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水利综合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52
颗粒名称: 漳浦水利综合经营
分类号: F407.9
页数: 5
页码: 572-5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水利系统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水利工程,但长期依赖国家拨款维持运营。为改善经营状况,自1977年开始,政府鼓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开展综合经营,并逐步完善水利管理责任制。至1979年,这些单位的副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4倍。漳浦县的做法得到了全国的认可,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向综合经营转型。
关键词: 漳浦县 水利系统 综合经营

内容

水利综合经营,是漳浦县水利系统一个新兴事业。下面记述其从“解禁”至起步、发展的过程。
  (一)从“犯禁”到鼓励
  漳浦县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兴建中型水利工程以来,先后兴建中型水库7座(眉力、石过陂、后井、梁山、赤兰溪、杨美、祖妈林),桥闸3座(旧镇、鹿溪大(三)型桥闸和浯江中型桥闸)及朝阳渠等。这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属事业性质,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工程维修经费全靠国家拨款,人员工资等管理费用靠收取一点水费,“以水养水”,没有生财之道,被称为两袖清风的“清水衙门”。长期以来,在人们脑中形成一种陈旧观念,水利管理事业单位只能放水、管水,搞别的都是歪门斜道,不务正业。记得六十年代初,本县为了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费困难和改善职工生活福利,曾经在原祖妈林小(一)型水库召开全县水利管理工作会议,会后,由我执笔制定《漳浦县水利工程开展副业生产二十五条规定》,“文革”期间,甚至连利用水库养鱼也被认为是犯禁的,受到批判。“水至清则无鱼”这句古训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如绝对求其纯粹就会走向反面。事实证明,“专务正业”并没有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摆脱日益拮据,越搞越死的境地。随着漳浦县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管理队伍日益扩大,县办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由1977年128人增加到1979年261人(其中干部55人,职工211人,临时工95人),光靠那些微薄的水费收入(县管水利工程单位1965年至1974年平均每年只收水费0.73万元)其结果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1974年至1975年,县地方财政每年要拨给县管水利工程职工工资补助经费7万多元),职工生活待遇长期得不到改善,水利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维修,国家的包袱越背越重。因此,1977年11月8日,漳浦县革命委员会颁发《关于坚决贯彻执行水费征收办法的决定》,1978年6月1日又发出《关于整顿现有水利工程组织管理的通知》,即对县管水利工程进行“三整顿”(整顿规章制度、整顿经营管理、整顿管理体制),撤销原来杨美、鹿溪、朝阳三大灌区革命委员会,确定杨美、祖妈林、眉力、后井、石过陂(含赤兰溪)、梁山(含水晶场小(一)型水库)等中型水库及旧镇、鹿溪大(三)型桥闸和朝阳渠为县管工程,重新建立管理处;对跨区域受益的浯江中型桥闸提级由县管理,建立管理所。在整顿的基础上,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用工程周边水土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综合经营,1978年11月26日县革委再颁发《关于处理水利管理单位统一经营用地的通知》。漳浦县的做法受到水利电力部的表扬,1978年12月11日在《水利简报》增刊第32期以《漳浦县整顿加强水利管理成效显著》为题向全国通报。这一来,为已经不声不响地开始搞综合经营的漳浦县壮了胆。1979年2月20日,漳浦县革命委员会以浦革(1979)综字第25号文发出《关于水利管理“七定”任务与奖赔办法的通知》指出:“七定一奖赔”制度(定安全保坝、定控制运用、定工程效益、定征收水费、定年发电量、定造林种果、定农牧渔业,超产者奖,减产者赔),立竿见影,取得成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含小(一)型水库)职工开荒种植面积195亩,造林种果面积418亩(其中种果1.05万株),饲养禽畜590头(其中黄牛70头、猪45头),利用水面养鱼1.28万亩(不年投放鱼苗200万尾),副业产值1.07万元,比1978年增收1.4倍。1979年11月18日,水利部、财政部、国家水产总局在广东省东莞县召开全国水库养鱼和综合经营经验交流会,特邀请漳浦县水利部门派代表出席会议。通过这次全国性会议,第一次把综合经营与确保工程安全、发挥工程效益相并列,作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三大基本任务。会后,漳浦县把水利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这是县管水利工程单位综合经营全面走向生产领域的转折点。
