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乡 风范永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73
颗粒名称: 爱国爱乡 风范永存
其他题名: 缅怀我们敬爱的长辈杨维廉公
分类号: K828.8
页数: 3
页码: 1120-1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维廉先生是一位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的侨界楷模。他出生于漳浦县佛昙镇岱嵩岛,早年曾欲报考黄埔军校未果,后赴印尼谋生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支援祖国人民抗日,并带头捐款捐物。1965年,他回到祖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做出了大量贡献。他生活简朴,乐于助人,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被家族和社会所敬仰。
关键词: 漳浦县 杨维廉 人物

内容

大海呜咽,山河同悲。1999年元月17日(农历戊寅年十一月十九日),我们敬爱的长辈杨维廉公,走完他老人家92个春秋的人生历程,与世长辞了!
  “斯公乘鹤去,风范永长存。”维廉公虽然永离我们而去,但他作为我市我县著名的爱国侨领,有杰出贡献的老一辈归国华侨,永远是我们全家族的骄傲和典范,他老人家那爱国爱乡、克己奉公的精神风貌,那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高尚品德,那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宽广胸怀,将永远与我们全家族同在。他那倾尽毕生精力铸成的历久弥坚的爱心丰碑,将长久激励我们再接再厉、同心同德,为完成他老人家爱国爱乡的未竟之业而继续奋斗!
  1908年,维廉公出生于在漳浦县唯一有村落的海岛——佛昙镇岱嵩岛。那时我们家族尚处于创业的原始阶段,维廉公就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海浪的搏击、海风的熏陶,磨砺了他从小就凝铸的大海般坚韧品格和宽广脚怀。身处本世纪初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维廉公从青年时候起就树立了报国救民的宏大抱负。他在厦门就读初中时,蓦然看到《民报》上刊登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要在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欣然雀跃,当即连夜赶回岱嵩岛筹备路费,雄心勃勃,准备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但当路费向富有的村人告贷无着、从军报国的理想遭受沉重打击之后,他并没有消极气馁,而是默默地勤奋打工,并积累了一定的积蓄,于1928年坚定地飘洋过海到印尼谋生。起初当店员,后来经营食杂店、布店和织布厂。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他的这些实业很快具备一定的规模,获利颇丰。他发家致富后并没有忘记同样飘洋过海却生活无着的乡亲,经常资助他们,并帮助他们联系就业和商务,经他牵线搭桥而走上致富之路的乡亲不下20人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祖国同胞饱受蹂躏,维廉公缴于民族大义,积极响应陈嘉庚先生募捐抗日的号召,为在侨友中广泛宣传抗日、发动抵制日货、募集资金、购买药品支援祖国人民抗日而整日奔走呼吁、足迹遍及雅加达、万隆、棉兰等地。他在支援抗战的活动中,始终带头捐款捐物,因而变卖了当时在印尼的大部分家产。有人问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总是平静地回答说:“祖国人民遭到外敌侵凌,承受那么大的苦难,我捐了一点款物,算不了什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维廉公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重点转向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上。1954年他倡议、带头数次汇款捐建岱嵩小学,使该校由初等小学变成完全小学。1962年,他送回两位儿子到北京就读大学。
  维廉公所表现出来的如大海般汹涌澎湃的爱国爱乡热情,深受广大侨友的衷心赞誉和拥戴,同时也招致印尼反华势力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1965年印尼再度掀起反华排华浪潮时,维廉公就首当其冲。据他老人家自己回亿,当时要是晚一个小时转移回国,必将招致杀身之祸。当他碾转回到岱嵩老家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位风尘仆仆、两鬓斑白的年过花甲的老人,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慈祥,目光是那样的炯亮,精神是那样的饱满,态度是那样的和蔼,使我们家人在接触他时,既感到亲切宽慰,又没有隔膜和生疏之感。作为一位业有所成的归国老华侨,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气质,一直让我们感到十分欣佩:他每次从回国定居的漳州市区回到岱嵩老家,吃的总是粗茶淡饭,用的总是过时残物,甚至连旧背心的窟隆拧好后也继续穿上,而听说哪里需要捐款,就毫不犹豫地大把拿出千元万元捐出去。六、七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和我们家人1分钱都掰作2分钱用,而他在路上碰到衣衫蓝褛的村人,总是主动地掏出5元10元的人民币塞到他们的口袋里。他曾身为福建省侨联委员,龙溪地区(漳州市)侨联常委,漳浦县政协副主席兼侨联主席,当官又不象官,一不拿工资,二不拿补贴,甚至连外出办公事乘车也不报销旅差费。
  维廉公的懿行善举,同时也表现出他义无反顾、克己为人的高风亮节。记得1981年9月,我家邻居有一位高中毕业生平时学习成绩优良、很想复习报考大学,但家庭经济条件又极端困难,复习报考处于两难境地。维廉公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马上叫来青年询问详情,并掏出200元钱资助其参加复习报考,并假托这钱是其大姑从印尼寄存给他的一部分。那青年顺利考上大学时,维廉公再度假托其大姑的名义拿出400元资助其上学。在谈到此事时他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年轻时没有路费报考黄埔军校,深知没钱读书的苦衷,现在我拿出一点钱帮助穷孩子读书,是应该做的事。我从培养人才、奉献社会中得到安慰和乐趣。”感人的善举,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老人家乐善好施、热心助人的心声。从此,我们更加充分而深刻地理解到:他老人家长期以来慷慨解囊、乐于奉献,就是他早年黄埔从军报国梦的延续和补偿,他老人家心中始终凝聚着报国为民、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啊!
