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浦涌动开放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47
颗粒名称: 金浦涌动开放潮
其他题名: “三资”企业逸事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5
页码: 557-5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三资”企业通过改善管理措施和投资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华兴雨伞厂和统一饲料厂是其中的代表,它们的成功经验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企业的成功也展示了漳浦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当地政府的支持。
关键词: 漳浦县 三资企业 投资环境

内容

这是一块富饶而又温馨的土地,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古老的金漳浦焕发蓬勃生机。1980年开始由外贸公司承接港商串珠圈来料加工。1983年有了第一家雨伞来料加工企业。1985年开始兴办“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港商、台商投资按外资的优惠待遇,列为“三资”企业)。1988年以来,“三资”企业的数量、投资额、产值连年成倍增长,成为漳浦经济一大支柱。至1991年抄,全县“三资”及来料加工企业已达48家,年产值2亿多元,从业人员6千多人。金浦,在开放中腾飞!
  这里从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谈起,就我作为新闻记者历年来所接触到的,略记漳浦一些重要“三资”企业和县里关于投资环境建设的逸事。
  越办越兴旺的雨伞厂
  漳浦县华兴雨伞厂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发展成为年创汇百万美元以上的“三资”骨干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这个厂是1983年县外贸公司与港商合作创办的来料加工企业(后转为中外合作企业),初由县外贸部门抽调专职干部管理,由于企业机制存在问题,管理水平落后,劳动纪律松驰,产量质量上不去,产品次品率达到20%,以致连年亏损,濒临倒闭。合作的港商认为无利可图,于1985年打算离浦另谋出路。县领导得悉后,即出面盛情挽留。针对港商提出的意见,召集有关部门落实优惠措施,一项一项为之排忧解难,更重要的是接受港商提出的要求,让他直接管理企业,尊重他按国际惯例行使企业管理权。这就从根本上改善了投资环境,使企业出现了好势头。
  港商管理企业的措施是:
  ——在社会上公开招工。只要有村级证明和介绍人,进厂经学习和短期试用合格后,即可成为该厂工人。
  ——按照合同和规章辞退工人。对于连续三个月完不成定额的、连续旷工三日、长期迟到、打架闹事、偷拿产品和材料的给予除名,一概不讲情面。一次,有个管理员因产品质量问题与工人打了架,厂方一方面对管理员维护厂的利益表示感谢,但对违反厂规打架的双方同时辞退。这件事给工人和干部的教育和震动很大,从此有理也不敢打架了。工人说:“进厂容易,出厂也很容易。厂规是铁的,饭碗是瓷的,碰不得。”
  ——严格奖罚。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考勤制,实行计件工资,超产有奖,减产必罚。一个月中,全勤奖励工资10%,迟到累计超过一个小时的扣发工资10%。
  ——用一张工卡管理生产。每个工人领料、交货的时间、数量、质量都在这张工卡上反映出来,工人的月薪多少也通过这张工卡来结算。管理机构精简,环节少,效率高,全厂工人1100人,而行政技术管理人员只有14人,其中4名正副厂长兼管财务、供销、质量检验,10名车间主任兼管生产调度、材料领发和技术质量。其工作负荷之大可想而知。
  华兴雨伞厂由港商直接管理后,摆脱了经营旧体制的束缚,摆脱了关系网的困扰,产量成倍增长,次品率降低到7%以下,工人月平均工资由30元提高到200多元,厂房扩大到5720平方米,最高月产量达5万打,产品畅销美、英、法等十几个国家。港商赚了钱,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使漳浦“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和“三资”企业出现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初,这家雨伞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投资购进12吨位的日野货车二部,并增添自动裁布机、自动打包机、自动胶纸机等设备,又办起二家分厂,向乡镇扩展,形成系列产业。
