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古道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93
颗粒名称: 乌石古道胜迹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5
页码: 905-9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乌石古道沿途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倒亭隙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地点,两山夹峙,是军事要地和交通孔道。海云岩寺曾有野僧用白扇招引女子进入密室,后被官军剿灭。这些景观和历史事件展示了漳浦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键词: 漳浦县 古道 文物古迹

内容

在未开辟汽车路以前,漳浦县城往东区的大路是:出东门,经黄仓街、新亭、草埔、塘脚营、大埔、北叶,过倒亭隙,贯穿乌石乡全境,通过浯江桥,往小境、示埔,直到赤湖、佛昙等地。这条大路没有经过荒山野岭,都是在平野田舍间穿行,即使是两山夹峙的倒亭隙,也是人烟密集的地方,所以这条大路自古畅通,少有强徒剪径拦劫情事,沿途村落的住民比较可以安居乐业,经济情况较好,文化较发达,文物古迹较多,尤其在浯江(乌石)境内,文物古迹极丰富。清同治间,知县斌敏经此古道下乡,在轿中安适地观赏沿途景色,即吟一诗《舆中口占》:“山色堆乌石(原注“地名”),溪流带赤湖(原注“地名”)。堪怜硗确地,辛苦尔农夫。”
  这里将乌石古道沿途的胜迹概述于下。
  一、海云山之麓:出县城往东望,巍峨的海云山挺拔屹立,是漳浦县城东方的屏障。到距城5公里处的大埔村,已开始步入荔乡。距大埔不远,便是海云山西麓的石厝村。“石厝”并非因有“石屋”得名,而是该村原为石姓人聚居地,后来石姓式微,村落为林探花(士章)大兄林维祯后裔所衍居。是乌石宗林氏长房的长房,俗称“大房大”。
  过了石厝是北叶村,在古道左边,紧靠海云山,古道右边飞凤山下为南叶村,村民原都姓叶,是从佛昙白石迁移到这里定居的叶姓之后代,原有东、西、南、北四叶(东叶岩埭,西叶即今南北叶,也称倒亭叶,南叶芹山,北叶彭林),现在芹山为林姓聚居地,南叶、北叶也已是林、叶混居,而彭林社已荒废。
  过了北叶,迎面望见“倒亭隙”,古代曾在此建亭供行人休息,后来亭倒了,便得了一个“倒亭”的地名,由于地处海云山与飞凤山中间的低谷,漳浦中部中原四山环抱,独有这一“隙”,称为“倒亭隙”。这里有一座“惠民桥”,领导建桥者为明崇祯年间漳浦知县余日新。桥的上方,筑一石陂,建于清代,截坑水灌田,陂有闸门,有跌水(缓冲池),有小石渠,规模虽不大,在当时还属于少有的水利工程。
  过了惠民桥,步上荔枝园,路左边有两座并列的坟墓,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倒亭与日军战斗牺牲的华安军战士,一是排长陈日晖,一是列兵蔡水湖。
  往前不远,有一个土地公庙。这是路亭倒了以后乡人所建小庙,以代路亭,因此这土地公庙又名“复兴亭”,有对联云:“复奋驱驰,到此稍息;兴起不怠,继续前程”。
  出复兴亭往东走,迎面屹立的是雄伟壮观的“云岳钟秀”坊表。坊表顶部于清同治十二年被飓风摧毁。据《漳浦县志》载:“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七日飓风大作,飞瓦拔木,东、北二路华表、墓道多被摧折。”但此坊表基础坚固,四支大石柱岿然不动,上面横梁镌刻“大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冬十月吉日立。”石匾掉在地上,一面刻“云岳钟秀”,一面刻“科第世家”(现已收藏于乌石大厅)。坊表四周荔枝树浓荫蔽日,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品赏荔枝,谈论乌石古代人文鼎盛景况,饶有兴味。在乌石遥望此处落日景观,即胜景“倒亭夕照”。
