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桥梁 乡情的纽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82
颗粒名称: 交往的桥梁 乡情的纽带
其他题名: 记漳浦县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
分类号: G417.57
页数: 4
页码: 1141-1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旅台同胞联谊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积极为漳浦的对台工作提供支持,致力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交流和了解。他们编纂了《漳浦与台湾关系史》一书,详细记录了两地的人文历史渊源。此外,联谊会还筹建了联谊大厦,作为两岸民间交往的桥梁,并积极引进台资回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漳浦县 联谊会 对台工作

内容

漳浦县旅台同胞亲属联谊会成立于1991年6月,是新形势下搞好对台工作的一个民间组织。自1979年元旦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的20年来,特别是江总书记1995年1月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即“八项主张”)以来,漳浦的对台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创了漳浦对台工作新局面。其间,联谊会凭着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的满腔热情和历史贵任感,成立以后的8年来,作为扶持红花的绿叶,作为浦台交往的桥梁和乡情的纽带,自觉认真、默默无闻,见微见著地为台属、台胞,为漳浦县的对台工作,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97年被县评为“社团管理先进单位”。
  编纂《关系史》 沟通两岸情
  漳浦县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地有着深厚的地缘、血缘、人缘关系。
  早在明朝,就有很多漳浦人入台垦拓。郑成功父子收复治理台湾期间,又有很多漳浦人陆续渡台,繁衍生息,后裔遍布台南、高雄、嘉义、屏东一带。清初开发台湾的漳浦人更多,在台北、桃园、台中、彰化、南投一带形成很多漳浦人繁衍的社乡。嘉庆年间,漳浦小山城大园头人吴沙率领以漳浦人为主的泉(州)、漳(州)、潮(州)、梅(州)移民开发了兰阳溪以北半个宜兰县,被尊为开兰始祖。以后又有佛昙鉴湖、赤湖等处的移民开发了兰阳溪以南的罗东、三星、苏澳一带。现今,宜兰人祖籍漳浦的占80%以上。
  进入20世纪以后,祖籍漳浦的台湾同胞英才辈出,为台湾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很多台胞曾回大陆求学、求职,其中有谢东闵、陈岚峰等。抗战胜利后,又有很多潭浦人渡台,在台成家立业,为台湾建设做贡献。
  这些珍贵的史料和历史的渊源关系,大多在民间口头传流,并散见于许多古籍和族谱之中。这些资料迫切需要搜集、整理、编纂成册,以加强两岸同胞互相沟通和了解,增进同根同源的认同感。
  联谊会成立后,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个情系两地的历史重任。联谊会联系资深文史人员李林昌先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又通过台湾的漳浦同乡会创会会长陈建仁先生等老友,广泛收集资料,经过多方核对,于1995年9月编纂成《漳浦与台湾关系史》,由联谊会出版发行。《关系史》洋洋近17万字,贯通古今,旁征博引,系统全面,以大量翔实的人文史料,展示浦台两地的历史渊源关系。《关系史》通过台湾漳浦同乡会输送入台,在台胞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很多老一辈台胞感慨地说:“这样的书多年来我们求之不得。现在终于有了,上可告慰祖先,下可教育后代”。漳浦寓台老前辈陈则蔡、黄秉心、陈达三及同乡会主干柯炳坤、蔡国达、陈草贞、蔡奇男、卢涌泉、陈井方、陈文俊等先生慷慨解囊,出资增印,在两岸广为传播。
  建“联谊大厦” 促民间交往
  漳浦县联谊大厦巍然屹立于县城北隅,高23.8米(6层半),面积217平方米,总投资220多万元人民币,大部分由漳浦台胞捐建。它凝集着漳浦台胞、港胞、侨胞爱国爱乡的深情厚意,是“三胞”与祖地联谊的丰碑,也是台属联谊会促进浦台交往的历史见证。
