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岁月在龙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46
颗粒名称: 黄金岁月在龙中
分类号: G638.3
页数: 3
页码: 800-802
摘要: 这篇文章是已故印尼实业家柯汉扬先生在1992年的遗作,回忆了抗战时期在福建省立龙溪中学(龙中)的高中生活。文章开头以校歌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然后描述了作者与许曾炜兄一同考入龙中高中十组的生活状态,包括校园环境、学生活动、膳食情况等。文章还记录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军事管理,以及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和购书观影等情况。作者对芝山龙中的生活做了全面而细致的描述,展现出那个时期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以及社会背景。
关键词: 漳浦县 柯汉扬 高中生活

内容

编者附记:这是已故印尼实业家柯汉扬先生1992年遗作,忆述抗战时期中学生生活,值此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特予刊出。
  “芝山迢迢,芗水滔滔,我们学校多巍峨,先生同学,一堂攻错,春风化雨祝滂沱。……”
  龙中(福建省立龙溪中学)当年的校歌,我只记得几句,可是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却历历在目呢!呀,逝去的年华,有如朝云无踪,春梦苦短!
  1937年“7.7”抗战爆发前一年(1936年夏),我和许曾炜兄偕同考入龙中高中十组。记得初抵漳州,投宿“卫生楼”旅社,吃饭于圆圈,左邻右舍叫卖蚝仔煎,大声竞嚷,至感有趣。那时自己喝汽水尚且不懂得如何用吸管呢,土得可笑可爱。
  经过公园时,有假山凉亭,林花荫绿,又有碑记可读,在那儿徘徊好一会儿。抵达芝山龙中,见到校门两边大书“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对联。操场宽广,校舍礼堂、课堂、宿舍,确是堂皇。
  那时正是马占山在日军侵占下的东北打游击,傅作仪在绥远抗击伪军,全国高唱“共赴国难”时代。王秀南校长初莅任,有番精神办校,实行军事管理,有军事教官、童子军教练。有一个吹号的,清早就吹集合军号,我们都穿校服,集合到篮球场跑步,约一小时。这样经常的锻炼,我觉得身体更加结实粗勇。
  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有球类练习、拳术师傅教练拳技、摄影学习,等等。我和曾炜兄样样都参加,也特地买了方形的柯达照像机,觉得趣味盎然。
  那时膳食也很好,冬天还有暖锅呢。实行所谓卫生食,往食盆里夹菜舀汤用一副筷子、汤匙,送到口里用另一副。学生也有代表参加办膳。
  漳浦人说话土腔很重,常会被同学饥笑,说“漳浦兄入城寻不着龙眼营”等等。后来慢慢改正了轻重音,口腔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我们一些“漳浦兄”还特地到龙眼营去参观,原来漳浦来的肩挑小贩大都投宿于此处客栈。
  大同书局代售课本。三十年代是新文学运动昌盛时期,巴金、茅盾、鲁迅、冰心的作品很多,《良友》、《明星》等画报也逐期运到,我们成为“大同”的主顾,不时来买书,算是满足了求知欲了。
  电影院有光明、黄金两家,我们从那里欣赏了《渔光曲》和《大路歌》,也学会了绰号野猫的王人美所唱《渔光曲》和“美人痣”陈燕燕所唱的《大路歌》。——多少年后,我“过番”邂逅老同学曾炜兄,很常一同泛舟万隆西湖,大唱渔光曲和大路歌,消积心中积闷。也从中得到一些教训,如“爷爷留下的破渔网,靠它再过一冬”和“轰,轰,轰,我们是开路的先锋……”,也得到一些向前冲的鼓励。
  芝山之麓满是矮树竹林,难免生长了不少的的蛇。有一次王校长亲自带抓蛇师傅到竹林中现场表演,他知道何处有蛇,就以口作蛙鸣的声音,伸手进枯竹叶中里轻易地将蛇拉出来,放在笼里,屡试不爽。最难能的是,在附属小学的石阶隙缝里,他突然说这里有毒蛇,因为附近长有特别的草。他先吃了药,一会儿才伸手指进隙缝里再作蛙鸣声,果然有一条相当大的蛇被拉出来。他把蛇放在地上爬行,用蛇药去碰触蛇头,蛇畏而避之,真是神通广大。
  小竹林里有学校的厕所,隔墙则是驻军司令部的厕所,有时可能是犯人来上厕,有脚铐铁链的声音,并有士兵斥责大喊。那些人是罪有应得还是无辜受迫害的呢?也兴起怜悯同情心。同学们有时也谈论这事。
  仿佛记得那是春天踏青的季节吧,漳州所有的中学学生旅游盛产水仙闻名于世的圆山。龙中、寻源、崇正、进德(女中)、简师、职业中学都参加。我和曾炜兄带着“宝贝”的柯达照像机去。山麓满是少俊俏丽的学生,到处寻幽览胜,纵谈水仙出圆山的神话,乐在其中。我和曾炜兄也携照像机细心找镜头,俨然现在的摄影记者,随心所欲,不必征求同意,真是有趣极了。回校后,我们的国文老师徐石(是清末的优贡出身,诗文都很好)出个作文题目《圆山记游》,我除了记述旅游之乐外,还附了一首打油诗,有趣也带顽皮,当时还自鸣得意呢。徐老师把它改成一首律诗,并用红笔批几字赞好。
