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80年代漳浦风、水、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87
颗粒名称: 50~80年代漳浦风、水、旱灾
分类号: X432.57
页数: 6
页码: 888-8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在50~80年代多次受到台风暴雨的袭击,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灾害导致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水利工程毁坏、庄稼受淹被冲等损自然灾害;失。
关键词: 漳浦县 自然灾害

内容

我从1955年12月至1994年12月在本县水利部门工作,1984年3月20日,经县人民政府浦政电字(84)第80号文批准后,任县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经办每年防汛抗旱日常工作,较全面地了解各个时期风、水、旱灾情。这里仅将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记述自50~80年代所受风、水、旱三灾概况。
  一、台风暴雨:
  漳浦县位于东南沿海,历年常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热带气旋发展到风速每小时34~63海里、风力8~11级时,便为热带风暴,我国称为台风,风力12级及12级以上称为强台风。台风常带来暴雨(据国家气象局规定:日降雨量等于或大于50毫米为暴雨,等于或大于100毫米为大暴雨,在200毫米以上的为特大暴雨),若再遇上天文大潮,则引发江河洪水和潮害,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水利工程毁坏、公路电讯中断、庄稼受淹被冲,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
  本县自50~80年代历次受台风暴雨袭击影响所造成的较大洪涝灾害:
  1952年6月14日~15日,台风暴雨,降雨量149毫米,受淹农田面积5.3万亩。同月25日又暴雨,降雨量164毫米,受淹农田面积6.5万亩。
  1953年5月1213日,台风暴雨,降雨量324毫米,受淹农田面积6.6万亩。
  1955年8月28~31日,台风暴雨,洪水泛滥,受淹农田面积11万亩。
  1956年9月18~20日,台风暴雨,降雨量239毫米,受淹农田面积3.8万亩。
  1957年5月23~26日和28~29日两次台风,连降暴雨,降雨量257毫米,毁坏各类水利246处,倒屋92间,农作物被冲压3.3万亩。同年7月2~5日,台风暴雨,降雨量306.5毫米,早稻已收割,灾情较轻。
  1958年7月16~20日,台风暴雨,降雨量349毫米,受淹农田面积4.66万亩。
  1959年8月19~23日,第3号台风(登陆厦门)、暴雨正面袭击本县,降雨量城关84.4毫米、湖西133.6毫米。倒屋571间,死43人、重伤6人,受淹农田面积2.75万亩,海堤塌坡决口470处长22.6公里,渔船破损241只。同年9月10~12日,一次降雨量390毫米,受淹农田面积6万多亩。
  1960年6月9日,第1号台风(登陆香港)带来暴雨袭击本县,降雨量255毫米(最大日雨量117.4毫米),石榴降雨量504毫米(最多),洪水泛滥,受淹农田面积33.8万亩,倒屋1263间,死5人、重伤12人,渔船损失344只,水利工程被冲毁451处,江、海堤决口483处,总长24公里(其中海堤长13.7公里),史称“6.9”灾害。
  同年8月8日,第8号台风正面袭击本县,9日暴雨,降雨量247毫米,受淹农田面积5.1万亩,冲毁海堤71处、江堤158处共长7.2公里。
  1961年5月19日,第3号台风于13~14时在香港登陆后,转东北方向影响本县,21日暴雨,降雨量城关107.9毫米,佛昙、赤湖300多毫米,石榴多达400毫米,县城南门水位超过警戒线1.5米,灾情比“6.9”灾害更严重。受淹农作物面积16.5万亩(其中受淹6昼夜水稻面积3.2万亩),海堤塌坡决口704处长6.8公里,山围塘损坏12座、渠道崩塌52处长500米、其他水利工程损坏338处,小船受损13只,损失海带115吨、蚶苗2000万多粒。
