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农业与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77
颗粒名称: 漳浦的农业与肥料
分类号: S14
页数: 3
页码: 1124-1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在解放前化肥工业落后,主要依赖有机肥。解放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发展。漳浦县的化肥施用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到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施用,再到有机肥和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同时,农民的施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不仅包括氮、磷、钾,还有其他微量元素。施肥方法也从简单的基肥和追肥,发展到利用生物肥料等更加科学的施肥方法。
关键词: 漳浦县 农业 肥料

内容

解放前,我国化肥工业很落后,大部分靠进口。我县农业生产,主要靠施有机肥保持地力,较少施用化肥。当时农民称化肥为“洋肥”或“肥田粉”,实际上是硫酸铵、氯化铵之类的氮肥。漳浦县大量施用化肥是解放后的事。
  解放后,党和政府更重视农业生产,把农业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并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农业八字宪法”等等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漳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精神,进行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增加肥料、改进施肥方法、改良土壤、改进耕作方法、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等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在施肥方面,粮食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粮食单产在七十年代以前以至七十年代中期,每亩在195~200公斤左右徘徊,变幅不大。其原因与施肥量少有密切关系,如1975以前每亩施肥量均在14.1公斤以下。而八十年代以后,施肥量大幅度增加,粮食单产也相应提高,如1985年每亩施肥量达61.9公斤,粮食单产达322.7公斤,单产比1975年198.3公斤增加124.4公斤,到1995年每亩施肥量达197.6公斤,粮食单产提高到445.0公斤,每亩又比1985年增产122.3公斤,可见肥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一句农谚说得好:“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一、用肥种类的变化
  解放50年来,我县化肥的施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有机肥与氮肥配合施用阶段。1960年以前漳浦化肥用量极少,主要靠施有机肥来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产量。查有关资料,1957年以前,全县没有磷肥和钾肥的统计数据,只有氮肥的记录,1957年全县仅用氮肥2751吨。说明当时磷、钾化肥货源少,所以在施肥上用有机肥和氮肥配合。
  第二阶段,是有机肥和氮磷肥配合阶段。
  我县一些山垅田、锈水田、烂泥田早季均出现严重“坐苗”现象,一些农户利用牲畜骨头烧成灰,拌泥浆沾秧根,插秧后,返青快,不“坐苗”,这说明“坐苗”是土壤缺磷引起的症状。但牲畜骨头来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沾秧根”只能促使秧苗生长,而不能维持作物后期所需的磷肥供给。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缺磷已成为限制农作物进一步增产的因素,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农民懂得增施磷肥是获得增产的条件之一,而且国营工商业也注意为农民提供磷肥。1965年全县共用化肥11838吨,其中磷肥占5440吨。
  第三阶段,是有机肥和氮磷钾三要素配合阶段。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由于调整作物布局,推广良种,特别是推广杂交水稻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促使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钾和其他养分也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如果仅施氮磷肥,不施钾肥,作物便发生倒伏和病虫害。更由于农业上依赖化肥而不重视土杂肥的程度与日俱增,作物缺乏钾肥的情况逐渐暴露,这时期钾肥的应用就提高到重要位置。
  农民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并从实践中体会到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的重要性。所以1985年全县共用化肥61895.5吨,其中钾肥就有6636.2吨。
  二、施肥观念的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对肥料的认识和观念也起着变化,尤其进入九十年代,习惯上施用农家肥和氮磷钾化肥,已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如1992年早季全县在插秧后一星期左右,出现了大面积红叶病,这是一种由缺镁引起的生理病害。这说明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不仅是氮、磷、钾,还需要其他营养元素。
  新一代的农民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科学种田的知识一经推广,便为有知识的农民所掌握,他们懂得农作物的营养元素共有16种:除氮、磷、钾外,还有碳、氢、氧、钙、镁、硫、氯、铁、硼、锰、铜、锌、钼等。这16种元素又以作物的需要量和作用,分为:1、大量元素。氮、磷、钾、碳、氢、氧都属大量元素,其中碳、氢、氧空气中已能满足作物要,不列为肥料补充;2、中元素。有钙、镁、硫等;3、微量元素。硼、锌、钼、铜、锰、铁等。以上16种元素,作物缺乏任何一种,都会出现缺素症,使作物不能正常生长。
  此外,施肥上除有机肥、化学肥料外,还有一类肥料即生物肥料。它与其他肥料不同,本身不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而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如发挥土壤潜在肥力,刺激作物生长发育,抑制病害,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等功能。市场上的生物肥料有生物钾肥、根瘤菌、增产菌、抗生菌等等。这类肥料无公害,无污染,已在推广。进入九十年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农业生产向“高优、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施肥上更要求科学,既需要传统的农家肥、化肥,也需要生物肥料,以减少环境污染,保证人畜安全和健康。
  三、施肥方法的改革与进步
  解放前,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即使解放初期,化肥供应也有限。因此,施肥的方法比较简单,都以有机肥做基肥,少量的化肥做追肥。七十年代后期,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尤其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这时期以后,肥料市场放开,无论在肥料品种和数量上,都由农民自主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讲究科学施肥,不讲究施肥方法,势必造成肥料浪费,成本提高。所以进入八十年以后,在施肥技术上,研究的人多,创造许多施肥方法,比较有代表性,又在我县曾经推广过的有:1、广东省农科院的氮调法。根据土壤的供氮能力和水稻各生育期需氮规律,定期到田间取土样和植株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的数据,判断该时期是否施氮肥,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浙江省农科院水稻叶色比色法。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直接根据各生育期的叶色读数确定是否施氮肥和氮肥用量;3、福建省农科院的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先调查前三年的平均产量做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10~15%为当季的目标产量。然后按土壤类别、不同土壤肥力等级,通过电子计算器,计算出当季的施肥方案;4、配方施肥。按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并以有机肥为基础,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四、高优农业时代的化肥
  进入高科技的九十年代,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势必给化肥工业提出新的挑战。化肥工业为适应新形势,产品正在更新换代。生产各种复合肥、专用肥、大颗粒肥、缓效肥和高浓度肥料等等。
  漳浦县有广阔的肥料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办起三家肥料厂,其中两家为台资,他们是: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厂址在官浔镇的马口;另一家为漳州利农高优农业有限公司,厂址在黄仓工业小区内;还有一家是本县的绥安化肥厂。他们均生产新型的肥料,开发各种作物需要的系列专用肥,有的适合粮、油作物,有的适合果树、花卉等等。
  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农业项目将逐步实施工厂化,如软盘育秧、塑料大棚,栽培作物不用土壤,而是用特殊的营养介质,若用普通化肥容易产生肥害。因此,必须要有新型化肥产生,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五、提倡合理施肥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足见肥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肥料市场放开,一些农户为了提高单产,盲目施肥,造成肥害、减产。这说明,不是肥料施得越多越好,而是有一定限度,超过一定限度,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造成减产。经验证明,水稻每亩施肥量从3公斤氮增至9公斤,产量便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从9公斤增加到12公斤,产量开始下降,利润、经济效益也明显下降。所以无论从产量、产值、利润考虑,均以每亩水稻施9公斤氮为最经济、实惠。滥施化肥不仅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畜健康。有资料报导,如果饮用水硝酸盐含量超过45毫克/升,就会引起人畜中毒。因此,县农业部门宣传科学用肥、提倡合理施肥,以期达到既节省成本又能高产,而且不致造成环境污染的效果。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阮沂泗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