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废旧物资起家的企业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68
颗粒名称: 回收废旧物资起家的企业家
其他题名: 记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县政协委员、县商会副会长郑启茂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1113-1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启茂先生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成立废旧物资收购站,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成为漳浦县茂源再生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重视企业规范化管理,勇于创新和拓展经营领域。公司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为国家多作贡献。
关键词: 漳浦县 郑启茂 人物

内容

郑启茂是漳浦县茂源再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漳州市工商联(商会)执委,漳浦县工商联(商会)副会长,县政协第九、十届委员。
  郑启茂先生,1954年10月26日出生于漳浦县旧镇镇城内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读完初中就停学在家务农。1973年12月至1976年4月应征入伍,退役后经过一段时间,凑集几千元资本,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废旧物资收购点。经过十年苦心经营,积累了废旧物资经营的丰富经验和一些资本,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更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于是,他于1985年正式成立了旧镇废旧物资采购站,决心在这“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的事业上大干一番。经过刻苦经营,不断扩大经营规模。1993年,他开始跨进县城,大胆地承包了当时不很景气的县物资局废金属回收加工厂,其事业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1994年10月,创办了股份制公司,成为漳浦县茂源再生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郑启茂作为私营企业的老板,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经济效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但是,还有一个朴素的感情时刻占据着他的心胸,他认为,如果没有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就没有我郑启茂的今天,企业经济效益是重要的,但国家的利益更重要。他经常教育公司的员工,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为国家多作贡献。随着公司不断发展,上缴国家的税收逐年增加,1994年该公司纳税额为3万元,1998年上升为30万元,5年间,上缴税收达100多万元。几年来,连续被市政府、市委统战部、市国税局、市工商联、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私营企业,纳税先进单位。1996年7月,国有企业漳浦拆船厂破产,因当时是全国性废旧钢材市场最疲软时期,该厂尚有一万吨废船板找不到销路,不要说欠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就连破产后的职工基本生活费也无法兑现。这时,有关领导找郑启茂帮忙,郑启茂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判断,废旧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如不抓紧把这一万吨废钢销出去,国家的损失将不可估量,但要帮这个忙,自己的企业也将承担同样破产的风险。怎么办?一股报效国家的深厚感情不容郑启茂对自己的得失再三考虑,决定与其签订一份包销价格每吨1265元,一万吨在10个月内销售完成的合同。在这决定公司成败存亡的关键时刻,更能体现郑启茂的魄力和风采,他当机立断地向董事会提出“放弃其他业务,全力投入推销,时间越短越好。”的建议,建议受到董事会采纳后,他随即组织全体员工,以及临时聘用的销售人员,齐心协力,一方面挖掘原有销售渠道的潜力,另一方面开拓新的销售市场。在这段时间里,公司销售人员的足迹踏遍了湖北大冶钢厂,广东揭阳的全部钢厂、省内的三明钢铁厂、以及莆田、晋江和本市内的所有钢厂。结果,当1996年12月废钢价格大幅度下跌至每吨950元时,一万吨货已基本销完,比原计划提前了五个月。这一提前,不仅公司避免了因价格下降和资金被拖欠可能造成的几百万元损失,还奇迹般地盈利20多万元。
