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台湾省的漳浦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28
颗粒名称: 宜兰——台湾省的漳浦县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517-520
摘要: 本文讲述了葛玛兰地区的历史发展和吴沙对葛玛兰地区的开垦。最早居住在葛玛兰地区的是泰雅族人,后来葛玛兰人将泰雅人逐入深山,占有这一带平原。明朝时期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相继占领过台湾北部地区。吴沙是“开兰第一人”,他从福建漳州带家眷赴台,在三貂社准备开垦葛玛兰,但遭到高山族人的抵抗。后来吴沙成功经营“番割”生意,准备开垦葛玛兰,但未得到官方批准。最终吴沙率领流民和乡勇开拓葛玛兰地区,成为当地的垦首。
关键词: 漳浦县 宜兰 高山族

内容

一、未开发时的葛玛兰
  宜兰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三面环山,东面临海,是一个扇形平原。最早居住在这一带的是泰雅族人,性情凶恶,被叫做“生番”。后来,属于泰耶尔族的葛玛兰人将泰雅人逐入深山,占有这一带平原,因而这一带地方叫做葛玛兰(Kavalan,或译作卡瓦兰、蛤仔难、甲子兰)。葛玛兰人也以渔猎为生,不事农作(现葛玛兰人仍分布在宜兰县各乡村,以壮围乡及五结乡为最多,均已汉化,姓潘。一部份迁移到花莲县丰宾乡新社村,仍保持葛玛兰人传统的语言和风俗)。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势力未达到北部。占据吕宋岛的西班牙人于天启六年(1626年)派船队在台湾北部的三貂角及鸡笼登陆(“三貂角”之名是西班牙人为纪念登陆成功而称那地方为Santiago的闽南话音译,后演化为“山朝岭”、“三貂岭”。鸡笼以有山似鸡笼得名,后演化为“基隆”)。翌年,西班牙人占领那一带地方。荷兰人几次来攻,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人攻占淡水、鸡笼,西班牙人退出台湾。崇祯十七年(1644年)荷兰人占领葛玛兰,但不能有效控制。那时,我国明、清及农民起义军三方在争夺大陆江山,东南海疆出现许多“海盗”,只能依靠受招抚的郑芝龙维持海上秩序,对台湾岛无力顾及。至1662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只注意治理台湾南部,就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以后,葛玛兰这一大片平原沃土也仍未开发,有人试图到葛玛兰开发土地,如林汉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入垦,都被高山族人所杀。
  二、“开兰第一人”吴沙的故居与后裔
  在林汉生入垦葛玛兰被杀之后五年,吴沙从漳浦原籍带一妻一子一弟渡海来到台湾(吴沙,清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八月十四日午时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元房大园头,此乃《宜兰文献》及宜兰《吴氏家谱》明确记载。有些出版物误为“大围头”(吴沙带家眷渡台,是经过县官批准,办好手续,从厦门正口下船(那时清廷已采纳蓝鼎元建议,由不准带家眷赴台改为无带眷不准赴台,无带眷的才从非规定的港口偷渡)。