  兴建联谊大厦的首倡,源于联谊会成立之前政协和侨务工作人士,联谊会成立后,积极参与筹建,将此作为促进两地交往的契机,先后有年届80高龄、其兄陈则蔡先生为台北漳浦同乡会名誉会长的联谊会名誉会长蔡启昌,和其父为高雄市漳浦同乡会会长,本人为联谊会副会长的蔡易发先生,以探亲之便,入台向台湾亲友传达筹建联谊大厦的意向及捐款的倡议,深受台湾亲友的坚决支持和热烈响应;其后,为了回应与落实,台北漳浦同乡会也多次派出理事、监事代表,回乡与联谊会共商筹建大事,参加奠基典礼。共有一百多位台胞为联谊大厦捐款新台币340多万元。在台资深长者、台北同乡会名誉会长陈则蔡老先生,亲笔为大厦题写了“联谊大厦”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镶嵌在大厦正面。两地的民间交往,由此开启了新的历史鼎盛时期。八年来,漳浦台胞回乡探亲访友、寻根谒祖、投资贸易、旅游观光的达近万人次。台北市、高雄市、基隆市3个漳浦同乡会中的理事、监事,除年纪较大、行动不便,或公事在身者外,80%以上均回过乡,有的甚至一年回乡数次。如福建同乡会高雄县分会原会长张缉熙先生,年逾古稀,回乡已超过50次。与此同时,我县因公因私赴台人员已超过600人次。联谊会与台胞的交往,已逐步融入日常的、家常式的交往之中,提高了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为经济服务 引台资回乡
  漳浦是我国沿海首批开放的县分之一,对外对台引进成绩裴然。在对台引进中,联谊会充分发挥与台属、台胞联系广泛的优势,招商引资,为经济建设服务。
  首先,联谊会紧紧依靠各级党政,配合有关部门,围绕县委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对漳浦台胞的招商工作作为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实现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性突破。截至1998年12月底止,漳浦台胞或独资、或合资、或合伙、合股回乡兴办企业222家,协议台资6500多万美元,在漳浦的台商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如祖籍沙西镇下寨村的李瑞河先生(美国天仁集团总裁、世界李氏宗亲会名誉会长)1987年首次到漳浦认祖修祠,1991年再次回乡谒祖,把心留在了故乡,决心在家乡创业,把后半生的事业留在故土。根据李先生的意愿,联谊会协同有关部门领导认真负责为其寻地择点,帮其择定金刚山下、国道324线盘陀路段,投资300万美元,创办了“天福茶庄”(即“天福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由于事业发展顺利,李先生创业信心倍增,近2年又再投资1800万美元,先后兴办了“天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天福茶博物馆有限公司”、“天福石雕公园有限公司”和“天福茶业”四家企业。同时,在全国各地发展连锁店120多家。“天福茶庄”生产的“813”茶王,被选为1997年亚太经合会议各国元首的饮料和礼品,实现了李先生“扎根福建、香传全国、茗扬世界”的夙愿,成为台资企业的佼佼者和典范。祖籍赤湖的陈志谋先生,生前捐巨资创办“达志中学”。其子陈瑞和先生,在漳州投资兴办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业,其孙陈建中先生,1996年投资80万美元,在国道324线漳浦马口路段,创办了“三本化肥工业有限公司”,为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县作出贡献。祖孙三代殚精竭力,报效桑梓,留下了爱国爱乡的美名。还有台北同乡会创会会长陈建仁先生,动员在宜兰的宗侄陈东和先生,投资240万美元,在祖籍地佛昙镇大坑村兴办“大渔夫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专事鲍鱼的养殖、加工,把技术和资金带回家乡,为再造“海上一个漳浦”开发了一个新绿洲。这些事业,联谊会都认真赞助。
  其次,树立“十佳”台属企业,作为引进台资、兴办台资企业的先导。如祖籍赤湖镇前湖村的台胞陈水才先生,先在赤湖创办建材厂、果林场、畜牧场,受到当地政府、亲属的支持和县政府的表彰,深受感动和鼓舞。1995年,再把原计划去北京、上海投资的台商陈俊廷先生请到赤湖,创办“腾达园”商业城,1997年,陈俊廷先生又签订了总投资1250万美元,建设高优农业度假观赏园区的项目。实现了以台引台、引来一个、发展一片的招商目的。此外,台胞杨稻江、黄雅川、杨西明等,都是由“十佳”台属而发展成台资企业的。
  捐赠善引导 桑梓被惠泽
  漳浦台胞都有一颗爱国爱乡之心,愿为家乡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但是,两岸开放探亲以来,不少台胞把捐赠的目光,或放在赠亲人款物以表济贫解困之情,或重修祖茔、祖祠以示光宗耀祖,或热心修建庙宇佛殿以答谢神明护佑,社会效益不大。面对这些情况,联谊会非常重视对台属、台胞的引导工作,有意在台胞寻根谒祖活动中为其提供咨询、联系、服务的同时,因时、因地、因事寻机引导;在热情支持台胞兴办各项事业的同时,把公益事业作为重点;在不失时机宣传台胞捐建公益事业项目和典型事例的同时,启发、教育台属正确对待台湾亲人捐赠的善行义举,支持、鼓励台湾亲人把有限的资金,贡献给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使台胞的捐赠,既不违背个人的意愿,又能造福桑梓,造福子孙。