  几年来,由于市场疲软,加上钢厂重复建设,钢材行业效益普遍不好,三角债越来越严重,钢材销售商欠钢钢厂,钢厂欠原材料供应商。公司每年被钢厂拖欠的货款达几百万元,长期讨不回来。1997年,单单被湖北大冶钢厂拖欠100多万元长达一年之久,向其讨款四次,仍收不到一分钱。因此,货款被拖欠成了一大难题,公司资金无法周转,经营难以维持。为了解开三角债链,变死债为活业,郑启茂通过同各钢厂积极探讨,向董事会提出用废钢与钢厂对换钢材,然后出售钢材回笼资金的建议。这样做,既可解开三角债链,讨回被欠的货款,又可拓宽经营渠道,扩大公司营业额,可谓一举数得。这个建议,被董事会采纳后,1997年8月中旬,公司首次从三明钢铁厂拉回了300吨钢材,但公司从未做过钢材生意,一下子要卖掉这么多也不容易,郑启茂一面组织营销人员列出计划,分头上门到各基建单位联系,一面在县有线电视台推出广告,向客户作出保质、保量、薄利的承诺,就这样逐步打开了销路。由于公司所销售的是有产品质保书,质量和重量信得过的三明钢材,慕名而来的顾客日益增多,销售也由初期的每月300~400吨上升到现在的700~800吨,为此,公司也就被三明铁厂列为“指定销售单位”,从此,公司走上了由以往经营废钢为主转变为现在以经营钢材为主,废钢成钢并举,综合经营的路子。企业的资金运作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可喜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行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郑启茂更加意识到自己对企业贵任的重大,他经常挤出时间认真学习,钻研业务技术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见缝插针,虚心地向兄弟单位学习,探讨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了向企业管理要效益,他向公司全体员工提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公司员工整体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公司对员工采用定任务、定人员、费用包干的办法,根据员工各人特点制定不同的任务,实行任务与奖罚挂钩的办法,从而大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外设经销网点问题上,郑启茂采用因地制宜,量才而用,尽量招用当地钢厂下岗人员的措施,这样既可解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又可凭借其在当地人缘业务熟悉的优势搞好经营,还可节省营销费用;在对待客户方面,公司讲究商业信誉,信守保质、保量、薄利多销的承诺,并实行不分时间,随时供货,免费装卸,送货上门的优质服务措施,深受广大客户的信赖。
  由于在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广大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促进了公司的健康发展。四年多来,在全行业不景气,不少企业倒闭的形势下,公司非但没倒,而且资产由初创时的5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400万元,年营业额由几十万元上升到一千多万元,成为全县23家重点私营企业之一。
  郑启茂现在是具有相当规模的茂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他没有把钱用在个人享受和消费上,而且立足于回报社会,扶危济困,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旧镇老年中心协会成立五年来,郑启茂每年都为协会捐助2000元,逢年过节还经常去看望和慰问老人,被授予“关心老人工作”的荣誉称号,家乡的铺桥造路,他都带头捐资献上自己的一份心意。郑启茂特别关心教育事业,1996年,他响县委的号召,一次性向县教育部门捐资3万元。自1997年以来,他还长期挂钩扶助三名贫困学生,每月寄给150元生活费直至学业完成。旧镇上蔡村的蔡丽梅同学考上福州民政学校,因家中亲人长期患病,把家拖穷了,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郑启茂知道后,当即给她出学费,并每月给她寄去生活费150元,使她深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教育事业,对社会福利事业,郑启茂是如此热心,慷慨解囊,但他本身直至家庭却非常节俭,节俭到有点令人不理解。有二件笔者亲自碰到的事,使笔者至今受益非浅:有一次是在炎热的六月天,笔者到郑启茂家中座谈,在有电风扇的厅间坐尚且嫌热,而郑的妻子郑荣凤却在房里踩着缝纫机,汗流夹背地做手套,笔者忍不住问郑启茂夫妇说:“一付手自2己加工能节省多少钱,何必这样辛苦”?郑荣凤说:“不要看手套自己做省不了多少钱,但每年至少可以节约几百元钱,长年累月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又有一次,笔者下班时到其公司找郑启茂了解一件事,碰到郑启茂全家正同十多位工人围在一起吃晚饭,我感到奇怪,便问他:“你怎么在这里吃饭?”有一位年纪较大的工人回答笔者说:“除了有客人需要招待外,老郑全家大都是同我们在一起吃饭的。”
  这就是郑启茂,这就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在事业中开拓进取,乐于慷慨解囊,回报社会,具有新型劳动者的勤劳智慧和可贵品格的郑启茂!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朝芬
责任者
郑启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