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城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21
颗粒名称: 漳浦县城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5.7
页数: 5
页码: 742-7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古城历史悠久,经历多次变迁。唐朝开元四年始建县署,宋朝绍兴年间开始重建,明朝洪武三年知县张理改建为规制宏伟的大堂。城垣最初由宋朝末期建造,后经多次修筑,至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抗清队伍作战略转移后堕毁漳浦县城,随后被更筑。学宫最初建于唐朝,雅称学宫,历经多次迁建,至乾道五年才固定在南官塘。漳浦古城内耸立着数十座具有精湛石雕与古建筑艺术的石牌坊。
关键词: 漳浦县 古建筑 古城

内容

几年来,有不少海内外先生、读者到县图书馆咨询绥安古城的历史面貌。他们中有的是为追根寻祖,有的是想从遗址、遗迹或史志的资料中以研究闽南及金浦的文化发展过程,有的是想从古城的变迁以研究历史人物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概况及闽台、海外关系史。
  社会是跟着历史巨轮的前进而发展的,一座城镇,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较为集中的城镇的变迁,更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漳浦县古城,乘着党的改革开放劲风,旧貌换新颜。在改造旧城中,街道增加了,拓宽了。高楼林立,沿街市场店铺栉比鳞次。整齐美观的住宅新村,一处处相继出现。近郊四周,丘陵铲成平地,三资企业厂房如雨后春笋。还有学校、医院、文化设施,日臻完善。几位阔别漳浦已多年的老友返乡,都这样说:看不出这就是过去满目疮夷的漳浦古城。
  为了给读者介绍漳浦古县城的一鳞半爪,我就史志记载及老前辈所传整理成下列资料,以供参考。
  县署在邑治正中,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始建。景龙年间县令李圭建围墙,官廨才免与民居混杂。宋朝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知县陈贯通重建。淳祐八年(1248年)知县杨浩然扩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张理改建,规制宏伟。大门上有谯楼。北上为仪门,仪门之内为戒石亭。进为甬道(走廊),甬道之顶为露合(阳台),甬道两房是吏员宿舍。过甬道为大堂。大堂左有寅宾馆,再左有龙亭,亭边有仓库。大堂之后有穿堂,过穿堂为后堂。后堂之后是知县廨(廨即办公厅),县丞廨在其东,典史廨在其西。以后历代修建,大概如此。今存大堂一座,辟为历史博物馆。
  城垣宋朝末建,南宋乾道知县薛世清始立三门,淳祐年间补为四门。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达鲁花赤”(总辖官)买撤都刺砌石为城,末端砌砖,环城浚濠深三尺,宽一丈。明嘉靖六年(1527年)知县周仲建城墙马道。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刘钦命堕旧城,筑新城,四城门增筑盎城,加设东西二水门以泄城内沟渠之水。城周1198丈。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敌台16座,南门建镇南楼,北门建仰北楼。民间传说“陈我峰移城给西湖蔡家造福”,据说陈我峰(即陈梧,嘉靖二十年进士)退休后为把静凉阁围在城内而移建西南隅城墙,使城内范围略有扩大。陈我峰虽贵为进士,在家乡只是一个缙绅,不可能自己私移城墙,大概是利用帮助知县刘钦命改建县城的机会把墙垣移建到静凉阁以外。清初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抗清队伍作战略转移,堕毁漳浦县城。翌年,清总兵杨捷克复漳浦,与知县李之琦及地方绅士蔡而烷、李瑞和等召匠更筑,城高二丈,周围1798丈。这城垣一直保持到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部队在城的西北角鸡笼山下用土炮轰开一个缺口(该处因此地名倒城隙,在今短途车站前面),后来由于攻坚武器进步,城垣已不再是牢不可破的防御工事,因而没有修复,逐步拆除。
