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人士陈逸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30
颗粒名称: 台湾知名人士陈逸松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5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陈逸松先生是台湾知名律师和政治活动家,祖籍中国福建漳浦。他曾两次被捕入狱,但始终坚持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并致力于为祖国统一尽责尽力。回到祖籍后,他受到热情款待,感叹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并决心为这一目标继续努力。
关键词: 漳浦县 陈逸松 传略

内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第五届人大常委、台湾知名人士陈逸松先生偕夫人林玲玉女士第一次回到祖籍福建漳浦,受到漳浦县领导和乡亲们的热情款待。他回到赤湖探亲认祖时和乡亲们促膝谈心,看了祖家的建设成就,面对海峡彼岸,感慨万千,希望合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虽已过古稀之年,但他决心为祖国统一尽责尽力,仍然四处奔走。
  陈逸松先生是台湾的著名律师,同时又是一个政治活动家。他一直在台湾生活和工作,曾出任过国民参政员,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委员等职务。他在临近古稀之年,突然放弃一切既得利益,牺牲了与儿孙团聚的天伦之乐,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于1973年4月奔向祖国大陆。他的精神和勇气,令人敬佩。
  家住宜兰,“根”在漳浦
  陈逸松先生的祖籍是福建省漳州府(今漳州市)漳浦县赤湖镇。清末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他祖辈也穷得无法生活下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的祖父陈辉煌十六岁就跟哥哥陈辉豹渡海到台湾谋生。就在葛玛兰(今宜兰县)浊水溪南的地方。兄弟俩在那里开荒种地,辉煌性格任侠,事亲至孝,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他二十四岁时,回到家乡漳浦赤湖,将已经瘫痪的老母亲背上带到宜兰,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现在赤湖狮山后陈辉煌父亲的坟墓依然完好,陈辉煌的曾祖父陈光曜的坟墓也在赤湖飞山岭前。前面说过,陈逸松偕同夫人林玲玉均到过祖坟前谒拜过,并摄影留念。
  陈逸松先生是1907年出生的。这时台湾由于中国在甲午(1894年)战争中惨败,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陈逸松出生的这个封建大家庭,也在战争中蒙受灾难,祖父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去世(享年五十七)。祖父在宜兰乡村的财产、土地被日本统治者占去不少,虽然还是一个大地主,但荣华富贵已不如过去。尤其他父亲陈振业早逝,母亲就用所得财产,供他念书。他在上小学时,学习很认真,一面学统治者法定的日文课本,一面还偷着学汉文。那时日本统治当局为了长期奴役台湾同胞,规定台湾人不准说中国话,不准学汉文,学汉文是要冒风险的。
  留学日本,立志研究政治
  1920年,陈逸松小学毕业后,日本老师带他到日本的冈山市上高等小学,半年后进冈山第二中学。那里的教育很发达,他满以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在那里得到的只是冷眼和歧视。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日本的社会正处在动荡的年代,政治斗争极其尖锐,经济面临危机,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很多社会现象引起他的深思,他立志要研究政治。1928年春,他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攻法学部政治科。帝大有个进步的学生组织叫做“新人会”,政治空气很活跃,日本的许多知名人物,那时都曾经参加过这个组织。他入学不久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他在这个组织里结交了一些日本进步分子。和他们讨论政治,研究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以及世界历史等内容。这些学习和讨论,使他理解到帝国主义某些最基本的东西。当时的日本,一方面左翼运动非常活跃;一方面军国主义者正在执行所谓“整肃军队”、“思想善导”的政策。而他是左翼运动的同情者和支持者。所以,他于1928年和1929年曾两次被捕入狱。1928年3月15日,日本当局大批逮捕日共党员,被称为“三·一五案件”。当天他正在东京帝大考场,得以幸免,但同年十月当局借口保卫裕仁天皇登基,还是把他逮捕了。虽然不久被释放,但第二年四月,又因掩护一个被通缉的台湾籍共产党员潜回台湾而被监禁四十天。
