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粮田技术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75
颗粒名称: 吨粮田技术开发
分类号: S282
页数: 3
页码: 617-61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吨粮田生产在漳浦县的发展历程和实现途径。从解放前粮食生产的落后状况,到解放后经过集体化的努力奋斗,产量逐渐提高。然而,在八十年代后期,漳浦县开始在农业生产上推广一系列的科学种田栽培,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涌现了大面积的“吨粮田”。本文还介绍了实现“吨粮田”的耕作方式,包括小麦、早稻、晚稻一年三熟制,小麦、早稻、甘薯一年三熟制,以及早杂优、晚杂优(或以早代晚感温高产的迟熟品种)一年两熟制。最后,文章强调了冬种小麦在实现“吨粮田”中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几个乡镇的统计数据以证明其效果。
关键词: 漳浦县 吨粮田 粮食生产

内容

吨粮田生产是一项多熟制高技术开发项目,是我县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1990-1992年我县有10个乡(镇)承担省首批吨粮田开发建设,三年内以乡(镇)实现稻田亩产粮食上吨粮。我县解放前人口只有二十万人左右,在粮食生产上是“种子靠祖公,耕种靠传统”,粗耕粗作,技术落后,水利条件差,产量很低,尤其在内地山垄田和沿海埭田,旱涝不能保收,一年只种一季或两季,每亩产量只在300—500斤之间。解放后经过集体化的努力奋斗,才出现“跨纲要”800斤丰产田,当时被认为是奇迹,“千千稻”更是比上天还难,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自八十年代后期,在农业生产上,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一系列的科学种田栽培,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涌现了大面积“吨粮田”,即每亩稻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涌现了大面积“吨粮田”,即每亩稻田年产粮食一吨。各地又经过几种高产优质高效模式的探讨,有的村已再上一层楼,出现“双千工程”和“吨谷村”。
  我县“吨粮田”是怎样实现的,我作为建设“吨粮田”技术顾问组主要成员,亲历其事,特在这里谈谈“吨粮田”开发与建设过程,以便与基层干部、农业科技工作者、广大农民继续探讨高优农业新路子。
  1992年底,我县人口已达到668149人,人均耕地只有0.76亩,力争粮食稳定增长至关重要。从自然条件看,全年温光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大部份水田肥力还好,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旱涝保收面积占水田总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对于水稻、甘薯、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农民群众有丰富的栽培经验,这很有利于“吨粮田”的建设。但还必须随时备抗击可能发生自然灾害,以保丰收。
  建设“吨粮田”作为示范,对我县粮食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还能促进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田,高产田向更高产和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发展。因此,“吨粮田”开发项目列入我省我县“粮食工程”主体项目之一。从1990年开始,我县组织10个乡镇为单位,按计划在三年内分期实现稻田粮食年亩产上吨粮。
  三年来,我县开发“吨粮田”工程已经取得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系统工程,综合技术生产力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吨粮田模式效益。在系统工程,综合技术生产力上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吨粮食田模式效益。在各级党政领导重视下,依靠广大农村千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战胜1990年频繁的台风暴雨和洪涝灾害,战胜1991年百年罕见的大旱和百年罕见的涝灾,战胜1992年低温阴雨涝灾的秋旱等自然灾害。群策群力,依靠科技进步,夺取丰收。1990—1992年,10个乡镇经三年努力实现吨粮田。第一年,有赤湖镇、湖西乡、官浔镇三个乡镇稻田面积41422亩,平均亩产上吨粮。第二年,有赤湖镇、湖西乡、官浔镇、杜浔镇、马坪镇、石古农场等6个乡镇场达到吨粮田目标,吨粮田面积69053亩。第三年,有绥安镇、杜浔镇、石榴镇、赤湖镇、沙西镇、官浔镇、盘陀镇、湖西乡、马坪镇、石古农场等10个乡镇场全面实现吨粮田单位,共有稻田面积134036亩,平均年亩产1040公斤,总产13935.2吨。其中有范阳村等12个行政村稻田面积1.07万亩,实现年亩稻谷1000公斤以上的“吨谷村”。我县三年来吨粮田的开发,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探索了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生产新路子。
  组成我县实施吨粮田的耕作方式主要有三:
  1、小麦、早稻、晚稻一年三熟制。
  2、小麦、早稻、甘薯一年三熟制。
  3、早杂优、晚杂优(或以早代晚感温高产的迟熟品种)一年两熟制。
