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壮心不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98
颗粒名称: 默默耕耘壮心不已
其他题名: 记已故书法家洪和漳先生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2
页码: 671-672
摘要: 这篇文章是对漳浦县书法家洪和漳先生的缅怀和追忆。文章提到洪先生在群文战线默默耕耘,是漳浦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其书法作品在国内各级重要书法活动中参展、获奖,被编入多本大型专业书籍。洪先生淡于名利,与世无争,虽书艺渐佳,却沉缅砚池,挥毫不辍,毫不以书家自居,深为书界所崇敬。
关键词: 漳浦县 洪和漳 书法家

内容

洪和漳先生是我县群文战线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也是九龙江畔声誉颇大的书法家。他过早地谢世,一晃便是半年多了。我们因不能对先生的精神道其万一而深感内疚。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我们谨献此文,聊表寸草之心。
  六十二岁,对一般人说来恐怕是夕阳西下;而对不懈追求书艺、渐入佳境的艺术家来说,却是如日中天。和漳先生有许多未竟的事业:全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的采访、征集、改稿、定稿、排印等工作尚未完成,书法艺术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如何发展漳浦的书法艺术……等等,他有好多事要做,有好多事想做,他热爱生活,更热爱群文事业;他热爱生命,更热爱艺术,大地有情,苍天无眼,便纵有千言万语,点点清泪,也无法表达我们对和漳先生的哀思和敬仰。
  先生虽去,音容宛在,他一生枕藉艺事,神专独创,奖掖后进,谦逊勤学,同道情谊,每每萦怀于胸。
  先生在世,淡于名利,与世无争,虽书艺渐佳,却沉缅砚池,挥毫不辍,毫不以书家自居,深为书界所崇敬。
  和漳先生,号云草,1931年9月出生于漳浦杜浔正阳村,先前为《漳浦文艺》、《梁峰》编辑、漳州市书协会员、漳浦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省灯谜协会会员、中华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当代书画艺术学会研究会研究员。书法作品四十余次在国内各级重要书法活动中参展、获奖,作品多次镌刻于中国游园碑林,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等,并为贵州省博物馆、大日本书艺院等国内外单位收藏,其作品及艺术简历被编入《中国当代书法家墨迹》、《中国当代文学、书法、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中国钢笔书法艺术》、《中国硬笔书法家作品集》等大型专业书籍。
  先生自幼秉承家学,书法根基较深,其父亲洪嘉谟,是三十年代名振漳浦的文人学者,通经典古文词之学,擅书法。和漳先生孩提时代就在儒家教条的严肃家法下成为一个笃诚的学子。在他的家乡,有一个闻名杜浔的逊清秀才洪和庭,才大学饱,成天吟诗作画,收集古董,家里雕龙画栋,名书名画屡见不鲜,和漳出入其间,耳濡目染,兴趣倍增。因此,他从小学起就能写出一手令人赞赏的毛笔字。与和漳一起向洪嘉谟学习书法的还有堂兄洪和株、堂弟洪和栋等。和株早年就学于暨南大学政治系,解放前曾任国民党长泰县党部书记长、厦门市教育局长等职。1947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曾派大批官员接管台湾省,洪和株亦在此列。自此定居台湾,现已80多岁。洪和栋解放前也举家定居台湾,现已去世。
  和漳先生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随时闪烁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光芒。1952年,他到福建革大就学,毕业后回漳浦县文化馆工作。书法、绘画、文学、考古、体育无所不能,表现出一个艺术家天赋的全面性和敏锐性。而因身份较高,在极左路线的践踏下,经受诸多折难,他却始终坚守艺术的信念。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曾不得不投笔去另谋生计,历经困苦。由于“划清界线”,他为不连累人而不随便与人谈话,不随便与人打招呼,沉默寡言,被误为个性既“强”且“怪”,其实在他貌似冷峻的外表里,燃烧着一颗对文化事业,对艺术不懈追求的滚烫之心。1982年平反,落实政策归队后,他带着夺回逝去青春的信念默默工作,默默拼命。1992年到了退休年龄了,老伴看他体质那样弱,干起来真不要命,再三劝他按时退休。他确实真累,很想退下来治治病,但看到文化馆编辑《民间文学三集成》任务重,时间紧迫,又没人顶替得了,便决意编好“三集成”然后退休治病。那里知道,这一拼便把命也豁出去了。他患肺心病,气喘,医生强调必须休息治疗。他却取回药在家服用,坚持继续工作。即使在不能吃饭的期间,他也到印刷厂对稿,排印《民间谚语》,直到在回家的路上被自行车撞伤,在不能支撑的情况下,才肯躺在病床上。在住院期间,医生要他输液,当他知道输液很贵时,就复说文化馆经费少,不能为他增加单位负担,经领导和同事几次劝说,最后他仍断然拒绝输液。他为减轻单位负担而出院,医生几次建议服用冬虫夏草,他把药单塞在衣袋里,不让家属买来服用,直到他离别人世时,手里还捏着那张药单……。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病有望好转,在弥留之际,他还凭着平生的医学知识为自己开最后一张字迹模糊的药单。他还在叨念着书法创作和尚未全部完成的“三集成”,还牵挂着许多事,然而,谁能阻止死神对生灵残酷无情的掠夺呢?最后,他留下那些不朽之作和令人感念的事迹离开人世。
  和漳先生的书法最值得称道的是晚年变法脱俗。这种变法脱俗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小楷作品之中。他早年学书四体皆能,但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俗”。熟话说,艺术落俗无救。他晚年变法,在传统精华与时代取向的座标系中,他找到了历史的契合点,使他的书法出现奇迹,即他完全告别了颜柳的世俗气、野气之后,在王宠、王献之、文征明、李叔同那里找到了抒发内心意蕴的突破口,由此一发不可收。在探索中,他的书法逐步基于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法,绝俗而不拘于俗,形成超脱淡逸,凝重静健、清丽高雅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已很难找到他以前的那种“烟火气”。他把这种追求推广到行书、楷书中,使其作品的格调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他能在近年的书法上取得成功,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其信条就是实事求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原则,每有新作,决不轻易发表,必反复推敲,甚至几经寒暑,以求“严丝合缝”。二是有冷静的自省精神。他在平反后重新回到文化战线时,其求艺心理的自我反省尤为强烈,他认为,潜心艺术乃终生之事,切不可操之过急。是的,古人在案牍劳形之馀笔墨遣兴抒怀,其书翰墨札中所流露出的精神意蕴必与他的性情气质吻合,艺术家与寂寞生活相随,能使书之境界高远深邃。
  和漳先生把毕生精力献身于书法、文化事业,人如书之朴实,书如人之敦厚。列子曰“得而不喜,失而弗忧”,和漳先生甘于寂寞淡泊,故能于艺术中臻于超逸之境界。他在书法中潜心于艺术的表现力,却不同于学习书法中一般的程式化倾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宁静而无为,尊敬艺术的真挚态度,使他能在书法领域中遂其心,足为后学楷模。
  和漳先生作古而去,寥寥短文,难以寄怀,一叹。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柯云翰
责任者
洪和漳
相关人物
洪和栋
相关人物
洪和株
相关人物
王宠
相关人物
王献之
相关人物
文征明
相关人物
李叔同
相关人物
洪嘉谟
相关人物
洪和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