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际风正好,扬帆向外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95
颗粒名称: 此际风正好,扬帆向外洋
其他题名: 记杨江河委员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664-6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岱嵩岛是漳浦县的一个有居民居住的小海岛,岛上居民以捕鱼为业。过去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很多人飘洋过海谋生。现在岛上渔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很多家庭还使用了家用电器。杨江河是岛上的一位企业家,他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不断探索和学习新技术,带领岛上渔民发展海带养殖和灯光捕捞等产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他及时掌握新技术动态,引进和改造海捕虾网具,推广海捕虾技术,使大伙共同致富。
关键词: 漳浦县 杨江河 委员

内容

岱嵩岛,是漳浦县诸多岛屿中唯一有居住人口的小海岛。它位于佛昙湾上,整美半岛西侧。全岛面积0.2平方公里,形如火炬,其南北长0.7公里,东西宽0.3公里。岛上有一渔村,全村723户3427人,世代以捕鱼为业。据清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大桑屿在十七都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闽南话“大桑”、“大嵩”、“岱嵩”谐音,音不变而字不断被雅化。清初以前以“地宜桑”而称该地为“大桑”,《县志》说“今(清初)误称大桑为大嵩”,所谓误称,其实是雅化,最大原因在于桑蚕之业已废,随着附近地区人口增加对鱼食需求的增长,大桑岛居民由“宜桑”改为“宜渔”,大桑岛仅0.2平方公里,不大。只因岛上有山体抵挡风浪,才得以保住沧海中的桑田,居民为拔高那小小山体的形象,在改业桑为业渔之后,雅称此岛为大嵩,后再雅化为岱嵩,这便是名称与实体不相符的由来。
  岱嵩岛虽有鱼产之利,但过去米珠薪贵,鱼不值钱,居民历来生活甚苦,很多人飘洋过海谋生。今日岛上渔村,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户户渔家,住上新房,建楼房的也逐年增加,都用上自来水,用上了电、电视机、电饭煲、电冰箱、音响设备等家用电器普及率很高。程控电话也开通到这海岛。陆岛码头于1993年4月建成,国家为这工程投资181万元,码头结构为50吨泊位空心长方型。岛上渔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
  当代,在这岛上诸多海之骄子当中,有一个名叫杨江河的中年汉子,生得一米七八身材,长期的风浪洗礼,使他显得机警、沉着、果断;烈日、海风的沐浴,使他显得结实、粗犷,加上渔民的一样肤色,乍看,地道是渔民中的普通一个,若无介绍,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老板——佛昙渔业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一位敢想敢干,敢闯外洋的远洋捕捞带头人。
  杨江河,1945年生于海岛渔家,少年时期的杨江河时常跟随长辈出海捕捞弄潮,接受风浪考验,练就顶风斗浪的胆量,分享渔汛丰收的喜悦,也尝试海水的咸涩,从而爱上那湛蓝无际的大海,憧憬未来驾驶渔轮,纵横在万顷碧波之上。1961年他农中毕业回乡,便投入渔业大队,置身大海的怀抱。1962年,岱嵩岛开始试养海带,大队派他跟随几位较有经验的渔民北上旅大,学习海带育苗及养殖技术。那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海带这种低档食品居然也是抢手货,在旅大学习育苗及养成技术的杨江河,巴不得三天两头学完技术,把苗带回家乡,播入大海,使漳浦民众尽快尝食到自己生产的海带。一个月的刻苦学习,北上的伙伴们都掌握到海带的养成技术,运回种苗,投放于岱嵩岛附近的海域,当年收获海带,投放市场。1963年起,杨江河正式编入渔业队,出海参加捕捞。1965年大队引进灯光诱捕作业新技术,杨江河调灯捕船当船员,1966年当甲板长,1967年当灯捕技术员,在实践过程中,杨江河留心观察、思考,常向有经验的渔民请教,技术提高较快,出海生产时,他在诸多环节中提出改进技术的意见,均有独到之处,深受伙伴的好评。该船的单船捕捞年产量,连续四年居全县第一。1968年,古雷公社油澳大队渔业队也购置灯捕作业船,初办缺技术人才,经水产局介绍,杨江河等两人受聘到油澳大队灯捕船当技术员,传授、指导灯捕技术。当“赤脚”技术员全凭实践经验,直观地手把手传授技术,没有“真功夫”是不能胜任的。杨江河年青,精力充沛,热情,始终和兄弟村的渔民们战斗在灯捕船上,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他们,取得他们的胜任。聘期原定六月,结果延聘至十二个月。这一年,油澳大队灯捕作业船获得好收成,成为古雷公社渔业生产的一面旗帜,周围几个从事渔业生产的大队,也纷纷引进这种先进的捕捞技术,有效地推动当地的渔业生产技术上一档次,上一台阶。
  1969年,杨江河返回岱嵩岛,一直从事渔业生产,1978年起担任灯捕船副〓、船长。在长期的海上捕捞生产中,他不断探索、学习,较全面地熟悉有关季节、渔汛、渔场,以及天气物候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生产技术。他所负责经营的渔船,经济效益一直保持在全村上游。
