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终生在唐山“守活寡”的番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23
颗粒名称: 一个终生在唐山“守活寡”的番婆
分类号: C913.1
页数: 2
页码: 509-510
摘要: 本文介绍了王宝珠的家庭和嫂嫂的一生。嫂嫂是一位来自菲律宾的马来人种,嫁给了作者的哥哥。她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生育了两个孩子,并在丈夫离家后独自抚养他们。她遵守中国传统文化,坚贞守节,辛勤劳动,并帮助作者父母操持家务。作者赞扬嫂嫂的勤劳和坚贞,并表示感激她对家庭的贡献。嫂嫂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海外华人的生活和命运。
关键词: 漳浦县 家庭 番婆

内容

官浔镇康庄村横口社,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妪,脸孔黧黑,那高额头、扁平鼻、长下巴的长相,是马来人种的特征;然而她的装束完全像一个唐山村妇,脑后杓留着“牛屎龟”发髻,穿着向右掩的“歪襟”上衣和宽筒长裤。她就是我来自异国的嫂嫂,说一口闽南话,却夹杂很重的番腔。年青时初到我家,说话更难叫人听懂,有一次,她听到门口树上喀鸟(喜鹊)叫,这在侨眷家里认为是喜鹊报喜,预兆番批(侨信)将到,她欣喜叫道:“喀鸟在喀喀喀了!”那时乡村常有虎患,我还年幼,误以为老虎在门口契(咬)树,连忙关起大门,一问清楚,引起全家哄堂大笑。
  我嫂自二十二岁于1932年9月杪抱着还不到两岁的孩子,不,她那时还不习惯于抱孩子,而是用一条叫做“罗缘”的裹身长布,将孩子挂在肩上,随我哥从菲律宾来到我家。她番名DaLinno,译音达粼娜,我母亲简称她“粼”,冠以外婆家的姓,“陈粼”便成为她的中国姓名,登上户籍,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成为中国人。现在已经是一个五代同堂的高祖母了,一家三十多口人,过着勤俭而又宽裕的农家生活。人们称赞她的幸福,而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她一生的艰辛。
  我兄王禹甸,比他这个番婆长6岁。早年就读于鼓浪屿基督教会办的寻源书院(旧制中学,四年毕业),常听人说“吕宋噶喇吧,钱银好洗脚”,就于1923年19岁时跟随泉州籍两位同学到菲律宾曼达远岛谋生,由店员而自营小生意。在自度养得起妻小的时候,于1929年25岁时娶这位当地农家女为妻。两年后生下一个男孩,一家三口生活还过得去,但在乡间开小店,专与当地农民打交道,零售日用杂货,“无赊不成店,赊了店不成”。想起老父在家生产门路很阔,不愁吃穿,却缺人手帮忙,不如归去。1932年9月杪,携妻带子回到家乡。游子海外归来,增添了新妇孙子,老父母十分快乐,就将中菲混血的孙儿取名“两国”。
  我兄回家后就在老父开辟的果园里办起一个养鸡场,悠然自得,不想再出门了。
  然而当时地方不靖,横口社地处漳浦、海澄、南靖三县毗邻的偏僻地带,回来一个“番客”是特大新闻,在人们心目中,“吕宋客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即引起土匪窥伺,乌单派到头上来了。我兄在家里只住两个多月,当年十二月杪不及过年,便不得不再出国了。买不起船票,老父只得将仅有的两亩水田卖掉一亩,仅够一人旅费,我兄只好将番婆和“baba”(中外混血儿)留在祖家,自己单身再渡南洋。
  这一去十六年不返,按华侨习惯,没有一些积蓄是“无颜回见江东父老”的。
