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的职业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84
颗粒名称: 漳浦县的职业学校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4
页码: 1147-1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职业学校发展历程包括多个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民国时期有商业公学、工读学校和绥安初级园艺学校,解放后各类职业学校如漳浦初级农业技术学校、地方国营漳浦盐场半工半读初级技术学校、大南坂农场半耕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和漳浦卫生学校相继建立。这些学校在培养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而停办。
关键词: 漳浦县 学校 教育

内容

辛亥革命以来,漳浦县出现过一些形式、内容不同的职业学校,但大都因简就陋,时办时停。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漳浦才有稳固而且较具规模的职业学校。现就个人了解到的一些情况,综合记述于下(师范教育另文叙述)。
  商业公学民国四年(1915年)县商会首脑陈瑞安及其他商界人士发动倡办的。校址先设于县学右堂(原孔子庙隔壁、今公安局范围内),后迁至后楼光远堂祠堂(西湖公园对面左侧,解放后曾为民政工厂)。招收商人子弟40人入学。校长林秉则,系福建省立第八中学(漳州一中前身)毕业生。不久停办。
  工读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下半年创办,校址在城关射圃武庙(即关帝庙,在漳浦一中校园内,今已废),校长陈启芳(赤湖人,曾任漳浦劝学所所长,后为国民党军49师张贞部下团长)。课目开设木器、纺织、藤竹、编织等。学生入学不受年龄限制。初办时参加学习者甚多,颇有成绩,后因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而停办。
  绥安初级园艺学校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漳浦县成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所在地。专员朱熙兼任漳浦县长,认为漳浦是个农业大县,以办园艺学校培养果蔬人才为宜,随将“绥安初级中学”改为“绥安初级园艺职业学校”。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秋,福建省省政府委派南京全陵大学农学院毕业生陈达元为校长。一年后停办。
  解放后,百废俱兴。各行各业亟须专业人才,在人民政府重视下,各类职业学校相继建立,尤其是1958年大跃进的特定历史年代,全县贯彻“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专业学校更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办起了各类学校。
  漳浦初级农业技术学校简称漳浦农校,创办于1958年。校址初设于城关南街城隍庙(解放后曾一度为漳浦酒厂职工宿舍),未几,校址迁至西街准提佛室(县政协会旧址),后在城关绥西村埔顶自然村附近新建一排两幢新校舍,标准8间教室,还有配套办公室、宿舍、厨房等。县人民委员会(今称县人民政府)正式令调漳浦二中校长陈长泰任漳浦农校校长。教学内容以农业为主,兼及多种经营。当时主管部门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农校要搞科学实验,县委决定将农校迁至县农业科学实验所(简称农科所),边教边实践,并在该所附近的辕门大队小山坡上再建二幢教室,还有宿舍、膳厅等配套用房。“文化大革命”后期停办。
  地方国营漳浦盐场半工半读初级技术学校1964年11月,县贯彻龙溪专区(今称漳州市)召开的工农业余教育(今称成人教育)华安现场会议关于“巩固提高常年民校,因地制宜发展半农(工)半读学校”的精神,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创办“漳浦盐场半工半读初级技术学校”,场办公助,学生来源主要以场工为主。1965年漳浦县人委以(65)浦县教字第0219号文件正式命名,并发给新印章。“文化大革命”进入武斗时停办。
  大南坂农场半耕半读中等技术学校1964年11月,经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批准,并报福建省教育厅、农垦厅备案,创办“福建省大南坂农场半耕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地点在万安分场华侨新村,招考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在场工人、农民入学。教师来源采取就地取材,聘请在场的农艺师、农业技术人员或有农业技术专长者任教。学习内容以农、果为主,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边教边学边实践。1965年漳浦县人民委员会以(65)浦县教字第0219号文件给予正式命名并发给印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漳浦卫生学校是县卫生局主办的卫生系统专业学校。