  “达志中学”是由已故陈志谋老先生捐资220万元人民币巨款兴建教学楼而创办的。陈老先生故世后,其子陈瑞和、其孙陈建中,秉承遗愿,不仅继续为改善教学条件而慷慨解囊,每年还为该校发放奖教、奖学金,鼓励、资助莘莘学子,勤奋读书。如今,该校已成为一所一流的完中,每年每届都有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为国乐育英才。陈氏子孙三代的善举,成为浦台两地同胞共同传颂的佳话。座落于旧镇镇浯江村的“长春中学”和“紫薇公园”是台胞林瑞国认祖后,联合宗亲林瑶琪、阮富贵共同捐资300多万元人民币而兴建的。捐得实在,惠泽一方。与此同时,漳浦台胞捐建、捐助学校教学楼和教学设施、医院、公园、旅游景点、道路等公益项目及赈灾捐款捐物等善行义举,连续不断,蔚然成风。8年来,共有台胞500多人次,捐款、捐物计1760多万元人民币,捐建教育、公益项目20多个。1999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漳州市人民政府表彰捐款20万元以上者,我县有13个项目的18位台胞(集体)分别获得省政府颁发的金质奖牌、市政府颁发的银质奖牌,及两级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在漳浦台胞爱国爱乡的历史上,书写了光彩的一页。
  有为争有位 急难见真情
  联谊会是一个社团,为何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和作用呢?了解联谊会的人不难发现,联谊会在与台属、台胞的长期交往、接触中,用真诚和服务,用理解和温情,感化和争取了台属、台胞的支持和信赖,在台属、台胞中建立起较高的威信和影响。“有事找联谊会、找沈会长”,已成为许多台属、台胞的共同心声,这正所谓“有为才有位”。
  联谊会在台属、台胞心目中能有这么高的威望,形成这么深的信任感,首先应归功于会长沈淮森先生和他所领导的常务理事会。
  蝉联两届会长的沈淮森,自担任联谊会首任会长以后,就把搞好联谊会作为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他领导下的常务理事会成员,是经过严格审核,认真挑选的贤能豁达之士。他们深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能够在台属、台胞中发挥领导和表率作用。特别是两届都荣任顾问、名誉会长,已年过80高龄的李松辉、蔡启昌老先生,熟悉台属、台胞情况,热心联谊会工作,自觉负责地充当浦台两地同胞信息传递的热心人,把晚年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
  其次是联谊会急台属、台胞所急,热心为台属、台胞服务,真心为台属、台胞排忧解难,实现了两地乡情的积淀和升华,使台属、台胞真切感受到乡情的温馨与和谐。然而必须说明的是,发生在台属、台胞身上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令人看不起眼的小事。如大年初一,一位寓居台湾的漳浦同乡忽然来电反映在大陆的新人遭围殴,急请联谊会出面帮助处理,惩办凶手;台胞回乡修建房屋或邻人干预,或发生了纠纷,急等解决以便动工;被人借去的钱,借款人久拖甚至赖帐不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求讨回公道,有个说法,追回欠款;某台属因升学受阻,遇到难题,希望帮助排除阻力,排解难题;已在大陆相好亲,希望早日洞房花烛夜,已符合条件但因某原因办不出结婚证,双方急等难耐,要求联谊会琉通管道,再做红娘,促成好事……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但联谊会不因事小而轻视,不因锁碎而厌烦,而是闻报而动,查事实,找根据,走部门,访领导,不惜磨破脚皮,说破嘴皮,为维护台属、台胞正当权益而不懈努力;对于台属、台胞提出的有违规定、有悖情理的,则予解释和劝导,尽量给台属、台胞有个满意的结果和舒畅的心情。8年来,共直接、间接、或参予协调、处理此类事1千多件。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养元
责任者
叶剑英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谢东闵
相关人物
陈岚峰
相关人物
李林昌
相关人物
陈建仁
相关人物
陈则蔡
相关人物
黄秉心
相关人物
陈达三
相关人物
柯炳坤
相关人物
蔡国达
相关人物
陈草贞
相关人物
蔡奇男
相关人物
卢涌泉
相关人物
陈井方
相关人物
陈文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