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漳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58
颗粒名称: 忆《漳报》
分类号: G219.24
页数: 3
页码: 590-5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在抗战时期出版了两份报纸,一份是《漳浦日报》,由陈则蔡主持,另一份是《漳报》,由柯汉扬主持。两份报纸的编辑工作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报道抗日战争和地方新闻。其中,《漳浦日报》从收听广播中获取新闻,并从多种报纸和通讯中获取信息。编辑部人员讨论时事和批评贪官污吏,但言论有时引起麻烦。
关键词: 漳浦县 报纸 漳浦日报

内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漳浦开始出版报纸,原名《漳浦日报》,后改名《漳报》,是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商会理事长陈则蔡主持的。在出版两年多以后,因经费困难停刊。抗战胜利后,漳浦又有一个报纸名《漳报》,是国民党漳浦县执行委员会书记长、省参议员柯汉扬主持的,为易于区别,就称其为“前漳报”和“后漳报”吧,其变革经过已有当时任“后漳报”社长的李林昌记述一文,发表在《漳浦文史资料》第七辑上。我这里只就亲历“前漳报”编辑工作的经过提出补充。
  我于1937年与林清秀同在集美(我高中、她幼师)毕业,回漳浦结婚,刚好抗战爆发,就同留在武营中心小学任教。当时,我大哥陈则蔡以县商会理事长被推为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抗敌后援会设几个工作团,我和清秀业余义务参加宣传工作团(简称宣工团),演出一些宣传抗日的话剧。有许多教员和暂时放下学业的以及失学失业的青年参加宣工团。
  抗敌后援会办一份《抗敌周报》,不久拓展为《漳浦日报》,成立报社,仍由我大哥主持。初由曾任厦门星光日报编辑的陈冷任总编辑(一度任社长),后离去,由宣工团团长曹起凡任总编辑。
  柯汉扬当时是教育厅派出来担任“民教”工作的高中二年级学生,派在溪南“战时民校”,却由朋友詹祚伯去顶替教职,跑到宣工团来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我和汉扬都喜欢摇笔杆子,很是投契,他对我说:“阿启,我们一同到你大哥的报社工作吧。”汉扬是我大哥教漳浦初中时的得意门生,早有文名;我的写作能力我大哥当然也清楚,对我们两人参加报社无任欢迎,即分配汉扬任外勤记者,我编副刊,国内外时事及省、县地方新闻由曹起凡主编。后来又增加吴萃芳、王明山、刘元培、李林昌等来编辑部工作,他们也都是宣传工作团团员(吴、王、刘都先后逝世,现只李健在)。
  报社没有收报机,我在集美读书时参加过无线电兴趣小组,就动手组装一部五管直流收音机,这在漳浦县是一个创举。每夜,编辑部人员轮流收听重庆“中央广播电台”节目,主要是“记录新闻”一节一定要记录下来,这一节目播音员语气放慢,遇人名、地名加解说,可以准确记录,翌早便在报上与读者见面。抗战的第二年,厦门已经沦陷,闽南公路全破坏不通车,漳州的报纸第二天或第三天才能到漳浦,人们急于知道前方战事,我们的报纸很受欢迎。
  上海已经沦陷,香港和广州成为文化中心,有一个东山人用脚踏车(在破坏的路段要抬车,没有破坏的路段才能骑车)从汕头贩来香港和广州报纸,距出版时间约三、四天。我们订购多种,如香港的《星岛日报》、《大公报》、《大众报》、《珠江日报》、《天文台》、广州的《救亡日报》(由上海迁广州出版)等。还有邮购的各种报纸,如战时省会永安的《中央日报》、南平的《南方日报》(均由福州内迁)。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在连城)办的“国民通讯社”、省政府办的“中华通讯社”经常将通讯稿(油印)寄来,省政府的“新闻配达”(油印)也按期寄来,中共漳州中心县委办的《前哨报》(油印)也不时寄来。我们所接触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言论,对我们都有影响,在我们编的报上都有反映。
  我们都是一些公子哥儿,只凭着一腔爱国热情编报。汉扬说:“应征入伍去当兵的是农民,纳粮支持抗战来自农民,农民是抗战的主力军,但他们处处受到压迫,我们应该替他们说话。”大家表示赞成。我们血气方刚,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抨击时弊不怕得罪人,贪官污吏还不得不有所收敛。如:应征壮丁送进“新兵招待所”,每人只盖一条麻袋度过寒夜,口粮受克扣,吃不饱,我们加以揭露并发表了短评,情况就有所改善。
  但言论若超过“界限”便会发生麻烦。有一次,我看到《救亡日报》一篇通讯,报导一支军队的抗日事迹,说领导那支军队的是叶挺将军,我不知道叶挺是新四军军长,只感到文章生动,便加以转载。想不到几天后我大哥叫我去警告,说驻军史克勤旅部政治部主任李泽追查编辑人员,是他赔了许多好话,并请酒应酬,才搁下不再追究。我倔强地说:“我们是转载的,广州的报纸可以登,漳浦的报纸怎么就不能登?”我大哥耐心解释:“广州是广州,漳浦是漳浦,情况不同,你要理解,以后若不注意,恐怕还要惹更大的麻烦呢!”我不但听不进去,而且大发脾气,将他会客用的茶壶茶杯以及桌上的花瓶等摆设扫落地下,“亢当”一声,满地瓷器和玻璃碎片。我大哥却不动声色,他的容量与我的暴躁性格成鲜明对比。
  后来我大哥为避免再发生意外的麻烦,抬出驻军旅部政治处主任李泽任漳报社长,将“发行人李泽”几个字印在报头,实际负责人仍是他。
  报社经费是很困难的,我们编辑部人员都不拿工资,每月只有三块钱夜餐补贴。抗战初期物价还未上涨,著名的“含阔水面”价廉物美(“含阔”是采和香面店老板冠有绰号的人名,水面即汤面)一小碗才四个铜板(三百枚铜板合一元法币),无论半夜凌晨,伙计都可送上门来,每当我们熬夜到三更,水面便如约送到,我们每人吃两三碗,最多四碗,三块钱够一个月用度。
  收入的报费不敷印刷费支出。承印者绥安印务馆,本是我大哥好友、集美和漳浦中学老同事黄则吾创办的,后黄则吾出国,将印务馆交给妹夫许耀宗经营。起初报社欠一些印刷费,许耀宗还不大好意思催讨,后来叫苦连天,说维持不下去了。我大哥只好决定报纸停刊,算是支持两年多。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启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