吴沙到台湾之初,在鸡笼为人雇佣,但他心怀大志,不久便迁居三貂社,那是接近高山族区的边缘地带,越过一座大山便是葛玛兰,他选择在那里居住,是为进入高山族地区作准备,因为台湾南部几乎都已开发,要谋发展,唯有冒险进入那大陆众多移民都不敢去的极北荒凉地带。他逐渐与高山族人进行贸易,那是一种“生命交关”的营生,叫做“番割”,出入高山族山社,以针线、布疋、食盐等换回兽皮、药材等山货,获利极高,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而吴沙以他的机警和交际手段,却能顺利经营。那时有许多来自闽南的移民无地可种,来依附他。他发给口粮,工具,叫来附者入山抽藤,伐木自给。这些被叫做“无赖”的无业流民便成为吴沙准备入垦葛玛兰的储备力量。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吴沙已五十七岁,时不我待,先派出一些人到番社附近采伐木材,开辟道路,开始作试探性开垦。
  当时台湾地方官未注意葛玛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广西柳州马坪人杨廷理由侯官知县调任台湾府海防同知,到任三月,逢林爽文起义,杨廷理守城有功,升任台湾知府,乾隆五十三年随郡王福康安攻克大理戈,筹划防堵林爽文馀党的去路,才知道在三貂岭以北有葛玛兰。他命令淡水厅同知徐梦麟往三貂社堵缉林爽文馀党,得徐梦麟报告,知道吴沙久居三貂社,民番信服,可保无疏纵林爽文馀党情事;至于葛玛兰地方,并无汉人,不需顾虑。在平定林爽文以后,杨廷理与徐梦麟会同奏请招抚葛玛兰高山族,重用吴沙,进行开垦,福建巡抚徐嗣曾以经费无着,又恐高山族生事,不准奏办。
  嘉庆元年(1796年)吴沙六十六岁,与同样做“番割”生意的朋友许天送、朱合、洪掌共同筹划垦拓葛玛兰,得淡水何有成、何缱、赵隆盛出资赞助,便率领漳泉粤三籍流民千馀人,乡勇一百多人,懂得高山族语言的二十三人,于九月十六日进抵乌石港以后,筑土围为踞点,进行开垦,那地方便叫做“头围”。高山族人倾族来抗拒开垦,双方展开激烈战斗,吴沙之弟吴立战死。吴沙听从娶高山族人为妻的伙伴许天送建议,知道高山族人是不宜以武力征服的,率众退回三貂社,筹划方略。翌年,高山族三十六社天花痘症蔓延,死亡枕藉。吴沙传方施药,救活众多高山族人,他们感激吴沙恩德,自愿献地,吴沙率众次第建筑二围、三围,一年之间,垦地甚广。吴沙恐私垦获罪,到淡水厅申请执照,得同知何如莲发给“吴春郁义首”印记,准许便宜开垦。吴沙开始以垦首身份出单召佃,订立乡约,开辟道路,沿山设隘寮十一所,募壮丁守望,并定期派出乡勇迎接保护来投和来贸易的人,聚集日众,拓地日广。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月初九日丑时,吴沙病逝,子光裔,侄吴化继承其事业,翌年开拓至壮围、四围、五围。“围”本是垦民筑围居住的地方(壮围为乡壮集中住处),后来“围”成为居民组织单位,围之下设“结”,推大结首一人,小结首二人,领导垦民合力开垦,垦成分地。现在宜兰尚有头城镇、壮围乡、五结乡,及二城、三城、四城、二结、三结、四结、五结、六结、七结等村名,便是当时遗留下来的。
  现在宜兰市(县辖市)还保存有专祀吴沙及开基乡勇的昭德祠(又名吴沙殿),头城镇开成寺旁有吴沙祠堂,四城村有吴沙故居,都保留旧有风貌。此外,有新建的吴沙纪念馆。1966年在四城村设立国民中学一所,命名为“吴沙国民中学”。周围为“吴沙社区活动中心”。
  吴沙后裔已传至第九代,子孙三百多人,世代聚居于礁溪乡的四城村(原名诗结村),现改称“吴沙村”。那是先祖吴沙生前选择的安居之地,据《吴氏家谱》记载:“先祖(吴沙)开拓至四围,观其地带,山明水秀,位置兰阳之中,三面背山倚岭,东部面临海洋,且有龟山相对,西北丘陵相峡,有四季不旱之大陂池沼十八公顷(今名龙潭),可以灌溉一千多顷水田,附近没有溪流,无虑洪水之患,四季如春,农产颇丰”。
