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电力建设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76
颗粒名称: 漳浦电力建设与管理
分类号: F407.61
页数: 6
页码: 1124-11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发电历史,包括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漳浦县在民国时期开始使用发电机进行照明,但规模较小。新中国成立后,漳浦县的发电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火力发电方面,先后建设了多个电厂,提高了照明供电能力。水力发电方面,漳浦县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建设了多座水电站,为当地提供了电能。
关键词: 漳浦县 电力建设 管理

内容

一、火力发电
  1927年(民国16年)以前,漳浦县还没有电灯,广大城镇、农村都用煤油或花生油点灯,偏僻的山村祖祖辈辈用“松柏明”或“竹篾”照明。1928年初,商人刘丙丁、陈建和等投资6000元,在县城办“利民电灯米绞股份有限公司”,安装德国制24马力发电机,次年6月投产,白天碾米,晚间照明。抗战爆发的次年(1938年)5月,厦门被日军占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下令沿海机器内迁,利民的发电机迁往龙岩,于1942年,售给南平建华火柴厂。1942年,国民党三青团漳浦县分团,在县城办“青年电厂”,安装1台7马力柴油机,配5千瓦直流发电机,因电压低、用户少,经营不到一年即倒闭。抗战以前,旧镇“振成米绞”也结合晚间发电照明,灯泡是呈“U”形,灯光暗,居民称“牛膀胱”。抗战时没有内迁的漳浦电动机械仅县城官绅合资的“集昌米绞”以“承碾公学粮”而保留下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人柯元黄于1946年在城关南水门接办“集昌米绞”,改名“泰隆米绞”(翌年易名民友米厂),以1台日本制7马力柴油机配7千瓦发电机,夜晚照明,但最大负荷仅5千瓦。
  1950年,漳浦县人民政府接管“民友米厂”。1952年即在县城南大街建“漳浦电厂”,安装1台单缸50马力配24千瓦柴油机。1953年在旧镇海边关帝庙建电厂,安装1台英国制8马力木炭机配3千瓦发电机(1954年更换为20马力木炭机配10千瓦发电机)。1954年漳浦电厂增装1台上海制150马力柴油机配64千瓦发电机。为解决城镇照明用电,1957年10月在杜浔安装1台60马力船用柴油机配40千瓦发电机;1958年在官浔、赤湖分别各安装1台5千瓦发电机。1959年,漳浦电厂增装1台60马力柴油机配30千瓦发电机和1台120马力木炭机配60千瓦发电机;1961年再增装1台225马力柴油机配120千瓦发电机组,大大提高了照明供电能力。为改变漳浦县城街道不平、电灯不明的现状,1971年由漳州架设1条35千伏输电线路进漳浦(漳浦电厂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备用)。
  1982年初,鹿溪糖厂兴建,同时自备火力发电厂,总投资3750.8万元,安装1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配套2台35吨锅炉和容量1×1600千伏安变压器,于1984年1月投产,燃料以蔗渣为主,煤为补充,承担每年12月初至次年4月底榨季发电任务。机组发电负荷在4000千瓦至5500千瓦之间,年发电量1400万千瓦时,剩余电量输送县电网。1990年初,为确保安全运行和增加上网电量,增装容量1×1600千伏安变压器,使年上网电量增至100万千瓦时左右。
  至1998年末,全县还有结合灌溉抽水、农副加工的小火电站52处,装机容量53台1356千瓦。
  二、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是在河流、水库或沿海适当地方,利用水力资源产生电能,不用燃料、不污染环境,能源因降水而不断补充,具有运行成本较低、机电设备较简、操作调节灵活等优点,还可结合灌溉、航运等水利事业进行综合利用。水电是一种再生性能源,是国家整个能源的一个组成部分。
  漳浦县有石屏山、梁山、灶山等山脉,最高海拔1005米;境内河流网布,鹿溪、南溪、浯江溪、赤湖溪、佛昙溪和杜浔溪,贯穿全境。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3.69万千瓦,可开发水力资源3.18万千瓦。
  1959年,石榴蒲野兴建全县第一座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1×2.5千瓦,供村民照明和广播用电。1959年冬,国家投资26万元,利用后井水库(总库容2085万立方米)渠道落差20米,安装1×115千瓦发电机组,架设1条后井至城关的10千伏线路,结合灌溉,引用流量0.6立方米/秒发电,于1963年4月建成全县第一座县办水电站。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水电建设曾一度延缓。
