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石料开采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49
颗粒名称: 漳浦石料开采今昔
分类号: TD872
页数: 3
页码: 562-5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石头资源的开采利用情况。解放前,尽管石头资源丰富,但由于封建迷信观念和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开采利用并不广泛。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石头的开采利用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漳浦县的重要产业。文章还介绍了漳浦县石匠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为石头的开采利用提供了人才支持。
关键词: 漳浦县 石料 开采利用

内容

漳浦有山皆石,以花岗岩居多,蕴藏量相当大,现在公、民用建设均以石头为主要材料,水库、渠道、公路、桥梁、围海筑堤护岸等无不用石。农村建屋更是石头的“一统天下”,不但砌基、叠墙用条石,屋顶、楼板也因石料坚固耐用,造价低廉而用石盖板。除沿海少数半岛外,全县每个乡、镇都有几个采石场,石匠总人数在三千人以上,加上装卸、运输等从事石料采运的劳力达六千人以上。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展,现在石料不仅是内销的重要商品,也是外销创收外汇的重要商品。外贸公司1989年在杜浔镇办个石雕厂,以青石雕刻石狮、龙盘柱、灯笼、塑像、四合桌、地板材、墓碑等,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台。1990年,漳浦与香港永德信公司合作在割后创办的德浦石料厂建成投产,以先进机械设备将石料切片磨光,成为畅销国外的高级建材,大部份销往日本。县开发公司与外贸公司在万安农场马头山开采花岗岩切成片石装箱外销。沿海一些地方也将很多每块数百斤重的石块装船运销日本、台湾等地。漳浦石料的开采利用已发展到空前规模。
  我县石头资源大宗开采是解放以后才逐步展开的。以前尽管到处有石头,民间建房却绝大部份用打土墙或用土坯砌墙,连个石料门窗都很稀罕。我曾向老一辈做过调查,据分析,采石业由不盛行到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下列三个条件的改变:
  其一,解放前封建迷信观念妨碍石头的开采利用。因为山上的、村庄周围的石头都成为人家祖墓、祖祠的“风水石”,随便开采那块石头,不是伤到“龙头龙尾”,也伤了“龙爪龙麟”,人家要发动封建宗族来“执伤”,轻则动武械斗,重则送官究办,当时官府是维护封建权益的,谁也不敢惹这个麻烦,在清末民初,全县著名的采石场只有旧镇下梅宅村的“百丈石”山。此山从山顶延伸到旧镇港底巨石连绵不断,因此得名。石质优良,色美质坚韧,做板材不易断裂。矿山紧靠旧镇港,周围没有坟墓、祠堂,且水路运输方便,在清朝乾隆年间即由当时宰相蔡新辟为采石场。解放前梅宅石匠凡要在该山采石,每年必须向蔡新的后代交纳矿山租金。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大力宣传破除封建迷信,打破封建势力,在1953年以后逐步开展公路、水利等公用建设,解除了封建势力,为以后公用民用石料大量开采铺平了道路。
  二、石料的开采使用受交通运输条件制约。“百丈石”山石料所以能够大量开采和运销,是因为石山就紧靠旧镇港,用人力扛三、四十米路就可以上船。解放前连手推车都没有,笨重的石头靠肩膀扛抬是无法远运的,水运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百丈石”山的石料靠小船沿鹿溪上游可运抵城关、石榴、象牙、割后等地,下游可沿海岸线运达沿海各乡镇。水运达不到的地区,尽管十分渴望用石料,只好“望石兴叹”。解放后,交通运输状况出现两方面大突破。解放前漳浦只有一条上通漳州下通杜浔的“龙诏”干线和旧镇通佛昙、县城通象牙庄的支线,旅客往往等半天还坐不上车,谁敢想那寥寥几部汽车用来运石,而且自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张飞断桥”的办法,把公路上水泥桥尽数炸毁,公路节节挖坑,别说汽车无法行驶,就是自行车也只能坐一段抬一段,旧镇港、云霄港又是本来就没有桥梁又无运车渡船的。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公路一直未修复通车。解放后经过四十年建设,现在我县标准公路连接各个乡镇,加上农村大路,做到每个行政村,连高山上的小山城、车本也通汽车,更使人惊奇的是,许多采石场尽管地处深山,采石业的大军居然在崎岖曲折,左壁右坑的羊肠小道上开出了可供手扶拖拉机驾驶的小型机动车道路,看着满载石料的手扶拖拉机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外来客人无不摇头赞叹,可是本地人看惯了,未听说过失事。第二方面是运输工具不断进步。五十年代大搞水利建设,出现了大量手推车。漳浦农民吃苦耐劳精神闻名省内,在龙坎铁路工地,永安、三明等许多基建工地,漳浦民工组成的手推车运输队,两架手推车运量顶上一部手扶拖拉机,备受称赞。到七十、八十年代,手扶拖拉机相当普及,能远距离运石料。有些地方如旧镇、杜浔、古雷还用大型拖拉机运石。总之,四通八达的公路和直达采石场的简便机耕路,加上数以万计的车辆,使石料的运销十分方便,石料的商业性大规模开采利用才有可能。
  三、解放前后打石匠队伍增长近百倍。自清朝至民国,本县石匠只集中在旧镇下梅宅村,是附近有水运利便的“百丈石”山采石场形成的。这村当时五、六十户,男劳力几乎都学会打石技艺。县境内东至佛昙,西至象牙,南至沙西,北至马口桥,都闻名到梅宅请过石匠(也有少数客家石匠来浦)。秋冬季节,民间建房旺季,石匠常供不应求。以一个村几十个石匠的队伍用手工采石料,其规模可想而知。解放后,五十年代大搞水利建设时,政府抽调大批民工学习开山打石技术,这批技术骨千从水利工地回乡后,即遍地开花以师带徒,养大批石匠,就地开山取石,各乡镇出现不少以开采出售石料为业的乡村企业。石料的开采利用实现商业性规模,也成为有石头、有车辆地区农民搞农工结合的简便就业途径。
  由此可见,漳浦采石业的发展,与解放后的社会政策、社会条件关系极大。当前值得忧虑的问题是石料开采缺乏规划和管理,业者急功近利,滥采滥用,把近山表层的石头基本采完,今后继续开采只有向深山或地下进军。石头的利用也很原始,缺乏深度加工,因而经济效益受到很大限制。随着石料外贸出口的发展,应该注重石料的精加工,使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为我县四化建设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此外,一些风景区、旅游点及一些对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有益的石头应注意保护,这类石头的社会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计算的,各地有关部门应规划提出保护范围,采取必要的教育和行政措施。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詹昭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