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绥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15
颗粒名称: 漳浦县第一个“亿元村”——绥西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2
页码: 725-7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绥西村原来是一处荒凉的废墟,但经过村民们的努力和不断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村庄。在农业方面,村民们通过集体育秧、种子杂优化等方法,使水稻每亩年产量达到一吨,成为了“吨谷村”。在工商业方面,绥西村发展了村办工商业和股份合作制工业三十多家,其中年产值150万元以上的有7家。此外,村民们还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无限的事业,例如利用土地转让赔偿款对“绥西旅社”进行改造扩建、充实设备,改为“绥城酒家”,并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兴办企业。现在,绥西村已经成为了福建十三个“亿元村”之一,是浦县第一个“亿元村”,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 漳浦县 村落 绥西

内容

绥西村原来十分荒凉。在县城西隅西湖之滨,曾经是瓦砾遍地的废墟,因为原先清朝富豪们的花园楼阁,于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一日(阳历1865年2月16日)太平军攻破漳浦城时被付诸一炬,夷为平地,只遗留“后楼”地名,和几个用三合土筑成的鱼池,积满污水,以及一头架在池中,一头架在岸边的“水阁”遗迹。小时(三十年代)我从那边经过十分害怕,因为传说池中有水鬼,那原是水阁的池中石柱被说成是钉着水鬼的“石钉”。还有一片土墩,据说下面便是“骷髅堀”收埋着无数死于战乱中的遗骨,亡魂出没于这一片废墟上。清末的战乱,继之以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真是满目疮痍。
  绥西村(行政村)有西湖、埔顶、西门三个自然村,住民原来大都务农。有部份村民早先原非农民,他们住在西街的三房巷、打锡巷、龙亭巷、金芳巷、许官巷、驿内巷、造花巷、街仔前一带,成份复杂,有地主、商家、小职员、小贩,以及打零工、“挑大路担”的贫民。土地改革时,地主改造为劳动者,贫民分到土地,商家也有因经营维艰自愿转入农业的,于是,这些市镇居民成为农民。
  现在,绥西人没有农、工、商的界限,有的一家人有几种职业,亦农、亦工、亦商,因为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工商业迅速发展。原先的三个自然村也与街市相连了,因为,随着人口增长,那些原住街巷间的村民再也不能在原来狭窄的住处呆下去了,纷纷在西部郊虎仔山下一带扩建新居,非农业户要建房也只能建到城外去,那原来十分荒凉的郊野便成为楼房林立的新市区了。西街闹市区与原来西郊三个自然村连为一体。
  绥西村除了抓住原来的农业生产不放外,并发展村办工商业和股份合作制工业三十多家,其中年产值150万元以上的有7家。自1992年以来,绥西全村年社会总产值一亿多元,成为福建十三个“亿元村”之一,是浦县第一个“亿元村”。其中,农业产值350万元,工业产值550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550万元。现村的集体固定资产有1000万元,年集体纯收入6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200元。村民不必上缴“三金”和农业税、公粮,全由集体经济理清。
  绥西村的成就,有人归功于村“两委”,有人说是由于地理位置好,有人认为是党的好政策所使然。三者都说得对,但如果只强调其中一项而忽视其他二项,就都是片面的。其实,这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配合的结果。试想,如果是“四人帮”的“天”,极左路线之“时”,连私栽一株果树都要砍,连自种一株南瓜都要拔,连在自留地里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印度草”都要锄除,村领导人推行今日这样的富民措施,会不被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斗吗?如果是“地”在听不到汽车声的山旮旯里,办“绥城酒家”、机砖厂、办“漳绥石油公司”和加油站行吗?当然,共天时地利者未必都能有如绥西那样大的成就,决定因素还在“人”,“事在人为”是一句成语,也是现实。绥西村有处于闽粤交通线上的“地利”,以村两委密切配合的“人和”,缘改革开放的“天”,不失“时”地抓住机遇,领导广大村民奔小康。集体富了,水涨船高,个人也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明显改善,村干部得到群众拥护和上级信任,领导班子四位主干:党支部书记李传来、副书记林寿森、村委主任戴程山、副主任蔡天华,都是几届连任,这样稳定的领导班子,步调一致地从探索到实践,经过艰苦奋斗,领导村民有方,才实现了“亿元村”,被誉为“漳浦第一村”。绥西,从前曾被说成“睡狮”,如今被称为“醒狮”。
  绥西村的具体成就
  农业方面,全村只有近千亩水田,而人口三千多,每人平均只有三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十分重要,这只有依靠科技。村里采取集体育秧的办法,实现种子杂优化,使水稻每亩年产量达到一吨,自1992年以来成为“吨谷村”。绥西村被征用许多土地,开发工业区又动用很多土地,但那大都是山坡地,原来是“冢仔埔”,有的虽经过开荒种杂粮,而产量甚低,对于水田则不肯轻易减少。
  有人说绥西是靠“卖土地”富起来的,那似乎说得有点“理由”,但如果把土地使用权转让赔偿款分净吃光,就是再多的钱也只是“过眼云烟”。绥西村无论集体或个人,都善于运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无限的事业。如:1984年,村两委利用土地转让赔偿款,对原来在穷困情况下因简就陋兴建起来的“绥西旅社”改造扩建、充实设备,改为“绥城酒家”,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500平方增加到5000平方米,是一座含有旅社、餐厅、各种商店、金融业、停车场等经营项目的综合大楼。这座大楼的经营收入,使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一万多元增加到4.4万元。同时,村两委积极引导和扶持村民兴办企业。几年中,全村从事商业,饮食业、建筑业、运输业等行业的村民达到400多户,从业人员600多人。
  接着,村两委投资135万元,抽调人员协力办起一座有24门轮窑的机砖厂,1988年开始生产,年产1000万块红砖,年产值150万元,税利40多万元。
  自1990年起,绥西村与镇、县三级联办“绥安工业区”。
  进入九十年代,绥西村共有村办工商业和股份制工业三十多家,主要有:
  引进外资,办起了绥兴雨伞厂,来料加工“洋伞”,产品复出口,年产值2500万元。
  建良板材有限公司,村与港商合办,开发石板材出口,年产值1000万元。
  绥安轧钢厂,股份制企业,年产值1000万元。
  绥西机砖厂,村办企业,年产值200万元。
  绥城酒家,村办企业,年产值250万元。
  土建机械队,股份制企业,年产值200万元。
  以上七家骨干企业年产值6000万元。
  全村村办企业十多家,村民股份制企业二十多家,欣欣向荣,有很大一部份是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起了明显变化,由以农为主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村两委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如:集资扩建绥西小学校舍,建成一座拥有1400平方米标准化教室的教学大楼,兴办几个幼儿班;成立老人协会等。
  绥西村两委并不以有这样的成就为满足,他们还有宏伟的目标和计划,领导村民向前迈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传来
相关人物
林寿森
相关人物
戴程山
相关人物
蔡天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