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台人员家属逸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26
颗粒名称: 寓台人员家属逸事
其他题名: 在老同学家中作客见闻
分类号: D412.7
页数: 3
页码: 514-516
摘要: 这段文字描述了李林昌、王宝珠、叶宝仁与老同学在故乡赤湖的聚会,以及他们对于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于亲人的怀念。文章描绘了赤湖镇的变迁和繁荣景象,强调了赤湖与台湾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通过描述杨秀丹和李玉珠两位女士的生活经历和她们之间的特殊关系,展现了她们的坚强、毅力和对家庭的深深的爱。
关键词: 漳浦县 家属 老同学

内容

我们1936年就读于侨办纯美中学。这所中学在佛昙镇,距赤湖十多公里,佛昙和赤湖人以近水楼台,学生最多。二镇的人向来结成秦晋之好,通婚频繁,纯美中学的二镇学生中,成人后也颇多喜结良缘。由于赤湖和佛昙的地理原因和人缘关系,抗战胜利后,去台湾的人特别多,我们老同学好多人去台湾,其中不少是赤湖人娶佛昙人,或佛昙人娶赤湖人。
  老同学多次邀请我们去赤湖做客,由于我们还在续发晚年馀热,到1991年“六·一”下午,才趁儿童节和星期日相连的机会,三人联袂成行,乘车来到赤湖镇。这条公路早在1930年已经通车,我们漳浦县城的学生去佛昙纯中读书;乘车必须经赤湖站。但那时从县城经佛昙必须在旧镇转车,因为从漳州经漳浦、旧镇、杜浔、云霄至诏安的“龙诏路”由龙诏汽车公司租路专权经营,而旧镇至佛昙的公路则有漳浦华侨商办汽车公司经营。那时汽车很少,乘客无多,由于血本关系,客满才开车,常要候车几个小时。现在则非常利便,福建省运输公司的、漳浦县公交公司的、佛昙运输社的,以及各种私营车辆,竞争营运,行车频繁,随时可搭,虽是一路放客收客延缓一点时间,坐上一个多钟头的车,我们已经来到赤湖镇。
  先来到杨秀丹同学家中。她出自名门闺秀,是佛昙有名望的已故杨联元先生的胞妹。嫁的是名家望族,丈夫陈连城是已故闽台名人陈达元先生的堂弟,他们家族在台湾县有地位,陈连城是后起之秀,虽然1949年杪才去台湾,仍然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位置。可惜连城去台湾后英年早逝,只享寿39岁。连城的胞兄连茂先生也于去年回故乡时病逝,享寿72岁。好在秀丹有一位好“妹妹”李玉珠,不是胞妹,胜过胞妹,几度回“故乡”探望秀丹。她也加入漳浦同乡会,称赤湖为故乡,而其实她是地道的台湾人——清朝大陆移民的后裔。她之所以认赤湖为故乡,经常教子女牢记漳浦赤湖是祖家,乃因为她嫁了赤湖人陈连城,即是说,李玉珠与杨秀丹同一个丈夫,这在文字上写做“妾”,方言称“小姨”。在中国漫长的男权社会中,“三妻四妾”并不罕见,按习惯应以姐妹相称。虽然按现在法律是一夫一妻制,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历史原因,大陆人去台湾后再娶是特殊情况,普遍现象,因而也得到法律地位。可是,从来多妻是很难相处的,有的甚至势不两立,还是“王不见王”为妙,否则会造成“死棋”。而这个李玉珠却很特别,在丈夫病逝时她才29岁,按说正是青春年华,她却坚持不嫁二夫,这就是在“三从四德”束缚下的封建社会妇女,也十分难能可贵,可以奏请皇帝赐立贞节牌坊,何况她生活在万花筒一般的当今台北社会。她带着三个男孩,最大九岁,其次六岁,最小三岁,真是要左牵右抱后拉扯。为了独自承担丈夫遗下的家庭重担,她辞去乡公所工作,去挑葱卖菜,既要料理家务,带孩子,又要做那费口舌劳筋骨的走贩生意,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而她以坚强的毅力,勤俭粒积,开创局面,经营商业有成,并培养三男都受高等教育,得以出任有较高薪金的职务。她现在年届花甲、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她一心惦念海峡彼岸的亲人,为的是遵循丈夫的遗嘱,以完成丈夫生前的宿愿为莫大安慰,在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后,她实现了多年来的愿望,两次千里迢迢来到赤湖探亲,不吝多年积蓄,拿出八万元左右人民币,帮助秀丹建房,加上连茂资助四万元,一座造价十馀万元的楼房很快在平地上矗起,虽谈不上富丽堂皇,却也美观、宽敞,布局合理,冬暖夏凉,住着舒适。我们来到她家,正是中午时分,夏日炎炎,而一登上她的二楼,凉风扑面,暑气尽消,好不清爽。而据秀丹说,她“妹妹”第一次来赤湖,她只能把她安顿在狭窄不通风的原来小屋里同住,很不过意地问她“不习惯吧?”回答却是“你既可以住,我怎不能住?”她第二次由台湾来赤湖,即拿出钱来敦促建房,还投资购买一套碾米、粉碎、磨浆等机械,在楼前另辟一间店面,让秀丹的儿子(玉珠也看同亲生的儿子),从事粮食加工服务,赚钱维持家用。这种“姐妹”情,在古今中外确实罕见,人们传为美谈。