  (二)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人民的眼界,开始认识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不能长期捧着金碗要饭了,自己“管”着那么多水土资源,又有人力、技术和设备,为什么不能让这些巨大的生产能力组织起来,向更深更高的生产领域进军呢?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难道不应当讲讲投入产出的效益吗?1980年,漳浦县把“三大任务”(安全、效益、综合经营)分解为“八项技术经济指标”(安全维修、控制运用、工程效益、水利渔业、造林种果、农牧副业、水费电费、收支核算等),并以1980年财务决算为基数,参照各个县管水利工程单位的资源条件,国家基建投资多少、技术装备先进程度、生产率和产品价格高低等不同情况,分为“定额上缴”、“自负盈亏”、“限额补贴”三种类型单位,合理确定年度指标,坚持至1991年,每年初由县水利主管局与县管水利工程单位协商,制订年度计划,上报县人民政府下达。各个县管水利工程单位都建立党、政、工三种管理系统:(1)党支部以支部书记为主的政治管理系统,抓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2)管理处(所)以主任为主的行政生产管理系统,负责技术业务和抗旱防汛工作;(3)基层工会以工会主席为主的民主管理系统,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民主制度建设。党、政、工分工负责,使水利目标管理责任制不断完善,体现了三大优越性:(1)明确规定各个县管水利工程单位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使水利管理干部、职工扭转了长期存在的供给制思想和单纯的服务观点,单位领导也改变了过去那套行政管理的办法,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从经济观点出发,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经济杠杆和其他手段,及时解决各个环节出现的经济利益问题;(2)把目标管理责任制与经济利益挂上钩,层层落实“三大任务”、“八项技术经济指标”,签订合同,使各所、站和班组、个人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全局水利管理和综合经营工作,充分调动单位与个人的两个积极性;(3)事业单位按企业要求管理,在统一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按照业务分工和经济项目划分职责范围,订出考核标准,半年初评,把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结合起来,职责分清,奖罚分明。
  (三)经济效益提高
  经这几年来实践,县管水利工程单位依靠“两个支柱”(综合经营和征收水费)及“一把钥匙”(经济承包责任制)促使水利综合经营(水库养鱼、水力发电、林果生产、有偿服务等项目)日益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1980年1月25日,福建省水库养鱼会议在漳浦县召开后,全县水库养鱼有了很大的发展。7座中型水库水面14392亩,已养鱼12863亩,占89.4%。同时,自建鱼种池108亩,自育大规格(12公分以上)鱼苗,以保证每年投放水库鱼苗的质量。后井水库鱼种场有7口鱼种池15.5亩,1981年至1986年自育大规格鱼苗131.2万尾。1985年4月间,还选择和饲养好两对鲤鱼亲鱼,进行产卵受精,然后将附着受精卵的鱼巢移入已清整好的孵化池,孵出仔鱼70~80万尾。中型水库1982年至1985年投放大规格鱼苗381.7万尾(其中自育鱼苗341万尾)。祖妈林水库为了加快水库中鱼苗的生长,1986年在库岔办养牛场养牛15头,并兴建容量千担的发酵池2口,每月都有发酵粪水7.5~10万公斤入库喂鱼。全县水库水面最大的杨美水库,养鱼水面4288亩,1983年至1984年再投放大规格鱼苗66万尾。但由于水面大,水深又在20米以上,捕鱼是一大难题,影响渔业经济效益。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于1985年12月25日至1986年1月10日在福建省水利研究所技术咨询服务公司(设在厦门市集美镇)举办全国第二期MSS—Z型脉冲电赶鱼机捕鱼技术培训班,选择漳浦县杨美水库作为操作现场。