  加快水电建设,关系到农业、水利、能源三个经济发展战略重点。1969年,水电部在福建永春召开南方小水电会议。在会议精神推动下,1969年11月投资30万元,兴建朝阳渠一级水电站,装机容量2×125千瓦,于1973年3月与漳厦电网联网;1979年5月投资50万元,建成装机容量3×125千瓦朝阳渠二级水电站。接着,先后在梁山水库同流域兴建四级水电站:1973年7月投资172.9万元,利用梁山水库渠道落差195米(压力钢管长500米,直径0.6米,流量0.9立方米/秒),装机容量3×400千瓦,建成梁山二级水电站,1974年1月并入草埔变电站联网运行;1978年1月投资37万元,在上游水晶场水库兴建梁山一级水电站,利用高干渠放水入梁山水库,落差100米,装机容量2×200千瓦,1979年5月并入二级水电站升压联网投运;为一水多用,1980年8月投资15.9万元,兴建梁山(盘陀)三级水电站(装机容量2×100千瓦);最后于1990年5月投资28万元,建成梁山坝后电站(装机容量1×100千瓦)。
  接梁山二级水电站后,1975年1月,总投资316.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0万元),在石榴象牙兴建迳流式内湖水电站,先在上游浦口(平和县五寨)筑滚水石坝(坝高5.5米,长45米,控制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7420万立方米),建引水石渠(长3.9公里),利用落差116米(压力钢管长351米,直径0.85米,流量2.5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800千瓦,接梁山线路联入草埔变电站,于1978年1月投产。1985年度,继全国先进电站一一梁山二级水电站后,内湖水电站也进入全国先进电站行列,荣获全省水电站管理红旗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三自”(自建、自管、自用)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推动下,调整小水电电价,电力利润收入列县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小水电滚动发展,充分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至1990年末,10年来全县投入资金157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74万元、以电养电375万元、贷款364万元、群众自筹263万元),新建水电站装机容量30台4821千瓦,其中:1981年8月投资30.2万元,建成眉力坝后电站(装机容量2×125千瓦);同年10月投资50万元,建成祖妈林坝后电站(装机容量2×250千瓦);1982年1月投资58.5万元,建成杨美坝后电站(装机容量2×250千瓦);同年10月投资20万元,建成后井坝后电站(装机容量1×160千瓦)、1985年11月总投资34万元,建成石过陂坝后电站(装机容量1×125千瓦)和石过陂渠道电站(装机容量2×75千瓦)同期联网运行。
  此外,接赤岭畲族乡下芬水电站(投资11.3万元,装机容量1×100千瓦,1977年11月投产)后,先后兴建一批乡、镇、场和村办的单机100千瓦以上水电站:南浦大坪村大坪水电站(投资12万元,装机容量1×100千瓦,1979年11月投产)、赤土苦竹水电站(投资35.3万元,装机容量2×125千瓦,1980年3月投产)、深土山尾村山美水电站(投资17.2万元,装机容量1×125千瓦,1980年4月投产)、赤湖四君水电站(投资38.5万元,装机容量3×125千瓦,1980年6月投产)、湖西(畲族乡)赤丰水电站(投资12万元,装机容量1×100千瓦,1980年7月投产)、赤土溪东村溪东水电站(投资11万元,装机容量1×125千瓦,1981年5月投产)、南山华侨茶果场南山水电站(投资15万元,装机容量1×100千瓦,1982年5月投产)、沙西涂楼村涂楼水电站(投资22万元,装机容量1×200千瓦,1983年1月投产)、朝阳三级水电站(甘棠村办,投资21万元,装机容量1×75千瓦,1984年建成,1988年4月26日联网)。
  1990年以来,贯彻“谁投资、谁用电、谁得利”的政策,实行“基数电量新价”,进一步鼓励群众集资办电。1990年9月下旬,为解决对台贸易停靠站、对台开放工业卫星镇和漳州市对台农业经济技术合作重点区域的旧镇镇缺电问题,投资151万元,在旧镇(苑上)兴建35千伏微机控制岛松变电站,1992年12月3日投运(1996年10月投资5万元进行改设,装机容量1×750千瓦)。1992年11月15日,后井水库管理处多渠道集资60万元,利用水库年剩余水量(平均1000万立方米),在右干渠0.8公里处兴建迳流式水电站。1991年7月1日,省计委批复澎水水电站设计任务书,同意立项(1985年省水电厅曾审批澎水水电站初步设计,同年修建部分通往水库工地公路,后因经费等原因而停建),第一期工程需要资金1618万元(其中自筹1268万元),不足部分由县电力公司发行债券,县财政部门为连带经济责任单位,县工商银行为代理发行单位,公开发行澎水水电站债券300万元(期限1年),利率比同档次银行储蓄存款上浮20%。1992年3月1日动工兴建澎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建土坝高37.4米,总库容1020万立方米(发电调节库容728万立方米)。电站压力隧洞长1822.5米(洞径2米),压力钢管长1266米(管径0.96米),平均水头446米(最高456米),流量1.73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3200千瓦,1993年11月30日投运,平均年发电量1408万千瓦时。接着,投入资金773万元,兴建澎水水电站二期引水工程,凿通一、二、三号隧洞总长2.6公里,开挖引水渠道长1.2公里,1998年初完工,年引水量675万立方米,年增加发电量670万千瓦时。发电余水结合解决攀龙、崎溪、石榴、长兴、温斗、下车等村农田面积1.5万亩灌溉用水。