  这座新楼命名“长安楼”,门联有“闽台二萱永茂”之句,是子女对海峡两岸二位母亲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我们到第三层天台上瞭望,所见山青田绿,海边防护林带如一条绿色长城挡住风沙侵袭。今年雨季无雨,可是在这从前以干旱出名的赤湖却是旱年不旱,水库蓄水流经渠道,正在灌溉良田。
  我们在楼上稍事休息,秀丹陪我们逛街走墟场,所见商品琳琅满目,蔬菜、水果、猪肉、各种食品、日用百货、服装鞋袜,应有尽有。店铺林立,其中有几间是寓台人员家属开的。有一间百货商店,是一位台湾退伍军人出资。他在家乡应征入伍时还年轻未结婚,至退伍寓台时已上了年纪,也无娶妻,前年特地回赤湖探亲,由一个妹妹的儿子过继,认为己子,出资让他开店营生。
  走过大街穿过小巷,我们来到陈月英同学家里。她住的还是狭窄昏暗的小屋,一架缝衣车摆在门首,借助门外透进的薄弱光线,在为顾客缝制衣服。她的头发全白,脸容憔悴,身躯瘦弱,很难相信这就是抗战期间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的“妇女训练员”。后来当国民学校教员,与校长戴云石(东坂人)结婚。抗战胜利后,戴云石去台湾任教,月英长住娘家,属于“招婿”一类的婚姻。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后,云石也曾回赤湖,就与月英同住在这简陋的小屋里。长年累月烧饭的炊烟已把四壁熏得黄黑交错,使屋里更显得昏暗。丈夫回来的几天早上,月英起来烧饭,熏得作为“台湾客”的丈夫够呛,她还特地唠叨:“你的糟糠妻就是这样度过四十多年岁月”。可是丈夫不能说什么,没有钱,就熏不出什么来,他愿意来陪你过几天艰苦时日,算是够尽情的了。
  同样是寓台人员留在故乡的“结发”妻子,为何景况两样。按说,台湾退休教师可一次性得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存放银行,利息特别优惠,可够几口人生活用度。有的拿去买地,由于人口增加,住房紧张,地皮大幅度涨价,交由房地产公司建房,若是临街,可分得低层店面和最高层住宅,或是平均对分,若是出租一部份,房租昂贵,收入可观。有的将退休金拿去做生意,那就有发财的也有亏蚀血本的。戴云石也是老同学,人很老实,经商不是他所长,他在那边也再娶妻,生下二子,长子把他的退休金拿去经商,结果亏蚀殆尽。他有心筹款给故乡结发妻子建屋,一时尚难如愿,偏偏月英与儿媳妇有矛盾,儿子虽建了新屋搬出去住了,却因婆媳不好相处,让老母继续住老屋。
  在月英的小屋里谈了许久,不觉已是黄昏,本来还要去杨美玉同学家里,秀丹说应该回去吃晚饭,就叫一个人去通知美玉,请她晚上来秀丹家坐谈。
  在秀丹家受招待吃过丰盛的晚餐,洗过澡,我们正喝茶谈话,美玉果然如约来会。她也是佛昙名门闺秀,富家杨玉振先生的胞妹。嫁陈盛有同学,也是陈达元先生的堂弟,毕业于警官学校,抗战胜利后去台湾,美玉曾随夫居台一年多,1948年回故乡,盛有出任佛昙区长,1949年杪再去台湾,美玉留在家里。
  盛有在台湾娶了第二夫人,可是与美玉结发情深,在台湾开放回大陆探亲后,特地回故乡看望美玉,带他出游。
  我们在秀丹凉台上谈到夜深才散,翌早秀丹又带我们三人去美玉家坐谈。路过陈达元先生长子文俊于去年回乡兴建的新居,进去探望一下陈达元先生元配夫人杨款老太太。她已87岁高龄,一向住在老家,1980年女婿黄启伦博士偕妻丽痕从美国来中国讲学,把她接到美国定居,也曾到台湾儿子处小住,但她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台湾都住不惯,所以长子文俊把她送回赤湖故乡。她年事已高,不好打扰,我们问过好即退出。美玉的新居就在前落,我们在她家坐谈半天,受她招待丰盛的中餐。这幢新居也建得美观实用,厅堂上挂盛有与美玉同游厦门时的合照。盛有在家乡时很清瘦,现在很胖,西装笔挺,美玉也很“发福”,但她不改乡下装束,穿自清朝以来的“歪襟”(纽扣在右侧)的上衣,两人衣着很不“合拍”,却是相映成趣。后来我们听到盛有政躬违和的消息,谨祝愿他早日康复,再度回乡团聚。
  海峡两岸人为隔绝四十多年,除了一些退伍老兵无妻,许多去台人员再娶。也有一些老兵在家本来有妻,后来重嫁,造成“还妻”纠纷,这都不足为怪。倒是一些读过书的女性,虽然她们受的不是“孔孟之道”教育,却愿意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尤其是顶住“文化大革命”的折磨,默默为丈夫“守活寡”,艰苦卓绝的精神令人赞叹。而在彼岸的丈夫也不是“陈世美”,都能为故乡的“结发”妻子尽情尽义。李玉珠与杨秀丹的“姐妹情”则更难能可贵。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王宝珠
责任者
叶宝仁
责任者
杨秀丹
相关人物
陈达元
相关人物
杨联元
相关人物
李玉珠
相关人物
戴云石
相关人物
杨美玉
相关人物
杨玉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