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之乡长桥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80
颗粒名称: 水果之乡长桥镇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
页码: 1139-1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桥镇位于漳浦县西北部,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气候条件好,是漳浦县的重点水果生产镇。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水果生产,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长桥镇已建立了多个重点水果生产基地,包括荔枝、龙眼、柑桔、橄榄、菠萝、香蕉等,分布面较广,遍及各个行政村。
关键词: 漳浦县 水果生产 经济发展

内容

长桥镇在漳浦县西北部,地理位置北纬23~24度、东经117~118度,国道324线贯穿全境,交通方便。属丘陵地带,全镇拥有山地面积13.8万亩,其中丘陵地10.8多亩。气候条件优越,光、热、水充足、素有“常年不谢之花,四季不缺之果”的美称,一年四季常青,是漳浦县柑桔、荔枝、龙眼、菠萝、橄榄等名特水果重点基地镇之一。1958年,特产“八卦柑”在全国农产品评选会上得奖,在港、澳、东南亚各国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民国时期,长桥常年种植的水果有荔枝、龙眼、菠萝等246.56亩,大多种植于长桥、甘棠、青果、割后等处,产量较低。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发展水果生产,从政策上、科学技术上扶持发展果业,面积、产量逐年上升,到1956年,全区种植水果达677亩,产量537吨。1959年,以粮为纲,果业起落无常。1962年,全公社果树种植面积由1959年的1646.22亩,减少到832亩,其中柑桔由原有636亩下降到386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起,长桥公社在大念“山海经”中掀起大规模开山种果热潮,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批分期组织连片开发,走工程开发、科学开发的新路子,发挥山多的自然优势,在县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采取“集体、联合体、个体开发一起上”的方针,做到粮、蔗、果合理布局,并采取以水田、平地种植水稻、甘蔗,开发坡度在30度以下的山坡,造条壕式的果园为主,做到边开发、边种植,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快速发展果树种植。至1998年,长桥镇种植的水果共有柑桔、荔枝、龙眼、橄榄、菠萝、香蕉、杨梅、蜜袖、青梅等近20多种品类,达61915亩,总产量22500吨。面积、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16.94倍和121.4倍,全镇人均种果达4.42亩。东升村人均种果10亩多,成为全省之最,有“江南水果第一村”、“明星村”、“文明村”等称号。
  长桥镇已建立乌叶荔枝、龙眼、柑桔、橄榄、菠萝、杂果等6个重点水果生产基地:
  荔枝生产基地:有东升村、割后村、友爱村、长桥村、春光村、甘棠村、青果村、溪内村等8个片,种植面积2万亩。
  龙眼生产基地:有以东升村大面积种植为主的潭阳村、长桥村、青果村、春光村、割后村等5个片,种植面积1.40万亩。
  柑桔生产基地:有长桥村、春光村、潭阳村、割后村、青果村及镇办东方农场等6个片,种植面积940亩。
  橄榄生产基地:有甘棠村、东升村、割后村、春光村、潭阳村等5个片,种植面积8000亩。
  菠萝生产基地:有割后村、溪内村、春光村、长桥村、甘棠村、青果村等6个片,种植面积2000亩。香蕉生产基地:有友爱村、割后村、甘棠村、长桥村、东升村、溪内村等6个片,种植面积850亩。此外,还有桃李、枇杷、杨梅、青梅、杂果等基地,分布面较广,遍及各个行政村。杂果以割后、甘棠、青果、溪内为重点生产基地,共种植1.55万亩。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河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