参加培训班的有来自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山东、陕西、辽宁、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水利(水电)厅负责水库养鱼专业技术人员共45人,现场学习交流电驱赶鱼群的操作方法。其法是通过电极在水中形成电场,再根据鱼的种类,个体大小,水域宽度、深度等不同条件,使用不同的电压频率,以驱集或麻痹鱼类。操作时以载重量12吨的挂机木船6只,木驳船2只,配备MSS—Z型脉冲电赶鱼机2部、直径5公里的话机3台、各种规格刺网、拦网、沉网等总长8100多米,把鱼群围赶到溢洪道对面的库岔进行网捕。这次示范性操作于1986年1月4日举行,安放长、宽各39米深8米的网箱,一网次捕鱼19850公斤(其中每条重量5公斤以上的300多公斤,最大的鲢鱼每条21~23公斤)。县管中型水库养鱼回捕量1979年至1983年只有7.8万公斤,1988年至1990年却增加到115.6万公斤。
  自1986年以来还发展浅海滩涂养殖。县管花厝厝围垦工程于1986年6月19日合龙后,边扫尾边建池,至7月底建虾池4丘975亩,其中2号池324亩,即放养对虾苗500万尾。1986年5月28日至31日,福建省水利学会农水围垦专业委员会和省水利水电厅水利建设技术中心在漳浦县召开全省浅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围海技术经济交流会,与会各沿海地(市)、县水利围垦工程师和技术员共46人听取了漳浦县水利电力局《大念“山海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的经验介绍。会后,浯江桥闸管理所向省水利水电厅综合经营公司借周转金3万元,利用水闸内外滩地建对虾池2丘,面积21.46亩,于1986年6月20日由4位职工承包养殖对虾,至9月15日饲养87天,收获商品对虾1109公斤(每公斤35~40尾),收入19761.16元,扣除成本12547.5元,纯利润7213.66元,按承包合同,桥闸管理所收入6186.89元,个人超产分成1026.77元,加上承包外捕捞池内鱼、青蟹收入1604.91元,个人收入共2631.68元,平均每人多收657.92元。1988年旧镇大(三)型桥闸也积极利用桥闸周边浅海滩涂,新建对虾池一丘40亩,并建制冰厂一座,为出口对虾服务。1990年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共养殖对虾140亩,出售商品对虾12吨,比1986年增加33%。
  中型水库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用于发电。继1971年建成梁山二级水电站后,1979年至1983年,县管水利工程先后新建坝后电站或径流式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2285千瓦/12台,至1990年,县办水电站(含内湖水电站)装机容量5475千瓦/24台,一般每年为县电网提供电能2000万千瓦时左右。梁山水电站(一、二级电站和1990年新建坝后电站)为加强安全生产,从经营管理入手,实行“六定一奖赔”(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费用、定出勤、定产值、超产奖,减产赔)的责任制,以班组为单位,逐日填写运行日记,逐月核算,逐季小结,年终决算,促使运行人员做好安全发电工作,经济效益逐年提高。1985年第9期《中国水利》通报:漳浦县梁山一、二级水电站1984年发电设备年平均利用4086小时,发电成本1.47分/度,全员劳动生产率10625元/人、年,100元产值利润59元,进入全国先进电站行列。1990年梁山水电站完成发电量1000万千瓦时,比历史最高的1985年增长17.6%。1989年底,为搞活朝阳渠径流式梯级水电站的经济,县从“以电养电”项目投资9万元,在南浦乡架设输电线路长3.2公里,把村办的兴巷、南浦、大坪等小水电站(装机容量615千瓦/3台,拥有高、低压输电线路长20公里),建立全县第一个朝阳自供电区,不仅救活了这3座濒临报废的小水电站(每年向县电网输送电量35万千瓦时,增收电费5万多元),而且使朝阳自供电区1990年售电量增加到135万千瓦时,从批零差价中增收10万多元。各个县办水电站坚持推行并进一步完善岗位经济承包责任制,促使全体运行人员认真做好设备安全检修和防洪、防风工作,做到“安全、经济、满发、多供、少损”,1990年县办水电站完成发电量2400万千瓦时,比1989年增长57.3%,创历史最高水平。
  为了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周边水土资源,发展林果生产,1981年9月26日和10月17日,漳浦县稳定林权发证领导小组颁发《关于划定水利水电工程保护范围和安全区的通知》和《补充通知》,解决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发展农、林、果、牧业的用地。1982年4月29日,漳浦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漳浦县水利管理办法》,第五章《经营管理》第十五条规定:“凡由水利投资兴建的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的水利工程,其枢纽、水闸、库区、水面、电站、灌溉(排水)渠道(港道)及其附属建筑物等,一律由水利管理单位统一经营管理,在确保安全,效益的前提下,以水为本,发挥优势,综合利用所辖的水土资源。”