  好在被抛在祖家的番婆逆来顺受。她入乡随俗,完全遵循中国传统的女德,孝顺公婆,善教子孙,尤其自年青至老“守活寡”的风范,比历史上竖“节孝”碑坊的烈女还要坚贞。她不苟言笑而性格开朗,也许是劳动使她摆脱一切苦恼,什么“雪梅思君”、“三娘教子”之类的戏剧都不会在她身上重演。
  我有五个姐姐,一个早逝,四个都已出阁,只有一个哥哥,却远离家门,我还年幼,家中全靠父母和嫂嫂三人操持。父亲种田、种菜、种花、种果、捕鱼、打猎,还做草药医。嫂嫂帮忙母亲料理家务、养母猪,喂猪崽、饲鸡鸭,外面的事除打猎以外,什么事都帮着父亲做。尤其是花、果收获,都由她一人挑到五里外的官浔镇,串街走巷去叫卖,收入的钱一丝一毫上缴公婆。她的生活方式完全中国乡村化,只有一项独特:在果园里劳动时,按照番俗,将那裹身长布“罗缘”张挂在树枝间当摇篮。但她只有一个孩子,稍大便不再使用,“罗缘”压在木柜里,再也不曾出现。她帮父母把我拉扯大,培养成为当时全村仅有的女中学生。在同学中,有许多人是靠侨汇读书的,独我们这农家侨眷不依靠侨汇生活,而是自力更生,我嫂居首功。
  我兄在海外奋斗多年之后终于有了一些积蓄,却逢到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菲律宾沦陷,他以资助民抗军(抗日游击队)的罪名被捕。这时老父八十高龄病逝,他无法回来送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投降而结束,我兄迁居埠头地名谈描阁,开店小有积蓄,即于1948年2月回国,又带回一个番婆和一个男孩四个女孩。这个第二妻子是菲律宾埠头人,脸孔比较白皙,装束“洋化”,读起英文书报来十分流利。她的男孩已十岁,原名昌国,因为与六姑丈(我的丈夫)李林昌名字同一个字,被祖母改名为“回国”。这时,我兄表示,要永驻祖家了。只是在侨居地还有一些来往账目,必须去清理,办理结束后即再回来,所以还是独身前去。这时他留在故乡的,就有二妻二子四女了。
  想不到这一去又四十多年至今未返。因为他再度出国的翌年新中国成立,中菲未建交,交通未恢复。起初还寄来一些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连通信也困难了。留在故乡的第一妻子已是顺应唐山风土人情的祖母,对见不到丈夫,已经习惯成自然。而那第二妻子文敏醒(译音)是埠头人,不适应唐山乡村生活,言语不通,倍感凄凉。又逢到十年浩劫,物质困难,对丈夫把她带到这陌生地方后一去不返,有着无限哀怨,朝思暮想,身体日见消瘦,医生诊断“无病”,终于稍然离开人世。
  等到音讯复通,才知道我兄在那边又娶了第三妻子,又生一男三女。可是他老了!高血压,突患中风,幸而不死,然而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要靠第三妻子照料。自己不能再挣钱,只有靠儿女供养了。那边的男儿名季子,在轮船公司任技正,进项不错,可是沉沦醉乡,对父母不大照顾。后去沙特阿拉伯,那里是伊斯兰教国土,清规戒律十分严格,含有酒精的饮料都不许出售,季子不能再作酒鬼了。在沙特收入应是比在菲律宾高,但负担的是妻子外家的生活,对生身父母还是不大照顾。长女嫁一个西德人,随夫往澳大利亚谋生,在一家公司任职,又在越南难民营教英语,进项也比在菲律宾高得多,在菲父母靠她寄款供养,近来把妹妹也介绍到澳大利亚工作了。
  我兄已经八十七岁了!半身不遂,寸步难行,十分无聊,日夜思乡,说在菲华侨老人大都回故乡,独他不能,何其痛苦。自从开辟了中菲空航,几次来信说要回来了,却因为那边的第三妻子和儿女不赞成,不提供买机票的钱,不能实现。他向朋友求援,有一个老友要助他机票,却因为老人残病,无人护送,航空公司不负这个责任,还是无法成行。他又来信说,正在设法雇一个护送的人,一定要回来,落叶归根,是老人唯一的愿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宝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