  有了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就有了真诚而坚定的支持。每当维廉公要出资赞助某一项教育或公益事业时,我们全家族的人都毫不例外举双手赞成,并给予积极的响应。1988年正值他的母亲,我们的祖母、曾祖母陈网娘年届百岁,我们海内外5房子侄孙准备好好庆祝一番。他想,母亲一生勤俭,乐善好施,现在为她祝寿,与其大吃大喝,不如省下一笔钱好好为家乡办一件有意义的公益事业。他把这一打算遍告我们海内外亲人,立即得到全家族一致赞同,共筹集6万元,在佛昙医院内捐建一座妇产科大楼“网娘楼”。这座楼建筑面积370平方米,有10间产房,造型美观,坚固实用,为他的母亲、我们的祖母、曾祖母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百岁寿礼。1992年,他得知“网娘楼”不够使用,又个人捐资6.2万元,续建了第三层。又如1989年,鉴于岱嵩小学原校址残破不堪,维廉公倡议推倒重建,他自己先出资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子侄辈也很快筹集10万元,共建成三层教学楼,共有教室12间,大大缓解了渔岛教室缺欠的紧张情况。
  维廉先生一生勤奋拼搏、生活俭朴,他所钟情、所捐献的多项社会公益事业、成为我们全家对他纪念、向他学习的最有意义的载体。他的捐献不仅涉及教育领域,而且涉及生产、卫生等领域。他在60年代初就为岱嵩岛带来了首批尼龙渔网具,使渔岛渔业产量比原来提高3倍以上;1982年他捐款3.3万元,兴建岱嵩村保健站;1983年他与我们子侄辈一起带头捐出5万元港币,发动海内外侨胞捐建漳浦侨联大厦,使之成为联系接待“三胞”的重要窗口。同时他心胸开阔,捐助公益不受地域限制。他曾出资捐助修建马坪的文良桥;1988年分别捐款1.4万元和1.5万元给马坪中心小学和漳州华侨中学。他晚年虽然旅居香港,但仍对家乡一往情深,在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事业,嘱托将自己的全部积蓄30万元港币捐给岱嵩故乡作为奖学奖教基金。
  维廉公不仅用他那报国之志、爱乡之心铸就了一座座奉献的丰碑,而且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地教育我们家人如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记得在60年代渔区整顿、是非颠倒的时期,有一次他老人家长途跋涉回到渔乡要看望兄长,不料只因他是归国华侨,就被人责令迅速离乡。当时他强忍着有家难回、有亲难认的痛苦心情,不得不连夜步行涉水离开渔乡。事后他多次叮嘱并教导我们要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不要对此耿耿于怀。他年过花甲,看到家乡村道凹凸不平、泥泞不堪,回乡出资铺石造路,却受到个别村民指名道姓的辱骂。当时他始终没有还口,我们下一辈实在忍无可忍,准备与之计较,讨个公道,可他老人家一再劝止说:“我们要宽容人家,不久那人会知错的,现在不用计较。”长期以来,我们家族内外子孙在为人处事方面均能做到爱人如己、恕人之过,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和称赞,这都与他老人家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分不开。
  “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今,维廉公已经与我们溘然长辞了!这个巨大的损失将永远无法挽回。但是,我们可以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灵的是:在祖国大地改革开放、文明建设的万紫千红的春天里,他老人家倾尽毕生精力、慷慨浇灌的爱国爱乡之花,在党和人民政府的精心保护下,正姹紫嫣红,芬芳怒放。维廉公虽然永离我们而去了,但他那克己奉公、热心公益的崇高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全家族去继续创业、爱国、爱乡!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维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