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江书院与鉴湖陈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56
颗粒名称: 鸿江书院与鉴湖陈氏
分类号: G649.299.57
页数: 4
页码: 1068-10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鉴湖陈氏家族自元朝肇基,明初创建鸿江书院,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陈奂是漳浦县历史上第一个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的人,而陈公相则是漳州府城内建“六榜文魁坊”和“四科进士坊”的人物之一。鉴湖陈氏对漳浦地区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推动了科举仕宦和文化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 漳浦县 书院

内容

佛昙镇后许(湖浒)和轧(斡)内两个行政村,古称鉴湖,俗称大坑。两村陈姓环湖而居,因湖水清莹如镜,故名湖为鉴湖,地也因之得此雅称。鉴湖陈氏自元朝间肇基,世代生息传衍,至明代,经济开始发展,文教随之繁荣。自第三世陈天叙于明初创建鸿江书院,培育子孙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科甲连绵,鉴湖陈氏成为漳浦县的仕官望族。
  一、鸿江书院
  据清康熙《漳浦县志·学校》记载:“鸿江书院,在县东十七都,明洪武中,乡人陈彝则(据《鉴湖族谱》应为陈则彝)建,授徒讲学,多所造就。正统十二年,毁于寇,其子孙重葺之,以教乡子弟,今圯”。陈天叙,字则彝,号困翁,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自幼勤勉好学,明洪武初年,拜漳州学者草涧先生胡宗华为师。后来,到福州师事榜眼林志。在名师的指导下,学业猛进。但他患有足疾,不愿仕途进取,学成后,归家创办书院,教育乡里子弟,因鉴湖地处鸿江,所以,命名为鸿江书院。初授生徒十多人,书院后有一石洞,清幽雅静,是专心研读的好地方。书院于正统间被毁。后来,陈天叙之子陈亹任广东布政使,于成化二年(1466年)致仕归家,重修书院,远近士子前来就读,培养许多杰出人才。清初迁界,书院废弃,至康熙间修《县志》时,已倾圯,至今仅存遗址。现鉴湖已建有代卿小学、鉴湖小学和鉴湖中学,雄姿胜似当年,鉴湖文化正在兴盛地发展。
  二、鉴湖陈氏的科举仕宦
  鉴湖陈氏重视人才培养,崛起于东海之滨,与七都海云地区的林、周、陈氏(人物有:乌石国子监助教林纯一、檺潭进士周宗起、白沙按察佥事陈谦德),云霄镇城吴氏(人物有:进士吴森、吴原、吴瓌、吴泰等)同为漳浦县明初文化发达之乡,也促佛昙地区文化的发展。鉴湖陈亹,官至左布政使,是漳浦县历史上第一个出任省级行政长官的人,又因他的侄孙、鉴湖第六世陈奂,官至右参议,参议是布政使司的高级官员,所以,俗称“大坑出布政”。佛昙地区深受鉴湖文化影响的有:港头林氏、下坑杨氏、下赵赵氏和康厝康氏。
  港头林氏最先受到影响,鉴湖陈奂是港头林表的妹夫,而林表的长子林策(字匡文)又是陈奂的女婿。两人既是姻亲,又是学友,共同研读,互相促进。成化五年(1469年),林表登进士,6年后,陈奂也继成进士。后来,林表的孙林敬、曾孙林绍俱登进士。因林表、林敬都官至知府,林绍由知府升山东副使,所以,俗称“港头出知府”;下坑的杨守仁、杨一葵父子进士,分别官至广东副使和云南左布政使,名闻遐迩;下赵的赵范也登进士,官至浙江副使,致仕后,定居湖西官塘,建赵家城,他在《硕高筑堡记》中谈到“欲与佛昙、鉴湖等名境相鼎峙比美”;康厝康氏虽没有进士,却有举人康济时等科举仕宦9人,名噪一时。由此足见当时佛昙地区科举之鼎盛,而鉴湖文化的发达起了先导的作用。
