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新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46
颗粒名称: 古港新姿
其他题名: 清除旧镇港“封锁线”记事
分类号: D616
页数: 3
页码: 555-55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旧镇港的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旧镇港作为漳浦乃至漳州的一处要地,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漳浦县在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建成码头、被宣布为对台贸易点、工业卫星镇等。同时,拆除“封锁线”等历史任务也在新时代得到了完成。这些建设成就展示了新中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古港古镇带来的新面貌。
关键词: 漳浦县 旧镇港 古港

内容

川流不息的鹿溪河水与浮头湾万顷海涛在此交汇。古寨山、后埭山是天然屏障,天生地设的潮汐河口,加之上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毅力,拓展了旧镇城、旧镇港。
  千年往事,沧海桑田,无须也无法究其根底,然从史料、方志所录所载,亦足以说明此镇此港在经济贸易、兵防军事、交通运输诸多方面,是漳浦乃至漳州的一处要地,且在港、台、东南亚也颇有名气。此镇此港的历史沿革荣枯兴废,诸如何代名“敦照”,何时易“古镇”,又为何叫“旧镇”;何期港繁镇荣,有几多船舶,几多商行,几多户口;何期港禁镇衰,以及焦土抗战,投石锁港等等,当代专家学者、文史工作者的专著中已考证精细,备述详尽了。览古知今,方知今非昔比:是五星红旗下的新中国,才使得古港古镇展现新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才使得古港古镇建设日新月异。你看那环绕古寨山的幢幢楼舍,粉墙红瓦,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沿港堤的新旧楼房,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镇北外的村庄,旧镇油厂高耸挺立的烟囱,祥云缭绕,古寨山高坡处的古老榕树,枝繁叶茂,无限生机……从远处眺望,古镇似一艘升火待发的巨轮,即将远航,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今天,古镇焕发青春,古港展现新姿——
  1984年,新建成二百吨级码头一座。
  1984年,省政府宣布旧镇港为对台贸易点。
  1985年,省政府宣布旧镇镇为工业卫星镇。
  1985年,来港停靠贸易的台轮有175艘次,合胞近一千人次,贸易额42万美元。
  198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8万吨。
  1986年,清除港障“封锁线”和港池航道淤积。
  1990年,500门程控自动电话建成并投入使用。
  1991年,乡镇企业总收入超亿元。
  四十多年来的建设业绩,只有在撰写旧镇史志时才能全面展示。这里仅把1986年清港拆除“封锁线”的经过录留予此,作为资料供后人参考。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县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海峡两岸气氛的缓和,旧镇港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县政府多次聘请港航交通部门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港考察论证和规划,产生了多篇可行性报告和规划蓝图。专家们一致认为先要拆障清港而后建设,即要下决心拆除抗日战争期间为防阻日寇兵舰入港而在港道抛石设置障碍的所谓“封锁线”(座标位置:东经117°42′54″北纬24°1′20″)
  旧镇港上“封锁线”,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产物,1938年(民国廿七年),国民党政府推行“焦土抗战”,下令各地破坏水陆交通设施,其时漳浦县政府奉令在旧镇港航道设障,以阻日寇兵舰入港登陆,强令分派各区各保以任务,调来船只民夫,运载石头抛卸于港道而成“封锁线”。八年抗战结束,1945年(民国卅四年)底,漳浦县政府曾经提出要拆除“封锁线”,当年在向省政府所作的《施政总检讨报告》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本县旧镇港及佛昙港,战前原有轮船通上海、厦门、汕头、香港等处,战时海口奉令封锁、航路交通断绝,现在旧镇港封锁线障碍物石沉海底,在技术上言,已非县之力量所能拆除,希望省方有通盘计划,扫雷亦盼军方当局迅速完成。”当时省方当然不可能解决漳浦这一难题。嗣后,旧镇五家商行老板自行聘请厦门潜水员到港打捞,也由于技术、财力局限而未果。1958年3月,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闽南分局和旧镇航运站请来厦门港务局打捞队潜水员郭扶良、黄顺兴、杨美坤三人,于3月20日至26日,用7日时间,逐人分班下水打捞,共打捞出石头,56000斤,只把“封锁线”开了个缺口。出入港口的船只过此,仍是提心吊胆,犹如过“鬼门关”。
