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工作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41
颗粒名称: 全县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工作回顾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5
页码: 1030-10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通过《义务教育法》,宣布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随后通过实施办法,制定了时间和标准。在漳浦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实现了小学“一无二有”的目标,使漳浦县小学教育的校舍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 漳浦县 学校 教育

内容

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向全世界宣告:“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于同年6月28日通过《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办法》,制定了实施时间和标准。同时,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我们二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参与县政府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至1989年底,在中共漳浦县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并经验收基本实现小学“一无二有”,即“无危险校舍,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使漳浦县小学教育的校舍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
  漳浦县虽是闽南经济开发区内的人口大县,但教育基础十分薄弱,教育摊子大,欠帐多,普及水平和质量低。1949年,全县只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93所,小学在校生8883人,文盲占人口80%,不少学校是利用祠堂和旧建筑物作教室。至“文革”前的1963年,小学有239所,在校生36279人。1986年,小学已发展到304所,在校生89611人,然而简易小学学生占在校生24.5%(当时,全省比例为6.3%),全县22个学区中比例超过30%的有9个学区,杜浔学区为40%。“六五”期间,由于县财政连年赤字,对教育投入少。按国家规定,财政投入教育要逐年增加,县不低于6%,而我县财政投入教育事业费却逐年递增达15%,但基本被“开口子”和人员经费吃掉,公用经费,特别修缮经费极少。为此,造成办学条件十分困难,校舍奇缺。全县小学校舍建筑可用面积为12万平方米,尚欠12.9万平方米,危房面积大,全县为1.176万平方米,占9.8%,全县22个学区中危险校舍占10%以上的有9个学区,盘陀学区竟占45%。全县小学校舍中,不少是58~76年采取应急措施而建的土木建筑,质量差,经多年风雨侵袭,危房日增;桌椅不合要求,有不少是学生自带,有的甚至是用石块当椅子使用。这在1986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播放的录相中已暴露无遗。全县欠课桌椅3329套。漳浦小学的校舍是“一有二无”,当时,县委副书记黄色周在大会上说:“解放30多年了,孩子没学校读书,讲起来非常可怜。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把教育抓起来,否则就是不称职的领导。”
  1986年6月8日至21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实施义务教育法调查组在我县进行为期二周的调研。我们陪同行家们参加调研全过程,受益非浅,他们写了一份很有见地的符合我县情况的报告,对我们实施义务教育法,乃至实现“一无二有”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报告》指出:漳浦教育基础十分薄弱,近期发展快,但师资不足,投入少,办学条件差,与目前基础教育发展要求距离很大。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要求,《报告》预测,至1990年,小学在校生可达10.64万人,为实现“一无二有”,全县对教育的投入,至少需944万元。
  《报告》指出:
  一、漳浦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分步骤分阶段、分类型实施。1990年以前,重点放在提高小学普及水准上,扎扎实实在二三年内解决小学“一无二有”问题。要改善小学办学条件,扩大小学办学规模,迎接入学高峰期的到来;1990年以后重点逐步转移到普及初中教育上来。
  二、要有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条件。县政府一定要按法律规定和国家、省政府文件精神把教育费附加征收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在自愿、量力的原则下,搞好捐资助学工作。
  三、培养数量足够、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关键。
