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海堤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01
颗粒名称: 漳浦海堤工程建设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4
页码: 927-930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漳浦县的地理环境和海堤建设的历史。漳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濒临海峡,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文章回顾了漳浦县的海堤建设历史,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漳浦县的海堤建设不断发展。在海堤建设的过程中,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漳浦县人民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海堤的建设保护了农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文章也介绍了漳浦县的一些历史人物和地点,以及他们在海堤建设中的贡献。最后,文章提到了漳浦县积极响应省委大念“山海经”的号召,带领全县人民开发山海资源,继续大搞海堤工程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工程建设 发展

内容

漳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濒临台湾海峡,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为低丘滨海台地,滩涂面积23.65万亩。海岸线(海洋水面与陆地含岛屿接触的分界线)总长322公里,蜿蜒曲折,形成古雷、六鳌、整美三个半岛,和江口、佛昙、浮头、东山内澳四大港湾与菜屿列岛等大小50多个岛屿。随着人口的发展,历史上沿海地区人们便在滩涂上修筑阻挡海潮侵袭的海堤(即海塘),在人工堤岸内垦植(殖)。1948年8月,我从家乡旧镇取海道到厦门升学,在旧镇港乘座“振成号”小轮船出“封锁线”,绕过六鳌半岛虎头山,沿大澳、将军、前湖、江口等海湾航线行驶。首次乘船,怀着好奇的心情,坐在船头上,观看水光山色。邻接海洋边缘的金浦海堤,堤段分散,堤身低矮。1949年9月我参加工作后,从文教部门调入水利行政单位,查资料记载:解放前,漳浦县海堤长120公里,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埭田、埭沟面积0.44万亩。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漳浦县人民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沿海地区把整修加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年久失修的海堤,作为保护庄园的头等大事来抓。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1950年~1954年,沿海地区投入劳力77.5万工日、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其中最多的1952年投劳36.6万工日、完成土方47.5万立方米);1955年贯彻“民办公助”的政策,国家补助资金2万元,受益群众投入劳力加固险工海堤长43公里。1956年4月,漳浦县人民委员会设置水利科(1958年改为水利电力局),我在办公室工作。当年5月下旬,县在旧镇霞屿举办“海堤锥探”训练班,抽调沿海水利干部、农民技术员43人参加学习。训练班结束后,于6月18日~24日,开展海堤加固突击周活动,重点消除险工隐患。在4个月(6月至9月)中,投入劳力13.2万工日,整修加固海堤险段长25公里(其中锥探长7.8公里、外坡种红树林长23.8公里)。经过五、六年的巩固和发展,至1958年底,海堤扩大到长达155.5公里(其中险工地段缩少到长27公里,占17.4%)。大跃进时期,漳浦县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水利建设高潮,重点兴建水库蓄水工程和整修加固海堤。经实测:1960年底全县海堤长148.44公里(其中土堤长128.96公里、沙堤长18.91公里、石堤长0.57公里),保护农田面积7.5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18万亩)。进入六十年代,一面提高现有海堤抗潮标准,一面围海造田。新筑海堤的村:1960年~1963年有旧镇公社狮屿、桥头、埔尾和前亭公社桥仔头等;1965年~1966年有旧镇公社城外、旧城(城内)、秦溪、梅宅、梅竹,杜浔公社何埭、北坂,沙西公社河乾,古雷公社西林、岱仔,六鳌公社大澳,前亭公社过港、江口等;1967年~1969年有沙西公社下寨、庵兜、高林,霞美公社白石,深土公社龙美,前亭公社桥仔头、田中央等。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期间,沿海地区本着“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方针,大举向海进军,大搞围垦筑堤:1970年~1974年重点有桥仔头、庄厝、东坂、先锋、中社、庄前、白衣等;1975年~1976年重点有大社、下坑、亭里、白沙、山前、鳌中和港口、下窟、油澳、龙口等。新建海堤挡住海潮,引用上游桥闸、水库的水源,开发堤内新垦区,发展种植、养殖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漳浦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省委大念“山海经”的号召,带领全县人民开发山海资源。沿海地区在国家补助资金的支持下继续大搞海堤工程建设。1978年~1983年,国家下拨在建和新建海堤补助资金共66.