  离坊表百米处,道左翌立一石碑,记述明崇祯知县余日新建造深水坑、惠民二桥事迹。石碑后面的荔枝园中,有一个古代的兵营。倒亭隙北有海云山,南有飞凤山(《漳浦县志》称“马鞍山”),两山夹峙,形成隙口,既是交通孔道,又是军事要地。兵营早已撤守,后来居民进住,称为兵营顶村。又几经沧桑,兵营顶的民众又迁居别处,或出外谋生,现在尚留“兵营顶”地名。
  过了深水坑,又有一道坑沟,古石桥保持完整无损,有人说,此坑也叫深水坑。石桥西端竖立一道清广西两江兵备道林虎榜的神道碑。(林虎榜归休后居住县城“三世明经”府第,死后神道碑竖立在乌石故乡)。桥头又竖立一座“节孝”坊表,清乾隆年间为林日衍未婚妻许氏立。据说,林日衍是苑上林守让的儿子,与龙溪(南浦)许酆(即许湛官)之孙许忭一起到漳州参加府考,回家时同到许家,被留宿一夜,日衍与许忭之妹一见钟情,归家后立即托人向许家提亲,许家应允,即订亲行聘,但不久林日衍患急病身亡,许氏不改嫁,到林家守寡,抚育养子成人。她的侄儿,举人林维乔疏请表彰,朝廷准其在乌石立坊表,褒其节孝。大学士蔡新、御史蔡善述各为其题联,蔡新题联为“玉洁冰清,四代老姑仍处女;天长地久,九泉白发未亡人。”
  此处桥下坑水从海云岩佛寺前流下来,坑在近山处,有两石分立于坑两旁,形状一如狮,一如象,俗称“狮象把水口”,这是从前沿坑走上海云岩佛寺的第一关。海云岩寺就在海云山半山腰,俗称半山岩,胜景“海云夜月”便在这里。这佛寺在五代时已有,闽王妃子曾在此学仙修道。据传,到了明末清初,寺中出野僧,站在岩前白扇一招,过路女子就迷迷糊糊走上山,到寺上拜佛,一踏上拜石,触动机关,拜石能自动翻转,使女人陷入地下密室,受野僧糟蹋。用白扇招引女人之说不可信,而暗设机关密室坑害来拜佛的妇女则有之,后来官军来剿,将佛寺夷为平地,现在其遗址上尚可看到地下密室、活动拜石遗迹。这种故事在旧小说中常有,而现在还能找到遗迹的,怕只有这里了。胜景“灵龟观海”就在寺后峰顶,在半山望石龟,更加逼真,“龟壳”上的菱形形案看得一清二楚,石龟也好像延颈回首,向人们点头打招呼。
  再走不远,路右边就是大厢村,路边荒地上有一块正六面体的石雕,四个侧面都雕佛象,俗称四面佛。这原是佛寺经幢塔身的一段构件,其所以废置在这里,是自海云岩出野僧,为官兵剿灭,寺庙被毁后,民众将一些遗存佛象,包括这原属塔身一段的“四面佛”移到大厢村南边的岩下、丘厝村旁,建一间佛庵奉祀,称为“岩下宫”,到清末民初这“宫”才倒圮,至今附近老人尚能记述当年“做醮”盛况。“宫”旁有举人林维乔的宅第,称“顶大厝”,其东南方,溪的南岸有海云楼,是林维乔的祖父林守让所建。顶大厝和海云楼俱已坍毁。林维乔之父林桂芳在海云岩旧址旁的别墅“海云别业”也只存遗迹,仅存几个刻字的石匾而已。
  再行几步,就过一座小石桥,桥下流水源头在莲花峰南侧,那里有一个石洞,从前,洞内停息着成千上万的蝙蝠,方言称蝙蝠为密婆,称此洞为密婆空(孔、洞)。夏夜蝙蝠飞出,铺天盖地,都到荔枝园中吃荔枝果,为害甚大。现蝙蝠已不多见,而洞名尚存。
  前面是山兜村,村在路南。从这里北望莲花峰,孤拔挺秀,便是“莲花叶艳”胜景。
  过了山兜村,路转向东北,岩山在古道左侧,山下有一座小小的三王公庙,虽已无人奉祀,而“三王公”却成为此处地名。三王公原是隋朝时潮州一带奉祀的三山神,后被封为大王、二王、三王,所以称为三王公,漳浦古代曾隶属潮州,深受其文化影响,因此村社也多奉祀三王公。“开漳圣王”陈元光有《祀潮州三山神题壁》诗三首,足见三王公历史之悠久。