  提起这位长年穿长衫,以闽南话授课的老贡生徐石老师,也有趣闻。有一次王校长带领省督学上课室视察,突然来到我班门口站着,徐老师突然改口打起官腔来,有点像世界语,大家竟然因为听不懂而骇异,等到督学离去相当久,大家忍不住大笑起来,徐老师微笑道;吃官饭讲官话,不得已也得“老”一下,年老舌硬,“老”不起来,别见笑,别见笑!(闽南话“老”是:“扭”的意思)。
  当我们被调到福州东湖接受三个月的军训,着兵仔衫,穿草鞋,吃大锅饭,睡通铺,佩长枪、水壶打野外,过没正式的兵仔生活之后,突然芦沟桥的炮声揭开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民心非常振奋,我们更是跃跃欲试,确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劲头。(这是一首当时最流行的抗战歌曲)。
  果然不久,日机飞来轰炸漳州,龙中寻源两校都与驻军司令部隔邻,当然是重要目标。我们一群学生疏散到野外的竹林里,看到敌机俯冲轰炸驻军司令部,芝山上的高射机枪不停地连珠发射,飞机的机枪声也卜卜不停,炸弹声响个不停……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飞机轰炸的情景,算是很有价值的军事演习。不久,好消息来了,全省与我们同届的高中二年级生都被调到福州东湖接受军事训练的各种科目,并发给我们准军官的皮带、佩剑和竹笠,就派我们到各县的穷乡僻壤去搞民训工作。清晨召集壮丁作初步军事训练,教民众唱抗战歌曲,并到处大书墙头标语,晚上就演出话剧,如《放下你的鞭子》、《慰劳歌》、《马百计》、《三江好》等等。我初被派到诏安县工作,后调到越过板寮岭和松梅岭的闽西重镇长汀工作。我们这一队还远走到曾是红都的瑞金附近,留下不少墙壁标语。省教育厅长郑文贞夸说民训是”笠剑学风“的好表现。
  民训回来,学校已搬到长泰县的岩溪。学生们利用课外运动时间开操场。傍晚,同学们大都跳到附近的溪里洗浴痛快一下,浴后高唱《打回老家去》和《拿起爆烈的手榴弹对准杀人放火的日本兵》……。王校长还领导我们开全校运动会。在岩溪,我们才认识”土皇帝“叶团长的真面目,也曾特地去欣赏他的小皇宫和在那里看戏。
  接着,我们再被调训,派到各县去作民教工作一年,当战时民校的校长或教员。我私自请了一位朋友去顶替,自己却在家乡漳浦县城一家小报馆里义务做记者、编辑,也协助速记重庆的广播新闻,因为我从小喜欢涂涂写写,也因此养成我好读书和写稿发表于报章的爱好,想不到后来沦落在香港却靠此雕虫小技荀活。这是后话。
  郑玑老师接任校长后,把学校搬到漳平县的永福镇去。在那儿,一切更简陋,教室分开好几处,同学们自己租房子或以土碉堡为宿舍,饭厅则借用祠堂,大家站着吃饭;桌上摆着定量的饭包和黄豆青菜以及豆腐油花汤,但是豆入饥肠化作蛋白质,还是精神饱满地读书、打球,高喊“抗战必胜!”
  也许是受多了战争长久的积闷,同学们也曾因为小误会竟和永福区署里的警察发生冲突,乘夜大伙儿围攻设在一个大碉堡里的区署,抛掷石头,大骂大喊,但毫无反应,即爬不上去,也进不了坚固的大门,泄泄气,倦了也就各自散去,在当时还不失尚武精神,朝气蓬勃,现在回忆起来却有点慨叹。就在那儿我们修完了高中的课程,计算起来共费了四年半的时间。当然我在实际的工作中得益良多,可能比死抱课本更好,它锻炼我以后要写、要讲、要唱、要演戏都可以勉强应付。现今有人大谈“读书无用论”这固然是过激之论,但学以致用是最紧要的,不要在象牙塔里做美梦。
  老夫今年七十多,满口半假牙,想起漳州的红柑、天宝的香蕉、浦南的文旦、圆圈的蚝仔煎和鱼头,还是会流口水呢。
  谚语“海水最阔,船头偶也相逢”,我在印尼雅加达竟然会晤到王秀南校长和郑玑校长。瘦小的王校长还满有干劲当高级商校校长;而郑校长任数学老师,老态龙钟了,他因高血压禁食一向爱好的猪脚肉,本来肥胖的身体瘦了不少。最后疾终在巨港的华校任内。我对两位校长一往情深,在拙作《海外四十年中》记述了他们在印尼的情况。
  我永不能忘记严峻的抗日战争。而今中日成为友好之邦二十年了,大家都觉悟到千万不能再陷日错。我竟也亲自游览了日本的京都和皇宫,在大阪参观工业区,在富士山上赏雪,在风景区温泉洗浴,我的儿子也留学日本专习纺织,家中也挂着我儿子和日本少女穿古装合影……现在又知悉明仁天皇将于十月间访问神州大陆,要亲自向中国同胞表示对往事的痛心。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回忆往事如烟,我不禁要朗诵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叹世事的沧桑了!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汉扬
责任者
王秀南
相关人物
郑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