  同年9月10~12日连续两次台风(其中第22号台风在厦门登陆,本县风力11级以上),带来暴雨,降雨量分别为97.9毫米和121.4毫米,南溪官浔水位超过警戒线4米以上。历来未曾有过洪水的旧镇下蔡自然村,水淹公路33厘米以上。全县受淹村庄66个,受灾人口1.2万人;房屋倒272间、损坏793间;受淹农作物面积19.9万亩;山塘冲坏5座、渠道决口4处长546米、江堤决口746处长7.7公里,同时受农历八月天文大潮影响,海堤决口55处长627米。
  1963年6月16~17日降雨量273毫米(南浦多达529毫米),受淹自然村71个,死3人、伤21人,淹没农田面积9.2万亩,江堤塌坡决口2257处长10.4公里。
  同年7月1日,第4号台风(在广东澄海登陆)、暴雨袭击本县,降雨量346.4毫米(日雨量266.7毫米)。同月27日,台风暴雨,降雨量城关389.9毫米(日雨量278.3毫米),县城东溪在10分钟内水位涨高1米多,涌入东街,街道上水有1米多深,为从来所未见。全县被损坏山围塘80座、桥梁15座、公路16处长2.5公里,江、海堤决口5311处总长2603米(其中海堤长1261米),受淹农田面积12.9万亩(其中受冲压面积2.1万亩)。
  1965年7月26~27日,第10号台风(26日21时在泉州登陆)、暴雨袭击本县,26日14时至28日11时,降雨量389.9毫米(27日降雨量278.3毫米),梁山水库24小时暴雨量494.9毫米。降雨量较多的有:盘陀515.3毫米(27日15时至16时暴雨量102.5毫米)、沙西477.8毫米、城关421.7毫米(27日16时至17时暴雨量102.5毫米),县城南门桥27日24时水位超过警戒线1.33米。造成“7.27”灾害,受淹农田面积12.9万亩;水利工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其中山围塘194座、石陂148座、水闸123座和渠道塌坡决口长20.3公里;倒屋960间,死3人、重伤28人。
  1969年4月12日台风,19时至13日凌晨3时连降暴雨,降雨量城关、石榴、长桥在347~392毫米之间,鹿溪水位超过警戒线3米多。受淹农田面积4.69万亩,被泥沙冲压农作物面积13.94万亩,冲坏山围塘23座,倒民房59间、仓库3座、冲毁公路43处长1.69公里,长桥公路上水漫树梢。雷击死1人。
  1972年8月19日,第9号台风带来暴雨,降雨量城关397.2毫米。南溪水位超过1960年“6.9”灾害。全县倒屋1257间,伤8人:农作物受淹面积20.4万亩;江堤塌坡决口900多处、冲坏小型水利工程300多处和公路46处。
  1973年7月3~4日,第4号台风(3日14时在厦门登陆)正面袭击本县,5日暴雨,申内水库4小时降雨量279毫米,其他各地降雨量在90~130毫米之间。全县倒屋1202间,损坏房屋3520间、仓库158间,沉船98只,折断电杆356根,冲毁桥梁17座、山塘19座、海堤塌坡192处长4.5公里、江堤决口507处长570米,受淹早稻面积8.2万亩。重灾区石榴、城关、南浦等地,死7人、伤15人。
  1975年9月23日,第11号台风在东山县登陆,本县最大风速33米/秒,城关降雨量143.2毫长。
  1979年6月11日零时30分~12日凌晨3时,降雨量200多毫米。赤岭东坑果林场考池小(二)型水库(坝高9.8米,库容19.2万立方米),坝中溢流堰右侧与土坝接头的挡土翼墙倒塌,大坝顶决口长28米(中部长20米、底部长8米)、深11米(河床被刷深2米多),受淹农田面积270亩(其中冲压农田面积54亩、柑桔312株)和小水电站(装机容量1台26千瓦)1座。
  1980年第4号台风提前在5月份影响本县(正常年台风季节在7~9月份),风力10级以上,3天降雨量200毫米以上,发生“5.24”洪水灾害。7月中旬又受到第6号台风影响,梁山水库降雨量325毫米。9月19日3时,第15号台风在古雷半岛登陆,中心风力12级以上,正逢农历八月天文大潮,旧镇桥闸19日5时15分潮水位(黄零)5.6米(超过闸顶高程0.3米),比正常潮水位高1.4米,海水倒灌淹田面积0.2万亩。这次台风是1969年以来在福建省登陆台风风力最强的一次,破坏性较大,海堤塌坡决口长25.9公里(其中沙西长9.8公里、霞美长4.3公里、旧镇长7公里),占当时全县海堤总长的13.4%.