  据清《漳浦县志》所载,鉴湖科举仕宦如下:
  1、进士
  陈亹,字尚勉,号梅庵,陈天叙第三子。正统元年(1436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在县城后街(今麦仔市街)建“进士坊”和县城西街建“昼锦坊”以显褒荣。著作有《梅庵存稿》、《经籍要览》若干卷,并有为镇海卫撰写《镇海文公祠记》和为南诏撰写《南诏全城记》传世。
  陈奂,字朝美,号古愚,陈天叙曾孙,陈翼孙。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官至贵州右参议。在县城布政分司右(今麦仔市街烈女巷口)建“进士坊”以示荣宠。他与林表等互相唱和,写有《登旭罗岩》诗,载《漳浦县志》及刻于东罗岩唱和诗碑。
  陈烈,字垣夫,陈天叙曾孙,陈肃孙,居赤湖赤水。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官武进知县。
  陈公相,字子显,号鉴塘,陈奂曾孙,乌石“三凤”林一初、一阳、一新的外甥。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式第二名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登进士,历官温州知府、广西副使。漳州府城内建“六榜文魁坊”和“四科进士坊”,陈公相均名列坊上。他著有《刑部文献考》八卷,载《明史·艺文志》,并有为立于佛昙的《黄公立游孝子祭田碑记》书丹的笔迹传世。
  2、举人
  陈翼,字尚弼,号竹庵,陈天叙长子。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三弟陈亹同榜中式举人,是漳浦县第一家兄弟同科中举、双桂联芳,在家乡十七都建“双桂坊”以显荣耀。
  陈辉,陈曜金子,清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由广东中式。写有《咏五湖》等诗。
  陈天祚,居赤水,“陈百万”陈子晚孙,溪东进士张若仲女婿,县城西街御史李瑞和的内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授建宁府学教授。
  陈辉,清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由台湾学。写有《鉴湖十六景》诗。
  陈国珍,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授汀州府学训导。
  3、贡生
  陈柬,号长轩,陈亹长子。明成化四年(1468年)岁贡。
  陈谨,字警惕,陈奂三子。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岁贡。
  陈曜金,崇祯八年选贡,选元。
  陈有度,字无涯,陈公相孙,崇祯末年岁贡;弟陈允元,字无技,县学生员,从学黄道周。明亡后,皆隐居不仕,事迹载入《福建通志·高士传》。
  4、武科及武职
  陈万象,居赤湖下黄,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武举人。
  陈义,陈奂七世孙,陈邦俨子。清康熙间,授偏抚左营游击,升太原参将。
  陈策,陈义长子,以父袭广东澄海协标都司佥事。
  三、布政与荔枝
  宋朝,福建省即盛产荔枝,北宋仙游人蔡襄著有《荔枝谱》,记载甚详。北宋漳浦人吴与也著《荔枝总录》,原书虽已失传,而由此可知,漳浦早在北宋时代即已种植荔枝,但品种较差,且都采用有性繁殖,品种多变异,果实质量低劣。
