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小学教育发展的缩影我的第一母校——顶坛民族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43
颗粒名称: 畲乡小学教育发展的缩影我的第一母校——顶坛民族小学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2
页码: 1038-10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顶坛民族小学(现顶圩小学)是一所经历多次变革和发展的乡村小学。在创立之初是私立小学,后被共产党接管并改名为顶圩小学。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历任校长和教师的敬业奉献,以及当地群众的支持和捐助。现在,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现代化设施的民族小学,是全乡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之一。
关键词: 漳浦县 学校 教育

内容

七岁那年,我跨入小学门槛,就读于顶坛民族小学的前身私立顶圩维新小学。该小学是当地开明士绅蓝亚斗先生于1921年8月创立的,校址在新城自然村南边。解放后,共产党接管学校。1951年8月,学校搬迁到现在的顶圩自然村,改名为顶圩小学。当时,这里有一座大教堂,建于1919年。星期天,经声朗朗,教徒来自湖西及附近乡村。为了学校搬迁,在教堂两边扩建四间“护厝”做教室,这是学校第一次建设。我们就在里面读书,前面有一块约200平方米的操场,全校学生在此做操和体育活动。北厢的院里有颗桑树,屋后有一株大的皂荚树。夏天,蝉声绵绵。学校的东北边是一条大溪,溪水流过湖西,经赤湖流入大海。溪水潺潺,长年不息。夏天,同学们在溪里洗澡戏水、游泳、抓鱼……,大溪给了我许多知识,我懂得一点游水,也是在那里练出来的。蝉声、钟声、流水声、圣经声、读书声构成一幅自然的优美图画,这母校特有的天然景观,是在世上难以找到的。
  学校改为公立后的第一位校长是蓝德模,他一直担任到1954年8月。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老师还有蓝玉璋、蓝斯文。高兴的是他们都还健在,都是七十多岁人,而且身体非常健康。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过着较清贫的生活,敬业乐群,别无他求,别无他想,这些可能是他们长寿的秘诀吧!
  三位老师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朝夕相处,他们和霭可亲,爱生如子,对同学的缺点总是耐心开导,从不训斥。上课循循善诱,讲课慢条斯理,一派儒雅风度。为人善良,可亲可敬。以至于我一生从内心上把他们奉若神明、孔子形象、为人标准。受到他们影响,我总感到,教师的职业最神圣,受人尊敬,当我走上教师岗位时感到多么自豪。
  当时小学老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顶圩小学是初级小学,学生不多,四个班,采取复式教学(一个教师在一间教室里对几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授课)。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音乐、图画、体育,一个老师要教几门功课。
  当时,“含笔蘸砚”的老师待遇较低,生活是清贫的。据统计,解放初,全县小学教师170多人。政府采取大米工薪制,每月大米100市斤。第二年,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按学历、工龄、工作、思想评定小学教师工资。最高大米200市斤,最低165市斤。那时,每年寒暑假还要到县城参加学习,自带被子、日常用品,按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改造和业务学习。
  解放初期,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读书人不多。我的家庭条件也不好,但父母亲重视子女教育,认定家里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全班12人,无一女生,初小毕业考入湖西中心小学才5人,蓝宝元、蓝宝龙、蓝旺枞、蓝天赐和我。同学们学习是认真的,记得从不迟到。作业不多,一般在学校完成。
  校园里生活也是有趣的。本校同学还来自山后、丰卿村的孩子,同学们和睦友好相处,从不打骂,至今还保持着深厚同学之情,常来常往。那时学校也开展体育活动。课外活动自由自在,跳绳、打球。夏天,在溪里戏水,中午到校后,坐在大皂荚树下乘凉、聊天。皂荚里的皮肉有洁物去污作用,学生们可随意在树下检几个,剥开去核后拿回家洗衣服。
  我于1953年7月初小毕业后便离开了母校。1972年调回湖西侨中任教,以及后来在县教育局工作,分管小学教育工作,才有更多机会回到母校身边,并关注母校的发展。
  1957年,这初级小学由于学生增加,升格为完全小学。学校进行第二次建设,把教堂两边的“护厝”再延伸扩建六间教室,基本解决了教师办公和住宿之用。学校进行第三次扩建是1973年,学生增加了,教师增加了,教学、办公、活动场地等严重不足,村党支部书记黄绍宗重视教育,决定把学校西边水田3.5亩填土作为操场,学校北边2.5亩园地也征用为校园,这是一次重大办学举措,是学校历史上的辉煌之举,先后共投入8万元,建设300平方米用房。这时学校已发展到12个班级,学生400多人,并附设一个初中班,学生50人,全校教师共20人。
  第四次较大规模建设是1989年6月,动工兴建一幢三层教学楼400多平方米,学校结束了没有楼房的历史。那时村支部书记蓝惠安,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为教育舍得投资。我们为母校高兴,我和当时任乡长的蓝宝元为新建大楼剪了彩。全村父老乡亲兴高采烈,在大会上,我心情激动地讲了话,表扬了蓝惠安,也赞扬了前任村支书黄绍宗为新楼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他们为顶坛小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母校第五次较大规模建设是在1995年6月,为迎接省市教育“两基”验收,蓝惠安同志在乡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下,带领动员全村群众,再次掀起办学热情,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共集资50万元,大刀阔斧改造校舍。除南边教室外,把校内所有旧建筑物全部拆除,在教学楼东边再建一幢三层十二开间教室980平方米教学办公大楼,翌年二月竣工。还搞了配套建设,建好学校围墙,平整了操场。
  母校已跟上时代步伐。学校的楼房是崭新的,是全村中最大幢的,最漂亮的,是全乡规模最大的一所民族小学。学校的校园是美丽的,师生们对她进行美化绿化。校门围墙完整,升旗台标准,体育设施完备,我们为母校而自豪。由衷感谢父老乡亲,在他们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时候,为了子孙后代的培养,多年慷慨解囊,几易校舍,毫无怨言;由衷感谢具有远见卓识的村领导黄绍宗、蓝惠安等带领全村父老乡亲为校舍建设挖空心思,不遗余力,不怕得失,建设这样好的学校;由衷感谢办学效益显著的校长黄厚基、蓝其维、蓝子玉等和学校教师们,他们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含辛茹苦、诚实劳动,为培育人才做出贡献。
  母校已走过了七十七个春秋,可以说是桃李芬芳,为少数民族培养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顶坛民族小学毕业生有3000多人,他们当中具有中师、中专学历100多人,大学毕业40多人,都在各自不同岗位上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其中担任大、中、小学教师的80多人,单我的老家顶坛自然村就有32人。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前进。母校经历了“女大十八变”的年代,容姿焕发。漂亮的楼房,明亮的教室,美丽的校园……,想起我们刚进入小学的情景,现在的这代人太幸福了!然而,比起那城里的小学,这里没有标准图书馆,电化教学室,我们的教学质量还跟不上他们,这里没有……我心里总感到,我们乡村的领导,我们的父老乡亲,任务艰巨;我们学校的校长、老师责任重大;我也感到,那些母校教育出来、时刻关注母校发展的校友们,还应该为母校做些什么?!
  衷心祝愿母校在蓝子玉校长带领下,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美成
责任者
蓝德模
相关人物
蓝玉璋
相关人物
蓝斯文
相关人物
蓝宝元
相关人物
蓝宝龙
相关人物
蓝旺枞
相关人物
蓝天赐
相关人物
黄绍宗
相关人物
蓝惠安
相关人物
黄厚基
相关人物
蓝其维
相关人物
蓝子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顶坛民族小学
相关机构
漳浦县教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