  1993年冬至1994年秋,这是水电建设装机容量最多的一年,年度投资2171万元,除建成澎水水电站外,还新建金刚山、水美、梳妆岩、杨美等水电站,装机容量共7575千瓦(6台),占1992年末总装机容量8211千瓦(63台)的92.3%,新架设高、低压线路长42公里,年增加发电量1749.8万千瓦时,一年胜过二十年。1994年2月建成金刚山水电站,水库有效库容89.13万立方米,水头395米,流量0.1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400千瓦,年发电量121.8万千瓦时;1994年4月,赤土乡农民林国章等15人股份集资90万元,建成水美水电站,水库有效库容23万立方米,水头72米,流量0.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200千瓦,年发电量75万千瓦时;1994年5月建成梳妆岩水电站,水库有效库容12万立方米,水头48米,流量0.17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75千瓦,年发电量15万千瓦时;1993年10月18日动工的杨美渠道水电站,股份集资150万元(其中水库管理处50万元、个人集资100万元),利用杨美水库蓄水量3800万立方米和渠道落差32米,结合灌溉引水流量2.2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500千瓦,于1994年11月并网投产,年发电量130万千瓦时。此外,首次引用台资,在中西林场内窟村兴建内过溪水电站,投资210万元(其中台资70万元、股份集资140万元),利用水头40米,流量1.8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200千瓦,于1995年10月11日并网投产,年发电量160万千瓦时。
  至1998年末,全县水电站星罗棋布,拥有水电站59座,装机容量75台1.65千瓦(其中县办水电站14座,装机容量27台1.31万千瓦),占可开发水力资源51.9%,正常年发电量6385万千瓦时,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比1990年末增长107.9%和134.1%。
  三、地方电网
  地方电网是电力系统的一部份,包括变电站和各种不同电压的线路,用以变换电压,输送和分配电能,将电能送到用户。联网是电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水电经济效益和供电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漳浦县地方电网从无到有,从分散水电站单向送电,到分片组网,再与省网相联,输电电压由低到高,覆盖面由小到大,逐步形成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互补余缺的供电网络。
  漳浦县于1971年2月动工架设漳州东屿变电站至漳浦草埔变电站35千伏线路长50.3公里,并建成草埔变电站,主变1×1800千伏安(1979年更换为1×3150千伏安),有4条10千伏出线通往城关、石古、旧镇等地,1971年12日试送电一次成功,1972年2月投运联入漳厦电网。1977年改从桥南变电站出线至草埔变电站长42.3公里,属漳浦县电力公司产权和管理。
  1974年1月,梁山二级水电站电力输出配套工程35千伏梁(山)草(埔)线投运,通过草埔变电站联入县电网。1978年1月内湖水电站投产,其电力输出配套工程35千伏线路T接梁草线,临时联入县电网投运。1980年4月,在杜浔建成35千伏路打变电站,主变1×2000+1×2500千伏安,同年8月架设草埔变电站通往路打变电站35千伏线路长27公里,向沿海一带扩展供电。1981年10月投资96.8万元,在佛昙建成35千伏庵山变电站,主变1×1000+2500千伏安,联接草埔变电站的35千伏线路长28.9公里,于1982年6月1日同步投运。同年底,新建县电网中心一一城关变电站,主变1×4000+1×2000千伏安,并相应架设35千伏线路长5公里,与草埔变电站联接。1983年1月,对原内湖水电站和梁山二级水电站至草埔变电站的35千伏梁山线解列断开,分别改建进入城关变电站,更名为城内线(长14.6公里)和城梁线(长15.3公里)。1983年2月建成东升(长桥)变电站(主变1×1000千伏安)的东升支线长2公里。1984年1月建成35千伏深土变电站,主变1×1800+1×2500千伏安,架设从草埔变电站至深土变电站的草深线长17公里,供给深土、竹屿、六鳌、赤湖等地用电。1984年8月架设城关通往县合成氨厂35千伏城合线长2.2公里,向县合成氨厂送电。以县为单位的35千伏主网架基本形成。