  学宫漳浦县学建筑壮丽,雅称学宫。唐朝建在县治西北隅,宋天圣三年(1025年)迁建于印石山虎坑岭,因为虎患,庆历三年(1043年)迁建于县北,熙宁三年(1070年)迁于南官塘,又经一度迁移,至乾道五年(1165年)才固定在南官塘,该地遂名为“官学口”(今公安局处)。明初洪武年间知县张理扩建,增建大成殿,塑孔子像于正殿(因此名孔子庙),殿下有东西两庑,西庑为祭器库,两庑前为戟门,戟门外有阑栅门。殿左建明伦堂,东为日新斋,西为时习斋,两斋之下各建号舍十区。号舍之左为膳厅。殿后为教谕廨,教谕廨之东为训导廨。学宫前有道义门。又建射圃(学射箭场所)于学宫前(成化十九年即公元1483年移建射圃于东南隅,即今县第一中学地方)。正统年间凿泮池数亩。正统四年(1439年)在道义门右建学仓。嘉靖四年(1525年)砌孔庙前石路。嘉靖六年筑印池;在道义门左建文昌宫。又在射圃西建文公祠、名宦祠、乡贤祠(都在今漳浦第一中学)。还有演武厅,在北门外。
  社学嘉靖六年在县署左建仁字社学,在城西建义字社学,在城南建礼字社学,在城北建智字社学。
  明诚书院在东门外,原为黄道周讲学处“东皋书舍”,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道周罢官回漳浦讲学,其学生集资扩建为明诚书院(今黄道周纪念馆)。
  石牌坊明代,邑内街上耸立数十座具有精湛石雕与古建筑艺术的石牌坊:外台肃宪坊(为嘉靖十一年进士、按察使林功懋立)。廷尉坊(为嘉靖十七年进士、大理寺右寺正林策立)。昼锦坊(为正统元年进士、布政使陈叠立)。秋官大夫坊(为嘉靖十一年进士、刑部郎中徐表立)。进士坊(为嘉靖二十年进士、广东佥事陈梧立)。三世总宪坊(为万历五年进士、按察使陈一洙赠祖陈恕、父陈铨立)。进士坊(为成化十四年进士、广西参议吴超立)。以上诸坊立于西街。司空三锡坊(为隆庆二年进士、工部侍郎卢维祯立)。进士坊(在麦市街,为成化十一年进士、贵州参议陈奂立)。怀德坊(为买撤都刺、刘钦命二县令立)。邦伯坊(为成化五年进士、镇远知府林表立)。联芳坊(为正统元年举人杨盛,十二年举人杨武兄弟立)。步蟾坊(为景泰元年举人詹肃立)。以上诸坊在北街。天官坊(为吏部文选司郎中卢维祯立)。节钺开先坊(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陕西巡抚胡廷宴立)。世进士坊(为成化五年进士、镇远知府林表,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长沙知府林敬,四十四年进士、按察副使林绍立)。孝友坊(清洪琼光立)。节孝坊。以上诸坊均在北门外。崇恩坊(为林士章祖父林竦、父林烽赠侍郎立)。少司徒坊(为天顺八年进士侍郎吴原立)。龙章宠锡坊(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太常寺卿王应显立)。荣宠天申坊(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副使胡廷宴立)。纶章洊锡坊(为封御史刘大成立)。奕世恩纶坊(为隆庆五年进士,按察副使赵范立)。以上均在南街。藩伯坊(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参政王春泽立)。宫保尚书坊(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立)。华衮褒贞坊(为刘庭蕙母、奉旨特封安人陈氏立)。节孝坊(为清蔡新母、诰封太夫人、晋赠一品夫人林氏立)。双节坊(为商声妻林氏并媳蔡氏立)。节孝坊(为刘学周妻张氏立)。以上在南门外。玉堂褒宠坊(为封翰林院检讨林文贡立)。聚英坊(在孔庙前)。育秀坊(在孔庙前)。双节坊(为成化二十二年举人徐辅妻林氏、媳周氏立)。双凤坊(为成化五年进士吴瓌、林表立)。以上在学前街。翀霄坊(为景泰元年举人谢祐立)。文英坊(为万历元年举人陈昶立)。以上在宫学口、东街。节孝坊(为陈富妻林氏立),在东门外。今县城坊表俱无存。
  塔:
  漳浦县城有八座古塔:
  兴教寺四塔,已废,始建年代失考,大约唐朝建寺时已有之。
  西塔,在西水门(民间则称为南水门,在准提巷中段),中有佛像,从像上刻字知道为元至正六年(1346年)物。
  东塔,在擢仙坊内,即铺仔口街东端,今酱厂后。
  北塔,在忠节坊中孚巷(今讹音为东埔巷)巷口南侧。
  新塔,在县西仙云坊内,即临漳驿前(麦市街向西街南段拐弯处,今建泰怡园)。