  华兴雨伞厂越办越兴旺,投资者接踵而来,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漳浦全县有港资、台资雨伞厂12家,年产量150万打。产品由单一、低档向多品种、系列化、高档化发展,并由单一组装发展到拥有较完善的自我配套能力,使漳浦成为闻名的“伞城”。
  经贸合作盼统一
  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经济贸易合作,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一批投资者捷足先登,到海峡西岸办企业,一个台资向大陆转移的浪潮正汹涌而来。
  1990年4月17日,我们来到闽南著名的对台贸易港口旧镇镇,采访了刚投产开业的漳浦县统一饲料厂。这家企业是三位台胞投资124万美元,于1989年6月开始筹办的。谢董董事长带我们参观了厂区,全套崭新的机器设备都是从台湾购进的,工人们正在繁忙地操作,两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一袋袋散发着鱼粉香味的饲料源源产出。谢董事长兴奋地告诉我们,该厂主产品是对虾饲料,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值6000万元。原料一部份在本地采购,一部份进口。产品除立足本地外,还销往河北、山东,出口印尼、菲律宾等地。年外销额约1万吨,其余销国内,产销形势很好。
  饲料厂取名“统一”,含义多么深长。袁总经理快人快语,谈起了他们来大陆投资的意图和想法:“我们盼的是统一,做的也为统一。这些年来,台湾经济有所发展,但毕竟是弹丸之地,缺乏依托,币值上升,劳工缺乏,加上治安情况不良,投资环境日趋艰难,岛内众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向外寻找出路。大陆广阔的腹地是台湾最好的依托,台资转移大陆势所必然。近来台湾海峡形势正向着缓和发展,交往逐渐增加,‘三通’只是早晚的问题了。我们来这里投资,受到亲人般的接待,不但政策上给予优惠,而且在厂房修建、水电供应、设备安装等方面都提供种种方便,鼎力协助。我们感到十分温暖,就像在家里一样,我们要努力经营,生产出更多优质饲料,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尽微薄之力!”
  这一天,我们在统一饲料厂内见到另外几位台胞,他们是台湾某国际开发公司考察团成员,洪先生很有感触地说:“海峡分离40年,我是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国土,有着无限的期盼。到这里考察后,耳闻目睹,深受感动,更增强了前来投资的信心和愿望。”这些话讲得实在、真诚,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人为的藩篱应该进一步拆,两岸经济应该更密切地交流和合作。
  到大陆投资要做“永久牌”
  在漳浦县,有两家以“闽荣”命名的台资企业,一家是闽荣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对虾育苗和鱼类养殖;一家是闽荣纺织工业有限公司,从事成衣和毛衣加工。这一对姐妹企业属同一投资集团,有同样的建筑风格:新颖别致,气势不凡,有同样的环境布置:绿化雅美,富丽堂皇。总经理陈隆峰先生自豪地说:“这体现了我们闽荣的扎根精神!”
  陈总经理开朗、健谈。年龄介于而立、不惑之间,自从台北辅仁大学毕业后已投身商界十余年,兴办实业颇有成就。他的先祖是闽南人,随郑成功去台湾,他对故土怀有深深的向往和依恋之情。1987年第一次来大陆,到厦门做生意,后到漳浦县考察,听到的都是甜甜乡音,接触到的都是浓浓的乡情,他寻到了根,他找到了投资的理想宝地。他说:“我走遍漳浦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为这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所吸引。祖国江山好比一块璞玉,我们要用双手去雕琢。”
  1989年8月,陈先生在漳浦县前亭乡海滩上投资兴办闽荣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宿舍、办公楼造型新颖,别具一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入生产第一年即培育出草虾苗2000多万尾,有了盈利。1991年我去采访,他邀我到宽阔的屋顶阳台上,向我介绍:“我们面对台湾海峡,背靠万亩虾池,致力两岸繁荣。你看,庭院中红花绿树、欣欣向荣,寄托着我们一片深情。这沙滩上,一般植物难以扎根,我们就买进700车农土进行改良,自己动手铺草皮150平方米,栽种松柏、三角梅、七里香等200多株,还种了一畦台湾丝瓜,已结出串串硕果。你刚才看到了,大厅内挂着一副对联:‘闽台合作海峡两岸齐繁荣,荣辱与共同胞携手兴八闽。’这就是我们的心愿。你看,那大铁门是红色的,象征着我们闽荣公司有一颗鲜红的心,心向祖国,热爱祖国,要为祖国作贡献!”啊,这话如诗,比诗更动人。