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0.5万元,不足部份贷款70万元,续建和新建东门、下(寮)营(里)、南境、跃进埭、亭里、月屿、前湖、石埕、东坂、大社、庄厝、后蔡、过港、江口、霞屿、桥头、埔尾、山前、中社、白石、何埭、北坂、屿头、庄前等海堤(围垦面积2.03万亩)。前亭镇于1978年7月在江口湾新筑海堤长1.2公里(其中堵港段长310米)和挡潮排涝闸1座(设计过闸流量379立方米/秒),投入劳力89.6万工日(其中技工13.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3.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0万立方米),总投资147.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0万元),围滩总面积6300亩。接着,国家水产总局于1979年再投资216万元,划出低滩地面积2070亩,建立对虾养殖场,1986年出售商品虾20.5万公斤,总产值382万元,比1985年分别增加8.8倍和9.6倍。1982年5月,前亭镇庄厝和后蔡两村联合,投入劳力16.7万工日,其中1.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4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5万元(其中贷款29万元),在后蔡海湾修筑海堤长2公里(底宽16米、堤高5~6米、顶宽2米)和挡潮排洪闸2座,围滩面积2670亩,引用石过陂水库水源冲淡,开垦面积1310亩。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海堤管理工作。沿海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建管并重”的方针和“谁垦、谁养、谁受益”的政策(凡有经营能力的个人或联合体,都可以承包开发集体荒滩,产品有权自行处理),充分调动了渔、农民管好海堤、开发荒滩的积极性。1984年沿海地区划分“两滩”(责任滩和自留滩)面积10.1万亩,承包总户数1.43万户(其中家庭承包0.93万户、联合体404个0.5万户)。当时,主要有四种承包管堤形式:(1)两委包堤,按亩负担。如沙西镇白衣村,由村两委承包中岸至下崎堤段长550米,先由个人垫付护堤维修费1300元(年终结算由保护面积分摊负担),当年完成土石方475立方米(其中石方20立方米),加固海堤险段长125米和整修单孔水闸1座。(2)村委牵头,三金统支。如旧镇镇埔尾村有海堤长3公里,村委牵头组织海堤抢修专业队,报酬由村“三金”(年收4000元)统一支付,一周中投劳500多工日,加固海堤长700米(其中险工段长400米)。(3)全村统筹,人口负担。如赤湖镇月屿村有海堤长2.3公里(保护农田面积1000多亩),每年大潮前由村统一组织劳力进行加固,按受益人口负担积累工(亦可以资抵工)。(4)合股承包,渔利投入。如古雷镇港口村有海堤长3.05公里,由25个专业户合股承包,划出养殖面积400亩(年渔利收入1万多元),专款投入海堤险段砌石护坡和整修水闸。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精神后,漳浦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方针,沿海地区再次掀起了“筑堤围海热”。至1989年底,除继续开发已围未垦面积1.58万亩外,四年来投入劳力125.5万工日(其中技工19.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02.6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1.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667.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材料费447.5万元)。霞美镇(海岸线长8公里,滩涂面积1万多亩)刘坂、山前、过田等3个村,1986年1月联合采取按划定围滩面积分担农建工的办法,投入劳力43.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5.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2.2万立方米),投资146.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0.8万元),在刘坂社前2公里处的海滩上,北起山前村、南至陂下溪,新筑海堤长2464米(围滩面积2230亩),即实行“镇村联办”租赁(12年)承包责任制,当年投产,养虾1100亩、养鱼500亩,四年出售商品对虾1.7万担,上缴集体承包款228.8万元。至1989年底统计:漳浦县海堤总长216公里(其中保护千亩以上海堤长110.4公里、保护万亩以上海堤1处长19.6公里),是漳州市沿海县市最长的,居全省第二位,保护65个村人口15.8万人、种植面积7.5万亩和养殖面积2万多亩(年产值1.75亿元以上)。但按照海堤达标要求,大部份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低、外坡无护砌,仍经不住台风暴雨和天文大潮的袭击,每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漫顶、决口,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如1992年遭受“7.5”洪水和第1216号强热带风暴影响,以及受农历八月天文大潮的袭击,海堤崩塌331处长19.7公里(其中决口55处长2.1公里),受潮害农田面积2.5万亩,对虾池35口面积1750亩。
