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理南门溪记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48
颗粒名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治理南门溪记事
分类号: P343.2
页数: 2
页码: 561-5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门溪的治理过程。南门溪是鹿溪的一条支流,曾经因为洪水泛滥和污染问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1974年开始改溪工程,通过治理,南门溪的水患得到了根治。但是,由于南门溪上游的溪道被平整为农田,仅存西湖南侧至港仔口这一段死溪,导致溪水无法流通,污水和垃圾不断注入,形成了公害。1984年开始,政府开始关注南门溪的污染问题,并开始采取治理措施。经过勘察和方案研究,最终采取了引水排污、清淤拓宽的方案,从鹿溪梧桐陂引水,接济南门旧溪道,以及改造双溪口(港仔口)至城东溪的渠道。工程于1986年元月20日开工,至8月20日结束,历时七个月,完成四大项目:一是引水工程,挖新溪道四段,长933米;二是旧溪道清淤扩宽;三是排污工程;四是工程配套建设。治理后,南门溪的水质得到了改善,消除了公害,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漳浦县 南门溪 治理过程

内容

南门溪原属鹿溪中游一条贴近城西、城南的支流,是鹿溪上游支流之一的查岭溪流经高罗山西侧的一叉分流。它经高罗山,绕西宸岭,穿绥西洋(洋,平洋,方言指广阔的连片水田),临西湖,然后南折流过绥南城下、南门村边,再蜿蜒曲折向东南,在炉尾村东南注入鹿溪。因流经绥城南门下,故名南门溪。
  南门溪源头水丰,溪水长流不息,它既有农田灌溉、居民洗涤之利,有绿水清波,点缀美化环境之好,也有洪波涌起,呼啸怒吼,泛滥成灾之害,每年雨季汛期,鹿溪暴涨、洪水由南门溪、绥西洋、浩浩荡荡,长驱直入南门,波及绥城南部,时常闹得全城不安,尤其南门村,一到汛期洪水,村民苦于水害,往往要攀上屋顶呼救。根治鹿溪中游水害,是城关西南部一带居民盼望已久的愿望。
  197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委、县革委作出“一定要根治鹿溪”的决定,12月16日,在县委主要领导的直接指挥下,迅速调集一支拥有三万多名民工会战鹿溪的庞大队伍,县直机关、团体、工贸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中小学师生也投入战斗。改溪工程上起梅东合溪口,下至英山、后港,全长11.7公里的迂回曲折旧河道,截弯取直为8.3公里,整个工程需挖填716万土石方。会战期间,县委主要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坚持和民工、干部、职工同劳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对参战者是极大的推动和鼓励。经过50多天艰苦奋战,挖出一条长8.3公里,河底宽100至130米,河深2米,堤高6米的人工河道。翌年2~3月间,又在涂桥头建成一座横跨鹿溪新河道的26孔石拱桥闸,配套建设灌区左右干渠。整个改溪工程,为鹿溪灌区防涝抗旱、农田灌溉,为减少、减轻鹿溪中下游(包括城关及炉尾、鹿溪、溪南、英山、后港等村庄)洪涝灾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顾及不周的是,南门溪的源头被归入鹿溪,南门溪上游的溪道被平整为农田,仅存西湖南侧至港仔口这一段死溪,鹿溪水流不进,城西、城南、城东的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却不断注入,加上南门溪两岸居民的垃圾盲目填入,酒厂排污也部份从港仔口注入,尽管从港仔口至东城溪(即漳浦一中校园南墙外)挖有一条引水渠,多少能排除一部份污水入东城溪,但由于溪道深浅宽窄不一,溪道与渠道前后又不配套,经年累月,这段溪污水腐恶,臭气熏天,蚊虫孳生,危及这一带环境、耕地、作物和居民、工厂职工、学校师生的心身健康,构成公害,人们称它为绥城的“龙须沟”。治理南门溪,清除污染公害,成为广大居民、师生、职工的强烈要求、迫切期望,有的投诉于人大、政协,有的上访于政府,有的投书于报社。
  县砌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南门溪污染问题。1984年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就指示有关部门现场勘察,专题研究治理措施。1985年春,县人大常委会把治理南门溪作为人民代表的一件提案,交政府办理。县长张如崧作出了“一定要及早治理南门溪”的指示,并亲自到现场视察,参与治理方案研究,同年十二月四日,县政府成立治理南门溪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分工由我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程惠荣、县政府调研员吴启明、绥安镇党委副书记陈合龙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主任吴启明、副主任邱志爱、陈合龙、陈荣耀,并从绥安镇、建设局、水电局、自来水公司抽调千部四名、工程师一名、技术员一名参加办公室工作,负责工程设计和施工。
  治理工程选择引水排污、清淤拓宽方案,即从鹿溪梧桐陂引水,接济南门旧溪道,以及改造双溪口(港仔口)至城东溪的渠道。引水工程头尾4025米,其中需要新挖溪道933米,需动用耕地20多亩。工程土石方量16824立方米,工程造价23.7万元。
  其时,县财政比较困难,在财力拮据情况下,张县长为落实工程经费而想方设法,12月25日,他在工程预算报告书上批示:工程经费由财政局拨给13万元,建设局解决3万元,绥安镇负担一万元,其余由收取有关排污单位1986年度的环保费补齐(经县环保办核定,县酒厂、蜜果厂、头厂等六家排污单位应缴六万四千余元)。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人员按照县长指示,认真落实,各有关单位也大力支持,陆续收到工程经费11.98万元,于是,工程于1986年元月20日开工,至8月20日结束,历时七个月,完成四大项目:一是引水工程,挖新溪道四段,长933米,其中,大陂自然村附近有三段,长260米,后壁园一段,长673米。新溪道面宽9米,深2米,溪堤面宽3~4米。流量4立方米秒。二是旧溪道清淤扩宽。对儿童乐园至王顶桥这段旧溪道进行清除淤积,拓宽狭窄处,填补缺口溪岸。三是排污工程,完成从双溪口至东城溪全长380米土渠改石渠和连接城东溪排水函闸的建设达到增大流量,提高流速,减少或避免淤积。四是工程配套建设,完成用于交通运输和水利灌溉两用桥(涵)4座;农田排灌涵洞9处;人行便桥3处;在后壁园新溪道南堤铺设乡村简易公路560米,使南门村可通国道324线;新溪过公路的涵洞改建扩宽(更改公路涵洞,承蒙漳浦公路段鼎力支持),以及加固横穿新溪道的自来水管道的填墩砌体等项。在上述工程项目施工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精打细算。绥安镇政府和绥西、绥南、南门等村委会本着从群众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做了大量细致的群众工作,其中绥西村以很低的土地补偿费,让出21亩耕地作为新溪道用地,使整个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南门溪治理工程于1986年8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9月9日,工程领导小组召开工程交接会议,把南门溪引水排污工程的管理和使用移交给绥安镇政府,双方办理了工程验收及交接手续。治理南门溪的预期目的基本实现,达到引水排污、农田灌溉、居民洗涤等综合利用的设计要求。但由于集资难度较大,工程未能全部按原设计施工,尚未配套的项目有双溪口的排洪冲污节制桥闸,东城溪排污涵闸需安装一台启闭机,防止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仍是一项长期任务,须依靠流域居民、企业单位共同不懈的努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鹿溪清流今又源源注入南门溪,一度死溪又复活,千家忧患今解除,群众称赞县府为民办了一件好事,说此举可立碑志念。笔者有感于此,故综合其时资料及所见所闻,作文记之。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