  过山兜村,路转向东北,步上荔园,便到十字路口,地名西坂店。这里有一条沟通旧镇与长桥的大路,与这县东大路交叉,从前有西坂人来此开店,供应茶水点心,故称西坂店,曾经很热闹,以至成为地名。西坂店的东南方,隔着一条小溪,是一个小村庄,名西坂,从前却是一大聚落,住着地方豪强蔡孟贞。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沙县邓茂七起义,派其重要将领杨福荣南下。“漳民张福荣、曾钦童、陈皓、蔡孟贞等应之,遂陷漳浦、南靖、长泰诸县。保定伯梁瑶、都督范雄擒杀漳民应贼者。”事载《福建通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这个蔡孟贞是漳浦一个富家,投机响应起义军,最后遭受官军擒杀。据传说,受连累被杀者不少,其尸体就在西坂社后挖一大穴掩埋,称“骷麟塌”,后人怕厉鬼作崇,不敢开发利用,以至荆棘丛生,遗迹至今尚存,当地人称为“刺帕仔人客”,意为荆棘中的无主鬼魂,时常有人祭拜。但西坂人并没有被杀绝,仍有后裔传衍下来,至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西坂人蔡明复中式进士,官至南京户都主事。其子蔡笃敬迁居莆田濑溪,衍族成村,以故里西坂为村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其后裔蔡震仲请漳浦人蔡新为其撰《莆田白沙西坂蔡氏族谱序》,文载蔡新《缉斋文集》。
  过了西坂店,走上东罐大桥,桥下流水从海云山大坑流出,是乌石小溪的另一水源。上游有顶陂、下陂两座古老的小型水利工程。再往上溯是水磨坑,从前有几座水磨,利用水力推动木轮带动石磨碾麦(或米)成粉,早已坍塌,而遗址历历可辨。水磨上方是大坑,丰水期出现瀑布,为“岩坑悬瀑”胜景。
  大坑上方有上下两处山坳,各有水田数丘,又有旱地种植茶树。有泉称铜井,因而田地称铜井田。在上下铜井田之间的大尖锋,有座古墓,碑文“明工部滨阳吴先生之墓”,据查,象牙崎溪人吴宗熹字伯焜号滨阳,万历七年19岁中举,翌年联捷登进士第,官工部主事,曾主考广西乡试,万历二十年卒于家,当时崎溪属南靖县,据传,吴宗熹之母林氏是乌石人,但他的灵柩为何葬在离家几十里的外祖家的海云山大尖峰,令人费解。
  大尖峰下是莲花峰,莲花峰之下有一座赤土山,名“赤脚落”,是由于陡坡在40度以上,下山必须脱鞋才不会被“马齿砂”滑倒而得名。乌石岩山遍山黑石头,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土壤几乎全部流失,独这座金字塔形的山峰除东面有簇大石外,全是赤土,历经千万年而不流失,蔚为奇观。山下有一古墓,因山的形象而名“石狮披铁甲”。墓的前方300米处便是西坂店。
  过东墘大桥是顶厝村,村中有“云间读书处”,石匾额尚存。清初著名诗人赵潜在此读书,晚年寄寓松江之野,著有《冷鸥堂集》。松江旧名华亭,别称云间,所以人称赵潜为赵云间,著名书法家叶瑞钟为其题额“云间读书处”。
  二、芙蓉山之麓:古道从东墘顶厝村后绕过,转东绕过荔枝林,过田垅,便是芙蓉山南的落龙埔,一抹平川,有路往南,便是明清时代乌石武生童学习骑射的跑马道。跑马道尽处是一大片大松树林,松林东边是“御屏紫帽石”,如屏如乌纱帽,胜景“御屏松涛”即在此处。其东为海云家庙,俗称乌石大厅。松林南边是后埔村,有兰亭书院、杨厝厅、铜钟井等古迹。
  芙蓉山是乌石的公墓地,现南边已辟为果园,种植荔枝近千株。山后有后垅、大油甘、石牛尾等村庄,著名的贞义妈墓、丹峰墓和清晏楼都在那边。石牛尾有清末兄弟二秀才建的住宅,两座四合院,各建后楼,连接两边“护厝”,是那时一种富裕之家的标准住宅,俗称“楼仔抱大厝”,俗谚“有石牛尾富,也无石牛尾厝”指的便是这两座并列的民居。
  从落龙埔到紫薇山西麓的鹊石山,道路几乎是笔直的。中间经过一片水田,田间有一口大潭,潭边有一用几片石筑成的小小土地公庙。据传,郑成功曾率军经过此地,在此休息,饮马于潭,所以人们称此潭为“国姓潭”。
