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家乡风味“茶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62
颗粒名称: 漳浦家乡风味“茶配”
分类号: TS971.21
页数: 3
页码: 597-5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人以好客著称,常备茶具,客到烹茶并佐以“茶配”,成为待客常礼。漳浦盛产大米、小麦、蔗糖等农副产品,因此漳浦人善于利用土特产自制多种多样的糕饼、糖果,如糯米果、糕、饼等,逢年过节或村中有什么迎神活动尤其要多蒸糯米果,炒米磨粉制糕。著名的糕饼有佛昙豆仁饼、赤湖咸饼和旧镇翰林糕,它们各有特色,其中佛昙豆仁饼是佐茶佳品,赤湖咸饼则以异香扑鼻、甜中稍带咸味、越吃越“热嘴”而著称,而旧镇翰林糕则因清朝翰林张先跻自制进献给皇太后而闻名。
关键词: 漳浦县 家乡风味 茶具

内容

漳浦人自古好客,一般人家常备茶具,客到烹茶,并佐以“茶配”,成为待客常礼。所谓“茶配”,是糖果、糕饼,蜜饯之类的甜点。糖为营养所必需,但摄入过多反于健康不利,而茶能溶解若干糖份;饮茶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防病功能,但饮茶过量损碍身体,漳浦话叫做“剥削”,茶与甜食搭配,可谓恰当。漳浦“茶配”之风与广州“饮茶”有些相似,只是广州人饮茶一般在茶馆,漳浦人饮茶在家中,化费无多,乐趣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漳浦盛产大米、小麦,蔗糖,饴糖(麦芽膏)、花生、绿豆,水果等农副产品,有些乡民善于利用土特产自制多种多样的糕饼、糖果,有的在用糯米加麦芽煮饴糖时加入面粉,猪油,或冬瓜、棕包梨,或中草药“茭勃籽”、芝麻等。逢年过节或村中有什么迎神活动尤其要多蒸糯米果,炒米磨粉制糕,有“印糕”(用木模印制),香片糕,松糕,明韧糕,还有用炒米加饴糖做成的“米香”,用面粉做成“馍方”等,互赠亲友。久之,许多糕饼店制售这类食品。只是不用民家的炒米制作法,而以蒸(糕)烤(饼)制作。
  糕饼店为打开销路,精益求精,在长期的竞争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著名的有佛昙豆仁饼,赤湖咸饼、旧镇翰林糕、杜浔酥糖,分述于下:
  佛昙豆仁饼
  全县到处有豆仁饼,但总比佛昙镇所产逊色。佛昙豆仁饼精选绿豆为主要原料,以上等面粉、白糖、饴糖、猪油精制而成。制作工序是先浸泡绿豆,去皮淘净,蒸熟研碎,调配白糖、饴糖、猪油,搅拌成糊状,捏成一块块饼馅。再以面粉和清水、面粉和猪油两种包皮揉和成许多层次的饼皮,使成饼块,放在煎盘上烤熟(现改用烤炉)。其特点是饼皮薄,质地细润,进口自溶,馅香甜,在口中有清凉感。未尝其饼,先闻其香,诱人食欲,多啖不厌。一般视为佐茶佳品,馈赠亲友的礼物。抗战前佛昙镇专营此业者有二十多家,以“双桃”饼店最著名,远销至香港、台湾、印尼、新加坡、马来亚。抗战期间外销受阻,六十年代原料短乏,业务不振。。“文革”结束后经济好转,佛昙豆仁饼生产恢复。自改革开放以来,又被许多回乡探亲的台湾同胞、侨胞、港澳同胞带到居留地与亲人共享。本县及邻县各地也常托人到佛昙购买。许多路过佛昙的外地人也都慕名购回一些馈赠亲友。佛昙人往外地访友常带豆仁饼做为礼物更不用说。
  赤湖咸饼(又名胡椒饼)
  赤湖咸饼采用上等面粉和优质白糖,以炸熟的猪油、胡椒粉(不得以辣椒代)、食盐为佐料。制法是先将面粉蒸熟,加入白糖,调以熟猪油,胡椒和食盐少许,搅拌均匀(不得掺水,纯以猪油调和),捏成条状,然后用刀切成小块(一口一块刚好),放入煎盘用文火烤熟,便成异香扑鼻的“咸饼”,入口自化,有胡椒的香味而不很辣,有猪油的香气而不腻,甜中稍带咸味,越吃越“热嘴”,佐茶最佳。最著名的是赤湖墟一家四代祖传糕饼老铺“永丰号”所产,各种原料严格按比例搭配,不掺杂使假,保持信誉,所以百余年经营不衰。赤湖为主要台胞祖地,抗战胜利后去台人员也特别多,两岸断绝往来三十多年,去台人员怀念故乡,赤湖咸饼是难以忘怀的故乡物产之一,自台湾开放回乡探亲以来,回来探亲的乡亲纷至沓来,永丰老铺生意特别兴隆,现货往往供不应求,要事先订购,携往台湾与亲人共尝家乡风味。
  旧镇翰林糕
  旧镇翰林糕又名“自然发绿豆糕”。得名为翰林糕的原因有一个传说:清雍正年间旧镇贤达张先跻登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家乡人都称他为张翰林。他家有一种自制糕品,别家所无,是用绿豆磨粉为主要原料,加上白糖、饴糖、猪油、糯米粉制成,作为待客佐茶佳品。这种糕点细软香甜,清凉爽口,回味无穷。张翰林回乡探亲,家人特地多制一些,细加包装,让他带到京城享受,他分与朝中同僚分享,大家交口称赞。一次,皇太后生病,胃口不适,什么山珍海味琼浆玉液也吃不下,皇帝着急,朝臣有人奏闻此糕,张翰林奉旨献进,皇太后尝后胃口大开,从此病愈体健,甚表赞赏,皇帝赐名“翰林糕”以示褒奖。后张翰林以母老辞官归里,教子孙以勤劳维生,开张“自然发”糕店,专制“翰林糕”出售,远近驰名。旧镇为进出口商埠,客商云集,且又地处水陆交通要冲,远近过客频繁,大都要购些翰林糕携回。因为此糕出产于旧镇,外地人也有称其为“旧镇糕”的。由于销路甚好,后来增设“自然香”一家,除此以外别无分号。这种糕点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包装繁琐(五小片一小包,五小包一束,五束一包),品尝时要多层次解开,若有逸致品茗“小盅茶”,佐以此种佳品,自有其乐趣在,在生活节奏较紧的人则不耐烦,所以“翰林糕”不能成为大众化食品,因此,除特约制外,现已无制售。
  杜浔酥糖
  酥糖别名“隔壁响”,主要原料是花生、蔗糖、饴糖、猪油,都是漳浦土产,因而无论居家或糕饼厂店都有制作酥糖,惟独杜浔“协香酥糖”最为上乘,因为该铺选用上等花生仁(花生米)加工筛选,炒焙适度,去膜干净,加上白糖、饴糖、猪油煮拌精细,特别注意火候,所以特别香脆,甜而不腻。细嚼别有风味,发出清脆声响,故别名“隔壁响”,而稍嚼即碎,也可不发出声响。协香酥糖饮誉漳属各县。从前漳浦绅士、官员往往将其作为馈赠于上司的礼物。海外侨胞、台、港同胞视为珍品,回乡探亲大都要携去一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