  1981年第16号台风于9月22日(凌晨在广东陆丰登陆)影响本县,零时至6时风力9~10级,1时至2时风力11级以上。21日下午出现台风雨,降雨量集中在22日零时至8时,城关降雨量228毫米(1960年“6.9”洪水一次3天降雨量225毫米);水库区降雨量:梁山水库457毫米(至24日降雨量518毫米)、后井水库313毫米、祖妈林水库263毫米(溢洪水深1.49米)、眉力水库256毫米。南浦降雨量283毫米(其中21日6时206毫米)。官浔康庄新厝自然村,水位超过1960年“6.9”洪峰水位0.18米;县城南门水位超过1960年“6.9”洪峰水位0.25米。这次洪水,降雨量集中、山洪暴发快、影响范围广、受淹时间长、破坏性较大。全县受淹村庄95个、6733户、人口34412人,民房倒塌2614间、损坏1088间,倒塌校舍57间、仓库172间,因灾死亡7人、伤554人。
  1983年上半年,阴雨多、气温低、暴雨频繁,出现历史罕见的“三个一百天”:即低温阴雨一百天、暴雨洪涝一百天(发生“4·9”、“5.12”和“6.19”三次洪水)和夏、秋干旱一百天。如“4.9”灾害,降雨量300多毫米,由于入春以来连续低温阴雨,山泉饱满,河流上涨,加上降雨时间短、雨量集中,引起山洪暴发。中、小《一〉型水库溢洪27座,祖妈林水库溢洪水深2.36米。洪水泛成灾,全县受淹村庄158个;春收作物受淹面积7.6万亩;冲坏山围塘41座、石陂172座、涵洞327座、渠道塌坡决口634处长24公里;江堤塌坡决口2931处长80多公里;倒塌和损坏民房2369间、仓库247间、校舍99间。
  在“4.9”灾害中,沙西南门岭小〈一〉型水库大坝发生漏水:3月29日水位28.6米、库容量141万立方米,大坝突然漏水3孔;4月8日至10日库区降雨量409毫米(其中9日暴雨量304毫米,17时溢洪水深0.3米),水位上涨至29.34米时,又漏水4孔;10日5时40分又新增漏水孔2处。据4月11日中午观测:在水位29.7米时,漏水总量10.51立方米/小时(最大)。同时,第二平台高程18.64米至21.9米处,发生烂坝面积259平方米。13日10时,2号孔与3号孔之间裂缝(从西南到东北方向)长0.2米、宽2米,局部有滑坡现象。与此同时,上游套库——月眉小〈二〉型水库〈正常库容47.3万立方米〉已溢洪水深0.35米,洪水泄入南门岭水库,大坝危在旦夕。县、市领导和水利部门技术员共60多人赶上水库,与当地干部、群众1110人(其中基干民兵510人),指导参加抢险;驻军32851和32855部队,闻讯也派去指战员200多人加入抢险战斗。经会诊采取五大抢险措施:(1)再加大泄洪量(卧管放水增加到4孔,涵洞泄洪量扩大到0.9立方米/秒);(2)压载稳住大坝(背水坡导渗压载,垒叠沙土包1.5万袋,压载面积15000平方米);(3)抛红粘土防渗(迎水坡抛红粘土800立方米,大大减少漏水量);(4)大坝灌浆堵孔(打4孔总进尺329.6米,灌水泥浆5760公斤,并采用木桩护坝、破布堵孔、镀锌管导流和混合20%防渗药水封孔等办法,堵住漏水);(5)洪道拆降2米(增加过洪量5立方米/秒)。终于保住大坝,使下游7个自然村人口1.2万人和耕地面积0.7万亩,免受淹没损失。
  同年7月25日15时50分,第4号台风中心在深土大店村附近登陆,最大风速45米/秒,六鳌半岛一棵千年树龄大榕树被连根拔;鹿溪糖厂一个重量600吨吊塔被刮倒。全县倒塌民房6686间、厂房121间(损坏496间)、校舍578间(损坏4328间),因灾死亡14人、重伤299人,船只沉没17只、损坏824只。10千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倒杆断线长192公里(占总长51.9%);5座变电站避雷针和露天设备网络,都受到严重的损坏;用户变压器和低压输电线路,大部份都被摧毁,造成全县停电。即动员和组织各有关部门领导、技术员、工人共111人,投入突击抢修。
  漳州市供电局支援32人、汽车1辆,长泰县电力总站支援14人、汽车1辆,龙海县(市)电力公司支援8人、汽车1辆,南靖县电力公司支援19人、汽车1辆,诏安县电力公司支援18人、汽车1辆,东山县电厂支援15人。这支外援生力军,在晴雨交错、高温湿热的恶劣天气下,早出晚归,中午吃饭在工地,不畏艰险,爬杆操作,抢修输电线长49.8公里。南靖、诏安、东山三县协作,会战内湖水电站至城关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长15.6公里(其中新换杆43根、换接线长12公里),原计划7天,提前2.5天完成抢修任务。全县奋战1个月,于8月29日基本恢复了生活照明和工农业生产用电。
