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厝围垦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76
颗粒名称: 花厝围垦工程
分类号: S95
页数: 3
页码: 619-6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拥有丰富的海岸线和海堤,具备发展围垦和对虾养殖的自然条件。解放后,政府重视围垦建设,推动了对虾养殖的发展。花厝围垦工程是漳浦县的大型围垦项目,位于佛昙湾东北部海滩,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主体工程包括水闸和海堤,为发展对虾养殖还增建了纳潮涵闸。工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漳浦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 漳浦县 围垦工程 对虾养殖

内容

漳浦县海岸线长322公里(其中海堤长216公里,防潮保护面积7.54万亩),蜿蜒曲折,形成三大半岛(古雷、六鳌、井尾)、四大港湾(江口、佛昙、浮头、东山内沃)。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佛县、赤湖、浯江、鹿溪、杜浔和漳江(云霄县交界)等溪河,大量的淡水常年注入港湾的,水质肥沃,饵料充足,气候温和,是鱼、虾、贝、藻生长繁殖的天然养殖场。随着溪河排水的冲积,海岸线逐步向外延伸,滩涂不断淤积扩大,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19.2万亩,又是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解放前,沿海地区广大群众,就曾经进行围海造田,发展种、养业,但为数极少,至1949年仅0.44万亩。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围垦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念“山海经”,发动群众,向海进军,大搞围垦,发展对虾养殖。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认真贯彻落实“谁垦、谁养、谁受益”的政策,以及凡有经营能力的个人或联合体,均可承包开发集体荒滩,产品有权自行处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渔、农民开发滩涂资源的积极性。1979年至1983年,沿海乡(镇)、村围海21片面积1.99万亩。1986年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后,沿海地区又掀起了“围海热”,除继续利用已围未垦面积1.58万亩外,又新建花厝、霞美、竹屿等围垦工程,围海面积1万余亩。1986年11月15日,《中国水利》杂志第11期以“大念‘山海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为题,推广漳浦县大搞围垦、发展对虾养殖的经验。目前,全县已围海72片,总面积7.23万亩(其中千亩以上21片,面积49万亩),已利用面积6.7万亩(其中垦植面积2.4万亩、养虾面积4.3万亩)。本文重点介绍目前全省五大垦区之一的花厝围垦工程。
  花厝围垦工程位于佛昙湾东北部海滩,海堤西起佛昙镇花林村。东至前亭镇庄厝村,故而得名。这个垦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历史最高潮位3.5米(一般秋汛大潮位3.1米)、最低潮位2.4米(一般秋汛小潮位2.1米);每年6-9月间,常出现东北、西南方向的热带风暴,一般风力为10-11级。上游集雨面积28平方公里,滩涂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垦区内有东、西两条主港道,遇旱还可引石过陂、赤兰溪、杨美等中型水库(兴利库容共5640万立方米)淡水,补充养殖水源。
  1984年6月4日,原龙溪地区水利电力局上报《漳浦县花厝围垦工程初步设计书》;同年8月25日,福建省水利水电厅批复:同意漳浦县兴建花厝围垦工程。同年11月成立“漳浦县花厝围垦工程指挥部”,即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提前动工兴建水闸。主体工程(闸、堤)于1985年元旦正式动工,1986年12月基本建成,比原计划提前1.5年,荣获1985年度全省基建工程先进单位。
  水闸:于庄端兴建挡潮排涝水闸1座,岩基圬工结构,按五年一遇24小时暴雨、36小时排完标准设计,由县水利电力局工程队负责施工,提前于1984年12月破土,1985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这座水闸共6孔,孔宽3米,总净宽18米;闸室长11.5米,闸墩宽1.0米;上流护坦长18米,下游设消力池(长10米、深1.5米),后接护坦长15米与主港道连接。闸门采用钢筋混凝土平板,高3.2米,宽3.3米,安装15吨螺杆启闭机6台;上游端设长24米、宽5.6米的钢筋混凝土板式交通桥。
  海堤:总长2080米,同花林、庄厝、大社、墟仔等主要受益村负责施工,先抛沙垫层厚0.8-1.2米,于1985年5月基本完成抛沙任务后,每天上场劳力最高峰达2000多人,突击筑堤。在施工中,我本人曾几次到过现场,特别是观看了海堤堵口合拢“突击战”:海堤合拢口留在0+300——00+800堤段,长500米,堵口时选在11月至次年4月小潮期抛石,最大流速控制在3.5米/秒。当东、西堤段合拢口逐渐缩小时,1986年6月18日,几艘“船排”运来满载的乱块石(一般块重30公斤左右),在统一指挥下,集中抛入定位的海中,浪花四溅,一次堵口合拢成功。这条“巨龙”似的海堤,平均堤高4.3米(最大堤高7米),堤顶宽2.5—3.0米,内坡1∶1.75,外坡1∶2,并以碎石垫层和条块石护坡。围垦毛面积6600亩,是目前全省五大垦区之一。
  为发展对虾养殖,在沿堤段每相隔300—400米处,各增建纳潮涵闸1座(共5座),每座2孔,孔宽1.5米,并设置截水墙封闭,底板浆砌条石0.8米,涵顶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
  以上主体工程投劳57.2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5.08万立方米(其中沙方7.68万立方米、土方21.66万立方米、炸石3.10万立方米、砌体石方2.63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0.01万立方米),投资286.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5万元、银行贷款131.5万元),使用三材:水泥840吨、钢材44吨、木材320立方米。
  虾池:水闸、海堤基本建成后,于1987年元旦全面转入垦区虾池建设,完成土石方113.1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04万立方米),投资545.1万元(应由受益镇、村负担,因自筹资金无法筹集,由贷款解决,其中向世界银行贷款437.8万元)建成精养规格虾池134口面积共3723亩,除留977亩由工程管理单位自营外,其余2746亩,按原划定分配给前亭镇庄、大社、墟仔、欧厝村(场)和佛昙镇花林村共10个股份,按面积承担贷款债务,出租给虾农承包经营,一定5年(1987—1991年)。为方便垦区交通,还新建1条运输公路,使庄厝至佛昙路距短15公里。
  1987年工程交付使用,成立“漳浦县花厝围垦工程管理处”,加强围垦工程维修管理,经几次暴风雨袭击考验,工程质量良好。新建海堤,堤身稳定,取代了堤内原有18公里长的旧堤,不仅每年可节约加固旧堤维修经费6万多元,而且确保旧堤内3000亩良田免受潮害,连年获得稳产高产,杂优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虾池设施也逐步配套完善,并坚持贯彻“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注重科技,讲究效益”的方针,1991年还以5口虾池面积168.46亩,进行虾、蛤混养获得成功。据不完全统计:1987—1991年养殖对虾总产量227.52万公斤,平均年产对虾45.5万公斤(1988年亩产对虾135.5公斤),平均年产值1016.4万元(1988年产值1128万元),成为全县连片最大的商品对虾出口创汇基地。
  但由于近年来对虾生产不景气,虾池租金不能按计划回收,造成银行贷款无法按期偿还,至1991年8月底,垦区建设部份贷款,仅归还本金273.8万元、利息133.5万元。1991年8月29日,漳浦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花厝围垦实行虾池所有权归属公证合同。垦区各有关镇、村,认真清理债务,积极归还欠贷,以理顺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债务关系。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