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东南麓古今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89
颗粒名称: 梁山东南麓古今景观
分类号: P941.76
页数: 4
页码: 895-8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山港、西庄港、杜浔港是梁山山脉南麓的三个港口,历史上是渔、旅、商船停泊的地方。梁山南麓的赤岭山曾有一座天后宫,随着港口的消失而颓废。祖妈林水库位于梁山南麓,风光壮丽,是一个几百亩的人工湖,高耸入云的山峰和拱桥、拱形堰等景观构成了壮观的画面。水库解决了周围农田的灌溉问题,结束了长期的水利纠纷历史。海月岩是梁山南麓的古刹,背山面海,怪石千姿,海云百态,前眺波涛万顷,后望奇峰突兀,时隐时现。
关键词: 漳浦县 梁山 山脉

内容

一、高山港、西庄港、杜浔港的历史存在
  梁山南麓赤岭山曾有一座天后宫,早年荒废,四十年代还残留颓墙断壁。“天后”即是为很多人所崇奉,信为能保庇航海平安的“妈祖”,天后宫即妈祖庙,一般建在港边,梁山下为什么有天后宫,是因为从龟山(高山)至西浯山之间的海积平原从前是一片汪洋。在宜隆附近有瓷窑山,又有地名叫碗窑,都有宋窑遗址,相传,在宋代,大船可直达瓷窑山,小船可达碗窑,运出瓷器。至清初,这一片海洋已部份冲积成陆域和滩涂,而自庄前、高山、屿头一线仍可停泊船只,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记载的十都(今杜浔、沙西二镇)杜浔港、高山港、西庄港便是这海湾上的三个港口。自二十年代以来陆续围垦造田,只留下东西两条溪道汇流入海:东溪,又名田墩溪,上游有村地名过洋,至今仍有一段咸水溪,溪水不能用于灌溉;西溪,又称徐坎溪,即杜浔溪,七十年代曾在此溪下游平原上出土船锭和海树,证实这里从前是海滩。高山、庄前、西庄(在屿头附近)历史上曾是渔、旅、商船停泊的港口。赤岭山天后宫随着这些港口的消失而颓废,而可从其遗迹印证旧县志记载,知道这些港口曾经桅樯云集。
  二、祖妈林水库风光
  祖妈林水库位于梁山南麓,1971年12月建成。址在古代高山港和杜浔港上游的雉川佳鸰门,距杜浔五公里。从杜浔乘车沿漳云线至田墩交叉路口,转向西北防汛公路,过赤岭山,便见到水库的银白色大坝。(祖妈林的建设经过和效益,《漳浦丈史资料》第十四辑有专文记迷)。
  祖妈林风光幽美壮丽,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几百亩的人工湖,碧波荡漾,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九十九峰青到眼”,高耸入云的有海金刚(老人峰)、莲花峰、玉女峰、鸟嘴峰、鸡笼峰、酒瓶嘴峰、网棋石峰,它们各具形态,以形态得名,还有仙桃岭、南天柱石、狮豹相雄等景观拱列于前,构成巨幅壮观的“青山不墨千秋画”。库区绿林成荫,清爽宜人。几座红瓦粉墙的楼宇掩映其间,错落有致,堪为避暑疗养胜地。
  步出林间小道,登临溢洪道消力池,可见到整条溢洪道是从岩层炸凿出来的,宽三十多米,深二、三十米,长数百米。中间有两座拱桥,一前一后跨越溢洪道,是大坝与水电站之间的通道。拱桥上可望见驼峰堰,登临堰上,可见到那里安装着三扇弧形闸门,每孔宽十米,高近五米。一旦钢闸全开,最大泄洪量每秒六百多立方米,飞泻直下,形成巨幅瀑布,水花四溅,巨响隆隆。
