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 焕发青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44
颗粒名称: 百年老校 焕发青春
其他题名: 记漳浦县实验小学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1040-104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实验小学的历史沿革。该校最初是一所县办儒学,后改为中西学堂,再改为县立两等小学、县立第一小学等。在1934年,该校被合并为漳浦县立第一中心小学,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更名和调整。1949年9月下旬,漳浦解放后,所有中心国民学校改为中心小学,该校继续由蔡竣德担任校长。1951年7月,学校被接管并搬到原逢源小学旧址。1957年,学校被批准为实验小学并升格为县直属单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了严重破坏,后被改为“城关绥北小学”由生产大队管理。1978年9月,学校重新收归县教育局直辖,并恢复原校名漳浦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 漳浦县 学校 教育

内容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维新”因慈禧皇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皇太后挟光绪帝逃到西安后,听从了随从大臣的献议,在西安行在颁布“变法上谕”,宣称“维新”,回到北京后开始施行新政,其中一项是废科举,兴学校,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实行。漳浦县即将原儒学改为中西学堂。以后演变为两等小学,后分为第一、第二小学,改为培文、培英小学,再并为第一中心小学、绥安中心小学。解放后,私立逢源小学并入绥安中心小学。
  现据漳浦教育界老前辈黄荣昌等先生遗下的回忆文字,并参阅如今年逾八旬、曾任绥安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代校长柯庆德先生撰写的回忆文章,对实验小学的历史沿革综合整理如下,望知情者加以补充匡正。
  承前启后话沿革
  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将很久以前就有的一所县办儒学梁峰书院改为中西学堂。知县柏麟书聘请贡生陈克仁等为董事,蔡新的六世孙蔡天章为堂长,杜浔名士邱道邹、林心照(经漳州简易师范培训)为教师。学制分为高、初两等,招收已有一些文化根底的童生为高级生,程度较低的为低级生。课程设置四书、五经、修身、国文、史地、算术等科目。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中西学堂改为县立两等小学,校长蓝翊虞(福州师范毕业)。废四书、五经,保留国文、历史、地理等课程,高等班增设英文、理科、手工等。
  1913年(民国二年),改校名为县立两等国民学校,学制初、高等各4年。
  1916年(民国五年),两等国民学校改名为县立第一小学,简称“县一”。另设第二小学,简称“县二”,校址先设于“三房巷”,后迁至麦仔市街,以原清代“武营”为校舍,(今县实验幼儿园园址),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1926年(民国十五年),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后,将校址设在文庙的“县一”改名为培文小学,改“县二”为培英小学。是年,增设培德女子小学,校址在东埔“司马第祠堂”。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漳浦,专员朱熙兼漳浦县长,着手整顿学校,在各区(当时全县设五个区)设一所中心小学作为示范校。是年,首先在第一区试行,将培文、培英二校合并为“漳浦县立第一中心小学,以蔡竣德为校长,培德改为幼稚园,黄玉真为园长。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按福建省政府规定,学校要以所在地名为校名,第一中心小学改名为“武营中心小学”。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福建省《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取消“联保办事处”,将几个联保合并成一个乡(镇),全县分为30乡(镇),后并为15个乡(镇),每乡(镇)设一所中心国民学校(完全小学),武营中心小学改为绥安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蔡竣德他调,由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张顺福接任校长。其后,校长依次为郑文炳、余炳文、王元佑、蒋天民、曹国强、黄希元等,任期都较短。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绥安镇中心国民学校由县教育科督学陈子中(马坪人)兼任校长,调金塘乡(今深土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柯庆德任绥安中心国民学校教导主任兼代校长。四十年代后期,蔡竣德继续担任校长,直至解放。
  1949年9月下旬,漳浦解放,所有中心国民学校一律改称中心小学。绥安中心小学继续由蔡竣德担任校长,后县人民政府委派郭泽漳为校长,校址仍在武营,全校教师15人,其中女教师5人,是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1950年起,县基督教会进行“三自”(自传、自养、自教)革新,与外国教会脱钩。1951年7月,县人民政府呈文报请专署准予接管解放前由英国教会创办的逢源小学。1952年7月,上级批复照准所请,14日,县人民政府以(52)县府教字第114号文件命令正式接管私立逢源小学一切财产校教具,一座土木结构的三层教学、办公两用楼房,约1200平方米,自此,绥安中心小学由武营搬进原逢源小学旧址,校长陈焕彬。1957年,上级要求各县要办一所教学实验性质的小学,9月,绥安中心小学正式批准改为“漳浦县实验小学”,升格为县直属单位。
  “文化大革命”后期,实验小学被改为“城关绥北小学”由县管校变成由生产大队管理。起初办学无章程,教学无规律,教室、操场成为绥北个别社员的牛栏,社员自由进出校园,校教具散失不计其数,图书、仪器几乎荡然无存,学校遭受空前劫难。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经过整顿,教学秩序有好转。
  1978年9月,漳浦县革命委员会下文通知,“绥北小学收归县教育局直辖,并恢复原校名漳浦县实验小学,一直沿用至今。人民政府接管后的校长(正职)依次是郭泽漳、陈焕彬、陈暨南、潘金海、陈合和、柯木林、何辉健、潘金海(再任)、吴两水、方子楣、邱子敏(女)。
  继往开来展鸿图
