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昆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56
颗粒名称: 我所了解的“昆群”
分类号: G84
页数: 3
页码: 586-5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昆群”是解放前福建漳浦县的一支学生球队,活跃于1947年至1949年,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和文学艺术水平,并倡导在外地求学时互相支持。他们出版了两期《昆群季刊》和一本通讯录,记录了会友们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
关键词: 漳浦县 昆群 学生球队

内容

1949年初,戊子年年底,“四十九日乌”的阴霾使人更觉春寒料峭。绥安古城众多的百姓,几乎全陷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到外地求学的学生,放了寒假回到家中忙着过年。他们有的帮着家庭谋生,有的在筹措元宵后上学的费用,没钱继续上学的,则四处奔走谋求职业。在县城北街“花园内”(已无花园,地名沿用)陈金印(现高级工程师,任深冶轧钢联合公司总工程师)的书斋,“昆群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址,也不再像以往假期那样,日夜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学友开展那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春节过后,陈金印、柯宗林(任小学教师,已故)、林维廉(现漳州市委党校千部)等几位同学,正准备往漳州上学,突然一位自称是县政府民政科社会指导员的人来到“适庐”对维廉说:“你们的昆群什么会,要办理登记,否则当为非法组织非法活动处理。”陈、柯、林等人便与第三届“昆群”主席黄启裕(现离休干部)研究如何对付这个通知。最后决定不去登记,对外宣布“昆群”解散,不再吸收新会员,但老会员之间感情关系一如既往。
  解放后历次运动,都不免接触到“昆群”这个问题。由于他(昆群)产生在白色政权将要覆没,红色政权将要诞生的历史时期,其成员又是那么多,活动尽管都是文体内容,活动却那么广泛,难免牵涉社会,他引人注视是不足为奇的。
  “昆群”是怎样组织的?我个人回忆是这样:
  1947年春,漳浦中学有一支自动凑合的学生球队,名称为“一苇”,取义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每个队员背心上绣着一把燃烧的芦苇,寓意追求光明。在暑假的一天,队员们在金印书斋聊天,有人提出:“我们不但要进行体育活动,还要开展文学艺术等方面活动。”“历史上许多学者也多提倡崇文尚武,我们应该在文艺方面下工夫。”有人赞同这个提议。聊天成为讨论,最后决定组织“昆群文学艺术研究会”(昆群意为兄弟群)。翌日,又讨论出一套“昆群”章程。章程内容简要:
  第一条:宗旨本会宗旨是紧密团结各校同学间友好感情,在校时要互助互爱,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和文学艺术水平:假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将来离校在社会上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第二条:组织本会设正副主席各一人。下设:①指导股(其职能是在假期中计划和组织各种文体活动)。②学习股,下设文学、艺术、出版、数理化等小组。③体育股,下设球队、狩猎队、游泳队及祺、扑克等小组。④总务股,下设会计、保管、救护等小组。(馀略)
  “昆群”自1947年至1949年,先后选出了三届主席:第一届陈金印,第二届柯宗林,第三届黄启裕。漳浦中学分会主席詹金龙(现县职中校长)。股、组负责人三届基本未更动,指导股郑来喜(当时地下党员,现离休干部),学习股林维廉,体育股黄丰荣(现退休教师),总务股王成仁(现退休教师)。
  “昆群”成立后,会员迅速发展,由于漳浦学生分布在闽南各地中等学校,“昆群”会员也就分布在龙溪师范、龙溪中学、国立侨师(在厦门)、厦门大同中学、集美学校、云霄高中、漳浦初中等校,共120多人。
  “昆群”会友在外地上学,不论学习上,生活上多能互助互爱,亲密无间,有事一呼百应。记得1948年秋,在漳州的漳浦学生,先后两起与漳州的便衣警察、宪兵队发生冲突,“昆群”同学前往声援,保护了受害同学。当时群众往往受“丘八”欺侮忍气吞声,唯有被叫做“丘九”的学生敢于与他们斗争。
  漳浦有不少女生在漳州上学,抗战期间破坏的公路战后未能修复通车,要走路跋涉山岭,女同学怕途中遇上土匪、流氓,便邀请“昆群”会友同行。“昆群”会友认为保护同乡女同学义不容辞,每次有十数人陪同还乡。