  漳浦县有荔枝良种始于明朝天顺、成化间,最先种植在鉴湖。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四“风土篇”记载:“荔枝,有四月熟者曰火山,有五月熟者,有六月熟者,其种不一,以绿罗包为胜,叶冬青,亦名乌叶子。此种乃邑陈亹为广东布政时移来,船中避风日,以绿罗护之,故名,旧植鉴湖最胜。后林功懋为广西副使(应为广东东莞知县或四川副使,而升广西按察使,未任而卒。)亦携来,今乌石一村特盛,味最佳,而林所手植尚存。”“南海荔,即金钟,亦陈亹携来。”由上记述可知,漳浦最早引进荔枝良种的人是鉴湖布政陈亹,他于天顺四年(1460年)出任广东布政使,成化二年(1466年)疏乞致仕。他发现广东乌叶荔枝品种十分优良,且采用较先进的“敲栽”的无性繁殖,使荔枝不变异,保持优质。其时,他的六弟陈环到广东探望,就令其船运带回荔枝苗,也带回“敲栽”的技术。带回的荔枝苗首先种植在鉴湖地区和赤湖的下黄、赤水一带,后来,逐渐传遍全县。因鉴湖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适宜荔枝的生长,至今少有荔枝。
  鉴湖的荔枝很快就传种乌石。明正德、嘉靖间,乌石与鉴湖就结为姻戚:陈公相之父陈考是乌石“三凤”之父林黼的女婿,而陈考的女儿嫁给林一阳儿子林用汲;又林楚(号春斋)的三女儿嫁给陈奂之孙陈剔。由于有如此亲密的多层次关系,乌石很快就种植良种荔枝。又由于乌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宜荔枝的生长,得以大量种植,其数量和质量都胜过鉴湖。嘉靖间,乌石人林功懋任广东东莞知县或四川副使时,也带荔枝良种回乌石种植。从此,乌石成为漳浦荔枝的著名产地。陈亹带回的金钟荔枝,在鉴湖已是绝迹,而在乌石生长最盛,乌石及附近尚有百多棵。金钟枝干粗大,拔地而起,参天蔽日,有如榕树。树冠最高可达20多米,单棵盖面积最大的约有400平方米,果实成槌状,最长在12厘米以上,果汁有特殊香味,酿制金钟酒,驰名海内外,是荔枝中的珍品。漳浦人至今怀念大坑布政陈亹和乌石林功懋,为家乡引进良种荔枝,造福后人。
  四、五湖十六景
  鉴湖的自然景观以湖光山色著称。鉴湖是漳浦最大的湖,此外尚有莺湖、南湖、庵湖和草湖,合称“五湖”。这些湖原是由海湾淤堵而成,由于淡泉丰富而成淡水湖。现海沙继续填塞,湖面已日渐缩小。鉴湖境内景物奇特,前人综述为十六景,其景名为:太峰倒影、鉴湖澄清、猴公拱日、将石参天、巾峰耸秀、髻岫凝烟、乌纱启瑞、玉笏凌云、西崖积翠、南浦归帆、龙川怪石、凤井清泉、石屏映月、灯架生花、仙石遗迹、海天旭日。
  清广东中式举人陈辉写有《咏五湖》诗5首,又祖籍鉴湖的清台湾举人陈辉对祖地胜景情有独钟,写有《鉴湖十六景》诗16首,今各录数首,以飨读者。
  鉴湖
  鉴湖新涨望漪漪,满地荷花长绿枝。
  翠湿松云连曲岸,碧涵山月映清池。
  鱼亭水动波心现,鹭石岩飞陇外移。
  最是菱花开匣处,一泓澄澈独吟诗。
  莺湖
  莺湖浅水碧江涯,南岸青蚊一望赊。
  湿透云枝拖树色,翻开石影浸苔花。
  迎人尚有亭中路,入耳犹闻雨后蛙。
  细看波痕青草际,王孙感咏认浮沙。
  以上摘自《咏五湖》,作者为原籍漳浦的广东中式举人陈辉
  太峰倒影
  山光远照水溶溶,宝鉴澄莹画翠峰。
  雨度云收湖上影,耸来天外露新容。
  髻岫凝烟
  螺头髻结本巍然,黛色浓浮染绿烟。
  夜静窥来江月晓,新妆镜里辟婵娟。
  南浦归帆
  画帆斜挂出天遥,夕照南湖破寂寥。
  鱼笛数声依碧岸,石崖烟水荡轻桡。
  石屏映月
  高悬石势对芳汀,皓月初升照画屏。
  拾级巅头蟾窟近,踏来云外摘天星。
  以上摘自《鉴湖十六景》,作者为原籍漳浦的台湾举人陈辉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