  1992年之春,在漳浦县城,国道“324线”与省道“牛旧线”交叉口,耸立一座八字形的四层大楼,铝合金门窗,水磨石地板,外墙壁镶贴乳白色的釉面瓷砖,敞口门厅气魄豪华,这是高级宾馆吗?不,这是去年新办的闽荣纺织工业有限公司。还是在前亭海滨会到的那位陈先生,他身兼两个“闽荣”公司董事长。他带我参观在继续装修中的大楼,介绍了车间的位置。“企业厂房需要这么高档吗?”陈先生朗爽地笑着答道:“这正体现了我们的扎根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祖国统一,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到大陆投资办厂不做‘飞鸽牌’,要做‘永久牌’。你看,这里装修用的是一流建材,厂房达到一流水平,这幢大楼单装修就用了100万元人民币。楼外还规划了一条4米宽的绿化带,今年春季要栽上松柏等树木,我们以此表明决心、信心,给还在犹豫中的台商作个榜样。这纺织公司计划今年5月投产,第一期招工300名。我们的目标是:工人1000名,年创汇1000万美元,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陈先生侃侃而谈。从寻根到扎根,他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真诚引得客商来
  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漳浦县,是一块资源富饶的土地,一旦开发,并且与开放结合起来,便生机勃发,创造出经济奇迹。
  沉睡千年的枕头山苏醒了!枕头山位于绥安镇西北,紧靠县城,地势平缓,交通方便,如今被开辟为吸引外资、台资的工业开发区。我们来到现场,看到的是一片兴旺景象:推土机、翻斗运载车、装载机正在繁忙作业,大片山坡被推成平地,在平地上耸立起一座座新厂房,有的已开始生产出一批批产品。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告诉我们,全区规划开发丘陵地1.8平方公里,第一期500亩,1991年3月动工以来,边平整,边招商,进展很快。这批土地已被14家外商、台商预购一空,先有3家台资企业建成投产,总投资额300多万美元。第二期工程500亩的开发于1992年春开始。
  从“让巢引鸟”到“筑巢引鸟”至“引鸟筑巢”,漳浦县吸引外商投资从零散转向成片的土地开发。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千方百计腾让旧厂房、旧仓库和旧营房共3.8万平方米,新建各类厂房2.2万平方米,让外商、台商投资办厂、“三资”企业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迎接九十年代的开始,又开辟绥安、火烧埔、大南坂腊山、旧镇李仔园四个工业小区,采取以老带新、以台引台的办法,以引进项目带动小区的开发。在1987年底,漳浦全县仅有4家来料加工企业,到1989年,全县三资企业产值也才1000多万元。以后的两年来,外向型经济出现连年翻番的“滚雪球”喜人形势,1991年“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已发展到45家,年产值2亿元,形成雨伞、针织、服装、生活用品、水产五大行业,从业人员6000多人,发展势头很好。
  漳浦县吸引外资的诀窃何在?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真诚”。对前来投资办厂的台商、外商悉心关照,热情服务,在生产、生活上提供各种方便,使投资者倍感温暖,企业有利可图。我们在三资企业中采访,与台商、外商座谈,他们一致称赞:“漳浦人有人情味,县领导是我们的知心朋友,我们愿在这里扎根办厂。”港商何先生在佛昙办针织厂,利用已下马的糖厂作为厂址,诸事办妥,他就是对糖厂高大的烟窗看不顺眼,怕财气冒掉,因而提出拆烟窗的要求。镇里拨出2500元,派工人日夜加班,把烟窗拆掉了。何先生深受感动,一面扩大生产规模,一面又投资在漳浦新办了两家针织厂。一次台商王先生腰骨病发作,痛得直哼哼,眼看年关将到,货单又催得紧,心里很烦燥。这时县长登门看望安慰,并请来骨科老中医为他治病,一面动员工人加班,赶上交货期。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这里是家啊,这里有亲人!”此后他动员两个弟弟来漳浦投资,三兄弟办了四个厂。真诚使客商纷至沓来,企业越办越兴旺,出现了办好一家企业带来一批客商,引进一个项目形成一种行业的连锁反应。
  漳浦大规模的山海开发,为扩大开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开发性生产取得的成果及所显示的巨大潜力引起台商、外商的浓厚兴趣,成为投资热点。如台商袁先生看到漳浦对虾养殖面积大,对虾饲料工业大有可为,便投资建成统一饲料厂。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