  拆除“封锁线”这一历史使命,必然地落在改革开放的盛世时代。
  1985年3月,县人民政府在上报规划建设旧镇港方案的同时,就港区、航道疏浚,包括拆除“封锁线”的意见,报告市人民政府。1986年6月3~4日,省长胡平、省府副秘书长庄南芳、省农委主任童万亨、经委副主任郑本灼、计委副主任余金满、财政厅副厅长张建良等一行十一人,由漳州市委书记张文良、市长韩玉琳陪同,来我县视察“两水”开发,现场办公。县委书记黄步翔、县长张如松陪同视察并汇报工作情况,其中也汇报了开发旧镇港口,清港除障问题。胡平省长对漳浦的工作表示满意,他说:“大家对漳浦感受较深,这里变化很大,很有成果,看到了漳浦的希望,也看到福建的希望。”当场拍板拨款30万元,疏浚清理旧镇港,发展对台贸易。1986年7月2日,县府成立旧镇建港指挥部,组织实施拆除“封锁线”清理港池淤积。分工由我任指挥,县交通局副局长王福样任副指挥,成员由旧镇镇政府、旧镇航管站、边防派出所等单位领导五人组成,指挥部组建后,即着手筹划开展工作。漳州市交通局、港航管理处积极支持清港工作,局处领导同志多次听取清港方案汇报,提出建设性意见。7月29日,省运输协会会长袁凤庭、省港口协会理事长、省交通厅副厅长夏美仲、省口岸办副主任徐干清等率省市交通港航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行二十六来旧镇港现场考察办公,听取张县长和王福祥副指挥等清港工作及近期港口建设设想汇报。他们听取汇报后,对县委县府重视交通工作表示满意,建议在拆除“封锁线”后要集中力量搞好港口总体规划,表示要从技术上支持我县搞好港口建设。当时正在东山港施工的省水电厅围垦工程处杨文银、杨港和闻讯后主动来浦联系工程承包业务。他俩都是漳浦人,表示要优质、高效、廉价为家乡建设再做贡献(该工程处1970~1971年间曾在旧镇桥闸工地施工)。8月9日,该工程处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来现场调查考察,一致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支持漳浦建设事业。当时还有几支工程队在竞争业务,经协商选择,最后确定疏浚工程的测量设计和施工技术验收由漳州港航管理处承担,疏浚工程施工由省水电厅围垦工程处承包。围垦工程处即派出第一工程队一艘挖泥船和两艘装卸船抵达旧镇港。市港航处测设工作也及时完成,出图交付施工。经一番准备工作,于9月13日正式开工。
  疏浚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从9月13日至10月1日,疏浚“封锁线”。工程设计范围:开挖宽60米,长35米,深3.5米(即黄零下5.6米),总工程量5965.4立方米,其中,沙土2852.15立方米,复盖层582.4立方米;大于1.5米厚的乱石层2114.99立方米,小于1.5米厚的乱石层415.92立方米,工程造价90271.27元。第一期工程也就是这次清港的重点,工程队施工后,进展比较顺利,施工地点准确,施工人员积极性高,他们为按计划完成任务迎接国庆,克服16号、17号两次台风和台风引起的大潮影响,顶风冒雨,战高温酷暑,其过硬精神可敬可嘉。9月19日,指挥部邀请县五套班子部分领导到现场检查视察,各位领导对工程进度、工作效率表示满意,对工程队的忘我精神备加赞赏。第一期工程于国庆节如期完成,验收结果是:实际开挖宽80米,长30米,深3.5米,总工程量7500立方米。比设计超挖1500立方米。对超挖部分,施工单位表示作为贡献,不计报酬。“封锁线”清除后,这段航道满潮水深可达8米,千吨级海轮可以通过。清港的第二期工程是疏浚旧镇港6号灯标东北侧的突出部(即狮头养殖场排泄口段),扫除这一地段主航道上严重淤积。设计挖槽面长192米、宽50~60米,深至黄零下3.1米,挖方工程量9545立方米。第三期工程是疏浚旧镇港池淤积(旧镇港一号码头至石柄锍城,挖槽面长850米,宽15~35米,深至黄零下1.7~3.6米。这两期工程分别于10月8日至11月4日,1987年2月3日至6月30日实施完成。这两期工程实际验收是:开挖4.45万立方米(含设计线外完成工作量1.4万立方米),大大超过原设计工作量,对超挖部分施工单位也分别以做贡献和优惠价计款。
  清港三个施工阶段,共完成疏浚工程量50489.58立方米。“石沉海底”半个世纪的“封锁线”今得以清除,其历史意义远不止是搬掉港道的二千多立方米乱石。同时还拓宽、加深航道和港池,增加了锚泊位,改善了通航条件。市港口协会为旧镇港作了总体规划,为今后古港建设绘制了美好蓝图。清港三期工程和总体规划全部费用25.6万元。整个施工过程,指挥部坚持精兵简政,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指挥部办公地点借用旧镇港航管站一间房间,办公室仅有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联络,大量具体事务都到现场研究解决,施工全过程协调较好,做到安全如期,完满完成县委、县府交给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清港拆障任务,为旧镇港更繁荣,为漳浦更振兴,贡献出一份力量。
  试问南来东海潮,试问千年古寨山:古港风采神韵,不就是今朝最美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