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铝土矿的最初勘查和采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65
颗粒名称: 漳浦铝土矿的最初勘查和采用
分类号: TD98
页数: 3
页码: 841-8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漳浦县的铝土矿资源,包括发现经过、位置及交通、地形地质等方面的信息。漳浦县的铝土矿储量丰富,主要由玄武岩风化而成,可用于制造铝。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漳浦县的其他矿产资源,如硅石、高岭土等。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漳浦县的地形地质情况,如花岗岩丘陵和玄武岩山等。
关键词: 漳浦县 经济发展 铝土矿资源

内容

编者附注:漳浦铝土矿经勘明储量近百万吨,部分已开采利用。从前俯露地表,俯拾即是,人们以为那是一种无用的“腌臜石子”,直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福建省土壤调查所派员到漳浦调查土壤,将漳浦东部沿海“砖红壤”上报,当时抗战正进入艰难阶段,虽经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采样进行分析,知道是三水型铝矿石,但未作实地复勘。至抗战胜利后,资源委员会才派专家谢家荣、殷维翰、沙光文等从南京经厦门到漳浦实地复勘,初步查明主要矿区和矿石质量,正好台湾炼铝厂在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以后缺乏原料不能生产,乃发动赤湖、深土一带群众捡拾出露地表的铝矿石,由台湾炼铝厂派轮到将军澳收购,装运到台湾炼铝。
  本文是谢家荣所作铝土矿复勘报告和用轮船装运台湾的可行性建议。文中并对佛昙、赤湖、深土一带地质作出初步探索,虽不若新中国勘探的成熟,然而属于创举,现将其作为历史资料摘录刊载。谢家荣是著名地质专家,从前在民国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后在新中国地质部工作,为石油矿藏的勘探做出贡献。
  原文题目:
  福建漳浦县铝土矿复勘报告及探采计划
  (1947年)
  一、发现经过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福建省土壤地质调查所派宋达泉、俞震豫二先生调查闽南沿海土壤时,在漳浦县佛昙、赤湖一带发现砖红壤,并于此中采得若干结核,经分析后,知其含氧化铝及“灼失”量均甚高,而矽气甚低,堪称为铝土矿,以供制铝之用。斯时作者正在贵阳研究黔省之铝土矿,方以其成分之属于一水氧化铝而不适于“拜耳法”之制炼为病。闻此消息,深为注意。据宋君报告,漳浦之砖红壤及铝矿俱由玄武岩风化而成,颇与印度之矿床相似;又因含“灼失”量独高,可为三水型铝矿之证,故久思派员前往测勘,以窥究竟。
  胜利复员后,即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派殷维翰、沙光文二先生前往漳浦调查。采样分析之后,有三种矿样,成分优良,颇合制铝之用。作者又用显微镜研究,发现含Gibb-Site(灼失)甚多,确属三水型氧化铝。斯时台湾铝业公司开炉在即,而矿石尚无着落。如往南洋采购,则申请外汇颇为困难,如闽矿合用,则实为理想之配合。作者乃决定亲往测勘,以解决此当前急迫之问题。
  本年(1947年)9月,作者偕沙光文、王承祺、龚铮三君飞厦转赴矿地调查,台铝公司亦派乔振离、黄真之二君相随。作者于历查佛昙、赤湖、东吴山三区之后,乃知东吴山矿赋生地面,开采最易。矿量约计可得二三十万吨,为数虽不多,已足够台铝数年之用。其他二区尚待施探。乃采集矿样多种,飞返南京,一方面磨制薄片,用显微镜研究,一方面加以分析,结果乃知东吴山之矿成分优良,颇合炼铝之用,此急迫之矿石供给问题,遂获解决。而地质学家服务之有助于工矿业发展者,此又是一彰明之例子矣。
  二、位置及交通
