤,受卫学的影响颇大,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江厝、石古、庄厝(下尾)出了进士江环、陈国器和庄士元。因3个村庄形成三角点,彼此距离均约七华里,故有俗谚“七里三进士”。
  江环,字缙云,前亭桥仔头江厝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平湖知县,选试御史,政绩显著。他与佛潭桥下赵的进士赵范(后移居湖西赵家城)同是邻村江口杨梦鲤的学生。杨梦鲤,字尚化,号碧沙,未第儒生,终生以教书为业,并精研诗经,著《诗经衍义》,死后,赵范为其题墓碑文,称“庠储魁碧沙杨先生”,为其未登科第而叹惜;江环为其刊刻手稿《诗经衍义》,以弘扬先生之学问。据《漳州府志·纪遗》载:“杨故老儒生,书虽出弗行也,乃列江缙云名氏其上,遂大传布。往岁,原本尚有列杨氏名者,今亡矣。”今志书记述《诗经衍义》作者均为江环,其中实有隐情,鲜为世人所知。江环的族亲或后裔衍居云霄莆尾,故《云霄县志》载入江环为云霄莆尾人,记以存考。
  陈国器,字鼎弼,前亭石古村人。石古村在大社东北1里处,今与附近的赤山、宫头3村及1座慈济宫俱废。他自幼勤奋好学,天启二年登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他跛一脚,与同科进士戴国章、张国经并称为“三国”奇杰。他当官后,对家乡公益事业十分关心,乡人为立“大台柱鼎弼陈先生厚德惠乡舆颂碑”。并建石亭护碑,以存久远,后人称为“石古亭”,至今尚存。
  庄士元,字殿扬,庄厝人,后移居郡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官涞水知县。任上除苛税,弛禁例,悉心治政,民感其德。又鼓励民间少童读书,就童子试者日多,文风渐进。任满归家,杜门不出,教授生徒,颇受人们敬重。子登丰,字子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人。
  六、天启“三国”奇杰
  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漳浦县有三个残疾人中式进士,他们是戴国章、张国经和陈国器,三人名字都含“国”字,因而被称为天启“三国”奇杰。
  张国经,瞎一眼,里人多看不起他,然而,他勤奋力学,终于成才。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式举人,13年后登进士,人们美誉为“独眼观天象”。他是六鳌“六进士”中最后的一个,生逢乱世,居乡有德,而又享94岁高龄,实为一奇杰。
  陈国器,跛一脚,自幼父母双亡,寄养于前亭大社舅父家,帮放牛、锄草。他自幼喜欢读书,常到附近学塾中旁听。有一次,他听着听着就在孔了牌位供桌下睡着了,他的舅父要他去放牛,找不到人,知道他一定又去偷听读书,便到学塾把他从供桌下拉出来,打了一个耳光,还骂着:“你这个跛脚仔,若能读书考中进士,我手臂给你当旗杆栓。”陈国器虽被打骂,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坚强地自学,终于与张国经同科举人,又同科进士,人们美称为“一足跳龙门”。真是又一奇杰。
  戴国章,字伯闇,号季庵,大南坂农场坑内村官径坑仔尾社人,(今社已废),他自幼聪明颖异,长大后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乡试,一鸣惊人,中式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天启二年登进士,会试名到第七,称“会魁”,均为漳州府争得荣誉。但他生理上有缺陷,既驼背,又凸胸,因而人们褒美为“鞠躬朝天子”。他登进士后,不愿当官,归家闲住。戴国章幼时到邻近蒲野村学塾读书,他过目成诵,对答如流,深受人们的赞誉。蒲野巨富黄长者却鄙视地说:“你最多是图个识字而已,别妄想考中举人、进士”!戴国章满有把握地反问:“若能考得中呢?”黄长者说:“我给你背过蒲野溪(绥安溪的下段)。”戴国章登进士后,乡亲要黄长者履行诺言,戴国章说:“背我过溪是小事,众人常要涉水过溪才是大事,就责令他筑一座石桥让众人通行吧。”黄长者不敢食言,出钱修造一座蒲野桥,官径、蒲野人民至今尚津津乐道这故事。戴国章身虽籧篨,而先中解元,后中会魁,堪称奇人中第一杰。
  戴国章,张国经、陈国器三人都是残疾人,他们身残志坚,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代名人,至今,漳浦民间传为美谈。
  七、马坪涂吏部、林进士及戴举人
  马坪于明代出了不少人才,如涂吏部、林进士和戴举人等等。由于志书失记,靠民间口传,仅得其一斑。
  涂一榛,字廷荐,马坪仙都(山兜)倒头溪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司左通政。因他曾任吏部考功司郎中,故民间称为“涂吏部”。他为官清正廉明,直声远播,因被阉党视为东林党人而遭排斥,归家闲住。天启间,缇骑(逮捕犯人的禁卫役吏)至漳州逮捕海澄人、巡抚周起元时,他心情沉重地对儿子伯案、仲吉说:“若有缇骑来逮我,我必赴汨罗(即投水自尽)。”表明他与阉党斗争到底的决心。不久,郁郁而卒。他与港尾的江灏同科中举,又同科进士,交情甚笃。江灏,字质卿,乳名雨文,官至浙江参议。现民间尚流传着涂吏部与江雨文的故事。
  据说马坪仙都祖祠曾挂两个“进士”匾,一为祖籍浮宫溪头、居马坪崎林社的林鹏飞,号慎宇,隆庆五年进士,官南宁知府;一疑为当地进士林雨润。林雨润,号浴苍,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山东聊城知县,升御史,考选南京工科给事中。
  戴举人是戴维则,字汝孝,号笔峰,马坪文店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式举人,时年25岁,是漳浦戴姓最先登科者,族人寄以重望。后来6次赴京参加会试,未能中式,才华未竟而卒,时人为之婉惜。他的同年友人、翰林编修林偕春为撰《明故乡进士戴君汝孝墓志铭》。
  八、黄道周、何楷和陈垂
  在镇海卫诸多人物中,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名臣黄道周。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天启二年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隆武时,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虽出生于铜山所,年轻时,曾被县人、户部侍郎卢维祯聘为家庭教师。24岁考取府学秀才后,翌年即奉母迁家定居漳浦县城东郊,已不属镇海卫。其故居、讲学处明诚堂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周墓和四君子墓在县城北郊,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保存完好。
  何楷,字玄子,号黄如,里籍未详。天启五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召为户部尚书,赴京未任而京城陷落。弘光时,召为户部侍郎;隆武时,授户部尚书,因与郑芝龙政见不合,乞归故里。后闻清兵入漳,在家悲号而卒。他晚年定居漳浦湖西下梧石湖山下,构筑石湖精舍,并刻立《奉天敕命碑》,至今尚存。
  清代进士陈垂,字次和,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官临高知县。他是明代四川按察使陈一洙的曾孙,世居县城西门内“三世总宪”府第,《漳州府志》载为镇海卫人,未明何故?
  明代设卫,是为了励兵强国,特别是沿海的卫所,更起了抵御外侮,保卫海疆的作用。而镇海卫儒学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成为海疆一支灿烂之葩,这是建卫者所始料未及。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卫俊秀
相关人物
周瑛
相关人物
郑普
相关人物
林俭
相关人物
王以旂
相关人物
徐麟
相关人物
汪绅文
相关人物
蔡世远
相关人物
林士章
相关人物
陈唯一
相关人物
黄曰谨
相关人物
微竹阳
相关人物
谢忠
相关人物
钱淳
相关人物
刘惠乔
相关人物
林茂桂
相关人物
王莲峰
相关人物
涂一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