  省人大调查组的报告是为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指导性文件,使我们清醒认识我县教育现状存在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为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实现“一无二有”目标的要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研究制定贯彻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决定于1986年6月26日召开高规格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县党、政五套班子领导,县直各部委办局领导和各乡镇场长、书记,部分村长、书记,各中小学校长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改变观念,实行普通教育分级管理办法,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为实现“一无二有”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任务明确,措施有力,并于6月29日上午,县长与各乡镇场分别签订本单位实现“一无二有”的期限责任状,明确普通教育事业分级管理办法。
  会后,漳浦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即:县分管6所完中,2所职中及实小、实幼、干校、进修学校等;各乡镇场分管所在学区、初中校、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各村分管村小学、幼儿园;各乡镇成立教育委员会,乡镇长兼任主任。这次会议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加强了领导,使基础教育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为实现小学“一无二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研究决定,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重点,列入议事议程。成立县实现小学“一无二有”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人大教科文卫委、宣传部、计委、财政局、基建局、教育局等为成员单位。会议作出《关于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决定》,发出战斗的号令。这是漳浦县教育史上一次有重大深远意义的会议,是改变漳浦教育落后面貌的转折点,它将载入漳浦教育史册。
  此后,县人大、政协确定每年一次以上专题视察教育,检查督促教育事业发展。为使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宣传落实,团县委、县妇联、总工会和县儿少委联合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书,这对形成全县性教育集资热潮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要求各尽所能,对“一无二有”工作都要有具体的实施意见。县基建局先后设计三套中小学教学楼通用图纸供各地选择使用,并负责质量、价格检查,抽调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一无二有”督导组,专职负责;县计委、土地、税务、交通等部门都为全县实现“一无二有”的工作而通力合作,在资金、物资、土地、车辆等等给予支持;宣传、广播、文化等部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工具,开设专栏,大力宣传、报导,县政府还一年组织两次对基建项目的督查和验收,保证质和量。并逐年增加投入,拨专款对群众集资办学的金额按10~15%给予补助,4年共拨264.5万元。这对全县人民集资建校热潮和实现“一无二有”起到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三
  为加快实现小学“一无二有”艰巨任务,县委、县政府又连续于1987年和1989年再召开两次全县性教育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进行再宣传动员,深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热情,掀起捐资助学高潮。县委、人大、政府等先后发出《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多渠道集资办校,加快普及初等教育步伐》等有关实现小学“一无二有”专题文件11份。足见历届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实现小学“一无二有”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县五套班子领导和实现小学“一无二有”领导小组成员身先士卒,规定下乡要先看学校,检查办校情况,深入一个一个乡镇、村发动,一个一个学校视察检查,从不漏掉一个集资动员会,所到之处,都带头参加捐款,以示支持和鼓励。从1986年至1989年,历任县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领导,都为漳浦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伟大造福工程捐了款,出了力,流了汗。
  实现小学“一无二有”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是不够的。几年来,全县通过各种渠道集资,1986年集资496.23万元,1987年、1988年、1989年集资1312.35万元,4年共集资2456.17万元,取得巨大的成绩。
  全县在轰轰烈烈的捐资助学活动中能取得如此巨大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集资渠道:①省、市、县财政拨款;②银行贷款;③群众干部自愿捐资;④海外华侨、港台同胞捐资;⑤发动先富起来的个体户、专业户捐资;⑥利用优势,发动各地的汽车运输、打石、建筑等专业户,有钱捐钱,有物捐物;⑦有的村按人口比例集资;⑧拍卖旧校舍、集体财产等;⑨集体滩涂、山林、果树给承包,一次性交款,全部用于教育等。各地还创造许多实用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使集资办学的热潮一年比一年高,收效一年比一年好。
