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代小皇帝的传说与史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27
颗粒名称: 南宋末代小皇帝的传说与史实
分类号: I276.3
页数: 2
页码: 996-997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宋朝末代皇帝赵昺在流亡南下福建和广东地区时留下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包括他在嵩屿、南太武山、马口等地停留和逃亡的故事,如“嵩屿”传说中他因大臣们拥戴而停靠;“太武香薷”传说中他因中暑服用香薷而愈;“马口”传说中他曾在那里开科取士等。然而,根据历史记载,流亡福建和广东的宋少帝其实是赵是而非赵昺。这些传说可能只是民间百姓对历史事件的美好想象和附会。
关键词: 漳浦县 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

内容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宋朝末代小皇帝赵昺在广东崖山败亡,民间将风物附会于宋帝昺的传说,自福建至广东被人们认为他南逃的路上不下二十多处,单漳浦、龙海一带就有:
  一、嵩屿。传说,宋少帝从福州南下的船队因为泉州守将蒲寿庚降元,匆促离开泉州港,到鹭岛对岸时曾停留。那天是少帝诞辰,大臣们拥少帝上岸,人人朝拜,同声呼“嵩”,恭祝万岁,因而那地方叫嵩屿。
  二、宋少帝的船队曾在南太武山下停留。有“太武香薷”的传说,说少帝中暑,服香薷而愈。
  三、马口,地处南溪中游南岸,小船可上达山区,下通海口,陆路是闽粤交通要冲,形势险要。传说,宋少帝曾暂驻跸,开科取士,尚未揭榜而元兵追来,大臣们拥少帝继续南逃,投考的士子们拦住御辇,要求放榜,少帝传旨尽赐进士,用树枝将榜文划在溪边沙滩上。因此,漳浦读书人无论有无功名,在葬礼的“铭旌”和墓碑及家中所祀灵牌上,都可援此例标上“例赐进士”衔头。妇女则一律标“例赠孺人”衔头,据传,宋少帝流亡到漳浦时,他的母亲杨太后独居无聊,要找当地妇女闲谈,大臣说“太后不可接见没有封爵的妇女”,太后便传下懿旨:“此地妇女尽赐孺人。”后代援例,因此处处已嫁妇女之墓的石碑上皆标有“例赠孺人”四字,其家中神牌上亦然。
  四、梁山封螺。传说,宋帝昺曾避难梁山,肚子饿了便在山洞捕螺充饥。吃螺要先敲掉螺尾,然后用口吮吸,螺肉便落入口中。宋帝昺吃了螺肉,将螺壳放回涧中,赐它再活。再活的螺没有尾巴,因为是皇帝敕封过的,所以叫封螺(其实这是品种的特征,别处如龙海市颜厝镇的白云岩,芗城区的天宝山等地也有这种螺)。
  五、盘陀岭顶路边有一口山泉,涓涓细流而大旱不竭。过路人在“盘陀岭上几盘陀”之后大都口干舌焦,用此泉止渴,更感甘冽异常,沁人心肺。传说宋帝昺当年流亡经过这里,用它止渴,喝后加以敕封,所以叫“帝昺泉”。
  六、玉带泉。传说,宋帝昺御舟经过古雷海域,所带淡水已完,看看就要断炊,杨太后取少帝玉带投海中,祝祷道:“天未亡宋,愿海涌出甘泉。”果然在那玉带箍着的圈内,一股淡泉冲咸而出,叫做“玉带泉”,又叫“肚箍水”,从此腾涌不息。
  这些故事说来娓娓动听,但与史实多有不合。按《宋史》,元军于德祐元年(1275年)攻陷临安府(杭州),俘年仅四岁(全皇后所生)的皇帝赵显移往上都(今蒙古多伦的石别苏木)。翌年(1276年),大臣们拥立杨淑妃所生的赵是(8岁)称帝于福州,尊杨淑妃为太后,改元景炎。俞修容所生的赵昺(6岁)封卫王。景炎三年(1278年)五月,赵昰病逝于广东吴川之南的海岛碉州,元帅张世杰、丞相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败亡于新会县南的崖山。据此,在福建境内流亡的宋少帝是赵是而非赵昺。这一支宋朝残馀力量还有庞大的船队和数万大军,航海南下广东,在沿海的嵩屿、南太武山下、古雷头等处可能停靠,而不会在梁山打游击。诸如“梁山封螺”,盘陀岭“帝昺井”等传说无非附会。说皇帝泡饮过的茶叶遗弃在古雷山长出茶树,说皇帝的玉带抛在海上能涌出淡水,如果宋朝末代皇帝有如此神力,何至于亡国?