全县中型水库周边和库区校核洪水线以下可绿化、种果的山地面积6192亩,经过全面规划,全体水管干部、职工逐年进行育苗、整地,并实行“三包”(包种、包管、包活)责任制,至1990年,已造林2460亩,种果1794亩(其中荔枝1705株、龙眼9180株、柑桔2061株、桃李杂果68028株),1990年生产出售各种水果21吨,比1989年增加38%。眉力水库主、副坝区划界定权的土地220亩,栽种荔枝1030株。1988年4月9日,又向漳浦县畜牧中心购置与水库溢洪道西南毗邻的原县草种场的全部土地340亩和附属设施,建立龙眼生产基地,新栽高压苗良种龙眼5000多株。杨美水库已定权发证的山地面积775亩,1988年4月,在山地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制订《股份制发展林果种植业的有关规定》,发动干部、职工组成4个股份组,投资5.5万元合股开发山地,签订为期15年的经营合同,4年多来已开垦山地400多亩,种植龙眼350株、桃李3000株、杨梅1000株、馀甘1.6万株、香蕉1.5万株、柠檬桉树2.5万株、相思树3万株。1991年杨美水库管理处再投入“以水养水”资金2.1万元,县水利电力局也投入“以丰补歉”基金3.2万元,继续种植龙眼2800株,下放给各股份组承包经营。1989年至1991年已收益5.9万元。1989年和1990年连续荣获福建省综合经营先进单位。
  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搞好有偿服务,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漳浦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2月15日颁发《漳浦县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1990年3月27日颁发《补充通知》。旧镇大(三)型桥闸管理处为解决鹿溪糖厂榨季用水,于1985年12月4日首次与鹿溪糖厂签订供水收费合同,每年为榨糖供水。1990年度,鹿溪糖厂榨季从1989年12月15日开始,至1990年3月29日结束,历时105天,由旧镇桥闸控制蓄水位(黄零高程)1米左右,一般保持水深3.5米,为鹿溪糖厂提供工业用水150。71万立方米(其中直接供水量135.01万立方米,补充生活用水15.7万立方米),确保榨季顺利结束,1990年4月25日,鹿溪糖厂即全部交清水费7.3万元,比1989年增加69.8%。鹿溪大(三)型桥闸管理处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后,于1988年经漳浦县物价委员会核定,首次向漳浦县自来水公司收取城镇生活用水水费0.82万元;1989年5月30日又与漳浦县合成氨厂签订供水收费合同,首次征收水资源费2.85万元。同时,根据1991年10月28日漳浦县人民政府综275号文颁发的《漳浦县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对在鹿溪采砂的个体户发出《河道采砂许可证》9本,按规定收取河道采砂管理费2500元。
  在党中央的“开放、改革、搞活”方针指引下,“七·五”期间漳浦县集中资金抓好中型水库保安加固和水库灌区挖潜配套,投入保坝加固资金5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万元)灌区配套资金369.7万元(其中补助244.5万元),除梁山水库外,其馀6座中型水库都进行检修加固,并在水库灌区新建干渠8条共长59.3公里,支渠10条共长42.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2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3.7万亩,不仅为灌区粮食增产服务,而且为增加水费收入创造条件。据中型水库统计,1986年至1990年收入689.89万元,其中水费收入252.13万元,占36.6%;电费收入290.74万元(每千瓦时电价0.05元),占42.1%:多种经营收入147.02万元,占21.3%(其中水库养鱼收入109.63万元,占多种经营收入74.6%)。县管水利工程1991年经济总收入由1984年97.22万元增加到366.5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20.88%。
  漳浦县县管水利工程单位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992〕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巩固开展三个生产基地:(1)建立全县淡水养殖面积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2)建立林业生产基地;把现有造林面积再扩大2000亩,绿化、美化坝区和库区;(3)建立眉力、后井、杨美三个万株水果生产基地,即眉力水库万亩龙眼基地、后井水库万株柿子基地、杨美水库万株馀甘基地。同时,大胆开拓,发挥社会效益巨大的水电基础设施的优势,兴办以工业为主体的综合经营,逐步向企业化、社会化发展,为巩固发展水利水电事业,推动漳浦县农村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