  溢洪道左边是大坝,高近四十米,长四百多米,是目前漳州市各中型水库中最长的大坝,以粘土为中心墙,用花岗岩条石砌内外护坡,坝基宽大,由下而上逐渐减宽,坝顶宽六米。初临库下时,向上仰望,宛如一座金字塔横断山谷,拦腰截住雉川溪流。从坝上俯瞰坝下,则如临深渊。举目坝内,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我们来时恰好春光明媚,湖平如镜,水碧如玉,梁峰倒影其上,偶尔见到野鸭戏逐,沉鱼飞跃。周围山峦叠翠,山花烂漫,百鸟和鸣,此情此景,怎不令陶醉。湖中有座小山,四季苍茏,红绿相映,远望酷似出水芙蓉。此山是落籍高山黄氏开基第三世祖妈——黄伯尧夫人陈氏墓域。她生于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年),卒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子孙于此山营造墓林,称“祖妈林”,有专人管理保护,至今将近六百年,原古木参天,有名贵的肉桂、檀香、樟木、楠木、柯木,间杂有藤、棕、药材、花卉,还有叶如头发而不知其名的亚热带稀有植物。可惜这些古木于五十年代建水库时全部砍光,只因水库以“祖妈林”得名,使后人于查问原委时知道那座湖中岛原是古林而已。
  水库东南干渠上有两座渡槽,南通沙西,东通杜浔灌区。渠道绕过赤岭山,又有渡槽跨越于赤岭山与松竹山之间,全长一公里多,如一条巨龙,盘越过高山村上空,渠水日夜奔流不息。从前,村民在干旱岁月梦寐以求甘露,现经常于更深夜静时听见雨声而不见雨,究实是渡槽排水孔泼下的潺潺水声,这情景令人想起,自祖妈林水库建成后,结束了流域民众历来为水利纠纷酿成械斗和争讼不休的历史。今沙西镇沙里村佛祖庙前仍保留一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何洽远《断定官陂水利便民碑记》。官陂建在宜隆社东北鼎盖石,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记载:“官陂,在十都,源出梁山九十九涧,合流入海,灌田百亩”。随着海滩围垦造田的扩大,赖官陂灌溉的田地不只千亩,跛水供不应求,时常发生水利纠纷,虽经乾隆二十八年断定按时间供水方案,而立一块石碑不能有效制止水利纠纷、涉讼、械斗还是不断发生,延续至民国时期。二十年代,由杜浔丘自明发起,集资修海堤,筑水闸堵截杜浔港,后陆续围垦,扩展埭田五、六千亩,可是无雨即受咸害,雨多即受涝旱,大部份废为荒滩。而今,杜浔、沙西两镇三万多亩良田都为祖妈林水库所有效灌溉,遇到旱天不旱地,年年丰收,成为漳浦南区的粮仓。“官陂”已失去作用,只遗留“官陂头”地名。
  三、古刹海月岩
  海月岩即海月庵,在梁山南麓、沙西镇埔头村,距杜浔镇十三公里,背山面海,怪石千姿,海云百态,前眺波涛万顷,后望奇峰突兀,时隐时现于云雾飘渺之际。
  庵利用天然石洞修筑,屋顶是一片巨石,长三十一米,宽十三米。庵内正中岩壁雕刻释伽如来佛象。庵面向东海,月升照入庵内,日出也照庵内,分别称为“月升朗佛”和“日出窥禅”。
  海月岩是一座古刹,在“别有天”处有石刻:“创业已古,宋重兴”。康熙《漳浦县志》记载“相传为宋咸淳中建”。明万历年间,兴教寺高僧性德(号仰楼)来住持,进行重修,镌刻五十多处文字,广辟景点,更加闻名于世。
  海月岩胜景甚多,有内十景,外十景。内十景:落伽境、知止洞、无住境、卓锡桥、不二门、动德泉、大山岩、樵息石、苍松岭、时蔬圃。外十景:金刚拥翠、雷峰砥柱、月升朗佛、南浦窥神、铜海慈航、波澄珠圆、东皋春祐、南浦渔灯、海浮云寺、地涌温泉。以月夜景致溶海、月、岩为一体,最为游人所欣赏,尤其每逢中秋之夜,远近游客云集,狂欢达且。
  四、在潭水入海处
  漳江古名漳水,因唐归德将军陈政进军到云霄时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得名,以后陈元光建立州县于漳水北,便命名为漳州和漳浦县(初另设怀思县于漳水南,仅55年并入漳浦县)。据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篇《沿革》记载:“……陈元光……开屯漳水之北,中宗嗣圣三年(笔者注:即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请建州泉潮间以抗岭表,诏从之,因即屯所为州,漳浦附州为县自此始(原注:按州名漳,漳水汩杂有章,曰漳,溪水自西林出,海水自铜山海门入,清浊合流,义此于此)。”康熙《漳州府志》卷四《山川》也载:“自西林出者为西林溪(原注:源出平和),南流过于云霄镇城之北,又南流东纳梁山以南诸水入于海,为古之漳水,亦曰漳江”。清朝府、县志都沿袭明朝府、县志之说。
