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在台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68
颗粒名称: “开漳圣王”在台湾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6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陈元光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随父领兵入闽,建立漳州及漳浦县,被誉为“开漳圣王”。在台湾,奉祀“开漳圣王”的庙宇众多,如碧山岩开漳圣王庙和芝山岩惠济宫等。这些庙宇是大陆移民在台湾的膜拜之地,也是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漳浦县 开漳圣王 陈元光

内容

陈元光,生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父领兵入闽。父病故后代父领兵,平定闽粤交界一带地方,建立漳州及漳浦县,任漳州刺史,惨淡经营四十多年,把泉、潮二州之间这化外之地治理得“无桴鼓之声”,号称治平。漳、泉、潮三州百姓奉为开疆辟土的民族英雄,尊为“开漳圣王”,到处建庙纪念。自明清以来,随着漳州一带人民移居台湾,崇拜“开漳圣王”的民俗传入台湾,仰其神武,崇功报德,各地建立宫庙奉祀,其功业彪炳,光辉照耀千古。
  据早期台湾庙神传记载,台湾奉祀“开漳圣王”的庙计五十五间:台北市碧山岩开漳圣王、芝山岩惠济宫,台北县威惠、昭惠二庙,太平、广安、忠福、保安、广济、保民等宫,基隆市奠济宫,桃园县景福、福仁、复兴、东兴、瑞源、仁和、五福、福隆、元圣等宫,苗栗县保安宫,台中县建兴,护安等宫,台中市启兴宫,南投县武惠宫,彰化市圣王庙,云林县福兴、昭烈等宫,嘉义县安霞、树德等宫,高雄县开漳圣王庙、兴隆宫,屏东县威武庙,花莲县万善庙、镇安宫,宜兰县永镇、开漳圣王、威惠、集惠、保安、永护、镇安、永镇、永惠、镇安、圣福、灵惠等庙,振安、镇安、福安、昭灵等宫、善永堂。
  现将传台较早,创立宫庙规模较宏伟壮观之台北市碧山岩开漳圣王庙、芝山岩惠济宫、宜兰县壮围乡永镇庙、高雄县凰山市开漳圣王庙分述如下:
  碧山岩开漳圣王庙
  该岩位于台北市碧山之尖峰,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李伯瑶、马仁两将军。初是,康熙末年,漳州府人黄某携眷来台,随身佩带家乡的开漳圣王“香火”,行至碧山尖顶,闻嗡嗡之声不绝于耳,停步视之,其声传自一大石下之小洞,认为此处为适合于开漳圣王安座之“灵穴”吉地,遂将随身佩带之“香火”悬挂于石洞中,自此该地为大陆移民膜拜之地。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一群强盗在碧山下聚集计议打家劫舍勾当,风云突变,匪徒们见到山头闪电光芒四射,雷声如战鼓齐鸣,似万马奔腾。正丧胆间,忽然一声巨响,洞上石块崩裂,许多小石块一直滚落到匪徒们身边,匪徒们感到是神兵追袭而来,纷纷弃械逃窜,自此再也不敢在那一带为非作歹。事后,附近黄、郭、林、简、郑五姓居民见山顶大石分裂为三,认为中块是开漳圣王化身,左右二石块即是李、马二将军,为感念圣王驱寇平乱之功,共同商议在石洞原址建立石室小庙,奉祀三块神石,远近一带居民闻讯,纷纷拥至膜拜。
  至嘉庆六年(1801年)因香客日增,石室小庙无法容纳,乃在小庙前另建庙宇,塑造镇殿圣王及李、马将军金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第一次修建,后又重修两次。1958年某日风雨交加,山崩地坍,庙庭全毁,惟本殿无损。该庙管理委员会及地方人士共同策划整修,并加建地下室,扩建本殿及庙庭。至1971年完成重修工程,续建了前殿、钟鼓楼、崇圣台、大门楼及地下六层香客大楼,并广植花木,雕塑名人石像,设置凉亭、石椅、喷水池等,耗资近亿(新台币),设计独特、建设雄伟,工程浩大,且富古建筑之艺术特色,成为全台闻名的观光胜地。