  吴沙与子光裔、侄吴化当初领导闽南及广东人开垦葛玛兰,并没有将耕地大部份据为己有,而是“垦成分地”,至今吴氏子孙大都是普通农民。第七代吴清流曾任四城村长,还有其他吴氏子孙前曾任四城村长,现第八代吴旺桔任乡公所民政主任。第七代吴锡章、第九代吴正莲都大专毕业,又有三十多人服务于社会。
  三、漳浦梅林村分衍“复兴庄”
  (据复兴庄后裔陈长城先生资料)
  在杨廷理任台湾知府时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浦县西门外梅林村秀才陈正直来到台湾,被杨廷理延为幕僚。乾隆五十三年杨廷理升任台湾道台加按察使衔,近十年间,他一直是台湾最具权力的人物,有许多趋权附势的人来攀随他。乾隆六十年他突然受举报,前在闽侯知县任内亏欠库款,依法发配新疆伊犁充军。当时追随杨氏左右的人大都树倒猴狲散,只有陈正直坚持“利不荀趋,义不苟避”的义气,保杨家妻小十馀口隐居淡水厅北边荒凉之地,尽力照顾,使免受饥寒。嘉庆八年(1803年)杨廷理蒙恩赦还,重新捐班候补近十年,嘉庆十七年实补台湾府通判。当时葛玛兰已经开发,人口日繁,清廷决定在那地方设置葛玛兰厅。厅是府的分设机构,辖地相当于县,俗称“分府”,由府的佐官(同知、通判等)担任厅的长官,第一任葛玛兰厅长官即是杨廷理。陈正直再次被杨廷理延为幕僚,后杨廷理调升建宁知府,陈正直留居葛玛兰,决心做“吴沙第二”,于嘉庆十年(1805年)回漳浦梅林村召集三十多户一百多名男女老少来台,并把自己妻子黄氏也接来,在葛玛兰员山堡建立家园,命名为“复兴庄”。他们辛勤开垦,在一片经洪水冲刷至砂砾遍地的溪埔上,将砾石搬去建筑溪堤,堤外溪岸遍栽刺竹,以保护溪堤,这正是仿效梅林祖先建设开垦梅林祖地的做法。又筑渠道引水灌溉垦地,渠道两旁种植成行的茭白笋。他们过着男耕妇织的生活,至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十六年间已开垦土地一百馀甲(每甲合内地十一亩三分),生产大量稻谷、芝麻、大菁等。陈正直开设“金漳兴水郊行”,将这些农作物源源运销香港、南洋及我国大陆南北各地。
  陈正直是一个秀才,在乔迁地除领导开垦发展农业外,并对下一代教授诗书文章,后来特设立“省三斋书院”,聘请名师到庄上教书。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业余学习,白天耕种,晚间读书,叫做“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有成绩的,便脱离生产,专心读书,叫做“大学生”。书院门额上有葛玛兰厅通判(长官)进士朱材哲所写匾额“省躬修德”。上下厅堂悬挂楹联三对,其中一对曰“有志读书”,到处皆鹅湖鹿洞;实心求学,此间即天禄石渠“。复兴庄重文化教育,文风特盛,出了不少秀才,这在开发未久的葛玛兰是一大特色。
  复兴庄有祠堂一座,自陈氏原始祖先舜帝,得姓始祖胡公满、汉朝颖川始祖陈实、唐朝开漳圣祖陈元光,至复兴庄列祖列宗,都设神位奉祀。并编族谱,记载祖先自河南光州南迁福建,开基梅林,至入台湾开拓等历史及世系源流。祠堂门斗上大书“派衍梅林”四字。大庭上罗列碑石,旗杆,厅堂上挂着许多匾,如陈望曾、陈登元等祖籍漳浦的台湾进士,都在复兴庄祠堂挂匾,显示“金漳浦”在台湾的影响。
  由于闽南及广东人的大力开发,葛玛兰进入村庄相望,阡陌相连的初步繁荣景界,经济开始发达,人口大增,清廷于光绪元年(1875年)改葛玛兰厅为宜兰县。