  1931年春,他大学毕业了。他本想成为大学教授,但因为是台湾人,没有希望被聘请。只好于同年夏天参加日本国家考试,当了一名律师。
  在日本当律师的两年间,他努力主持公道,尽可能维护受压迫者的利益。北海道农民租种地主的地,遇上旱年歉收,交不起租子,地主要把土地收回,农民起来控诉,他做农民的辩护代理人,为农民争得了可以延期交租的权利,并保持了土地的耕作权。1931年底,日本在东北沿海修铁路,用廉价雇了一批朝鲜工人。引起日本工人和朝鲜工人的对立,死伤了不少朝鲜工人。朝鲜劳动总同盟请他和一个叫三浦的日本进步律师为工人辩护,他们俩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现场取得了许多人证物证,得到胜诉,筑路的承包公司不得不付给朝鲜工人赔偿和回国路费。1932年,大批日本共产党人被捕,他被聘为辩护律师团的成员,无偿地为共产党人公开进行辩护。从此他在日本的处境更为困难,1983年,他回到台湾,自己开了个律师事务所。
  抗战胜利,致敬团泣告祖先
  清政府出卖了台湾人民,但台湾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陈逸松回台湾以后,仍然看到人们在家里都供着自己祖先的牌位。他的老祖籍是河南颍川郡,所以他们家的祖先牌位上及大厅的神灯上都写着“颍川”。每逢冬至之日,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盛大祭拜祖先的仪式。
  台湾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曾经进行过激烈的反抗,不断地开展武装斗争。陈逸松回到台湾后,许多青年到他的律师事务所喝茶,休息,谈论政治问题。他便利用律师的有利身份来掩护青年组织的活动,并成为这些青年组织的顾问。后来,他被选为台北市的议员。1937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搞“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同胞改用日本姓名,不准台湾人民穿汉衣,说台湾话,唱京剧,拉胡琴,一切都要日本化。他便去找日本官员进行辩论,结果台北市依然保持了中国的风俗传统。陈逸松在1938年写的一首《述怀》诗,可以表达他当年忠于祖国的心情。这首诗是:
  长叹人生何寂寥,沉吟不觉到深宵。
  风声弄竹魂先断,月影移花意未摇。
  三十二年流水逝,百千万恨逐烟销。
  凄然展得英雄史,品茗熏香待早朝。
  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终于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日本投降,按《波茨坦公告》台湾归还中国。当时台湾人民兴奋之情是难以形容的,但民国政府在大陆忙于争夺胜利果实,迟迟不派人去台湾接收。陈逸松就组织当地青年群众,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国家财产。当时日本有的军阀、政客提出以每年五千万元美金租借台湾岛,竟有极少数人动了心。陈逸松带领青年们在街上贴出标语,加以反对。后来,民国政府派陈仪到了台湾,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的受降仪式上,陈逸松作为青年代表站在主席台前排,第一次看到日本司令官安藤大将没有带剑,双手垂下,低头站着,他心里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民族自豪感。
  台湾人民为了表示对祖国的敬意,从民国团体中推出十二人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于1946年夏来大陆致意。陈逸松是致敬团的成员之一。他们在南京致敬以后,又去陕西拜谒黄帝陵。当他们到了耀县,国民党官员就不让再往前走了,说那是共产党的地方。他们只好在耀县的山上设坛,向黄帝陵的方向遥遥祭拜,泣告祖先: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有志难酬,不堪回首的岁月
  台湾人民对于台湾回归祖国,满怀希望。谁知,民国政府官员到台湾没几天就巧取豪夺,贪污受贿,爬到台湾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起来。他们把台湾人民保护下来的敌产占为己有,统统运走了。新的灾难又降临到台湾人民身上。
  这时陈逸松被遴选为国民参政会的五个台湾籍参政员之一;接着,他又被选为民国政府考试院委员。但是,他壮志难酬,国民党不过用他作为点缀而已。他在考试院,想选拔一些人才,为国家建设出力,可是国民党根本不予理会。1947年,台湾人民忍受不了民国政府的压榨,发生了“二·二八”抗暴事件,惨遭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陈逸松了解了事件的一些真实情况,作为国民参政员,他在参加处理“二·二八”事件中,说了几句真话,支持了群众的正当要求,结果自己反成了涉嫌对象,差点身陷囹圄。
