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戏曲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86
颗粒名称: 漳浦的戏曲活动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1153-1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戏曲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演出活动。明清至民国时期,演戏的场合逐渐扩大,剧种逐渐增多。解放后有了固定的剧场,剧种和交流更加广泛。漳浦剧种包括竹马戏、戏仔、潮戏、正字戏、汉剧和道士戏等。其中,竹马戏和戏仔是漳浦特产,潮戏能演连台大戏,正字戏保持原来的中州官话演唱,汉剧的演员唱腔有特色。道士戏以南管伴奏,以舞蹈为主。
关键词: 漳浦县 戏曲活动 演出

内容

漳浦戏曲活动历史悠久,早在宋代,乡间已经在秋收后就有筑棚演戏庆祝和以歌队游行表演的习俗。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演戏的场合逐渐扩大,剧种逐渐增多。解放后有了固定的剧场,省内外各个剧种的交流更加广泛。
  从前,城乡在什么情况下演戏呢?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一)神佛寿诞,演戏酬神。漳浦乡村几乎村村有庙宇,每年至少有一次一至两三天的演戏活动。从前,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有戏看就是最大的文化享受,俗语说的“傍神作福”,这包括吃喝和看戏的口福与眼福。(二)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寿庆和其他庆祝活动,如民国初年,县城东街柯定侯招婿婚庆,连演潮戏十多天;佛潭杨天枢考中“俊士”,演戏三天。(四)庙宇落成剪采,神像“开光”或请神驱邪除瘟等迷信活动。(五)族长对违反“禁菁”和违反乡规民约者罚款请戏公演以儆效尤。(六)赌头请戏公演,在戏台周围设赌摊招人赌博,向政府包收赌捐。(七)五四运动以后,常有知识青年在已废兴教寺广场演话剧,宣传破除迷信;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演宣传抗日的时装话剧,常下乡巡回公演。
  漳浦在闽粤交通要道上,地处泉潮二州之间,所以剧种甚多,戏班也不少,有些是土生土长,有些是来自外地的。
  (一)竹马戏,其戏班称子弟班,可说是漳浦的特产。开戏时,先由四个演员扮春、夏、秋、冬四旦角,手执翠竹枝作跨马状,边唱边舞,称“跑四美”。竹马戏有以丑、旦两角为主的弄仔戏,如《割须弄》、《砍柴弄》、《搭渡弄》、《番婆弄》、《旗尾弄》、《唐二别》、《管府送》等。大型戏有《昭君和番》、《赛昭君大报冤》等。竹马戏有在深土、六鳌一带,有“龙美子弟班”、“玉兰子弟班”等。活动几遍闽南。解放后省、地、县多次组织工作组到深土、六鳌进行记录、拍照、录像、整理等一系列抢救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化部门曾在深土扶持竹马戏业余剧团。
  (二)戏仔,是竹马戏的变种,是芗剧的前身。先期的曲调有锦歌,民间小调、南曲等。其戏班一般有七个演员扮生、旦、丑、婆、老生、杂角等,因又称“七子班”。短戏多移植竹马戏的弄仔戏,长戏有《三伯英台》、《陈三五娘》、《孟姜女》、《吕蒙正》等。本县早期著名的戏仔班有蒲野的“老元春”,石榴山边的“老莱春”、刘坂的“新莱春”,还有深土的陂东班,海澄、厦门等处的戏班也常到漳浦演出。
  闽南戏仔传入台湾后成为歌仔戏。三十年代,台湾歌仔戏传回闽南。漳浦戏仔班都改唱台湾歌仔调。其主要曲调“哭调”,悲戚凄凉。被当时国民党当局称为“靡靡之音”、“亡国调”,禁止演唱。后经邵江海等艺人作出一些更易,称为“改良调”,流行于漳厦一带,解放后正名为芗剧。1954年,官浔业余芗剧团会演获得优胜,被县文化部门吸收为专业的“漳浦县实验芗剧团”。全县较著名的业余芗剧团有绥安镇的绥南,霞美镇的白石,沙西镇的沙岗,旧镇的苑上、东厝,佛潭镇及该镇的洞仔蔡,湖西、赤岭、深土、长桥等地都有业余芗剧团。演出剧目由解放前的“幕表戏”(没有剧本、只按传统内容,加上随意插科打诨)逐渐为严格依照剧本演唱。传统剧目有《三家福》、《加令记》、《吴美娘》等,解放后出现不少如《煎石记》、《母子桥》等优秀剧目。