  1986年经省水电厅批准,总投资53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0万元),于1988年10月14日新建110千伏长脚营变电站,主变1×31500千伏安(1995年10月投资253.6万元,主变扩容31500千伏安,达到设计容量2×31500千伏安),即从漳州东屿变电站至云霄常山变电站110千伏漳云线开断,新架设1条长2.2公里线路进出长脚营变电站,为漳浦县第1条110千伏电压等级的线路,取代35千伏与省电网联络,初步缓解了输电受制约的局面。与此同时,相应调整和完善原35千伏网络布局,将原草埔变电站至路打变电站线路,改从长脚营110千伏变电站出线长20.4公里的长路线,并架设从长脚营110千伏变电站至草埔35千伏变电站长1.8公里的长草线,2条同期于1988年10月投运。1989年将东升支线T接于甫(打)草(埔)线处断开解列,电源改从草埔变电站供给。1990年10月,将原草埔变电站至城关变电站的线路,改接于长脚营变电站,总长10公里,称长城线;同年12月架设长脚营变电站至岛松变电站长6.5公里,称长岛线。1993年11月投资134万元,架设城关变电站至澎水水电站线路长9公里;1994年4月投资78万元架设长脚营变电站至城关变电站线路长8公里;1994年8月总投资93.6万元,建成腊山变电站,主变1×1000千伏安;1995年1月总投资92.9万元,建成湖西变电站,主变1×1000千伏安;同年12月总投资165万元,建成霞美变电站,主变1×2000千伏安:1996年12月总投资350万元,兴建前亭变电站,主变1×2500千伏安(1999年2月1日并网)。此外,投资120万元,解决东平、龟仔山、后洞、车本等最后8个无电村用电问题。至1996年12月25日,全县20个乡镇、11个农林茶盐场下辖的287个村和77个作业区全部通电。
  农村初级电气化是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1996年6月25日,由省人民政府上报水利部,经国务院批准,漳浦县被列入全国第三批建设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规划。为实施建设计划,1997年12月26日在绥安工业开发区动工新建枕头山110千伏变电站,第一期工程投资1744万元(其中贷款1200万元),安装主变1×31500千伏安,同时进行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升级改造(设备采用较先进的东方一2000E系统),于1998年12月30日试送电一次成功投运。长脚营与枕头山2座110千伏变电站,向各35千伏变电站和骨干水电站辐射,形成较强的合理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整体电网。经过努力实施,发、供、用电等各项综合指标,提前于1998年9月15日达到国家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委托省水电厅、计委、经贸委、建委配合市有关部门组成验收委员会,经现场检查,通过验收,水利部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司特发电贺。
  至1998年末,县地方电力形成网络,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主变容量共17.7万千伏安(其中110千伏3台9.45万千伏安);电网拥有高压线路长1010.6公里(其中110千伏长13.2公里、35千伏长188.8公里、10千伏长808.6公里)和低压线路长1633公里;拥有供电变压器11.05万千伏安和配电变压器8.5万千伏安。
  四、电力管理
  有了电,必须管理。建国初期,电力管理比较简单,一般仅开机发电、计盏或抄表收费。随着电力生产的发展和发供电量的不断增加,电力管理从简单粗放到系统严密、从落后到先进,不断完善提高。
  1952年建立漳浦电厂,管理发、供电,由县工业部门主管。1958年7月改由县水利电力部门主管;1961年初又归县工交口领导。60年代后期,漳浦电厂改为漳浦县供电所。1980年12月成立漳浦县电力公司,负责县电网统一调度、运行管理,是以供电为主的国有中型企业,下设城关、旧镇、杜浔、深土、佛昙、长桥、赤湖等7个供电所,并设立电力发展有限公司,使地方电力直接进入市场。至1998年末,固定资产5200多万元,有员工486名。
  从1985年开始,县电力公司实行经理(厂长)负责制,制订推行《千次操作无差错八条规定》和《百日安全无事故奖惩办法》,每年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进入90年代,围绕“安全、经济、满发、少损、多供”,加强设备、电网技术改造和安全管理工作。县电网调度采用8对带远动的JZ—6F载波机、3对有线电话通讯形式,满足日常调度通讯的需要。1992年投资120万元,建立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对网内变电站和骨干水电站进行实时监视,采集了电流、电压、有功、无功等数据,使县电网调度管理进入了高科技的行列。