  矿区包括佛昙、赤湖、东吴山一带长约十五公里宽约五公里之地,俱属沿海地带,距海滨不过2~3公里。佛昙位于厦门之西南,水程约60公里,目下因无定期班轮,故需乘轮先赴白水营,约3~4小时可达。然后经马坪而至佛昙,陆行凡18公里。故自厦门至此,一日可达。赤湖在佛昙之南9公里,东吴山又在赤湖之南67公里。路途平垣,步行甚易。昔有公路通马坪、佛昙、赤湖以达漳浦,但今已拆毁,修复不易矣。
  将来矿石运输,俱可由海口出口,计东吴山至海边南境仅2~3公里,该处可停留2030吨之小船。自南境驳运将军礁亦仅3~4公里,该处可停泊装载数百吨至千吨之大轮。赤湖出口在战岗、灯火湾,佛昙至岱嵩、井尾,相距俱各在3~4公里左右,故言交通,极为便利。
  三、地形地质
  区内地形,除沿海沙滩,及冲积平原外,尽属高约一二百公尺之花岗岩丘岭,惟向西十余里外,则为灶山及其连续之山,高约三四百公尺,峰峦峭削,形势险峻,甚地质亦俱为花岗岩。
  花岗岩露头显著,风化后多成浑圆平滑之巨块,远望即能辨识。在此项石块丘陵之中,则有红土或露头不显之黄褐色土阜,则为玄武岩所成,如佛昙、赤湖入东吴山一带所见者是,而铝土矿亦即产于其中。玄武岩山恒平整如台(如佛昙北之红土岭)高距附近谷面仅三四十公尺。虽未见层次,但应属平层而未受褶皱,可无疑义。赤湖东吴山间沿海一带,多有砾石及砂层所成之低岭,上覆红土及风碛砂层,有数处并有风化及未风化之玄武岩,覆于砂砾层之上,如在东吴山及将军澳等处所见者。
  本区地质、殊为单简,最老者为侵入花岗岩,大部份粗粒结构,有成斑状结构并微示片麻状构造者,如马坪以此所见者是。花岗岩之输入时代,在本区不能厘定,因尚未见及被侵入之岩层也。据福建土壤地质调查所报告,似属燕山期。花岗岩之上为玄武岩,二者之接触,颇为平整,花岗岩且深受风化,富含红色粘土,如在佛昙及赤湖所见甚明。因此可知花岗岩生成之后,必先经风化剥蚀,夷成壮年期地形,始有喷发玄武岩覆于其上。换言之,二者间当有一浸蚀间断也。
  在佛昙西北之园中央附近,前殷维翰、沙光文二君曾发现一粘土层(呈黄白色风化后则变为褐色)含植物化石甚多。此粘土与粗砂相间成层,最上一层粗砂出露山顶,常多铁质之胶结物,而山顶及山坡则多玄武岩之巨块,不知其来源何自,盖过此以北,俱为花岗岩之低岭,并无玄武岩也。
  上述关系,颇难索解,但自观察东吴山之剖面后,则恍然大悟,盖东吴山之最高顶点尚遗留风化之玄武岩一薄层,厚仅一公尺,其下则为砾石层(砾石以石英及石英岩最多)与砂层相间,如东吴村附近所见。此层总厚可达三十余公尺,显可与沿海之砂砾层相比拟,更可与园中央之砂层夹含植物化石之粘土层比拟。果尔,则玄武岩之前,除若干处与花岗岩直接接触外,在东吴山等处,尚有一沉积间断,造成砂粒层及粒土夹层,此层兹定名为“佛昙层”,显属一种古河冲积层。就所采集之植物化石,大致观察,似属第三纪中期或晚期之物。因此观察,又可证明园中央山顶之玄武岩巨块,乃属原来玄武岩浸蚀残余之物,而顶部粗粒砂层之特富铁质粘结物者,系当时玄武岩中之铁质,被溶下移,沉积于沙层中之所致。在百余公尺之玄武岩山顶及高坡上,常见大块新鲜玄武岩,在低阜及平坡,则除深受风化外,常有红土层之盖复,如佛昙北之红土山及赤湖附近之龟山一带均是,铝土矿所产于红土之中。玄武岩之风化过程,大致如次:(一)黑色沉重致密之新鲜玄武岩。(二)稍受风化则外表变为黄褐色,但内部仍为黑色。(三)球状剥蚀,成为灰黄色之土,内多白色柱状微晶,但若干巨形球之内部,则仍为未变之黑色玄武岩。(四)风化最深,宛如泥土,呈灰或灰黄色,但白色柱状微晶仍可见及。此类土中及常含黑色豆状圆粒,于土之裂面上偶见蓝色盖皮,似属含锰钻之矿物,由玄武岩风化残积而成。玄武岩风化之深度,可于赤湖北之松仔岭见之,该处为一公路所经,两旁壁立二十余公尺,俱为风化之玄武岩,无坚石可见,但原来玄武岩之显著柱状节理仍显然可见。
  上述之佛昙砂砾层亦经切割,而成深达十余公尺之谷,其切割较宽者,则河流泛滥,阡陌连云,为肥沃富庶之区。东吴山及其东沿海小山,皆此切割作用所遗留之孤山也,在此项河谷或原野中沉积者亦为砂层,与“佛昙层”易致混淆。又深受风化之花岗岩亦可成散砂,而与上述二者相混,凡此皆须在地形上及矿物成分上详细研察始能辨别也。
  四、矿床概况(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家荣
责任者
谢家荣
相关人物
殷维翰
相关人物
沙光文
相关人物
宋达泉
相关人物
俞震豫
相关人物
王承祺
相关人物
龚铮
相关人物
乔振离
相关人物
黄真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