  事物在不断发展,灯光捕捞也随着新捕捞技术的出现而逐渐走下坡路,直至被淘汰。八十年代初始,随着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杨江河便大胆地向大队承包一条停港待售的灯捕船,进行技术改造,装置了流刺网具,发展流刺作业,一时也获高产高收。1983年,省内外海捕虾技术研究有了突破,杨江河及时掌握这一技术动态,在省水产厅、省海洋研究所和县水产局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借鉴外地海捕虾网具,加以改造,经十多次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通过引进、改制的海捕虾网,捕虾入网率高,经济效益好。先进的网具吸引渔民们的极大兴趣,由近及远,许多渔民纷纷前来看样订货。为推广新技术,使大伙共同致富,杨江河在县水产局指导支持下,于1984年办起网具厂,将岛上渔家妇女组织起来,生产虾网,沿海各地闻讯求购者纷至沓来,无形中起到推广技术和增加岛民收入,一举两得的作用。
  1985年,杨江河又与岛上渔民杨连乔、杨仲添等人合作研制专捕乌皮马鲛的网具和专捕大鲳鱼的网具,均获得成功。这两种鱼均是高档鱼,畅销港台,经济效益好,这两种网具至今沿用。
  杨江河十分重视海上先进通讯设施的安置。1985年底,他转场广东惠州海域生产作业时,与粤、港渔民接触较多,看到他们船上所装置的无线电通讯设施,即进行仿效,购置二台无线电对讲机,先在2102号船和杨建生船实现海上通话,又经上级批准,杨江河在自家设置岸台,实现陆海通话,使用后很快产生极好的效益。有一次,2102号船出海后推进器掉落,操纵失灵,岸台得讯后马上派船前往救援,使之转危为安,继续投入生产。又一次,该船用探鱼仪发现马鲛鱼群,但船上无备大目流刺网,若返港取网便失去良机,该船只好边跟踪鱼群,将渔讯用对讲机报告岸台,岸台得讯,火速派船将网具送达,及时投产,当天捕获马鲛8000多斤。先进的通讯设施,既保证安全生产,又可提高产量,岱嵩岛上渔民一时掀起争购对讲机的热潮,筹资10多万元,请杨江河替他们代购,单就1986年一年里,杨江河为乡亲代购100多台对讲机,不收取任何报酬,设在自家的岸台也是无偿为大家服务。至今,全渔村适应外海捕捞的250艘渔船均安装上对讲机,及时传递情、风情、灾情等信息,保障海上生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杨江河被市、县水产局聘为渔业信息站副站长(兼职不脱产)。
  杨江河及岱嵩岛上诸渔友的成功,是他们开拓奋发精神的成果,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援助。1989年,省内渔业信息指出,近海渔业资源明显减少,捕捞作业产量下降,一些渔村已陆续组建外海船队,参与外海渔业生产。长期在海上作业的杨江河,早就明了开拓外海渔场势在必行;对外海捕鱼跃跃欲试,但因资金不足,将这念头暂时搁下。1989年近海捕捞作业的减产,杨江河的心颤动了,几次日夜不眠地思考,经与渔友们几番商量,几次探讨,取得共识。省、市、县、镇政府逐级明确支持。1989年8月,省水产厅解决贷款30万元,自筹40万元,当年建造一艘70吨位315马力的外海捕捞船,1990年投产,是全县第一艘外海捕捞船,开拓外海礁石渔场,进行拖网作业,捕捞石斑鱼、真鲷鱼、金鲷鱼、鱿鱼、龙虾等高档鱼类,经济效益相当可观,1990年至1992年,每年获利30万元。1991年底,杨江河又自筹资金50万元,购进一艘装机450马力的外海捕捞船,1992年投入生产,当年获利30多万元(两艘一年共获利60多万元)。
  发展外海捕捞船获利丰厚,杨江河的榜样为渔民群众所借鉴,纷纷筹措资金,造船置网,极大地推动本岛外海捕捞业的发展。在杨江河的鼓励、支持、带动下,至1992年,岛上渔民新造外海渔船16艘。在镇、村领导的倡议下,大家自愿组织起来,成立“佛昙渔业开发公司”,众人推选杨江河担任经理兼董事长。这个公司的成立,为我县群众渔业打出外海以至远洋奠定了基础。1993年上半年,杨江河又积极联系,佛昙渔业公司申请加入漳州市远洋渔业公司获准,成为市远洋渔业公司的成员,使岱嵩渔船能够由外海而进入远洋捕捞创造了先决条件。新近了解到,明年这公司的部分渔船,将出国远洋生产。岱嵩岛的渔业,从此,冲出海峡,走向世界。
  在岱嵩海岛海村,渔民们都夸杨江河有远见,有能力,是该村渔业生产的开拓者,带头人。确实如此,是杨江河的开拓创业精神,带领推动了全岛渔民用科技装备自己,向外海,向远洋要效益,要财富。如今,全村拥有渔船300余艘,其中装机12马力(及12马力以下)的有50艘,24马力至150马力的250艘,150马力以上的100余艘。各类渔船上的网具、通讯设备、探测仪器、航行器具齐备。多数渔船已实现一船二至四种网具,以适应各类捕捞作业的需要,生产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3年全村收入预计可达三千万元,为1983年的六倍。渔民人均收入1650元,为全县上游。加上政府的支持,现在岛上与陆上通电,通水,通电话,至1993年8月,全村已开通闭路电视。海岛码头也建成投入使用。渔村在改革开放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此际风正好,杨江河,祝愿你领头扬帆,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出海峡,冲向大洋!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杨江河
相关人物
杨连乔
相关人物
杨仲添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