  宋帝昺在马口建行宫开科取士之说有很多人相信,因为那里确有一座小石城,城门左边有一个传说为“皇帝殿”的天然大石,一面刻卷书状浮雕,卷书上有“仙鹤瑞芝”四字,一面刻很多字,年久风化,模糊难辨,传说石下是宋帝昺藏宝处,若能读完那些刻字,石门自开,可进内取宝。
  民间传说总是不断添枝加叶,不断升级的。宋少帝在马口的传说先是“揭榜沙溪”,与南太武山下“驻跸处”同时流传。明末清初丹山名士张士楷有诗分别吟咏这两处传说(载康愚《漳浦县志》卷十八《艺文》)。
  太武山
  景炎遗迹杳闽关,驻跸犹传太武山。御气海天馀白日,翠华烟雨没乌峦。
  野花曾入慈元恨,国事深悲德祐间。不是潇湘还苦竹,春风愁杀鹧鸪斑。
  马口溪
  (相传宋室南奔,策士于此,时野草齐花,溪山改色)
  宋士临危贪释褐,公车射策满平沙。阁将丞相千行泪,开遍春风百草花。
  野殿宵衣能立国,宫袍昼锦已无家。空谈久被书生误,谁执干戈卫翠华?
  明末清初传说的还只是马口溪“开科取士”故事,那时马口城未建。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五《建置志》记载:“马口城,在二十八都邑北尽境,康熙二年总兵王进攻建议,督院(福建总督)李率泰建,刻记石上,俯溪桥。原有千总驻于此。”康熙二年(1663年)正是清朝厉行“迁界”以拒郑成功之子郑经的时候(郑成功已病逝于台湾),马口地处水陆交通枢纽,建此城驻千总以资调度。在清朝统一台湾后,此城失去军事作用,变成一座空城,南来北往的人穿城而过,对此城为什么建在荒野有神秘之感,由于早有“马口溪开科取士”的传说,马口城便被附会为宋帝昺的行宫。
  被传说为“皇帝殿”的马口大石与被传说为“行宫”的马口城已陆续被毁,现在无从考据其实物了。好在前人已有考据,留下资料,供后人参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福州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出版的《福建文化》第三卷第二十期是翁国梁写的《漳州史迹》专辑,其中写到宋帝昺在马口的传说:“帝昺当时虽被元军节节追赶,但跟他走的皇族、官僚、兵士、平民不下数十万人,到了马口桥地方,想暂时居住,就起了一座皇宫,同小城一样,纵横数百步,东北靠山,南北开了二个宫门,南门石额刻寅禧二字,北门石额刻怀远二字。……宫殿今虽倒塌,但宫门及石额尚存,行旅往来,皆穿宫门而过。在宫门左边,有巨石作三角形,一面刻”仙鹤瑞芝“及卷书之状,一面刻字很多,但多残缺,乡人传说,刻鹤芝者乃石门,内为宋帝昺藏宝之所,若能将石上之字读完,则石门自开,可以入内取宝。最近有人就石摩挲,约略认得数十字,就旧本《福建通志》校对,乃知石上所刻为宋黄惠三十三桥记,因为自龙溪至漳浦大路有桥三十三座也。事在帝昺之前,乡人藏宝之说虽属附会,然亦可见普通之心理。(李林昌注:《黄惠三十三桥记》应为《黄櫄三十五桥记》,记载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太府寺丞知漳州傅伯成领导建设自漳州南谯门至漳浦三十五座石桥的功绩,比宋帝早80年。该碑记自已写明刻在甘棠路边天然大石上。甘棠是马口原地名,宋代设甘棠驿)。翁国梁虽然因为没有考据马口城的建城时间为康熙二年而误信马口城为宋帝昺行宫,但给后人留下实见资料,证实所谓皇帝殿的文字石刻实际就是南宋庆元四年黄櫄所作《三十五桥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赵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