  实验小学建校近百年来的风风雨雨,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面,又有曲折困难的一面。历来在该校曾经任教的大多数教师怀着一股“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挑起培育祖国幼苗的担子,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走完一生艰辛曲折的战斗历程。早在三十年代,抗日烽火然遍祖国大地的时候,时在武营中心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蔡启昌、林清秀(女)、曾敏英(女)、张淡月(女)、蔡维汉等,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外,还热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师生中、校内外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民众喜闻乐见的话剧,如《抓汉奸》、《松花江上》、《塞上风云》等,唤醒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及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在校内组织“歌咏队”、“晨呼队”、“大刀队”、“舞蹈队”,以抗日前线最新的消息编写剧目,不定期地深入附近村庄演出,造成浓浓的抗日氛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批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踏进实小校园,为学校注入新的血液,他们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紧跟时代步伐,把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知识素质和技能技术训练作为己任。早在五、六十年代,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郭瑞云、叶美云(女)一心搏在教学上,精心设计少先队活动项目,掌握儿少活动的心理特征,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之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群众的肯定,组织的认可,前后多次评为县、市、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出席省少先队“先代会”,受到省一级政府的表彰。
  善于抓好班级工作而著称的王碧珠,平时严以律已,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及时总结推广交流教学经验,深受历届毕业学子的敬重,同行的赞誉;1957年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出席福建省教育系统“先代会”,受到表彰。
  70年代,柯木林任校长期间,紧跟时代步伐,开展班级电化教学,各班配置教具一★灯机、幻灯片,以课文为导线,逐课通过幻灯讲解。教师黄惠珍、王碧珠等专心钻研教材,通过直观教学,效果良好。当时地区教育局组织各兄弟县莅校参观交流,对此深为好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县委和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师生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争创一流学校,制订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效,跨世纪,上台阶,学校出现了新的转机,教学改革有了新套路。在吴两水任校长的1984年5月,教师陈国艳(女)代表福建省(全省只选派一位代表)出席全国在东北哈尔滨市召开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研讨会”,会期25天。回县后,领导重视,传达贯彻,组织学习培训,各学区骨干教师来县学习后分赴各校实验,效果颇好。在漳州市于龙海召开的一年级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陈国艳代表漳浦县实验小学介绍低年级语文教学经验体会,又于1987年在省教委召开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介绍,深得与会者的认可与赞赏。
  90年代,邱子敏以实验小学建校近百年来首任女校长的崭新姿态主持校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带领一班人,牢牢抓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围绕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功能的目标,以“务实、拼搏、奋进”的精神,学校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青年教师林天一,参加教学竞赛,获得省级表彰,在全国第二届美术、书法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园丁证书;教师蔡机智平时专心钻研教学,指导学生写作方面有新的突破,荣获全国第二届春芽杯活动组织指导优胜奖;1995年6月,教师张婧在全国春芽杯活动中,荣获全国书法作品指导优胜奖;青年教师何瑞卿、林凤红在中国首届青年诺贝尔写作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光荣称号;教师黄向荣字画功底厚,立意有创新,受聘为中外书画名人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中,县实验小学受县、市二级政府表彰的团体(个人)达千人(次)以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有邱子敏等11人次;受省级表彰的有27次,其中个人得奖有陈梅英等21人次;受国家级(或相当级别)表彰的22次,其中个人胡秋蓉等32人次得奖。
  建校近百年来的漳浦县实验小学,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数以万计的有用人才,他们从母校毕业后或继续深造,或刻苦自学,或拜师学艺,陆续成为革命事业接班人,有的出任各级行政领导;有的参军保卫祖国:有的成为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人民教师、律师,其足迹遍布祖国的每一角落,真是“百年树人,桃李芬芳”。
  如今(1997—1998学年度),实验小学拥有35个教学班,学生有2397人,施教区的学龄儿童2151人,入学数2151人,入学率100%,其中女学龄儿童909人。全校教职工104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中共党员27人,共青团员28人。教师中女性78人,占教师总数的75%,是全县各级中小学校教职工中女性比例之最。教师学历达标又是全县之最,专任教师中大专毕业6人,中专(普师)87人,高中毕业1人。教师资历水平又是全县之最。学校现有用地面积9707平方米,新建教室两幢四至五层办公、教学两用的楼房,建筑面积8633平方米。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有教育工会活动室、师生员工卫生医疗保健室、电化教学室、体育研究室、音乐室、年段教师教研室、存书万册的图书室、师生荣誉馆、少先队部、团支部、党支部等,为实施第二课堂提供了良好条件。
  全校教职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以满腔的政治热情,用自己的爱心、智慧、汗水培育一代新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兴旺献出自己的青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清元
责任者
柯庆德
相关人物
陈克仁
相关人物
蔡天章
相关人物
邱道邹
相关人物
林心照
相关人物
蓝翊虞
相关人物
朱熙兼
相关人物
蔡竣德
相关人物
黄玉真
相关人物
张顺福
相关人物
郑文炳
相关人物
余炳文
相关人物
王元佑
相关人物
蒋天民
相关人物
曹国强
相关人物
黄希元
相关人物
陈子中
相关人物
郭泽漳
相关人物
陈焕彬
相关人物
陈暨南
相关人物
潘金海
相关人物
陈合和
相关人物
柯木林
相关人物
何辉健
相关人物
潘金海
相关人物
吴两水
相关人物
方子楣
相关人物
邱子敏
相关人物
林清秀
相关人物
曾敏英
相关人物
张淡月
相关人物
蔡维汉
相关人物
蔡启昌
相关人物
郭瑞云
相关人物
叶美云
相关人物
王碧珠
相关人物
柯木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