  漳水下游河面宽广,溪海交汇,波澜壮阔。南岸自竹塔以下多丘陵,几个村庄都不大。北岸(梁山下)则有荷步、船场、东坑、浯田等大村落,属云霄东厦镇。与东厦镇相连的漳浦县沙西镇,更有许多大村落,早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便立在北岐开漳圣王庙的《重兴大庙碑记》记载:“梁山为吾浦东南保障,峰峦美丽,蔚然深秀,山之南漳水出焉,由云霄流入于海,其滨海四处者村庄甚多,而安溪、油车园、下崎、后五社正在南麓之际……”(此碑尚存,抄文载《漳浦历代碑刻》),不用考据这些旧地名,现在的村庄就令人难数,主要有白衣、北岐、下埔、下寨、庵兜、沙岗、涂楼、屿头、河墘等等。人文之盛主要由于地理优势,这一带有山、海、田之利。
  这里的景观令游人流连忘返,著名的有:
  石矾塔
  石矾塔在漳水入海处,今漳浦、云霄二县界河主航道北侧,漳浦县沙西镇界内的一块礁石上。这里原来有一块垂直的奇石兀立,高数丈,状如笋尖,称为石笋,雅称石矾,形状如“华表捍门”。漳江中游北岸(今云霄县境内)是最早漳州州治及漳浦县治所在地,云霄人认为“名山环映,独缺东南一面”,刚好在这门户处有这么一块石矾,足以“钟灵毓秀”,所以明代人物辈出,科甲鼎盛。(民间传说则以云霄为牛地,漳江如带,是一条牛绳,石矾是栓牛的石柱,靠它拴住云霄这头“牛”)。清初郑成功以沿海为抗清基地,与清军反复征战,那石矾便成为扎系船只的天然石碇,后因台风,石矾被大船拖倒破碎,云霄人认为文物从此转衰皆因石矾破坏之故,乡绅(康熙九年进士、云霄溪美保人)陈天达募建一塔于原来石矾处盘石上,以补其缺,称石矾塔。但高不上一丈,低小不相称,后且倾颓缺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云霄诸生集于书院会议,分头募款,共得白银4700多两,于初秋动工,经4阅月,完成建塔工程。塔基扩大到7丈2尺,高8丈2尺7寸,成为一座空心7层石塔,八面玲珑。上辟四门,正门镌额“斯文永昌”。又以余款在漳江北岸的石蛇尾渡头(今属漳浦县)建石级十余丈,在漳江南岸乌丘渡头(今属云霄县)建津亭一座,这是俗称“龟蛇把水口”的漳江入海处对渡渡口,行人称便。嘉庆间,云霄厅同知薛凝度立《新建云霄石矾塔碑记》于北岸(今漳浦县界)。
  石矾塔自始建至重建时,云霄属漳浦县,石矾塔属于漳浦县文物,没有疑义。自嘉庆三年(1798年)云霄设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县,它是属于漳浦县还是云霄县的文物,便有争议。1994年经上级调停,两县协议,以石矾塔是云霄人集资所建,文物属云霄县保护,而其址在漳江主航道北侧,按历来该处滩涂均漳浦沙西人所经营的历史习惯,滩涂使用权归漳浦沙西乡(今沙西镇)。实际上,欣赏石矾塔最利便的还在沙西镇。
  下寨码头
  下寨码头在石矾塔西侧100多米处,是1982年底才建成的现代化码头,有500吨级两个泊位,轮船可紧靠码头,汽车可驶到轮船边,用机械装卸货物。它址在漳浦县沙西镇下埔村界内,所担负是漳浦、云霄、平和一带土产输出和工业品输入的任务,上通江浙、下通香港、汕头。对整个漳州地区的活禽活畜及鲜蔬鲜果输往香港,发挥过重要作用。
  新颖的下寨码头与古老的石矾塔互相照映,海船出入,海鸥飞翔,蔚为景观,尤其从海月岩上眺望,更有诗情画意,以“雷峰砥柱”之名列入海月岩外十景之一。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玉盘
责任者
黄玉昆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