  “八五”期间,重点提高现有海堤防风挡潮功能,制订和分期实施达标规划,设计标准采用11级以上风力,堤顶高程为历史最高潮位+波浪爬高(累计频率10~20%)+安全超高0.5米以上,要求堤顶高程5米以上、堤顶宽3米、内外坡为1∶1.5~2,外坡干浆砌护坡(碎石垫层厚0.3米),内外坡堤脚两侧留3~5米护坡地,并营造防风林带。1993年,漳浦县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加固海堤达标为民办实事的12个沿海重点县之一。县和各沿海镇人民政府即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1任状,10个沿海镇全面开展海堤加固达标建设。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局级领导干部、水利工程师配合镇水利站技术员共33人,挂点驻镇、包村,加大“人民海堤人民建”的宣传力度,认真落实“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劳力、资金快速到位。万亩片沙西镇海岸线长21.5公里,海堤长19.6公里(其中1925年遗留的高林至庄前旧堤长9公里),保护10个村总面积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8万亩、虾池面积0.2万亩(年产值1560万元)和人口3.5万人,即发挥依山(梁山)就地取石和村村有采、砌石基建队的“两大”优势,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断面土方工程由劳动积累工负担,护坡砌石工程所需资金由“三金”(水利基金、虾池股金、村公益金)解决,大打海堤加固达标歼灭战,平均每天上场劳力1610人(最高峰上场劳力4850人);驻军32851部队也出动军车24辆(次)、指战员1100多人(次)支援抢修重点堤段。全镇投入劳力28万工日(其中技工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0.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5万立方米),投入资金927万元(其中群众含以劳折资投入665万元,占71.7%;镇财和县财补助73万元,占7.9%;省补助111万元、市补助78万元,共189万元,占20.4%),全线砌石护坡,荣获漳州市1995年度海堤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11月14日~15日通过省级验收,海堤高程4.2米、防浪墙高0.8米,堤顶宽3.2米,内坡草皮护坡、外坡条石护砌。1996年第8号台风(风力11级)带来暴雨345毫米,最高潮位3.6米(超过历史最高潮位0.45米),接着,又遭受农历八、九月天文大潮考验,沙西镇达标海堤安然无恙。古雷镇海堤长12.6公里,大部分是沙堤,不堪受台风和天文大潮同时袭击。记得1961年9月10~12日受22号台风和农历八月天文大潮袭击,我被派到古雷抓防汛(潮)工作,当时为保护寮尫段沙堤,在一天凌晨,我曾和当地干部、群众手挽手地筑成一道“人堤”,挡住风浪。1995年~1996年,古雷镇西林、港口、下窟、东林、油澳、陂内、半湖和西寮等村,投入劳力12.2万工日(其中技工1.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9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3万立方米),投入资金25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64万元,占63.5%),完成海堤加固达标长12.6公里。六鳌半岛1995年~1996年有龙美、新厝、鳌西、下寮、店下、营里等6个村,自筹资金46.5万元、镇财政补助38万元,完成海堤加固达标长5.2公里。下寮村新建海堤长1.4公里,为一次达标到位,群众再集资20万元、镇财政再补助16万元,把全线海堤砌石护坡(当年垦建投产面积80亩)。深土镇南境村于1995年9月动工新建南境海堤长1.75公里(排涝闸2座),投入劳力14.9万工日(其中技工0.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5.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57万立方米),投入资金25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2.6万元),于1996年7月建成投产,开发耕地、养殖面积0.45万亩,年创产值900万元。1994年~1996年,沿海地区累计投入劳力103万工日(其中技工1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77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8万立方米),总投资2618万元(其中省市政策性补助635万元、县和镇财政补助433万元、群众自筹含以劳抵资1550万元),完成达标海堤长65公里,占省核定任务103%。
  为控制沿海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丰收,沿海地区在原有营造防风林带的基础上,1990年以来,特别是1994年~1996年结合海堤加固达标,每年抓住三月春雨好造林的时机,在海堤沿线内侧营造防风林带长165公里(有的外坡种红树林),面积近20万亩。赤湖镇在海滨沙滩上更新营造9道宽各15米、面积2万多亩的防风林带,使赤湖变成锦湖。六鳌镇沿着海岸线更新营造以木麻黄树为主的防风林带面积1.4万多亩,被誉为“东海绿洲”。古雷镇海岸线长17.3公里,已筑成“绿色长城”,更新营造防风林带面积2万多亩,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上千立方米的渔业、建筑和生活用材。
  海堤工程是国家和人民的集体财产。为管好用好千秋伟业——“金堤”,各沿海镇均建立海堤管理机构,配备专管干部、技术员共113人;128个沿海重点村,均成立海堤管理站或专管小组,配备脱产、半脱产护堤员140多人。同时,划界定权立牌,建立规章制度和护堤公约,计收护堤费,促使海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沿海农村奔小康、发展工农业生产、造福子孙后代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