  东塔、北塔、西塔、新塔始建年代失考,但据康熙《漳浦县志》卷四《灾祥》记载:明万历元年(1573年)“雷击东塔,坏其顶”;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九日戌时“地大震,……忠节坊,仙云坊二塔顶俱坠”,可知道其始建年代不迟于明朝,在万历年间已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残部至近年才被拆除。
  祠堂、古宅:
  明以前无考,以下为明、清时代遗构,今或存或已改建:
  林氏祠堂,在新路街(今小商品巷、礼拜堂处)。其族人林梓,嘉靖已丑科进士,任通政使,子林宰,万历辛丑科进士,历任太仆寺卿等职。据传,其家十八人为官,故有“十八顶纱帽”之称。
  陈氏宗祠,在西门内(今青年路税务局处),为万历丁丑科进士,四川按察使陈一洙所建。一洙之祖父陈恕、父陈铨俱诰赠按察使衔,按察使尊称“总宪”,故有“三世总宪”之称。
  蔡氏宗祠,在西湖。据传“陈我峰移城”于西湖蔡家大为有利,自明朝后期蔡大壮中嘉靖已酉科举人任宁乡知县,蔡宗禹中万历辛丑科进士任刑部主事始,科第荣显,清朝前期大盛,顺治年间中进士者有蔡而烷(任东昌府推官)蔡而烜(任桐柏知县)。蔡宗禹的后代尤其人才辈出,玄孙蔡世远(居下布),康熙己丑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赠尚书、太傅);蔡衍诰(居西湖),康熙五十四年进士,为翰林庶吉士:六世孙蔡新(居下布),乾隆丙辰进士,官至兵、礼、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宗禹另一六世孙蔡云从(居下布),与蔡新同科进士;蔡新之兄蔡溎,因在家乡教书养母,迟十年中乾隆乙丑进士,为翰林庶吉士。蔡新之子本俊,乾隆戊子进士,任南宁知府。蔡新之族孙善述,乾隆辛丑进士,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孙行达,辛丑恩科进士,翰林庶吉士。举人、贡生、秀才无数。
  黄氏祠堂,为康熙年间太常寺卿黄性震,于任湖南布政使时所建,故称“布政祠”,在今西街中医院地方。
  李氏大宗祠,亦在今中医院地方。始建于明朝中叶,人才辈出,著名的有崇祯甲戌进士李瑞和,任两浙巡盐御史,巡视中城,视鹾两浙。瑞和五世孙李实蕡中雍正丁未科进士,任翰林检讨,于乾隆年间修建大宗祠。
  刘氏宗祠,在布政祠南,万历八年进士刘庭蕙曾任云南提学,故称“学宪家庙”。
  姚氏祠堂,与刘氏祠为邻。
  李氏祠堂,在西街,北邻龙亭巷,南为打锡巷,原为明御史李瑞和旧第“保滋堂”,后改为其子延享祠堂,俗称李家祠。
  三房巷有陈、张二姓祠堂。
  蛔仔埕有潘、吴、涂三姓古宅。
  准提巷有李、曾二姓祠堂及陈我峰(陈梧,嘉靖辛丑进士)祠堂,蔡新“相府”。
  南水门(水阁仔)有林氏祠堂。
  西街金芳巷有蔡氏祠堂,始祖蔡祚周(西湖进士蔡而烷之子)康熙年间任福州府学教授,故称福州府学祖。
  阮氏祠堂,在西街李家祠斜对面(旧邮电局处)。
  詹氏祠堂,在南街(现绥南老人协会)。祖詹惠,明正德戊辰进士,南京御史。
  柯氏宗祠,在詹氏祠堂西面,后边为陈氏古楼。
  “尚书府”,明万历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府第。
  高子祠,在“尚书府”前,今绥南小学内。明成化六年(1470年),府、县官为原宋朝漳州高东溪建祠于此,历代维修。
  江氏宗祠,在盐仓埕南。
  程氏祠堂,在北门内。
  “港头林”祠堂,在北街,为佛昙港头林姓分派,堂号“黛峰”。佛昙港头林表于成化五年(1469年)中进士,任镇远知府,其孙林敬,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任长沙知府,曾孙林绍,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任山东按察副使;清康熙年间又有林登虎以举人任临汾知县,林廷俊以军功任兴化总兵等,明末清初其族人部份迁居县城北街,建“世大夫第”及祖祠,传衍子孙,其地遂名为“港头林”,有港头林巷。
  刘氏祠堂,在港头林祠堂附近,刘姓聚居处有“刘厝巷”。
  高氏古宅,在高厝巷南侧。
  烈女祠,在麦市街,今城关医院处。
  李氏长房祠堂,在北街司马第。
  李氏长房之三房祠堂,在东埔绣衣第。
  柯氏祠堂,在“绣衣第”南。
  李氏三房祠堂,在东市场后大埕内。
  卢氏祠堂,在东市场边。
