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西北麓古迹与今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90
颗粒名称: 梁山西北麓古迹与今貌
分类号: F590.3
页数: 3
页码: 898-900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漳州的盘陀镇的历史发展和蓝鼎元的设想、现在的面貌以及交通和自然景观。蓝鼎元曾在盘陀镇设想开发成一个繁华的城市,而现在盘陀镇已成为一个拥有50多家工厂、商店和服务行业的市镇,还建成了新型农贸市场和宽阔的街道。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盘陀镇的教育设施和自然景观,包括温泉、果园、花卉和稻田等。
关键词: 漳浦县 自然景观 历史发展

内容

一、绥安溪、温源溪、县前溪
  自晋朝“永嘉之乱”后,中原大量移民南下,“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处人口增多,因而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置绥安县以管辖这一带地方。梁山下盘陀平原地处交通要道,成为一大聚落,被选择为建县治的处所。盘陀东面有一条绥安溪,绥安溪上游有一段叫县前溪,县前溪之北有温源溪汇入。明《八闽通志》,明、清《漳浦县志》均记载:“八都有绥安溪,东流合李澳川入海”;“温源溪,在县西南八都境,两泉并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并转载宋《漳州图经》所说“唐嗣圣年间胡商康没遮经此洗浴”的事。两口温泉在今雀仔埔地方,合流为温源溪,向南流入官陂溪,可见官陂溪就是县前溪,据信以在绥安县县署前面得名,可以想见,绥安县县署是设在前有清溪,后有温泉的地方。
  二、蓝鼎元的理想在今日实现
  清初著名学者蓝鼎元与他的同学李杜(字逊唐,海澄县渐山人,后来中了进士,为蓝鼎元的妹夫)在未出仕时的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同游盘陀,作《盘陀宜城记》,却把这里记述得很荒凉,开头便说:“出浦南二十里许,无象、盘陀之间,有地宽旷,弥漫数里,置之荒烟荆棘者千余年矣。昔人就其西为市,市亦寥落,今未废。附近居民若晨星,数十里外亦无荐绅贤达、钜公名儒。地瘠薄而人鲜少,觇风景者之所不道。”
  蓝鼎元对历史有深入研究,他不说此地自古以来荒凉,而说:“置之荒烟荆棘者千余年矣”,是明了,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晋至南北朝,即绥安县存在时期,这里曾有它的繁荣年代,后来因为“蛮獠啸乱”而成为一片废墟。自陈元光平乱,建立州、县,经济虽有所恢复,然而又历经元、明几次战乱,所以到清朝初期,附近一带居民还是寥若晨星。蓝鼎元与李逊唐两人深为这样“田土既多,溪水潆带”的好地方没有开发而惋惜,认为“允宜筑城以居”,设想把这里开发成“东南一大胜概”,设想的措施是:一、建一座城,将城西的旧墟市加以扩充,以招徕四方的商贩。二、西偏潴水为湖,湖边设书院,集四方学者“相师友其间”。三、城北种竹成林,建别墅于其中,道路两边种植杨柳,连接到北门。四、出城南跨水港,地当闽粤交通孔道,要沿路种松三十里,下接蒲葵关(盘陀岭),上达县城。五、盘陀东临绥安溪,纵舟顺流,可到达县城,沿溪两岸要发展种植业,使“桃柳联绵,红绿参错,依稀江浙景致”。六、城中要建祖庙、官库、社仓、住宅、学塾、楼台,各有次序,花坞、果园、水池、花卉、树木,各有不同。还有说不尽的,用“凡内外宜高者筑,深者浚,亭者亭,榭者榭,桥者桥,阁者阁,凡花之类无不莳,果木之类无不植”一句话概括。这样一来,不上十年,盘陀便“栋宇连云,菁苍畅茂,人民多则田地肥美,诗书盛则名贤奋兴,人杰地灵,遂为东南一大都会”。写到这里,蓝鼎元收住遐想,感叹道:“呜呼,何其快也!”并以“闻长安乐,出门向西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嚼”这句俗语自嘲。
  蓝鼎元所设想的盘陀城很宽广,西包括盘陀墟,东临绥安溪(盘陀溪),南至水港,北至梁山下。现在虽没有建城(因为现在城没有用),而市镇已在这平原上形成。市场的繁荣超过蓝鼎元的设想好多倍,有一个面积35亩的新型农贸市场;一条大街宽50米,从原来的盘陀墟通到官陂村,长一公里多。全镇有50多家工厂,有服装、印染、鞋帽、铸造、水晶宝石、竹木家具、建筑、装璜、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还有许多商店、服务行业。令人注目的是,祖籍漳浦的台胞、美国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在这里创办“天福茶庄”和为过往商人、游客服务的一系列设施,如休息站、餐饮业、茶座等,用管道引来温泉供人洗浴。过客可在此休憩、就餐、品茗,也可不花一分钱,在凉亭里随意旋开保温箱水龙头,用大杯盛茶喝个够。
  国道324线四车道的水泥路面,坦坦荡荡穿过盘陀岭隧道,南来北往的汽车每日夜7千多辆次。行人不须再“盘盘陀陀几盘陀”地跋涉了。这些,都不是生活在清初的蓝鼎元所能想到的。
