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畲族乡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23
颗粒名称: 赤岭畲族乡民俗风情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4
页码: 983-9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赤岭畲族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俗和婚礼习俗,包括岁时风俗和六礼程序等。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如春节、上元节、端午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特殊的仪式和习俗。此外,他们还有超越本乡范围的祭祀活动,称为雨霁顶三界公生日。在婚礼方面,他们遵循六礼程序,包括问名、订盟、纳采、纳币、请期和迎亲等步骤,并有一些特别的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赤岭畲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关键词: 漳浦县 民俗 民俗风情

内容

赤岭畲族在长期与汉族接触过程中,民俗大体上已汉化,但仍有个别风俗体现民族特色;在汉化的风俗中,有的在汉族地区已改变,而赤岭乡尚保留一些古老的民俗,这也构成本乡民俗的特色。
  一、岁时风俗
  岁时风俗也称“年节”,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都有“年节”。
  正月初一过春节,这与全国人民一致。正月半做上元,大房头的祠堂点元宵灯,自十二日起至十五日止。灯有纸灯和玻璃灯两大类。祖祠大门口挂桶形大灯,左右各一盏,灯笼书写“蓝府”二字。灯笼上下边沿画花纹图案。厅门正中挂柑形圆灯一盏,灯笼写祠堂名如:种玉堂、卜翰堂等,灯笼都是用纸糊的。纸灯尚有圆筒灯、四角灯、六角灯、雨伞灯等,灯笼写有:富贵春、蓝府、添丁进财等吉祥字样,纸灯内点烛,光亮通明;玻璃灯有四角灯、六角灯等,用花生油燃点。正月十五日又是天官大帝生日。
  二月初二日是司命灶君生日,家家户户做“大猪菜粿”拜灶君。
  三月初三日,称三月节,户户做粿,到祖祠拜祭祖宗。粿料较随意,每户可按自己的物质条件和爱好安排,有的用糯米,有的用籼米,有的用番薯粉等,这是赤岭畲乡民俗的特点。
  四月过立夏,有“三天吃立夏,三天吃补夏”的风俗。各户都做面粉煎或面粉粿。
  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家家都缚粽,有肉粽和碱粽两种。午时祭水花,人人擦抹雄黄酒,驱除邪气。家家备一束驱蚊草,一头执在手里,一头点燃,口中念着:“草烟送蚊虫,送去吃树花,倚树丛。”驱赶蚊虫。
  六月十五日称六月半,每户都做“半年圆”,拜祭祖宗,圆是用白米做成,一部分加颜料成“红圆”,分三层,同放在蒸茏里炊熟,底白色,中红色,表面柑形,称为“满天星”。
  七月十五日中元,也称普渡。都做面粉“发包”和米糕,但有的村社没有做普渡,十五日又是地官大帝的生日,普遍都有拜祭。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兼土地公生日,每户都买中秋饼和猪肉拜祭土地公。拜祭形式有在厝内拜和田头拜,田内插土地公旗,祈求庇佑能获得好收成。
  九月初九日称九月节,家家户户用米做白圆,每粒都用指按一凹痕,畲乡以外的人称为“狗脚迹”,这被认为是至今尚保留的畲族标志。
  十月十五日称下元,是水官大帝生日,逐户做“红龟粿”和红圆拜祭水官大帝。
  十一月冬至日称冬节,家家户户吃汤圆,拜祭祖宗,但丧人家不能做汤圆,只做糕,其出嫁女儿要送汤圆给粮家,娘家以糕还礼。这与别的乡镇不同,别的乡镇是守丧人家端午节不能缚粽。
  十二月忙于过年。祖父母、父母应给未成年的子孙分红包,称压岁钱;已成年的子孙应给祖父母、父母红包,称为添福寿。
  二、雨霁顶三界公生日
  赤岭乡山平村雨霁顶祀三官大帝,所谓三官是天官、地官、水官,古代认为三位大帝是分别掌管天界、地界、水界之神,所以也称为三界公。三官大帝各有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这也是世俗所谓上元、中元和下元,到时,群众都到雨霁顶拜祭一番。但三官大帝又有一个合祭的日期,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之间选举一天为拜祭日子,每三年一次,即农历干支纪年逢寅、申、巳、亥年举行。漳浦、龙海、芗城等县、区信徒前来参加祭祀活动,最多人数达四、五万人,常年也有三万多人。这是超越赤岭畲族范围的大型的民俗祭祀活动。除了祭拜形式外,装有“辇”和“艺”,还有舞龙、舞狮等文艺活动。“辇”是在一个宝塔式的六、七层台架上,糊上纸雕和各种图案等民族美术工艺品:“艺”是在一个长方形台架上,装满彩花,台架上坐着一对化装的穿着畲族服装的童男女。“辇”和“艺”都是由四个人扛着游行,很具民族特色。