  三、紫薇山之麓:沿古道走向紫薇山西麓,迎面见到一个小石亭,亭内立着林策(丹峰)墓道碑,所以俗称此处为石亭仔山。墓道碑上刻着“赐同进士出身、奉政大夫、江西按察司佥事、前大理寺右寺正丹峰林公墓道。”碑亭建于明嘉靖年间,经四五百年风雨,仍岿然屹立。沿紫薇山南麓向东行,便是石亭后边的鹊石峰,峰下有“客鸟过枝”墓,是乌石五世祖松轩之墓,其子“贞义公”亮庵附葬。“三凤”林一初、林一阳、林一新,林丹峰、林成纲(合称“五桂联芳”)俱为松轩六世孙,亮庵的玄孙。
  向前走不远,地名顶围,是举人林成纲故居,原为成纲祖父的书舍,即后来黄琮在紫薇山读书时居住的紫薇馆,后人称为紫薇书院,已无存。
  过了紫薇馆,有一座单拱的三板小石桥,石板已被走成凹形。石桥东端左边有山路通往紫薇洞佛寺及王公庙、文昌宫等处。王公庙祀“广惠尊王”谢安,谢安是东晋名相,指挥抗击前秦苻坚的“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使东晋转危为安,故受尊敬,后世皇帝尊封为王。文昌宫所祀“文昌帝君”即文曲星,从前是读书人崇祀的偶像。紫薇山在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综合共存,胜景“紫薇晓钟”便在这里。现增建天后宫,计划辟为“紫薇公园”。
  沿大路继续东行,至紫薇山东端,路转向东南,约半里许,便到浯江桥,这里原以桥头为墟,得了一个“桥仔头墟”地名,以至成为村庄名,后来此地不设墟,而地名沿用。浯江桥为乡人郭宽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所建,是县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古桥,原为十五拱石板桥,每拱长一丈以上(旧县志记载全桥长九丈)。后来东段被水冲毁六拱,剩下九拱,后人用木料补架四拱,其馀用石头和泥沙填筑。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石板桥之上用松木架设简易公路桥以通汽车,抗战时拆毁。现为石拱公路桥。从前溪道甚深,海船可直驶至桥前,小船可上达赤土、长桥一带,桥头墟边曾经舟楫云集,盛极一时,后溪壅塞,已不通舟。(合订编者按,浯江桥现已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大桥。)
  站在桥上向东看,有一个小小庙宇,祀“山西夫子”关羽,关羽的“忠义”精神为历代帝王所利用,至封为“帝”,民间称为关帝君。在一般的关庙里,关平、周仓和牵马军士只是配祀,此庙不同,关羽、关平、周仓塑像甚小,而左侧那牵马军士比一般人还高,民间称为“将军爷”,右侧的一头“赤兔马”也有真马那么大,面对紫薇峰,群众迷信那“将军爷”和“赤兔马”得了灵气,马会跑出去偷吃园中的番薯,前脚被打断一支,惹得“将军爷”大显威灵,群众称他“马王公”,多来朝拜,正殿的“帝君”反受冷落,不再称此庙为关帝庙,而称为“马王公庙”。这种喧宾夺主的情况,为此处关帝庙所独有。
  过了浯江桥,即跨出乌石地区,荔枝树逐渐减少,这主要由于土壤、季风、降雨量条件不同,也同耕种习惯有关。
  浯江桥之东就是古东窑寨,今称寨内村,现墟场就设在这里,是附近一带最大的农贸市场。路之西北有慎修楼。路之东南为上蔡村和下蔡村,是明代兄弟进士蔡升、蔡杲和举人蔡朋故里。
  沿大路继续往东,约二里处,地名小境,南边有锦江楼。小境有一条小溪,清廷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令“迁界”,溪之东为“界外”。霞陵城建在锦江楼东一里处(当时尚无锦江楼),是介于界外和界内之间的一个军事城堡。清统一台湾后撤走驻军,成为一座空城,后为乌石林姓所居。
  出了小境,到丹山(灶山)之麓的产树埔,今称示埔村,村旁丹山谷口建有著名的詹厝坡,传为明御史詹惠所建。
  沿丹山之麓往东,已少见荔枝树,意味着离乌石已渐远。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