  这里有桥有亭有阁有榭。果园、花卉更是红绿连绵,参错有序。稻田、蔗田,一望无际,新旧村舍粉墙白壁掩映其间。
  盘陀镇的教育设施超过蓝鼎元设想的书院、学塾好多倍,有颇具规模的中学、小学,造就很多人才。
  蓝鼎元如果生活到现在,重游盘陀,可以过着比“长安乐土”更惬意的生活,而不须用“出门向西而笑”的方法自我安慰;可以享受比肉更好的美味,而不须用“对屠门而嚼”的方法解馋。
  三、无象庵与无象铺
  盘陀虽自古是闽粤交通孔道,然而时至宋代,梁山仍然是热带丛林的神秘世界,宋龙图阁学士叶奭(诏安人,当时属漳浦)为漳浦西湖作记,首先说“浦五千户,梁山蔽其西南,属之海,特高秀,多异峰,相传时见巨人迹。山中美果自熟,不知名数,就啖者欲持之去,辄迷失道,其奇绝如此。”盘陀岭下野象出没,北宋彭乘所著《墨客挥犀》载:“漳州漳浦县地连潮阳,素多象,往往十数为群,然不为害,唯独象遇之逐人,蹂践至骨肉糜碎乃止,盖独象乃众象中之最犷悍者,为群象所不容,故遇之则蹂而害人(现在人们明白,野象以素食为主,故一般不害人畜,母象喜欢成群,只有春天发情期才容许公象参入,完成交配任务后便把公象逐出象群,成为独象,以蹂践人畜发泄情绪)。”府、县志记载,葵岗(盘陀岭)下,宋时野象出没为患,有和尚吴祖华带徒弟来此建庵,引来群众聚居,漳州知州赵汝譡鼓励群众猎象,禁止官吏向猎户索取象牙,象迹渐绝。一说潮州知州黄定经过这里,题赠“无象庵”匾额而象绝,这不符合科学道理,应是象迹绝了以后,黄定题赠“无象庙”匾额。
  宋朝绍兴年间,漳州将一些“铺”(驿站)附设于庵,由和尚兼管铺事,因此无象庵也叫无象铺,后来庵、铺分设,铺设于产山,无象庵仍在盘陀岭下,淳祐三年(1243年)改称无象院(址在和坑,故称和坑院)。自明至清,设盘陀铺于盘陀岭下,改产山铺为无象铺,设在盘陀之东,从此该地以“无象铺”为地名,今讹音为“牛上铺”,蓝鼎元在《盘陀宜城记》中所说“盘陀、无象之间”的“无象”指现在讹音为“牛上铺”的地方。
  四、盘陀巡检司、忠勇庙
  盘陀巡检司也写作盘陀岭巡检司,设立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清康熙三年至六年先后裁撤漳浦沿海井尾、青山(在赤湖月屿堡)、古雷、后葛(在杜浔)四个巡检司,独留盘陀一司,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左右,盘陀巡检司移驻云霄,原来的盘陀巡检司司城坍废(康熙三十九年《漳浦县志》卷二《方域·上》记载:“盘陀司城,在八都,即宋迳心葵岭寨故直也,今废。”近有考古人员发掘考据盘陀岭下旧厝自然村附近的土楼遗迹,从残墙基部挖出明代瓷器残件,故断定该城建筑年代不早于明,城的形式为驻兵小城,以为即盘陀司城,载《漳浦文化志》。
  巡检司是县的派出机构,盘陀司设巡检一员、弓兵16名,负责治安工作,对付大股的强盗则无能为力。
  嘉靖年间,盘陀一带受过倭寇多次侵扰,见于县志记载的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五月,倭寇犯盘陀、水港、复移寇长桥。嘉靖三十九年,倭寇驻峰山,纵掠溪南,复移驻无象铺。嘉靖四十三年,总兵戚继光追剿倭寇至盘陀汤坑蔡陂岭,取得大胜利。这次是倭寇作孤注一掷的大规模行动。倭寇于嘉靖四十三年占据兴化城、平海卫,被戚继光、俞大猷克复,倭又集合二万人围攻仙游城,戚继光、俞大猷解了仙游之围,追击倭寇南下漳州,翌年二月,俞大猷追击经平和,戚继光追击经漳浦,将倭寇残部追到广东海丰,合力将其歼灭。当倭寇窜到蔡陂岭的时候,见这里形势险要,企图占为负隅顽抗的据点,设埋伏以待戚家军。戚家军的尖兵中了埋伏,稍作退却,戚继光便指挥主力部队对倭寇进行包围、攻击,斩获倭寇首级数百颗,实际倭寇共死一千多人。戚家军也牺牲八十多人。隆庆元年,巡抚谭伦在盘陀墟南侧建立一座忠勇祠,祀阵亡将士,并立《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于庙中,歌颂戚继光的剿倭功勋。一说祠为戚继光所建,碑为谭伦所立。地方官每年春秋二次备牛羊到庙中致祭阵亡将士。庙已无存,碑上调保存于省历史博物馆。
  五、盘陀岭古迹
  见于旧县志记载的盘陀岭古迹有:
  蒲葵关,是汉代闽越和南越两个诸侯国的交界关隘,因为那时盘陀岭有许多蒲葵树,所以叫蒲葵关。及至汉武帝将这两个诸侯国统一在中央集权之内,蒲葵关便不存在。
  漳浦驿,有驿楼,是唐朝陈元光建立漳州和漳浦县时设立的驿馆,负责招待过往官员,传递文书。至宋朝,改设仙云驿于漳浦县城仙云坊(今麦市街驿内巷)。在诏安设临水驿,撤销盘陀岭的漳浦驿。并自漳州至诏安设立十一个“随铺立庵”,由和尚主持的驿路分站,盘陀岭下有无象庵。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蓝鼎元
相关人物
李杜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李瑞河
相关人物
叶奭
相关人物
吴祖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美国天仁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