其宗旨是加速培养农村医药卫生人员,改变广大农村群众缺医少药现象。通过一、二年学习实践,为农村造就一批能中(医)、能西(医),能防能治、既能劳动又能治病的农村新型医生(“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为“赤脚卫生”)。其性质是半农半读,分为医学班和中西医学班,县医院附设的医学班先行开学,校址在中西林场。漳浦县卫生局于1966年4月以浦卫字第042号文件通知各社场)认真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半农半读卫生学校学习,面向全县招生30人,学习一段后,于“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受冲击而停办。
  农业中学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产物。简称农中,性质是社办公助。教师由公社聘请,县教育行政部门每人每月发给22.5元的工资补贴,不足部分由公社根据实际逐月补足,学校办学事宜由公社直接管理,县教育局委托各学区在业务上进行辅导,定期组织教学辅导与交流。学生来源是招收在乡参加农业劳动具有初中毕业或有同等学历者经考试及格录取入学。学制三年,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边学习、边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毕业后回生产队劳动。1958年全县以公社为单位办起11所农中(当时全县有10个公社),学生628人,耕种土地面积961.7亩,养猪近400头,养鸡鸭467只,办木工厂、砖瓦厂、磁窑厂各1个,有电动脱谷机1架,水电自动化碾米作坊1个。1959年扩大办学规模,全县有城关、城关红旗农场、石榴、盘陀、象牙、梅林、长桥、长桥东方农场、官浔、南浦、旧镇青年农场、白沙、浯江、赤土、霞美陂下、白田、佛昙、官埔、洛运、湖西、赤岭、杜浔、塌仔圩(杜浔)、古雷港口、深土、示埔、六鳌、赤湖、花坑、沙西、南门岭、河墘等31所,学生1513人,教职工53人。
  1960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出现,农中面临种种困难,学校规模调整为10校,每公社只保留1校,10校共有32班,学生963人。1961年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农中4所改为半日制、3所转为业余中学,1964年全县农中尚有7所,学生231人;1965年5月,贯彻地区半农(工)半读会议精神,农业中学再度发展为38校,学生1033人,教职工94人,比1961年增加33人。1965年漳浦县人民委员会(65)浦教字第0219号文件通知发给农业中学新印章并开始启用,进一步完善农中办学事宜。
  正当农业中学步入发展巩固阶段,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农业中学这株新生幼苗连根被拔掉。
  其他办学期间不久的职校创办于1959年上半年的漳浦体校,其校址先设在县体育场,后搬至绥西埔顶自然村(原农校旧址),先办排球1班;水产学校,校址先设在旧镇秦溪自然村,随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出现,这两校前后停办。
  漳浦职业中专学校(原漳浦职业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81年秋的漳浦城关中学。1982年漳浦县人民政府以浦教综字(82)第393号文件通知:接上级指示,“凡城镇有二所普通中学者要有一所改为职业中学”,县委批准漳浦城关中学改为“福建省漳浦职业中学”,同时启用新印鉴。
  职业中学初办时设22个教学班,分高、初中两部分。初中部属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性质,高中部分班专业学习,开设幼师、家用电器、农业机械维修、体育、美术、农业和土建等7个专业,分9个班,学生359人,全校教职工79人,已毕业的两届专业高中毕业生354人(其中农业153人、幼师38人、土建66人、家电维修48人、农械修配49人),分布在我县的每一角落,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添砖加瓦。
  1983年夏,学校教学大楼落成,地点在县城西北郊好景山(虎山)南麓,将原分散在东岳崎、炉尾、新路尾礼拜堂、袁门等几个教学点,集中到新建的教学楼上课,办学规模扩大一倍,专业班继续招生250人。县委下大决心,配齐学校领导班子,调配各处、室负责人,并从一中、三中等6所完中和应届大专毕业生中选调34位教师进校任教,充当教学骨干。是年10月15日,该校千余名师生集中在投资18万元而建成的大楼前,举行庆祝漳浦职中建校二周年大会。同年秋季招收高一、高二6个职业班285人,分设幼师、木工建筑、机电、农业4个专业,并附设初中15班732人。
  1987年,幼师专业办得出色,51名应届毕业生参加全省统考,成绩优异、有5人被聘用为公办教师,其余全部受聘幼儿园代课教师。12月中旬高三幼师班学生郑巧珍参加漳州市幼教专业“五项技能”竞赛,荣获全市二等奖,同时被市选赴福州参赛,获全省三等奖,为我县争得荣誉。