  芝山岩惠济宫
  台北市士林至诚路的芝山岩为士林区历史发样地,早在乾隆年间即有漳泉移民来此定居建庙开学,文风鼎盛。芝山岩高二百多米,占地十公亩,已建为公园,林木茂盛,植物种类极多,成为居民晨间活动最佳场所,该岩古迹良多,惠济宫为士林第二大古庙,殿宇分为两进,奉祀“开漳圣王”及“文昌帝君”(公关),庙前广场甚宽,是举办各项活动的场地。岩之东侧保留一座抗日事迹碑记,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日本占据台湾,七月设日传习所于台北士林芝山岩之惠济宫,推日本语文,我台胞来自闽粤,凛于春秋大义,不甘同化,翌年元旦,士林义民不谋而奋起,歼其教职员工,凡所设施悉予毁弃,旋复迎击来援日军十七人,因而日军迁怒当地农民赖昌兴、士绅潘光松等六人,逼供无获,先后杀害。
  本惠济宫未建时,相传有平和县人黄澄清于乾隆初年迁台,将随身佩带之故乡开漳圣王“香火”挂于树而去,后人屡求皆灵验。乾隆十七年由弟子黄某献地建庙。因该山状似漳州芝山,故名芝山岩,以缅怀故地。山上有泉一处,能除病强身。俗称“仙水”。该宫香火极盛,嘉庆、道光年间数度改建重修,颇为壮观,1970年再加增建,益见绚灿。
  宜兰永镇庙
  宜兰永镇庙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其时漳州先辈陈镇民、陈福老等渡台开疆拓土垦耕立业,为不忘源流,特迎漳州松州保高坡山开漳圣王祖庙分香金身,以作护安之祖神,经北海岸登陆,安位于本地(当时称蛤仔难,即今宜兰)。数年之间,原本荒僻的蛤仔难阡陌相连,人烟成集。其要津“粮寮仔庄”渐成集市(今壮围乡),奉祀开漳圣王之庙宇在此建立,先辈为希祈神护永保地方安宁,定庙名为“永镇庙亦称永镇村,当时先辈加工粮食所用之石磨、石臼至今留存。
  沧海桑田,大陆移民日增,永镇庙香火鼎盛,非扩建不可,嘉庆元年(1796年)由林助首倡筹备改建新庙,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建材久贮腐烂,林中通再发起募款,翌年鸠工重建,当年竣工。光绪二年(1876年)以年久失修,更因信徒增加,公请宜兰二结街(现宜兰市中山路)新顺利号及四围保抵美庄(今壮围乡美间路)胡法传等发起筹募,光绪四年竣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各界善男信女奉献,二月间兴工扩建三十二坪(每坪合3.3057平方米),翌年(宣统元年)竣工。民国二十年(1931年)公推壮围庄长吴焰树及地方人士组成重建委员会,翌年重建古式庙宇三栋计四十馀坪,香客休息室二十馀坪,再翌年十一月竣工。总工程款(日据时代台币)三万三千多元。历经五次重建,成为台湾北部名刹。抗日胜利台湾光复后,北部滨海公路第二期干道工程兴工在即,该庙在此千道线上,势必成为观光胜地,管委会作出拆除重建计划,分年分期施工,至1980年竣工,共建地上庙宇一百八十多坪,地下定三十多坪,前后落三层楼总工程费新台币三千馀万元。该庙正殿崇祀开漳圣王为主神,左殿五谷先帝、黄帝、三官大帝,右殿福德正神,前案供奉玉皇大帝、文昌帝君、开漳太子等神。信徒分布壮围乡、礁溪乡、头城镇、宜兰市等二十二村里。分堂庙有台北、基隆、花莲及宜兰县各乡、镇、市三十多处。
  凤山市开漳圣王庙
  早期大陆移民来台,很多集居于风山县城西郊龙仔地段,俗名竹巷口,嘉庆六年(1801年)建庙,供奉开漳圣王,庙前有双湖,俗称龙穴,香火鼎盛。(后部份陈氏后裔移居龙仔寮,即苓雅寮,滨海捕鱼为生,今为台湾南部大城市高雄高的苓雅区)。
  今凤山市为高雄县城。开漳圣王庙于光绪七年(1881年)曾重修,1971年重建,庙内除供奉主神开漳圣王外,又有福德正神、注生娘娘、马帅爷、六辅将军。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为开漳圣王诞辰,十分热闹,与漳浦风俗相似。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建仁
责任者
陈元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