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
唯一号: | 130720020230001757 |
颗粒名称: | 民国时期漳浦从“义务教育”到“国民教育” |
分类号: | G527.57 |
页数: | 3 |
页码: | 588-590 |
摘要: |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在民国时期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和小学教育普及程度低,推行了短期小学和义务教育,以解决乡村儿童的上学问题。这些学校主要利用祠堂、庙宇作为校舍,由学生自己搬来课桌椅。后来改为简易小学,采用初级小学课本,以三年读完四年课本。同时,政府开始推行“战时民教”,召集高中二年级学生到福州集训后派到各县农村办“战时民校”,对学童和成人进行扫盲。漳浦县也办了“漳东兼设战时民校师资训练班”,召训简易小学、初级小学校长、教员,结业后回原校兼办“成人班”,即夜校。此外,陈仪主席提倡“保训教合一”,各行政区设分所,县设“保训合一千部训练班”,召训现任保长,联保军事训练员、简易小学校长。漳浦县所有简易小学一律改为“战时国民学校”,除了原有读初小课本的“儿童班”外,并于夜间增办“成人班”和“妇女班”,读“战时民众识字课本”。 |
关键词: | 漳浦县 义务教育 国民教育 |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