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麻类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11
颗粒名称: 漳浦的麻类生产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2
页码: 952-9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种植的麻类作物包括苎麻、凤梨麻、黄麻、龙舌兰、剑麻和红麻等,用途广泛,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又是建筑、农业、工业、医药、军需物资。其中,黄麻和苎麻是传统种植的麻类,但随着尼龙、聚乙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种植黄麻的经济效益欠佳,面积急剧减少。而红麻则是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最大红麻良种繁殖基地之一。
关键词: 漳浦县 种植业 作物经济

内容

漳浦县种植麻类作物历史悠久,种类有苎麻、凤梨麻、黄麻、龙舌兰、剑麻、红麻等。麻类用途广泛,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又是建筑、农业、工业、医药、军需物资,深加工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一、苎麻苎麻俗称“袋仔”,从前全县农村多利用闲杂地栽培,解放后,只剩下内地山区房前屋后零星保留,为数甚少。苎麻属多年生宿根草木植物,其繁殖方法用分株或地下茎分蘖种植。苎麻一年可收获3~4次,加工成细纤维,这种纤维在麻类作物中,品质居第一位。
  二、凤梨麻过去农村种植一种叶片很长的菠萝,用其叶片泡浸加工成细纤维,称“王梨丝”,民间村妇用于“土织布”,加工和利用数量有限,现已消失不存在。
  三、黄麻黄麻俗称“洋麻”,是传统种植麻类。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较大面积种植,用途比较广泛,种植面积居麻类生产首位,全县每年栽种1200~4300亩,麻皮亩产80~160公斤,沿海种植较少,内地山区种植较多,以石榴、绥安、长桥为主产区。播种期在“清明”至“谷雨”,有直播和移栽两种种植法,大署至立秋收获麻皮。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尼龙、聚乙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取代黄麻用途,加上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种植黄麻的经济效益欠佳,面积急剧减少,黄麻和苎麻一样,几乎被淘汰。九十年代,黄麻在我县农业生产上已消声匿迹。
  四、龙舌兰龙舌兰原产热带美洲,60世纪传入东南亚,18世纪传入我国亚热带,按其原名叫“阿玛咬”,漳浦叫“葛仔刺”、巩麻,生活力强,分根或以珠芽繁殖,到处野生,农民利用其地下茎芽引种于园边,以其叶缘有刺,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人畜糟蹋。过去,叶片纤维很少被利用,解放后才用为绳索原料。
  五、剑麻剑麻类似龙舌兰,这两种人们经常混为一谈,以为一样,其实剑麻原产非洲,七十年代我县从省农科院热作所引进。剑麻最大特点是叶片的叶缘无刺,纤维质好,拉力强,耐磨,耐盐碱,延伸性小。而龙舌兰的叶片上叶缘有刺,野生性状,纤维质量差。我县国营农场是剑麻生产基地,大南坂农场,万安农场,白竹湖农场,石古农场均有较大面积栽培。剑麻采用茎芽或珠芽繁殖,珠芽繁殖产量高,寿命长。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县发展到上万亩,1983年最多达13820亩。万安农场引进的剑麻品种是东风剑麻,栽培面积2600多亩,栽培面积和加工出口量成为全省最大剑麻基地。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尤其种植大宗龙眼,已成为农村一大支柱产业,剑麻逐渐被淘汰。
  六、红麻红麻在我县多种植于旱地,俗称旱麻。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县主要繁殖种籽,附带收一部分粗麻皮。红麻种籽远销四川、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等地,利用我县红麻“南种北移”,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又解决当地无法留种的困难。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全县每年种植红麻面积2~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红麻良种繁殖基地之一。前亭、佛昙、马坪为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年产红麻籽200~300万公斤,可供省外130~200万亩红麻栽培用种,每年可增创直接经济效益3000~5000万元。红麻在我县以直播为主,播种季节一般在谷雨至立夏,收获期在立冬至小雪。
  我县麻类生产经历长期生产变迁过程,有起有落,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科学技术的进步,品种的改良,种类的更新,将会长盛不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阮仲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