  三、婚礼风俗
  在人民政府公布、贯彻《婚姻法》前,一般婚姻都由专业性质的媒人或亲友介绍,双方父母或长辈同意后,即可进行通婚礼仪。此时,男女双方都互不相识,也从未见过面。并且同姓不通婚,都是二姓合婚。婚娶要行六礼:(一)问名;(二)订盟;(三)纳采;(四)纳币;(五)请期;(六)迎亲。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一)问名,即互通姓名,放定金,俗称“吊串项”。若双方(尤其是女方)家中人畜平安,家具没有损坏,则婚事可成。
  (二)订盟,也称“吃小定”。男方给女方猪脚肉、糖仔、糕仔、饼等礼品。女方把这些礼品分给亲戚、邻居,表示此女与人家定亲。
  (三)纳采,也称“吃大定”,俗称“行礼”。男方送给女方猪肉,要整只猪除头、尾外的带骨猪肉,劈成两半。还有贡糖、猪脚、聘金、“洗屎裙仔红包”,布料、茶果等等。婚书、盒仪书写有格式,男方婚书写“纳采之敬”,礼品有“全猪成头”、“福糖成双”、“猪肩成曲”、“聘金成封”、“龙烛双辉”、“桔柿成双”、“婚书成通”、“盒仪成对”等套语;女方回贴写“旋吉之敬”,还有“婚书成通”、“启书成封”、“金榴成树”、“莲蕉结果”、“棉苎双色”等套语。
  (四)纳币,俗称“送裙袄”。男方婚贴写“纳币之敬”,还有“凤冠成顶”、“襜袄成领”、“绣裙成幅”、“婚员全肩”等套语;女方回帖写“复币之敬”,还有“珠履成双”、“绵袜成双”等套语。
  (五)请期,俗称“送日”。男方送给女方迎娶的日期,婚帖写“请期之敬”。女方在认可该迎娶日期后,随即发出回帖,写“于归之敬”等套语。
  (六)迎亲,俗称“娶新娘”。首先,男女双方各自在家中给新郎、新娘进行冠、笄,俗称“尚头”。然后,各自换上白内衣,新郎外穿蓝色长衫,戴礼帽,新娘外穿红袄,戴凤冠。各自请父母吃“韭菜肉”,“韭”谐音“久”,寓意为父母添福寿。
  迎亲的花轿到女家后,女方父亲或兄长背新娘上轿(与别乡镇牵扶上轿不同),轿前挂包袱,轿后挂一个画着八卦的米筛,轿顶饰一颗木制的小红髻。
  花轿到新郎家门口停下,轿放在一个“胶掠”(状如簸箕的大型晒物篾器)中,轿前铺红毯或新草席,头上遮盖竹筛,给新娘步行入屋内,然后由新郎拿出“篮仔米”,新郎新娘共牵提“篮仔米”,进入房中。进房后,吃合卺酒,俗称“酒文桌”,以示夫妻和合,永结同心。桌上摆十二碗食品:公鸡、鸭母、猪肚、腰心酒、韭菜肉、包仔、肉卷仔、豆仔、米糕、鱼、梨、芋等。
  婚后第二天,新娘“出厅”,新郎陪同拜“天地公”、拜祖宗,此时礼服都不能脱,要等到妻舅来“探房”后,礼服才可脱下。婚后第四日,新娘回娘家做客,称为“回礼”,头戴小髻,身穿红袄,但不可久留,要当天回夫家。
  《婚姻法》贯彻后,婚事新办,手续简便,不用繁琐礼俗。娶亲时不用花轿,早先用自行车,后来用摩托车,现在已有用小汽车娶亲,移风易俗,新事新办。
  四、丧葬习俗
  丧葬礼俗也很繁琐,现在已逐渐简化。成人死后移尸上大厅,一般情况是守尸一天,守棺一天,第三天出葬。孝男孝妇祭拜死者,祭时要读祭文。孝男要手持“红灯仔”和哭丧棒。死父时哭丧棒用竹;死母时,哭丧棒用“公母木”。又俗语说:“死父扛去埋,死母外家来”。若母丧,必报知外家前来勘尸和“封钉”等手续。
  五、喜庆礼俗
  男女结婚后生第一胎孩子称“首弄”,生男孩子称“弄璋”,生女孩子称“弄瓦”(出自《诗经·小雅》),生男孩子要于正月初二办“丁桌”,祭拜祖宗,正月十五日出钱演“丁戏”。孩子出生后2~4天,向娘家报喜,娘家在6~8天内送鸡和酒给产妇“做月内”。孩子弥月(满月)时,每户分给红圆一碗,人家要回给米一碗或红包。孩子满四个月,要做豆心粿两个相连,俗称“牵仔粿”。分给亲属和邻居,也送给外家,外家要回赠带尾帽、被裙、衣裤、鞋袜等。周岁做生日,称“度际”,做“红龟粿”分给亲属、邻居和外家(娘家),外家同样要回赠夹裘、鞋帽等物品。
  老人做生日称庆寿,男人71岁,女人70岁才举行庆寿(汉族地区习俗为男61岁、女60岁举行庆寿)。女儿要做49个“红龟粿粿”向父母拜寿,由长子或孙敬捧“鸡蛋甜面线”给父母或祖父母吃,祝贺其长寿。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沂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