  然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于“甲午”之役战败,与日本帝国主义订立屈辱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在日据以前,光绪初年一次大水,复兴庄田园宅院流失不少;光绪三十二年(日据时代)又逢一次更大的水灾,把复兴庄整个毁了。然而天灾难不倒勤奋的复兴庄人民,他们迁到坎仔下及五结社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复兴庄解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又发动太平洋战争,强征复兴庄的所有田园为军事用地,复兴庄大家族从此四散分居。后日军在南洋各岛节节失败,其本土及台湾皆受海空封锁,物资缺乏,本来粮米丰富的台湾,那时粮食配给不足,人民以菜代粮,复兴庄的人失去土地,生活更苦。
  如今,复兴庄后裔有的到别县别市谋生,有的流寓国外,有的散布在宜兰县各个社会阶层,他们决不忘祖,共同组织一个“振兴会”,每年二月十五日照样杀猪宰羊致祭祖先,并进行聚餐,联络情谊,缅怀祖先、祖地。
  四、赤湖陈辉煌的业绩与后裔
  漳浦赤湖陈辉煌是开发葛玛兰的后期人物,但其功绩并不比吴沙小,因为吴沙及其子侄只开发到浊水溪(今名兰阳溪)即五围地方(今宜兰市)为止,就是只开发溪北的一半,溪南的一半为近山地带,则是陈辉煌完成开发的,而且他抗击过法国侵略者,所以名垂青史,《宜兰县志》为他立传,《官兰文献》第三卷第二期为他出特辑,清廷档案中有他的名字,钦差大臣沈葆桢、督办台湾军务(后台湾建省,任巡抚)刘铭传的奏章中都提到他,到台湾实地办理交通和海防事务的福建提督罗大春在日记中对他记载尤详。其后裔繁茂,经济发展,人才辈出,具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台湾林万荣先生作《陈辉煌传》,录载于后,供参阅)
  五、宜兰人80%祖籍漳浦
  以上开宜兰的漳浦人不过举其著名者,“广大群众无法一一罗列。而其后裔则传衍成宜兰主要居民,概言之,早期入垦的是吴沙领导的漳、泉、粤三籍人,其中漳州人占99%。据台湾知府杨廷理《议开台湾后山葛玛兰即哈仔难节略》说:“名为三籍合垦,其实漳人居其九,泉、粤不过合居其一。所开溪北地亩,领单时,漳人已十分之九,泉、粤合得亦不过一份”。
  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廷批准设立葛玛兰厅时,漳、泉、粤三籍统计42890丁,其中漳籍42500馀丁,泉人250馀丁,即漳州人占99%强,泉州人和广东人合计不足1%。
  至日本占领台湾34年(距设厅118年)以后的1928年(民国十七年)日本《台湾在籍汉民乡族贯别调查表》载:宜兰分设宜兰、罗东、苏澳三郡,总人口14740,其中祖籍漳州的13310人,祖籍泉州的4700人,广属嘉应州(今梅州)的1100人,潮州的210人,惠州的200人,其他州府的5400人,漳州籍的仍占90%以上。尤其在原设葛玛兰厅治的兰阳溪北宜兰郡(今宜兰市一带),祖籍漳州的有82400人,泉州的1400人,潮州及惠州的各100人,其他州府的700人,即祖籍漳州的占96.9%,泉州籍及广东各州籍合计只占1.9%,其他州府占1.2%。在较慢开发的兰阳溪以南罗东、苏澳二郡,漳籍人也占81.2%(罗东47600人,苏澳3100人),泉、粤籍共占7.4%(泉州的3300人,潮州的110人嘉应州的1100人、惠州的100人),其他州府的,占11.4%(4700人)。
  现在,祖籍漳州的宜兰县人仍占90%以上。其中80%祖籍在漳浦,至今保留较浓厚的漳浦口音,他们不忘祖地,遇到来自漳浦的乡亲非常亲热,有的还加入漳浦同乡会,以加强联络。
  (本文根据资料编写,蒙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前所长陈在正教授、张文绮教授,台湾漳浦同乡会陈建仁理事长,台北陈茂春律师,宜兰吴沙公第八代孙吴旺桔先生等惠赐资料,谨此志谢。)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