  (三)潮戏,亦称白字仔、潮音。每个戏班约50到60人,所以又称“大班”。乐队分“文平”与“武平”,演戏时,文左武右分设在舞台两边。“文平”有头弦、椰胡、扬琴、哨呐、笛子、三弦等;“武平”有大小鼓、苏锣、抗锣、深波、大小钹等。“文平”、“武平”伴奏均优美动人。潮戏能演连台大戏,如《薛仁贵征东》、《三请樊梨花》、《苏六娘》、《荔镜记》、《龙凤配》等。解放前经常在本县演出的著名戏班有邻县的“三正顺”、“三正芳”、“老一枝香”,本县的“老怡正兴”(太监班)及半专业的“旧镇班”。解放后,业余潮剧团遍布全县,如绥安镇的绥西、溪南、霞潭、英山,旧镇及该镇的林美、白沙,霞美及该镇的北江,杜浔镇的文卿、范阳,沙西镇的庄前、屿头、土楼、下寨,古雷镇的港口、东林、龙口、油澳,佛潭镇的岱嵩,石榴镇的东山、象牙,还有赤土、盘陀等。业余剧团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配合中心工作编演一些宣传剧。
  (四)正字戏,元明时代闽南就有这种戏剧,先时保持原来的中州官话演唱,后传到粤东植根海陆丰。有的正字戏与潮戏揉合成为一个戏班,合演时必先演正字,下半夜方演白字,俗称“半暝反”。下半夜多表演“穿火圈”、“食玻璃”、“食火吐纸”、“咬笼吊头鬃”等杂技。漳浦人称正字戏为“隆咚磬”。
  (五)汉剧,有人叫“外江”、汉调,戏班多来自闽西,人数与潮戏差不多。“武平”突出的打击乐是大苏锣。演员唱腔有特色,乌净发炸音,红净男声假嗓(鼻腔共鸣)。传统剧目有《百里奚认妻》、《赵匡胤送京娘》、《齐王求剑》、《火烧赤壁》等。
  (六)道士戏,俗称师公戏。多在庙宇、祠堂剪采开光或做醮时,请道士举行宗教仪式后,由道士化妆上台演《八仙过海》等节目。道士戏以南管伴奏,以舞蹈为主。
  (七)话剧,二十年代,一些读过中学的“番仔秀才”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常在已废的兴教寺广场搭棚演时装话剧,宣传破除封建迷信,群众称它为“文明戏”。后来,兴教广场用条石围筑一座土戏台,供节日演出之用。中小学师生也来此土戏台演过话剧、歌剧。抗日战争时期,漳浦成立抗敌后援会所属宣传工作团,曾在此土戏台公演《八·一三的炮火》,后又演出《凤凰城》、《麒麟寨》。后宣传工作团随着抗战后援会改组而停止活动。新成立的抗敌剧团由蔡启昌任团长,侯维钟(中共党员)任导演,多次下乡镇演出《打汉奸》、《放下你的鞭子》等,并在兴教广场土戏台演出《生命之花》。1940年,侯维钟、蔡启昌、林清秀被驻漳20师逮捕,以军法判处死刑(经营救出狱),剧团被迫解散。以后,柯汉扬又联合陈仲甫、詹祚伯、曾敏英、张淡月等一批教师多次公演《四千金》、《此恨绵绵》、《假巡按》、《雷雨》等。
  1949年春,蔡启昌任漳浦中学校长,请陈仲甫执导,演《沉箱记》(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成现代戏)。
  除了人戏以外,还有木偶戏,分手掌木偶(又称布袋戏、翁仔戏)、提线木偶(俗称胶螺仔),铁枝木偶(俗称铁夹仔)三种。提线木偶以吴知高、吴自东父子最著名。先唱汉调后改唱潮调,善演文戏如《孟丽君》和神仙戏如《三藏取经》等。解放后,吴自东被漳州艺院聘为教授。手掌木偶三十年代以郑月圣、杨胜、王荣、胶再、乌皮等最著名,善演武戏如《七侠五义》、《施公案》等。唱北管、方言说白。解放后,杨胜三次出国、饮誉欧亚;二次拍了电影艺术片。80年代,杨胜徒弟杨其兰的“海燕木偶剧团”被列为福建省“芳草计划”中民间艺术研究项目之一。
  还有一些以座唱为主,不登台演出的“曲馆”如城关港仔口、下蔡林场下吕村的南管,杜浔正阳村的汉调,城关福州同乡会(主要是理发业师傅)的闽剧,官浔的锦歌等。
  过去,漳浦民间还有一种“唱歌册”流行。一本歌册一个故事,如《三伯英台》、《孟姜女》、《雪梅教子》、《金姑赶羊》、《黑白蛇》、《苏武牧羊》等几百种,一般以民间小调说唱。以前,歌册在一些书店里可以买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聿占
责任者
邵江海
相关人物
侯维钟
相关人物
侯维钟
相关人物
蔡启昌
相关人物
林清秀
相关人物
柯汉扬
相关人物
陈仲甫
相关人物
詹祚伯
相关人物
曾敏英
相关人物
张淡月
相关人物
蔡启昌
相关人物
陈仲甫
相关人物
吴知高
相关人物
吴自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