  80年代中、后期,学校领导班子认真探索办学规律,派出人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取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悟出一条规律:城镇职业中学要发展,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创建“三大基地”,即专业理论教学基地、专业理论实践基地、专业服务基地,及从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和本校实际来确定专业设置课程,有的放矢,学有所用,确立一校要有一、二个当家专业的观点。当时,学校创建已初具规模的木工厂,可供50名学生同时进行技术操作培训,确定两名专职木工教师作为指导,培养24名学生能独立制作学生课桌椅。县教育局领导大力支持,集中全县增生设备费代各校向职中订购学生课桌椅。1985年根据我县中小学缺额较多的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教师,办了专业班,招生100名,学校按省编的教学大纲施教,毕业生由县教育局介绍到各校任合同教员,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1995年4月25日,经省教委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漳浦职业中专学校”。学校自升格后,从校舍建设、师资、设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扩展,毕业生录用、升学和受招聘人数年年增加。至1999年上半年,学校占地面积50.5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拥有三座教学大楼(其中一座在建筑中),4幢学生宿舍楼和一个有2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地;有教职员工90人;并聘请校外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6人;校外有9个实习就业基地;开设11个专业,38班,在校生1308名,生源来自本县和漳州市范围内10个县(市、区)。
  自办学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近4000名各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幼师专业开办以来,已有47人被国家正式录用为教师;有65名毕业生通过对口考试,进入福建师大、福建商专等高校深造;有80%以上的毕业生陆续被招聘,招聘单位有厦门航空宾馆、伊甸园有限公司、厦门厦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东莞启德电子厂、泉州恒安集团、天福茶庄、漳浦宾馆等,有两名旅游服务专业学生被厦门航空公司录为空中小姐;有4批106名旅游服务专业学生赴“国家计委北戴河培训中心”顶岗实习。
  由于全体师生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目前,省政府正对该校进行“省重点职校”的评估。
  漳浦前亭水产职业中学1984年2月18日,龙溪地区(今称漳州市)教育局长陈玉璋偕同该局职教科长李普通、计财科长黄海涛在漳浦县有关领导陪同下,检查前亭中学附设水产职业班,了解水产养殖情况及其他办学有关事宜。听取汇报后,表示支持筹办前亭水产职业中学,决定再拨款款2万元作为基建费,要求学校建立养殖基地。县人民政府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同年9月,决定将前亭中学改名为“福建省漳浦前亭水产职业中学”,并启用新印章。初期,由于办学成绩突出,被评为漳州市职教工作先进单位,获奖锦旗一面,收录机一台。1987年学生学有专长,为发展养殖业作出一些成绩,有13位毕业生成为“万元户”。是年,该校再次评为漳州市职教先进单位,获得奖励。
  1988年3月25日至31日,漳州市教育局在漳浦召开全市农村职业中学办学经验交流会,前亭乡党委在会上介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前亭水产职业中学介绍《办好水产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同年7月,该校又毕业97人,被省、市、县、乡各级水产养殖场、站录用(聘用)51人,自己建渔(虾)池,租地搞养殖的有31人,其他毕业同学由学校推荐到养殖专业户、个体户任技术员,其足迹遍布莆田、厦门、龙海、诏安、惠安、平潭等10个县、市,有少数受聘到广东、海南岛等地区。校办天马山对虾育苗场生产的虾苗推广全县,为家乡对虾生产和淡水养殖做出一定的贡献。1988年6月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报导了《前亭水产职中是一所深受渔乡人民喜爱的职中学校》;省、市职教研究会分别於是年3月和10月在漳浦召开。
  90年代初期起,由于种种原因,水产职业中学不再招收水产专业班、成为普通中学初中部,现有12班570人,教师57人(含职工1人)。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清元
责任者
林秉则
相关人物
陈启芳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陈长泰
相关人物
郑巧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