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坂中等技术学校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13
颗粒名称: 大南坂中等技术学校始末
分类号: G718.3
页数: 2
页码: 716-7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南坂中等技术学校是一所位于福建省大南坂农场的半耕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旨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服务农场农业生产。1965年正式开学,学生享受农场正式职工的待遇。学校办学形式为半耕半读,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文革期间校园内张贴满大字报,攻击对象包括校领导。1967年大串连队伍陆续回来后,留下旧生进行“大辩论”,分为两派。之后少数派和当权派们被攻击,逃往万安农场场部和浯江。回来后无事可干,便请来老拖拉机手教机械专业课程。最终在1968年大联合后解散。
关键词: 漳浦县 中等技术学校 教育

内容

大南坂中等技术学校,全称“福建省大南坂农场半耕半读中等技术学校”。筹办于1964年,当时“教育要改革”的呼声正高,半工半读,半耕半读的办学形式在全国广为推广,在这种大气候下,省农垦厅研究决定在全省105个国营农场中选择漳浦大南坂农场、仙阳茶场分别试办半耕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具体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服务农场农业生产。经省高教委批准,为正规的中等学校。
  学校于1964年初开始筹办,由副省长、农垦厅厅长刘永生任名誉校长,大南坂农场党委副书记李宋保兼任校长,抽调张功树(原农场党委宣委)任常务副校长,王文铮任教务负责人,卢荣忠为生产负责人,那家祥、谢成周为军事、生活负责人,以及陈渊栋、许乃武、吴家栋等10名教师;1966年又调进郭志朗、郭民政、黄斯文等3人。
  七十年代以前,万安、石古都属于大南坂农场的分场,学校校址就选在万安分场华侨新村。此新村是六十年代初为接待印尼排华归来的华侨所设,建有三幢同式的二层楼。学校选择在这里设立时,拨出第三幢为师生宿舍,第一、二幢仍为归侨住房。1966年下半年又在食堂前建一座一百多平方米的简易餐厅,以竹筒为支架,稻草盖顶;并建三座标准教室(位于现赤土乡政府大楼后)。
  学校于1965年元月五日正式开学。自开学前至9月份陆续招收高农一班学生25人,初农二班学生94人,按照当时的“军事化”习惯,分别编为一排、二排、三排。学制均定为三年。生员主要来自大南坂、大帽山、白竹湖干部职工的子女、亲属。由于大南坂干部职工的籍贯构成复杂,学生分别来自福建、广东、四川、江苏、安徽、海南等省的36个县,有十几名是归国不久的印尼华侨。1966年9月又招收第二批学员100余人组成三个排。学生享受农场正式职工的待遇,每月40斤口粮,伙食费9.50元,公费医疗。
  学校的办学形式为半耕半读,但一开始主要是劳动建校,除修建操场(在现赤土乡政府与华侨新村之间)等基本设施外,主要是搞生产基地建设,在赤土的万安村、瓦仔溪村和新村之间,夯筑等高环山梯田,开辟了数百亩的剑麻基地、水果基地和粮油基地,又于学校南侧开辟十几亩蔬菜基地(学校倒闭后移交给农场成为万安农场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1965年秋天以后,才开始趋于正规化,半天读书,半天生产劳动,农闲多读,农忙少读,雨天多读,晴天少读,随着农事季节变化调节劳动和学习的时间,但原则上遵照办学前制定的教学生产大纲安排年度教学、生产任务。教师多是农学院的毕业生,也有第一批上山下乡的高中毕业知识青年。学生的编排:一、根据文化程度。二、根据年龄,不少在入学前己辍学参加农场劳动多年,已可独立安排和执行生产劳动。学习主要课程除基础课必修课外,专业课选择农业、果树、畜牧、兽医等有关课程。学习、劳动和生活都极其紧张、活跃,充满了军事化,并有一个13人的武装基本民兵尖子班,上操、劳动都全副武装,走在前头。一支文娱宣传队,经常自编自演各种服务于政治的小节目,到处宣传演出。一时,形成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各级领导对这学校的前景充满信心。刘永生名誉校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到过学校二次。常务副校长张功树于1965年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半耕半读教育工作会议,订做一批用毛主席字体拼凑的“福建省大南坂半耕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校徽,带回给师生佩戴,一时全校欢欣鼓舞,激动若狂。但不久“文化大革命”席卷这所旭日初升的学校。
  1966年5、6月份,校园内张贴满大字报,攻击对象从“三家村”直到校领导。6月20日半夜,形势逆转,一个学生在大会上被点名,责成检讨。但8、9月份又开始出现攻击“当权派”的大字报。选派2名红卫兵到北京参加国庆节检阅,回来作报告,当时大串连之风已遍及全国。11月初组织全校100人,分乘三部客车,南下串连到汕头,住了一星期,回来时,324线国道上已挤满串连的队伍。1967年元月,大串连队伍陆续回来。但少了杜浔人刘宗德一人,他已因患脑膜炎死于三明。接着宣布1966年9月份入学的新生或返回原校闹革命,或遣散回家,仅留下一百余名旧生留校闹革命。以后便是“大辩论”了,分为两派,先是仅有30余人的少数派在学校内住不下去,避居于万安农场场部,11月27日半夜,场部被多数派(二八派)攻占,少数派与万安工农总部(二七派)逃往赤土公社的万安村和旧镇公社的浯江,12月4日下午二七派反攻,攻占万安场部,农场的二八派和同派的耕读学校学生逃往大南坂场部,直到大联合才回来。
  少数派和当权派们回到学校后,搬出校舍大楼,住进建好不久的教室,其间,义务参加过附近生产队的农忙劳动。无事可干,便请来农场机务队的老拖拉机手教农业机械专业课程,半个月后,搬到机务队学习开拖拉机、修理汽车和拖拉机等机械。到1968年10月大联合时,十几个学生都已经能独立驾驶拖拉机及进行一些维修工作了。
  逃到大南坂农场的二八派学生回来仅一个多月,刚刚把被破坏的环境和宿舍整理好,师生们便以紧张的神情注视着手执红白棍的纠察队进出校门。11月16日,农场就派员前往在第二次正式启用的教室里宣布学校下马了。遣散的方式是,绝大多数学生回到原来的地方,部份根据志愿安排到农场各队,余下十几名外地来的,无其他选择的余地,留在新村剑麻队劳动,成为正式的农场职工。
  多年以后,根据闽高教(84)人字010号通知,由福建省农业厅于1984年5月对该校高农毕业的25人补发了综合农业专业的毕业证书,享受中专毕业待遇,已参加行政工作的,均转为国家干部。而初农二班,仅发给肄业证书。至此,这所漳浦县历史上唯一的中等专业学校,有始有终地宣告终结。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铮
责任者
刘永生
相关人物
李宋保
相关人物
张功树
相关人物
王文铮
相关人物
卢荣忠
相关人物
谢成周
相关人物
陈渊栋
相关人物
许乃武
相关人物
吴家栋
相关人物
郭志朗
相关人物
郭民政
相关人物
黄斯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