  这一年,省、市拨给漳浦县抗灾救灾资金487万元(其中水利电力99万元、民政96万元、教育80万元、农垦69万元、工业53万元)。同时,下拨柴油340吨、汽油100吨、水泥1850吨、钢材310吨、木材1800立方米、原粮100万公斤、化肥900吨和瓦片1000万个,支援灾区抢修水毁工程,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85年6月23~28日,第4号台风于24日12时从广东海丰登陆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在本县环流36个小时,风力8~9级,阵风11级以上,一棵树龄18年的桉树被拦腰折断,拆船厂万吨油轮被风浪推移18米,撞坏了码头石堤。台风带来暴雨,降雨量普遍在200毫米以上,梁山水库降雨量492.5毫米(水晶场水库降雨量561.5毫米),鹿溪、南溪两岸洪水泛滥,受淹和冲压农作物面积10万多亩。水利工程受到不同损坏。灾后,立即组织抢修,迅速恢复生产。全县投入劳力10.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4万立方米),国家补助材料费17万元,重点抢修渠道塌坡决口12处长649米、江堤塌坡决口5处长122米、海堤塌坡决口21处长430米,以及整修石陂陂6座、水闸5座和涵洞18座。
  1986年遭受第7号台风和“7.12”洪水袭击,普降暴雨,梁山水库降雨量284.9毫米。接着,受到第17号台风影响和农历八月天文大潮袭击,旧镇桥闸(八月十五日)零点20分潮水位(黄零)3.15米,比1985年同日最高潮水位增高0.35米。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抗灾抢险斗争,战胜了风、水、潮灾害,灾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仍达1.94亿公斤,比1985年增产100万公斤。
  1987年4月13日以后,出现罕见的低温阴雨天气。5月17日8时至20日8时,连降暴雨。祖妈林水库降雨量530.5毫米,水位猛涨10米,拦蓄洪水1608万立方米。大部份地区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发生“5.12”洪水灾害,受淹农田面积6.4万亩,受淹自然村43个,倒塌民房239间。漳汕线盘陀岭段塌坡土石方0.2立方米,300多辆汽车受阻(至21日上午10时才通车)。后汛期(7~9月),虽然再受第12号、19号台风和大潮袭击,但由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团结战斗,战胜了水、风、潮灾害。198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21亿公斤,比增2750万公斤。1987年县防汛抗旱办公室,再荣获全省防汛抗洪先进单位。
  二、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范围小而时间短的猛烈旋风,常出现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下,风速可达100米/秒,移动速度每小时约数十公里,如达地面,破坏力极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本县个别年份在局部地区曾出现龙卷风:
  1977年7月25日15时40分~16时10分,前亭圩仔、大社两村受龙卷风袭击,风力12级以上,树木被摧折,瓦屋倒塌6间、屋顶被掀掉482间,轻伤75人、重伤14人、死5人。政府即拨款救济,伤者送县医院救治。
  1983年4月9日,石榴象牙地区受龙卷风袭击,中心风力11级以上,刮走屋瓦、拔到大树。
  1985年7月22日,官浔康庄村受龙卷风袭击,灾情较轻。
  三、干旱
  漳浦县虽号称雨水充沛,但降雨量时空不均,经常发生干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大大减轻干旱威胁。50~80年代40年间,发生干旱110次,其中旱情较严重的有26次:
  1952年10月25日~12月1日无雨,受旱农田面积5.96万亩。
  1953年7月7日~8月17日干旱(期间部份地区下雷阵雨),受旱农田面积13.6万亩。
  1954年9月11日~11月6日无雨,受旱农田面积31.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9万亩)。
  1955年4~5月旱,沿海旱情严重;9月11日~10月12日又旱,全县受旱农田面积12.05万亩。
  1956年6月16日~9月18日,旱92天,受旱歉收农作物面积23.5万亩(其中稻田面积9.15万亩)。