  昭忠祠,在铺仔口街(现供销社),该处明清时代设“县前铺”为传递文书之站。
  陈氏古屋,在北街东埔巷口。乾隆元年与蔡新同科进士蓬山人陈杓旧府第,其后裔民初绅士陈古顺建新楼。
  施氏大宅院,在东埔巷口,民初绅士施子伯旧第。
  陈氏祠堂,在东街北端南侧。
  蔡氏“西山遗著”大厝,在东街,民初绅士蔡次恭府第。
  柯氏“箴园”大宅院,民初绅士柯安邦府第,在东街,与蔡氏大厝隔街两对。
  陈氏宗祠“崇德堂”在浦一中大门前端。
  徐氏宗祠,在浦一中边,花亭巷内。
  蔡氏宅院,在火烧巷眼镜潭边(今东环城路南边),民初绅士蔡扬清府第。
  蔡氏祠堂,在东埔,现酱厂处,俗称“浸水祠堂”。
  李氏祠堂,在“浸水祠堂”南,因旗杆石夹立在祠堂后,俗称“倒插金钗”。原“西街李”第五世长房“西星公”旧宅“芝醴轩”故址,后改建为第六世李瑞和(明崇祯御史)祠堂。
  还有为离任知县所立的祠宇:
  郑公祠,祀嘉靖十年漳浦知县郑禧。
  王公祠,祀万历二十七年知县王猷。
  余公祠,祀崇祯七年知县余日新。
  寺庙:
  兴教寺,在旧县署后(今县委会及县政府地方),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宋嘉定年间扩建,,历代重修,规模宏大,正中为“大雄宝殿”,下有两庑。殿后为法堂,堂东为方丈,堂西为西竺。两庑之外东有钟楼,西有鼓楼。前为山门,有“谈空亭”。山门东有“古泉精舍”。鼓楼西为“清轩”,轩前有屋名“不二”。山门之内有东西两石塔,山门外又有小石塔二座。历代多次毁于兵灾又重建,至民国初年还有三进石佛殿一座及大佛殿一座,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九路军驻浦旅部破除迷信,尽毁佛像,从此兴教寺不存在,而地名“兴教”沿用。(近年又有僧在大亭重建兴教寺)。
  应城寺,在县东,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元、明几度修建,清同治四年为太平军所毁。今建绥东小学校舍。
  准提室,在西街,清康熙十三年僧建,遗址今存。
  天后宫,即妈祖庙,一在北门外,一在南门外,今人重建。
  城隍庙,宋朝建于邑东,元朝迁于邑西,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迁建于邑南,历代修建。(今为啤酒厂宿舍)。
  东岳庙,在东门外印石山麓,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明嘉靖五年,漳州府推官黄直毁淫祠,拆该庙瓦木去修建明伦堂,后居民重建。清康熙三十七年知县陈汝咸恶其惑众,命毁鬼卒像,后居民重塑。
  值得称道的是宋朝县官对水利和美化环境的建设:
  傅公河,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任漳浦知县的傅希龙,接纳地方人士建议,召民工从县学内的泮池开凿一条小河从东南方通南溪,与鹿溪相通。鹿溪水随潮汐涨落,每天从这小河进入泮池,保持澄清,出现“梁山倒影”景观。居民区的污水也通过阴沟从这小河排出。今无存在。
  西湖,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知县赵师缙就西门外一处已废古陂召工开凿为湖,筑堤515丈,全湖周围550丈,水面80亩,内纳诸涧水,外通南溪,堤上设斗门为排水和纳入溪水之口,灌溉良田千余亩。陂边有堂,湖心建亭,湖水澄清,映远山,照近堞,成为游览胜地,明清以“湖泽储英”之名列入八景。今规划建公园。
  静凉阁,原名水阁,嘉定年间知县欧赓改名静凉阁,赵师缙改为风露香,但民间仍称水阁,在县治西南隅,准提室巷末端。
  亭,北门有北亭,西宸岭有仙人亭,县衙门左右两边有宣诏亭、颁春亭,印石山有遗爱亭,东门外放生池有美报亭,都是北宋所建。今均无存。印石亭为后人所建。
  弦歌堂,在县治东,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始建,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知县叶才老修建。无存。
  漳浦古文物极丰富,可惜大都无存,令人慨叹。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聿占
责任者
李圭建
相关人物
陈贯通
相关人物
杨浩然
相关人物
薛世清
相关人物
蔡而烷
相关人物
李瑞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