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对“红溪惨案”的反应及蔡新“不禁与南洋贸易”的主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42
颗粒名称: 清廷对“红溪惨案”的反应及蔡新“不禁与南洋贸易”的主张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
页码: 549-5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朝前期对南洋贸易的限制和闽广一带贫民大量偷渡赴台和出国谋生的历史背景。由于清朝封建统治的束缚和限制,闽广一带大量贫民无法在国内生存,只能选择偷渡到***或国外谋生。然而,由于清朝对航海的限制,中国航海事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在爪哇岛发生的华侨被大量屠杀事件后,蔡新提出了开放南洋贸易的建议,认为禁绝南洋贸易将会对国内经济和民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最终,清朝没有采纳蔡新的建议,而是采取了护侨措施,但此时国势已衰,所起作用甚微。
关键词: 漳浦县 蔡新 红溪惨案

内容

清朝早期康、雍、乾三朝号称“盛世”,然而封建统治造成无数贫民无以为生。尤其闽广一带,田地较少,人口大量增加,很多人去台湾垦殖和出国谋生。清皇朝出于维持封建统治的考虑,对赴台垦殖有严格限制,但闽广贫民还是大量偷渡赴台。皇朝更不允许国人居留国外,然而贫民还是通过商船偷载,冒充水手等办法,船户买通关卡,私载出洋,大都在南洋一带(东南亚各国)谋生。
  中国自唐宋以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航海事业已经很盛。明初永乐三年(1405年)派“三宝太监”率庞大船队七次(一说八次)“下西洋”,最远达到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比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早83年,比1492年哥伦布为寻找中国而误到“新大陆”早87年。船舶之大及船队规模也都远远超过他们。然而由于明清二朝对航海的限制,以后中国航海事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我国“康雍乾盛世”封建统治束缚了经济发展,而西方一些国家在同一时期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开始产业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海盗式的劫掠和欺诈性的贸易,进而侵占“落后”国家领土,掠夺巨量财富。十七世纪初叶(我国“康雍乾盛世”),荷兰组成东印度公司,荷兰国会授予独占贸易,铸造货币,拥有武装和宣战等特权。他们击败葡萄牙、英国的武力竞争,占领爪哇、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马六甲、钖兰等地。在爪哇首府巴达维亚(即噶喇吧,今雅加达)进行蔗糖生产,大量华侨在那里种蔗为生。由于华侨和爪哇土著的辛勤劳动,蔗糖产量大增,价格下跌,1740年(我国乾隆五年),荷兰殖民当局(东印度公司)用削减蔗糖生产的方法以保持高额利润,强迫当地华侨往钖兰(今斯里兰卡)种植园劳动。华侨多不愿往,荷兰殖民者竞将拒绝往钖兰的华侨尽行推入海中淹死,进而烧毁华侨房屋,洗劫华侨财产,滥杀华侨。华侨忍无可忍,同时,爪哇土著也深恨荷兰人对他们的压榨,于是,相约起义抗击荷兰侵略者。各地纷纷响应,起义蔓延到整个爪哇岛,包围三宝垅达四月之久。终于受荷兰军队镇压而失败。华侨被杀一万多人,鲜血染红了巴达维亚溪水,史称“红溪惨案”或“红河事件”。(据印尼柯汉扬先生来信说,现在雅加达福建会馆附近有一条街道叫“红溪街”,即从前红溪惨案遗址)。
  翌年福建封疆大吏得知爪哇发生华侨被大量屠杀事件,上报朝廷,建议禁止与南洋贸易“以困之”。朝廷上对此议论不决,当朝大学士方苞是侍郎蔡世远的好朋友,知道世远的堂侄蔡新有“经济略”(蔡新,漳浦下布村人,乾隆元年即1736年进士,改庶吉士,当时任翰林编修)。方苞写信征求蔡新关于禁或不禁与南洋贸易的意见。蔡新复信说:“南洋事诚不法,然汉商素违禁久居其地,自弃化外,名虽汉人,实与彼地番种无异,揆之国体,实无大伤。闽粤洋船不下百十号,每船大者造作近万金,小者亦四五千金,一旦禁止,则船皆无用,己弃民间五六十万之业矣。开洋市镇如厦门、广州等处所积货物不下数百万,一旦禁止,势必亏折耗蚀,又弃民间数百万之积矣。洋船往来,无业贫民仰食于此者不下千百家,一旦禁止,则以商无资,以农无产,势将流离失所,又弃民间千百生民之食矣。此其病在目前者也,数年之后其害更甚。闽广两省所用皆番钱,统计两省岁入内地约近千万,若一概禁绝,东西之地每岁顿少千万之入,不独民生日蹙而已,此重可忧也。愚以为未须遽行议禁,且令沿海各文武官,于商船回时再加询问,果其悔悟前非,加意周旋,是彼不敢与汉商为难,又何责焉。如果轻侮汉商,则但禁噶喇吧不与通,其馀南洋诸国,如君代吗、宋居劳、柔佛、六昆等处,仍听从民便。”朝廷采纳了蔡新建议,没有实行“禁与南洋贸易以困之”的政策,因为要困人先困了自己。蔡新的开放主张是开明的,但他仍然认为华侨违反清廷禁令居留国外是“自弃化外,名虽汉人,实与彼地番种无异”,对于大批华侨受惨杀无动于衷,认为“揆之国体实无大伤”,则完全是封建统治者的口吻。这是清朝前期的基本国策之一,是导致华侨于孤立无援境地受人欺凌的主因。蔡新后来官居大学士(拜相),认为经过康熙、雍正二朝创制,清朝制度已经完备,墨守成规。后来的嘉庆、道光朝也认为祖宗制度不可更改。然而生齿日繁,民生日蹙,贫民无以为生,大量被骗上“猪仔船”,被洋老板强迫在卖身契上盖指印,运往各殖民地出卖做苦工,受尽折磨,闽南俗语“给人卖去吃还不知道”就是由这种事引申而来。清朝后期虽有护侨措施,如设领事馆,派员视察侨情等,然而国势已衰,所起作用甚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澳川
责任者
蔡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