  1957年7月6日~9月13日无雨,受旱农田面积19.5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6.48万亩)。
  1958年11月1日~12月30日旱,受旱农田面积16.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4万亩)。
  1959年9月12日~1960年3月12日,干旱180天,受旱歉收农作物面积26.8万亩(其中水稻面积9.9万亩)。
  1961年5月28日~6月26日旱,受旱农田面积1.8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61万亩)。
  1962年10月15日~1963年5月31日,干旱228天,受旱农田面积28.6万亩(其中部份绝收)。
  1964年10月15日~1965年2月4日,干旱113天,受旱农田面积2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2万亩)。
  1965年9月下旬~10月26日旱,受旱面积9.5万亩。
  1966年8~9月旱,6条溪流断水,受旱农田面积28.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万亩)。
  1971年3月干旱,受旱水田面积16.3万亩;同年7月~9月又旱,受旱农田面积9万多亩。
  1972年2月旱,受旱农田面积17.5万亩。
  1976年11月~1977年5月25日旱,受旱农田面积20多万亩。
  1979年秋旱60天。
  1980年春旱35天。
  1981年8月旱(上半月降雨量仅5.3毫米),受旱农田面积13万亩。首次人工降雨,8月27日~9月4日,在南浦、火烧埔和眉力、祖妈林、后井等水库,作业7次,发射三七炮弹80发、EJ—503小火箭240发,降雨量共108.5毫米,使受旱农作物面积8万多亩旱情得到缓和。
  1982年秋旱80天。
  1983年6月21日~7月24日、7月28日~8月17日,天气高热少雨(25~27日降雨量20~50毫米),干旱55天,受旱水稻面积15.4万亩;10月15日以后,又出现30天秋旱。
  1984年6~7月干旱,7月份地面蒸发量254.1毫米,比历年平均同月增加33%,受旱水田面积14.6万亩。
  1985年9月下旬~10月无雨,10月26日旱情升级为中旱,受旱农田面积9.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5万亩、地瓜面积4万亩、甘蔗面积2万亩)。
  1986年7月中旬以后,发生夏、秋百日干旱,受旱农田面积22万亩(晚稻面积10万亩,其中晒死面积0.5万亩)。全县每天投入抗旱劳力12.5万人(其中县、乡镇干部0.5万人),出动抽水机509台4873马力和各种抗旱工具,兴修引水渠道88条长52公里和临时性抗旱沙土陂231座、沙堀堀378穴,加上水利工程供水,抢插晚稻面积23.95万亩、抢种地瓜面积8.9万亩、套种玉米面积1.2万亩。
  1988年6月上、中旬基本无雨(但局部地区出现“6.2”洪水),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夏、秋干旱,受旱农田面积16.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万亩)。中、小(一)型水库发挥抗旱威力,灌溉供水量1.6亿立方米,保灌晚稻面积23.5万亩,确保粮食作物增产150万公斤。佛昙镇水利管理站,管好水利设施,做好抗旱工作,使全镇保灌农田面积扩大到3.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2%,1988年12月6日被评为全国(244个)区乡水利水保管理服务站先进单位。
  1989年6月上旬~7月份无雨,夏、秋千旱。这一年,降雨量1140毫米,比正常年减少1/3左右,但县管“七库、三闸、一渠”,为灌区19.7万亩农田抗旱供水2.18亿立方米,天旱地不旱。全县粮食年产量2.56亿公斤,比1988年增产3476万公斤,单产、总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受到国务院表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漳州市供电局
相关机构
长泰县电力总站
相关机构
南靖县电力公司
相关机构
诏安县电力公司
相关机构
东山县电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