  在1947、48两年寒暑假期,漳浦城关球坛上活跃着一支穿着“昆群”运动衫的球队。这支球队至1949年才解散,部份人改为“友好”队和“记者”队。
  1948年秋季,学习组收集各校会友的各种作品,由漳州古宋印刷厂承印,出版了两期《昆群季刊》,后来又排印了《昆群会友通讯录》。
  1949年春季,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宣称“下野”,以李宗仁为代总统,但无法实现“分江而治”的梦想。四月份,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了南京,国民政府遁迁广州。当时漳浦的平民百姓以及小职员们被恶性通货膨胀搞得惶惶不可终日,人心思变,但多数是静待其变。“昆群”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子弟,除了几位参加地下共产党,其他的还是倾心读书,谋职做工,打球打扑克,像以往一样过生活。一些文学基础较好的会友,应聘进入本地报社摇笔杆子,如黄启裕兼任《漳报》文艺副刊编辑,柯宗林兼任记者,一些会友也当报社的特约记者、通讯员。
  “昆群”的发展既然是处于那种局势下,会友们复杂多样的思想也必然反映在行动上。回忆起几件事:
  一、反“应”风波
  1947年夏,南靖山城连日暴雨,山洪像脱羁野马,滚滚冲向荆溪,溪水漫过大桥。漆黑的夜幕下,有五、六个人影,手拉手涉过大桥进入山城墟。第二天,在龙师南靖分校(抗战期间龙溪师范从漳州迁往山城,改名南靖师范,抗战胜利后迁返漳州复名龙溪师范,一部份留在山城,称南靖分校)和山城墟出现了揭发代训导主任应汝德迫害师生的传单。不几天,在漳州的校长郑玑也收到传单。他非常恼怒,下令把南靖分校两个年级四班悉数迁回漳州总校。“应”被免去训导员职务。反“应”风波的起因是:自“应”以训导员接代病休的蒋训导主任后,拉拢一批学生打击另一批学生,并打击与他不合的教师,刚从师专毕业的青年教师黄有伍受打击,黄是漳浦杜浔人,要求同乡学生支持他,当时在山城读书的漳浦学生几乎全是“昆群”会友,其中几个被“应”迫害的同学便漏夜涉过洪水到山城墟印传单给予揭发。
  二、蓝兆熊想拉“昆群”
  1948年春季一个星期六晚上,几位家在湖西、赤岭的龙师学生(昆群会友)约我们几个老会友到岳口街访友。来到一间陋室,这里住着一个五、六十岁老妪,一个带小孩的少妇,一个青年男子。这男子身长1.7米多,虽然瘦弱但很秀气,言谈、举动斯文。见来了客人,急忙放下手中的《三国演义》,招呼喝茶、抽烟。湖西的同学说:“他叫蓝兆熊,是我们同乡,是一位很讲义气的朋友。我们常在这里聊天。”蓝兆熊有点腼腆之态,说:“这次来漳州多蒙老乡、同学相助,找了这间房子住下来,虽然窄点但很幽静。”我们坐了一会告辞,他热情地对我们说:“听说你们都是昆群会友,很重情义,今后希各位常来玩玩。”
  回校路上,湖西会友较详细地介绍蓝兆熊的家世和在家乡被敌对势力所迫,匿居漳城的情况,原来蓝兆熊的父亲是赤岭蓝姓老族长,他本身曾在佛昙纯美中学读书,但父亲死后,他与母亲孤儿寡妇,在家乡的地位为新兴的保长所取代,母子受迫害在故乡不能立足,逃到漳州另谋发展。湖西的同学很同情兆熊的处境,认为岳口的房子太小,希望我们请求郑旬老师借几间房子给他住。郑旬师的兄弟众多,均在外工作,旧家文川里像一座村庄,房子多空着,我们向他一说,他满口答应。从此,蓝兆熊就隐居在文川里。但家乡的敌对势力跟踪迫害,报漳州警察局侦缉队往捕,蓝兆熊冲出文川里逃回湖西,纠集一批人上山。上山后几次派人入漳传口讯,欢迎“昆群”同学去共襄义举。
  三、东岳庙“结拜”
  1949年夏天,“昆群”第三届主席黄启裕在绥东小学任校长,还兼任《漳报》文艺副刊编辑。黄几次秘密到石榴地区找关系参加中共武工队。黄曾对我说:“上山参加革命,要人嘛,我们有昆群,没问题,但缺乏武器,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当时我们暗中多方寻购武器。枪,可以买到,但我们钱不够,几次洽谈不成。
  这时南撤的国民党部队千方百计挂牌招兵以扩充力量。朱绍良所属驻漳部队派三个连的军官来漳浦招兵。这三个连的三个指导员经常来到绥东小学、《漳报》社,甚至到一些“昆群”会友家中串门。黄启裕看中这三个人身上的短枪,心里暗喜,打着拉枪或拉人的主意。
  一天下午,启裕联络了《漳报》正副主编管若明、林汉章及十多位“昆群”会友,特邀请了那三名指导员和两名上士文书到东岳庙“结拜”为异姓兄弟。启裕当时悄悄对我说:“拉他们结拜,下一步拉他们上山,如果他们不上山就缴他们的枪。”想不到结拜后三天,三名指导员就被调走,一名上士被禁闭。黄启裕只掩护一名姓马的上士文书。漳浦一解放,启裕立即介绍老马去见县委吴越飞书记,由县委组织部分配到佛昙当区干部。
  解放后,“昆群”成员绝大多数参加了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高聿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