  在这期间,他自己出钱创办,自任发行人和主编的《政经报》,由于连连发表文章,抨击当时的政治颓风,倡导民主政治而被取缔。
  1950年,陈逸松又以华南银行的董事和考试院委员身份,被民国政府任命为中央银行常务理事。
  当时银行为了维护官僚买办阶级利益,把放款利息提高到一天要付息九分半,这是全世界银行所没有的高利贷。陈逸松主张降低利息,辅助中小工商业,同银行总裁不断争论。1954年他任职期满,依照该行惯例,本可连任,国民党当局却不让他连任了。
  从此,陈逸松又继续经营他的律师事务所。同时,他自己开公司,办工厂,经营矿业,发展民族经济,抵制外来资本。他还开设了艺林电影公司,针对当时台湾影坛的不良风气,拍摄了一些喜剧幽默电影。1964年,他经过一番准备,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台北市长竞选。他在竞选演说中历述国民党弊政,积极主张政治革新,结果失败了,连他的助选人也被逮捕。他那期望晚年能有所作为,造福桑梓的愿望终难实现。
  脱离台湾当局,飞向北京
  面对残酷的现实,陈逸松对国民党已从希望到失望以至绝望。1967年,他决定去世界各地旅行,对各国的政情作了解。他用了一年多时间,环球旅行了二十二个国家,沿途经过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到法国,再到北欧国家,而后到中东、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他在这次旅行中深切感到各国人民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中国共产党和他领导下的中国政府表示好感、尊重和钦佩,北京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台湾小朝廷却象一条破船,是没有前途的。他目睹这些事实,联想自己的经历,深深感到,台湾只有回归祖国才有出路。1972年,他在离台赴美探亲途中,写了一封信给周总理,对台湾回归祖国提了一些建议。总理十分重视,责成中国驻联合国代表请他回大陆旅行。他正好有这个意思,就在1973年4月,绕道巴黎,乘飞机回国了。
  周总理立即接见了陈逸松夫妇,和他们纵谈国际局势,给他们描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远景,并亲切地征询他们的意见。一连谈了三个多小时,并共进了晚餐。总理亲切和谦的态度,使陈逸松一见如故,慕仰之心油然而生。接着,周总理又派人陪他们参观了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看了许多新兴工业、人民公社、水利设施,和人民群众作了广泛的接触。祖国以他与旧时代截然不同的面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激烈地震撼了这位爱国者的心灵。后来,在西安至延安的路上,陪同人员特地送他去瞻仰黄帝陵,他在那里磕了头,祭了祖先,了却了他三十多年来的心愿。他回到自己的祖籍福建漳州,见到许多台湾同胞的亲友,他们对台湾同胞充满了骨肉之情。他想到台湾和大陆同胞同是黄帝子孙,却被人为地隔离着,心里痛苦万分,决意留在大陆工作,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尽自己的责任。
  陈逸松先生回到祖国大陆的行动,受到共产党和人民的欢迎。1975年一月他当选为第四届人大常委,1978年又被选为第五届人大常委,1979年他还出任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
  人民对陈逸松先生的重托,更激励着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要为祖国多作贡献。十几年来,他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国家统一,繁忙地工作着。1976年底,他到美国去探亲,台湾有人造谣说他是“恶梦已醒”又“投奔自由”了,他在美国的一次演说时回答造谣者:“我的恶梦,在1973年决心从宜兰到北京时就醒了”。
  1983年陈逸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7年他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年虽已逾八十,但在他客厅四壁悬挂的古今名人字画中,有一幅特别醒目,那是一位少年书法家为陈逸松先生写的,上书: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这两句含意深刻的词句,难道不正是陈逸松先生八十多年所经历的道路的写照么!
  (本文摘自1980年第3期《人物》杂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兆正
责任者
陈逸松
相关人物
林玲玉
相关人物
陈振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