  几年来,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在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下,与县委保持一致,为早日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艰巨任务,向上争取,向下宣传发动,日夜奔忙。而今,我们只能把一些记忆较深的事写出来,但还未能全面反映那如火如荼的场面,反映漳浦人民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奔走呼号、慷慨解囊的可歌可泣精神风貌。
  盘陀乡经校舍普查,危房竟达45%。大部份校舍是六十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盘陀乡又是我县经济较困难的乡。为实现“一无二有”,乡党委、政府于1987年底作出“抓教育,兴盘陀,禁演迷信戏,集资建校”的决议,通过乡人大主席团审议,在全乡实施,全乡人民坚决拥护。至1989年验收,新建校舍10所,教室83间5141平方米,共投资107.37万元,实现全乡小学“一无二有”,首批达到村村有教学楼。“禁演迷信戏,集资办教育”经验得到省教委肯定,初教处长郑崇义专程临乡总结经验。
  这里记述一个有趣的小插曲:盘陀中心校规划建设一幢十二间教室的大楼,我们及乡政府领导到现场。当天,太阳当空,风和日丽,是个建楼择址的好日子。在学校大操场上有2株大凤凰树,分叉多而且大,树荫宽阔,是学生乘凉、游戏的好地方。大楼应建在座北朝南位置,如果不砍掉其中一株大树,只能建在学区办公楼后面座南朝北。二种不同意见,议论一个上午还是定不下来。我(杨)说,饭后再议,多听听各方面意见。午饭时,突然一位老师跑来喊道,凤凰树倒了。谁都感到大吃一惊,无缘无故怎么树会倒呢。我们急问:“有没有压到学生。”那人回答:“没有。”大家马上赶到学校,这时,这株树从分叉处裂开,大家都亲眼看它慢慢继续开裂,以至倒了下来,只可惜当时没人带像机把它拍下照片。大家一个共同感觉,连凤凰大树也是支持大楼建在这座北朝南的好地方。
  在那繁忙、紧张的日日夜夜,大家就是那样不辞劳苦,早出晚归,从集资、择地到建校质量,逐项抓紧,一个乡一个校地跑,然而大家并不感到劳累,能为实现“一无二有”多做点工作,总感无比高兴。
  四
  漳浦县小学“一无二有”的实现验收工作于1990年3月9日至12日进行。省、市验收组同志听取县政府的汇报,观看了录相、图片等,分四组查遍全县各乡镇小学,我们都自始至终陪同他们。3月12日验收组同志作了评议,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同志以及各乡镇场和各有关部门领导都参加会议。验收组同志对我县人民几年来慷慨解囊、捐资办学,使漳浦学校校舍发生翻天复地变化,落实义务教育事业地方负责和实现小学“一无二有”取得可喜成绩,并对创造了许多有益新鲜经验作了高度评价。市教育局李受麟副局长概括为:“漳浦壮观、东山气派、芗城质量。”总结漳浦人民的奋斗精神是“漳浦人甘输赢”。漳浦县县长王良才表态说:我们在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战斗中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还要:1、进一步发动群众,提高认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积极性;2、办学条件向更高水平努力;3、提高教育质量,一手抓办学条件改善,一手抓教育质量的提高。
  的确,从1984年至1989年,在县委、政府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共同努力,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基本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要求。全县共集资2537.34万元。全县有232所学校进行新建、扩建、改造校舍,总面积为96425平方米,一座座标准的教学楼在漳浦大地上拔地而起,真正实现“村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的愿望。验收组宣布,漳浦已实现小学“一无二有”。漳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实现小学“一无二有”的任务后,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厅又及时发出文件《关于下发1990~1995年福建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十配套’建设规划的通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并拟召开“全省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经验交流会”。1990年4月初,为迎接省会议召开,促进我县马不停蹄地向“十配套”高度奋进,市教育局和我县政府确定霞美镇的刘坂、旧镇镇的白沙、狮头3所小学作为“十配套”的试点。市教育局几位领导同志都和我们住了下来,奋战十几天。为完成“十配套”要求,那种热气腾腾的战斗场面实是难忘。4月12日,省会议的100多位代表莅临我县的刘坂、白沙、狮头3所小学参观,代表们都为这3所小学的优美校园和完善设备而备加称赞。
  霞美镇的刘坂、旧镇镇的白沙、狮头的人民为全市树立了“十配套”的榜样,为漳浦的教育作出了贡献。漳浦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号召,要求每一个乡镇都要有1所刘坂式的“十配套”小学,决心于1995年实现小学“十配套”的校舍建设。
  附:
  1、漳浦县各学区实现小学“一无二有”情况表(详见文后)
  2、小学校舍建设“十配套”内容:
  (1)有采光较好的教室;(2)学生人人有课桌椅;(3)有宿舍、食堂等生活用房;(4)有图书阅览室;(5)有常规教具和演示器材,相应柜橱设备和基本教学设备;(6)有60米跑道、体育设备和音乐设备;(7)有卫生医疗设备;(8)有勤工俭学基地;(9)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布置;(10)有一个绿化、美化、洁净清新的校园。
  附:漳浦县各学区实现小学“一无二有”情况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玲
责任者
黄美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