  第一种模式是本县农民早有经验的,在早、晚两季连作稻收获后的冬闲田再来一季冬种。只是过去种麦是撒上种子,不加细心管理,便坐待收成。认为冬种小麦是额外的收入,收多收少不大关心,管理粗放,施肥不足,又不精选种子,以致产量很低,也就主观认为小麦是低产作物,很多人干脆不种。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县小麦由过去种旱地麦改为种稻田板田麦。县农技站编写《小麦250—300公斤丰产栽培技术》向农民传授。据1989年赤湖、湖西、绥安、石榴、官浔、杜浔、马坪等七个乡镇统计,稻田冬种小麦面积有53242亩,还占不上稻田面积的一半。平均单产163公斤,总产868.5吨。挖冬种小麦的潜力,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是实现稻田三熟创“吨粮田”的一项重要措施。1990年这七个乡镇冬种小麦扩大到59768亩,平均亩产提高到195公斤,总产1167.3吨。1991年在绥安、杜浔、石榴、赤湖、沙西、官浔、盘陀、湖西、马坪、石古等十个乡镇场推广冬种小麦84623亩,占稻田面积的61.3%,平均亩产201.9公斤,总产1708.21吨。其中,官浔镇1990—1992年连续三年跃居“吨粮镇”,小麦生产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该镇1989年小麦面积有8230亩,单产159公斤,总产1314吨。1990年小麦面积增加到9950亩,单产177公斤,总产1766吨;1991年小麦面积上万亩,单产204公斤,总产达204吨,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3.6%。冬季粮食生产的发展,对我县实施“吨粮田”,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作用是极显著的。冬种小麦的主要配套技术措施:一是适时早播,抓住我县小麦最佳播种期11月15-25日;二是选用良种,福繁904、龙溪18、绵阳11、龙海627、龙溪6号等,都是适合稻田冬种的品种;三是合理密植,据产量结构调查和苗情观察,亩产200公斤以上,土地利用率85%,亩有效穗18-21穗,穗粒数33-35粒,千粒重43-46克。要达到上述指标,依靠主穗为主,争取更多分孽穗;四是科学施肥,在施足基肥,早施麦尖肥,施好“月内肥”,做到氮、磷、钾合理配比1∶0.4∶0.5;五是强化田管,应用复合除草剂。用绿麦隆150克加60%丁草胺乳油75克,减少草害,同时要注意小麦前期防旱,后期防湿害,大力推广叶面喷施“快丰收”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多效微量元素肥料,并结合防治病虫害,达到壮秆、饱粒、防烂根败穗,取得增产增收。
  第二种模式是小麦、早稻、甘薯一年三熟制。过去我们虽有稻薯轮作以减少病虫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做法,但甘薯大都采用迟熟品种。几年来耕作制度改革后,所采用的是早熟优质高产品种,如新引进的南徽7号、龙薯17号、林泗1号、潮薯1号等,于早稻收刈后,利用稻草、土杂肥做包心肥和夹边肥,作畦种薯,适当密植,每亩插薯苗2500条左右。我县广大农民对稻、薯、麦轮作制有丰富经验,县农技站还编写《麦、稻、薯配套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加以示范推广,在良种、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等栽培技术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双提倡在“稻头薯”上套种豆类作物,为广大农民所欢迎。在所建立的13多万亩“吨粮田”中,这种稻、薯、麦模式的占1.4万亩至1.6万亩,三年累计,共种这种晚甘薯46053亩,总产折主粮2751.93吨,在整个粮食生产中占有较大比例。
  第三种模式是早晚两季杂交水稻,一年二熟制。
  不论采取那一种模式,每年都要有一季或两季种水稻,所以水稻是“吨粮田”的主体。水稻的丰产全靠“杂优”良种,其成功与否,除了水、肥等基本条件,完全靠科学种田。我们编写了《杂交水稻千斤模式栽培技术》及《早杂优育秧三配套模式化技术规程》,广为传播,使我县各乡镇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模式栽培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0-1992年三年间,十个“吨粮乡(镇)”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同过去的三万亩增加到30.3万亩。杂优组合同汕优64、威优64、汕优63,逐步更新为特优63、汕优77、汕优桂33、博优64、博优501、汕优3550、汕优桂99等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好的强优组合,并大面积实施规范化模式栽培技术。
  为建立吨粮田所推广的杂优技术措施:一是育壮秧,二是合理施肥,三是综合防治病虫害。本县各乡镇共聘用286名农民技术员。县乡农业部门定期培训,每年3-4次,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从而使“吨粮田”面积逐步扩大。
  三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吨粮田”在实施生物工程的同时,又实施田间排灌系统工程措施,建立水利配套措施,改造中低产田5600多亩,如杜浔镇范阳村,针对高产区内的主要障碍因素,建设排涝治渍工程,控一条长1264米的排涝沟,建六个闸门和六座小桥、一个涵洞,完成土石方34045.7立方米,基本解决2500亩稻田涝溃问题,使范阳村三年连续实现“吨粮村”,1992年又实现“吨谷村”,并为今后大面积稻田旱涝保收,为高产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县“吨粮田”的开发与建设,在三年综合栽培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到发展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重视改造工程,用地养地相结合。在麦、稻、薯良种推广应用上,有计划地更新换代,使良种复盖率保持在90%以上。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方面,推广应用省农业厅粮油处编制的《福建省麦稻稻三熟亩产吨粮栽培模式》为主,广泛实施规范化模式栽培技术。在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方面,着重抓好农技干部和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建立的杂优丰产示范片高产高效,并带动我县稻田全面增产,促进我县粮食三年总产持续稳定增长。我县在粮食生产中成绩显著,国务院授给先进单位称号。我县吨粮田的建设经验,将为今后优高农业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阮仲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