  农村用电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出现“四多”(特殊户多、偷电户多、漏电损耗多和电工收入多)的现象,电价过高,加重农民负担。1987年10月12日,我曾以“漳浦农村电费为何这样高”为题,在《福建日报》上发表读者来信。1990年3月31日,县人大常委会就农村电价失控问题,以浦人大字(90)第003号文件,将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的决定,提请县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县委、县政府即采取措施整顿农村电价,实行最高限价,减轻农民电费负担。1990年11月20日至21日,漳州市水电局在漳浦县召开农村用电管理现场会议,推广漳浦的经验。1991年3月6日,我本人也被县委、县政府评为1990年农村用电管理先进工作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电网管理工作曾存在行业不正之风。1993年7月10日,中共漳浦县委员会下发浦委(1993)16号文件,成立纠风工作组,进驻县电力公司,协助支持县水电局党总支部、电力公司党支部全面整顿电力行业不正之风。当时,我被抽调参加该工作组学习教育小组。通过2个月纠风后,调整县电力公司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电力法》、《供电职工服务守则》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为电清廉、优质服务13条规定》、《八要八不要服务守则》和《电表校检》、《电费管理》等规章制度。全体员工坚守岗位,争创一流服务,保证正常供电,出现故障及时检修复电。为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公司还设置“三资”服务队,实行专线、专柜、专职和定人、定点、定时的服务。公司所属城关供电所,1991年以来应用“微机电费管理系统”,及时、准确计算用电量和电费,深受用户欢迎。为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1993年投入资金183万元,更新改造各乡镇、场35千伏和10千伏线路长50多公里,增加公用配变容量0.32万千伏安,使1994年供电量首次突破1亿度大关,居全市第二位。1995年,县电力公司先后被省水电厅评为“地方电网改造”先进单位。城关供电所1997年把“人民电业为人民”作为市示范窗口单位的宗旨,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被漳州市人民政府授予1996~1997年度“文明单位”和“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先进试点单位。
  1998年全县售电量1.38亿千瓦时(供电量1.5亿千瓦时),比增4%;网损率8%,比降2.5%;户通电率达99.6%。广大用户添置电风扇、电饭煲、收录机、电视机。至1998年末,全县电视覆盖率达94.2%。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围在荧光屏前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县电力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1998年销售收入7559万元,比增9.6%;实现利润438.8万元,比增12%:上缴税金565万元,比增18.5%。企业利税首次突破1千万元大关。1996年~1998年,县电力公司连续被省财政厅、国税地税局企业评价中心评为全省利税300强企业之一。
  1999年上半年,根据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件精神和《福建省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规定,5月25日,漳州市人民政府召开全市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和农村电网改造工作会议。6月14日,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县长钟禄贵为组长的农电管理交接工作领导小组,委托省电力工业局对县电力公司实施代管,在县会议中心举行交接签字仪式,与省电力工业局(今后将改制成省电力公司)签订协议,成为全市首家县级供电企业完成代管交接工作。按省人民政府规定,在2001年前实行股份制改造,县人民政府将会同省电力公司负责对原县电力公司机构或合并或联营,组成县电力公司,仍为独立经济实体,政企分开,职能转变。通过参股入股的形式逐步改组为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或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由省电力公司直接管理,在“五不变”(企业性质、财税体制、资产隶属关系、电力趸售关系、人员工资来源)的前提下,对县电力公司实行“两控制”(控制人员、控制工资总额)和“四加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加强行风建设、加强队伍建设)。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